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
漢末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后又轉戰于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于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于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196)獻帝都許以后,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今江蘇鎮江)?;I劃赤壁之戰,勢力達于荊州;十五年取得嶺南。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占有荊州全境。黃武元年(222),孫權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后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黃龍元年(229)稱帝,建都武昌,后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于融合。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后,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后,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筑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于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江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太湖沿岸和錢塘江流域的三吳一隅。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云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相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民間普遍喜愛綾綺之服,文人也好以蠶織為詩賦的題材。三吳出產八蠶之錦,諸暨、永安一帶絲質很好,為御絲取給之處。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民間主要副業生產是績麻。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制造基礎上走向成熟。造船業很興盛,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閩侯)是造船中心。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載。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 ,促進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占有大量土地和僮仆、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后,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日趨強大。由于司馬氏以先滅蜀后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吳國政權暫得延續。這時,吳國宗室爭位,大修宮殿,沉湎淫樂。甘露元年(265),吳帝孫皓在上游晉軍的威脅下遷都武昌。但由于吳國上下一致反對遷都,不得不還都建業。晉泰始五年(269),羊祜籌劃攻吳。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分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兵出峽順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孫皓降,吳國亡。
>>> 中國歷史紀年表
政治
東吳在政治上大體跟東漢相近,地方上仍實行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樣。唯一不同者,則是東吳主要受江南本地豪族影響,單是在朝朝臣,有不少顧姓人士(如顧雍)、朱姓人士(如朱然)、陸姓人士(如陸遜)和張姓人士(如張溫),就是后世稱為吳四姓,這些世族都是漢朝時長居江南的望族。
經濟
由于吳國據處江南,而這一帶在三國時還是人煙不稠密之地,孫權一登位后已設置農官,實行屯田。由于地處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甚至遠超曹魏,同時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單是所生產的船只,高度已達五層,動輒可載數千人。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這里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為最發達,孫權曾在此地開采銅礦,打造兵器。由于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在海鹽(今浙江嘉興海鹽)、沙中(今江蘇蘇州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孫吳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附近)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軍事
吳軍以舟師為主,步兵次之。孫吳水軍發達,在濡須口和西陵設有水軍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閩侯)設有造船廠。其所造名為“長安”的戰船,可載士兵千余人。其精銳軍隊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軍與交州義士等。孫吳還有設有山越兵、蠻兵、夷兵等少數民族部隊。由于比較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孫吳除了有世兵制外,還有世襲領兵制。各將領所領軍隊算是其部曲,軍隊除了服從中央指揮參與戰役,但還要為其將領提供其它耕種雜役等。在將領死后軍隊須繼續聽令將領之子或其弟等繼承者。
文化
文學
孫吳作家有張纮、薛綜、華核、韋昭等。張纮為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陳琳等友善。薛綜為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華核則是孫吳末年作家。
韋昭善寫史,著有《吳鼓吹曲十二曲》,內容為整部孫吳發展史,與繆襲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對。他又著有《吳書》55卷等。
宗教
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洛陽為主,南方則為建業。孫吳方面,當支謙、康僧會先后入吳,受孫權推崇并支持發展。孫皓稱帝時,本要毀壞佛寺,因康僧會說法感化,終而放棄。在蜀漢,佛教不是很興盛,規模不大。
藝術
孫吳有很多擅長各種藝術的名士,時人稱為吳國八絕。有吳范、劉惇、趙達、嚴武、皇象、曹不興、宋壽和鄭嫗等人。例如嚴武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有“棋圣”之稱。至于曹不興則擅繪畫、皇象則擅書法。
