萬斯同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萬斯同 像

  萬斯同漢語拼音:Wan Sitong;1638-1702年),初歷史學家。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浙江鄞縣人。生于明崇禎十一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祖宗四代效忠明朝。黃宗羲是他的老師。萬斯同八歲時,能背誦揚子《法言》,以后專攻二十一史于海會寺,夜里無燈,借月光讀書,結果兩目腫痛,繼讀明代十三朝實錄,廢寢觀之,幾乎全部可背誦。1662年,全家被迫搬到西郊,妻子莊氏病逝,“雖三女號饑,叔母臥病,呼藥聲犁然,勿恤也?!?。后成為李鄴嗣之子李暾的家教。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詔請黃宗羲修《明史》,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亦堅辭不就。翌年,開明史館,總裁徐元文延斯同入史局;康熙十八年(1679年),萬斯同與侄兒萬言北上,黃宗羲《送萬季野北上詩》說:“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薄安环藕臃诼晝r倒,太平有策莫輕題?!?,希望季野能完成修史大業。萬季野“則請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睋?a href="/index.php?title=%E5%85%A8%E7%A5%96%E6%9C%9B" title="全祖望">全祖望在《萬貞文先生傳》中說:萬入史局后,“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復審。先生問畢,謂侍者曰: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當補入,取某書某卷某頁某事當參校。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睹魇犯濉肺灏倬?,皆先生手定?!?。萬斯同編《明史》,有眼疾,曾以錢名世為助手,“時萬老矣,兩目盡廢,而胸羅全史,信口衍說,貫串成章?!?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八日,季野在京師王鴻緒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鎮烏陽觀山南麓半山腰,身邊的藏書被錢名世占有。劉坊寫有《萬季野先生行狀》。季野的去世,象征《明史》編纂第一個階段結束,其后經過數次易稿,乾隆始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季野過世,已有三十余年。文革時,萬斯同墓慘遭破壞。后又重修。

  經學家楊椿認為:“《明史》成于國初遺老之手,而萬季野功尤多。紀、傳長于表志,而萬歷以后各傳,又長于中葉以前。袁崇煥、左良玉、李自成傳,原稿皆二巨冊。刪述融汰,結構寵肅,遠在宋、元諸史上?!?

生平

  萬斯同萬斯同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8歲時,在客人面前能背誦《揚子法言》,終篇不失一字;到14、15歲讀遍了家藏書籍,以后專攻21史,并受業于浙東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后又博覽天一閣藏書,學識銳進,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

  萬斯同像他的老師黃宗羲一樣,很有民族氣節??滴跏吣?1678年),清廷因詔請黃宗羲修《明史》,被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也堅辭不就。以后,大學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總裁,又薦他入史局。黃宗羲覺得修《明史》,事關忠奸評判和子孫后世的大業,有萬斯同參加,可以放心,便動員萬斯同赴京,并在贈別詩中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托布衣”相勉。當時,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銜,授七品俸祿。萬斯同遵黃宗羲囑咐,上京后寧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寫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這些稿件無一不由原黃宗羲治下陽明派的文件經過審裁后寫出,其艱辛異常,為中國史官的楷模。又為尚書徐乾學纂讀禮通考二百余卷。

  他自己說:“史之難言久矣!好惡因心,毀譽隨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傳各異,何況數百年乎?!....凡實錄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濫誣者,吾以所得于實錄者裁之,雖不敢據聞全可信,而枉者鮮矣!昔宋史病之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者為貴,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與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漢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當時,參加纂修的官員有五六十人,他們把每篇初稿寫成后.都送到萬斯同處復審。萬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訴纂編者,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應當補入;取某書某卷某頁,某事應當核實,無一謬誤。徐元文以后,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相繼擔任纂修《明史》的總裁,仍延請萬斯同繼續修《明史》。

  萬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時喜歡古文及詩歌,與當時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壇,以后,他認為史學是國家需用之學,便由經入史,專攻史學,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嘆唐代以后,修志時設局分修,造成史書錯謬百出,說:“以前司馬遷、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學,事實可靠,才記入史書。以后,專家修史書,才雖不如司馬遷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樣雜亂。修史書,就像入人之室,總是先知其廳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禮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剛柔遇賢。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這家情況。修史書也同樣道理。官修之史,倉卒而成;眾人不暇擇其材宜與不宜,事實或不實,就像招過路人討論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總裁,是惟恐眾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亂賢奸之跡,暗昧不明?!彼@番話,對后世修史者頗有影響。

