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東魏(公元534-550年),南北朝時期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北朝之一。都鄴,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獻宗孝靜帝,為自己登上帝位而鋪路,并與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對立。
永安三年( 530 ),孝莊帝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榮侄爾朱兆起兵赴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帝(節閔帝)。太昌元年(532),原爾朱榮部將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永熙三年(534),孝武帝不愿作高歡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隨即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從洛陽遷都于鄴,史稱東魏。
高歡以原六鎮流民為主,建立強大武裝,自己住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為東魏政治中心。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政權,實質上是北魏將領和河北大族相結合的產物。他為了獲得鮮卑貴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鮮卑化的政策;為了得到漢族豪強地主的擁護,聽任他們貪污聚斂,為非作歹,吏治日趨腐化。
東魏與西魏相較,東魏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發達。高歡屢次發兵進攻西魏,企圖吞并對方。天平四年( 537),東魏軍西征,在潼關左邊的小關遭西魏軍襲擊大敗,大都督竇泰自殺,高歡被迫撤軍。此后,雙方互有勝負。武定四年(546),高歡親率大軍 10余萬人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戰50余天,他病倒軍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晉陽。其子高澄、高洋相繼掌握東魏政權。武定八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
在整個東魏統治時期,政權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歡家族手中,執政期間關東地區胡漢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東魏與西魏多次交戰,互有勝負,從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實,中國大陸也進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國時代”。由于占據了山東傳統富饒地區,東魏當時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都居三國(東魏,西魏,南梁)之首。原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
>>> 中國歷史紀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