孫吳曹不興,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為“佛畫之祖”,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絹連在一起,畫一人像,心明手快,運筆而成。其作品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孫吳吳王趙夫人,吳丞相趙遠之妹,善于書法山水繪畫,時人譽為“針絕”。她為孫權繪各國山川地形圖,實開山水畫之首。
孫吳的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發神讖碑》以圓馭方,勢險局寬,氣勢雄偉奇恣?;氏笊眯∽?、隸書,尤精章草。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及《天發神讖碑》等。
科技
孫吳位于江南地區,水路發達,造船技術發達。其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
孫吳帝系
孫權 在24位年。是孫堅的次子,兄長孫策。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遇刺身亡,時年二十六歲。孫權繼位為討逆將軍,正式統治江東地區。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滅了黃祖。同年七月,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占了荊襄后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孫權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戰后,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夫人嫁給劉備。后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后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吳大戰于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后,孫權與曹操和睦,并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并將頭顱送給曹操,被封為南昌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黃初三年(222年),孫權自封為吳王,定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黃武(即黃初、章武合稱)。黃武八年(229年),孫權自稱吳國皇帝,改國號大吳,改元黃龍。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稱帝后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等率大規模人航海,加強對夷洲(今臺灣島)、印度、東南亞等國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后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于赤烏四年(241年)病逝,年僅33歲。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了第二任太子、第三子孫和,又賜死第四子魯王孫霸,最后立第七子(幼子)孫亮為太子,孫亮之母潘氏為皇后。這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神風元年(252年)四月,孫權駕崩,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統治中國南方地區53年,長達半個世紀。
孫亮 在位7年。孫權的第七子。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為吳王,立長子登為王太子。黃龍元年(229年),權稱帝,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登為皇太子。太子官屬有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賓客有謝景、范慎、刁玄等,“于是東宮號為多士”。登生母身份低賤,連其姓氏都末見于史冊。孫權所愛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讓位于和之意。孫權赤烏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權立和為太子,不久,封霸為魯王。權之愛霸,更甚于和,對霸的待遇,同太子沒有什么兩樣。因此,和、霸不睦,大以也分為二部,比較正派的大臣如陸遜、諸葛恪、顧譚、朱據、屈晃、滕胤、施績、丁密等維護太子,公主魯班(孫權寵姬步夫人所生的長女,嫁給全綜)、全綜子寄、楊竺、吳安、孫奇等則想依靠魯王撈取政治上的好處,所以擁戴霸而“詆毀大子”。一次,權得疾,譴太子到長沙恒王孫策廟祈禱,太子妃叔父家離廟很近.乃把太子請到家中。公主魯班聞知,乃向孫權進讒,言太子不去廟禱告.卻往妃家計議,于是和寵益衰,兩派大臣的爭斗也更厲害。孫權認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亂”。乃廢太子和,賜魯王霸死。另立所愛潘夫人幼子孫亮為太子。他是個聰明的皇帝,看到孫綝專權,圖謀殺之,但最終失敗。258年被丞相孫繼廢為會稽王,旋自殺。
孫休 在位7年。孫權第六子。十八歲時,受封為瑯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遂除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武功方面,無甚建樹。曾圖先統一南方,永安七年(264年),趁蜀中無主,西征巴蜀,屢敗屢戰。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孫休病重,不能語,尚能書;當年以三十歲英年早逝。侄孫皓繼位。
孫皓 在位17年。孫權孫,孫和子。他是孫權被廢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是東吳的最后一位皇帝。雖然他的前任孫休已經有兒子,但孫休去世時這個兒子十分年幼。群臣鑒于蜀漢之亡,認為主少國危,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所以作為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便被擁立繼位。孫皓即位后,追謚父親為文皇帝,并為他舉行祭祀。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余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但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另外,他也把擁立自己的家臣殺掉 (據說他們后悔擁立孫皓,被他知道而見殺) ,又曾遷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漢),大興土木。孫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司馬炎受禪稱帝,建立西晉。孫皓曾任用陸遜的族子陸凱為丞相。陸遜次子陸抗亦被孫皓委派鎮守襄陽等處的邊防。兩人均是東吳名臣。據正史記載,孫皓曾對兩人的直諫有所不滿,但因他們家族勢大,孫皓始終沒有懲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陸凱、陸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繼去世。吳國失去了兩位重臣,政局轉壞。不久,西晉內部達成了伐吳的一致意見,遂于280年揮軍南下。吳軍毫無抵抗之力。結果建業陷落,吳國滅亡,孫皓本人也成了晉武帝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