  萬斯同修史態度非常嚴謹。他認為撰寫史書必須“事信而言文”。他說過,修史難。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惡隨心毀譽。一室之事,三人傳說,往往各異,何況數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難以裁別,故受其枉者舉不勝舉。他說:“我少年時,在城東某氏家中一面當館師,一面借閱該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實錄。我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待長大后,游學四方,向故家長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凡雜家志傳,無不搜羅,并以實錄作為指針。實錄直載其事,不尚增飾。他書中有錯謬者,以實錄為證裁。這樣,雖不能說完全可信,但謬誤就少多了?!彼褪且赃@種嚴肅認真的態度修史。今“天一閣”珍藏有他編纂的《明史稿》列傳部分十余冊,在史學上有相當地位。

  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成為著名史學家,但他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

  萬斯同一生不慕榮利,見人惟以讀書勵名節相切磋。態度謙恭,與人交往都自稱“布衣萬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學子,無不尊稱他“萬先生”。他在京多次講學,貫穿古今史實,評論中肯。清初著名學者李光地,品評人才相當苛嚴,對萬斯同卻極為贊賞。他說,平生所見,不過數子,如顧寧人(炎武)、萬季野、閻百詩“真足以備石渠顧問之選者也”。

  萬斯同晚年時候雙目失明,只能憑借口授的方式編史。而由他口授,溫睿操筆的《南疆逸史》也因為沒有刊印,而逃過了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為史學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及卒,門人私謚貞文先生。

清史文載

  萬斯同,字季野,鄞縣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傳。性彊記,八歲,客坐中能背誦揚子法言。后從黃宗羲游,得聞蕺山劉氏學說,以慎獨為宗。以讀書勵名節與同志相靡刂切,月有會講。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滴跏吣?,薦鴻博,辭不就。

  初,順治二年詔修明史,未幾罷??滴跛哪?,又詔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為監修,取彭孫遹等五十人官翰林,與右庶子盧君琦等十六人同為纂修。斯同嘗病唐以后史設局分修之失,以謂專家之書,才雖不逮,猶未至如官修者之雜亂,故辭不膺選。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鴻緒於家,命偕陳廷敬、張玉書為總裁。陳任本紀,張任志,而鴻緒獨任列傳。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進錢名世佐之。每覆審一傳,曰某書某事當參校,顧小史取其書第幾卷至,無或爽者。士大夫到門諮詢,了辯如響。

  嘗書抵友人,自言:“少館某所,其家有列朝實錄,吾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也。長游四方,輒就故家耆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討,而要以實錄為指歸。蓋實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可增飾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覈其言而平心察之,則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發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則非他書不能具也。凡實錄之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之誣且濫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雖不敢具謂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蓋鮮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之為貴也,吾恐后之人務博而不知所裁,故先為之極,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與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庇忠裕骸榜R、班史皆有表,而后漢、三國以下無之。劉知幾謂得之不為益,失之不為損。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紀、傳之窮者。有其人已入紀、傳而表之者,有未入紀、傳而牽連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紀、傳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廢。讀史而不讀表,非深於史者也?!眹L作明開國訖唐、桂功臣將相年表,以備采擇。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學士張廷玉等奉詔刊定,即取鴻緒史藁為本而增損之。鴻緒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榮利,脩脯所入,輒以以周宗黨。故人馮京第死義,其子沒入不得歸,為醵錢贖之。尤喜獎掖后進。自王公以至下士,無不呼曰萬先生。李光地品藻人倫,以謂顧寧人、閻百詩及萬季野,此數子者,真足備石渠顧問之選。而斯同與人往還,其自署則曰“布衣萬某”,未嘗有他稱也。卒,年六十。著歷代史表,創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故居

  萬斯同故居位于寧波環城西路東側 的“白云公園”萬家河畔的白云莊內。白云莊軸 線上有牌樓式大門、三開間正廳和后屋組成。大門門額上書著“白云莊”三字,這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筆。正廳中上方掛著一幅“證人書院”橫匾,其下為八扇隔扇,后屋為“萬氏家史陳列”。緊挨白云莊的南面,就是萬斯同故居,由南面牌樓式大門、前廳和后廳組成。前廳,五開間硬山頂建筑。正廳門上方掛一匾:“浙東學術文化陳列”。后廳明間廊下掛著“萬氏故居”橫匾,后廳前廊西側邊門外就是明代都督萬泰之父萬邦孚及萬泰第五子萬斯選、第四子萬斯昌的墓葬。 1963年3月,白云莊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作

  • 《歷代史表》
  • 《紀元匯考》
  • 《明通鑒》
  • 《廟制圖考》
  • 《石經考》
  • 《歷代宰輔考》
  • 《石園文集》
  • 《儒林宗派》(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昆侖河源考》(有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