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漢語拼音:zhōng huá rén mín gòng hé guó;英語: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多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臺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56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家。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法定貨幣是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千米,東鄰北朝鮮,北鄰蒙古國,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擁有最多外匯儲備,亦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97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78—2009) >>> 中國歷史紀年表
目錄
概況
國家象征:國旗、國徽、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通過了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的議案。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行。國旗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6月1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1991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遭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原為上海電通影片公司1935年拍攝的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它一經誕生,迅即成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關于國歌的決議案,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義勇軍進行曲》部分歌詞作了修改后,確定為國歌。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中增加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征,具有同樣的憲法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a href="/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E4%BA%BA%E6%B0%91%E6%94%BF%E6%B2%BB%E5%8D%8F%E5%95%86%E4%BC%9A%E8%AE%AE%E5%85%B1%E5%90%8C%E7%BA%B2%E9%A2%86" title="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于1949年9月29日頒布。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以前,實際上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屆、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頒布了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F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并經過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五次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目前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 23個?。?font size="-1">河北省 山西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海南省 四川省 貴州省 云南省 陜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臺灣省
在歷史上和習慣上,各省級行政區都有簡稱。省級人民政府駐地稱省會(首府),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鄉鎮是中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民族自治地方,它們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國家根據需要,還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此外,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經濟建設,為了加強民族團結,國家可根據需要對行政區劃作必要的調整和變更。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總人口為1443497378人,其中: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7474200人;(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數據。)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83218人;(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數據。) 臺灣地區人口為23561236人。(注:臺灣地區的人口數為臺灣地區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2020年底的戶籍登記人口數據。)
民族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當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先民也同時開發了周圍的廣大地區。生活在東北的東胡、肅慎、挹婁、夫余、烏桓等民族在東北三省的廣大地區,北部的獫狁、狄、匈奴、鮮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區,西域的龜茲、于闐、鄯善等“城郭國”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區,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區,南部的苗、濮、武陵蠻、長沙蠻以及東南部的百越等南蠻各族在今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別在海南島和臺灣,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區,等等。
中國現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 知識主題 → 中國少數民族
宗教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信教公民近2億,宗教教職人員38萬余人。佛教和道教信徒眾多,但普通信徒沒有嚴格的入教程序,人數難以精確統計。佛教教職人員約22.2萬人。道教教職人員4萬余人。10個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總人口2000多萬人,伊斯蘭教教職人員5.7萬余人。天主教信徒約600萬人,宗教教職人員約0.8萬人?;浇绦磐?800多萬人,宗教教職人員約5.7萬人。中國還存在多種民間信仰,與當地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結合在一起,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的群眾較多。中國的宗教團體約5500個,其中全國性宗教團體7個,分別為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
語言文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有56個民族,共有80種以上語言,約30種文字。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漢語是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聯合國六種正式工作語言之一?,F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布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從語言的系屬來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于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朝鮮語和京語的系屬尚未確定。
中國歷史
● 重要條目 → 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史,始于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始于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谷,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后華夏族的主干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黃帝以后,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杰出首領,先后有堯、舜、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世紀,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率兵滅亡。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跑,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西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武帝時國力達到空前強盛。東漢初期光武帝調整了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后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于爆發了黃巾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220年,曹丕稱帝建魏;221年,劉備稱帝建蜀;222年,孫權稱王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后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西晉滅亡后,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統一黃河流域的前秦和東晉間的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勝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南方,東晉之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史稱北朝。
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隋朝實現了統一。當隋末農民起義蓬勃發展時,李淵起兵攻占長安,并在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朝迅速瓦解。
從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后期,后周逐漸強大,為后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北宋時,同其并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黨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后被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后期,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后金。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于1636年稱帝,并改金為清。明清前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擊敗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這些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使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
鴉片戰爭后,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并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83年和1894年,先后爆發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a href="/index.php?title=%E9%A9%AC%E5%85%B3%E6%9D%A1%E7%BA%A6" title="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簽訂后,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于失敗。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后,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后,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袁世凱死后,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以調?!案褐疇帯睘槊?,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丑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后,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不久,國民政府舉行“北伐”,占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1927年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辟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著,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1935年《何梅協定》的簽訂和“華北五省自治”,使中華民族處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1936年西安事變獲得了和平解決,由此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由此揭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現代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同時,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1952年底已經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毛澤東為核心,鄧小平是其重要成員),承擔起艱巨的使命,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接著,中國共產黨相繼決定對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并進一步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興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興辦經濟特區之后,又相繼開放沿海十幾個城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發區,批準海南建省并成為經濟特區。
中國地理
● 重要條目 → 中國地理
區域地理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全國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自然區。其中東部季風區由于南北緯度差別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又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此全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地形、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臺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山脈 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
- 弧形山系 由幾條并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異。
盆地 中國有四大盆地: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平原 中國有三大平原: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此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臺灣西部平原等,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丘陵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多經濟林或果樹),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蛱N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游勝地。在東部地區主要有:
河流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條。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 長江 長江發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干流先后流經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后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
- 黃河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千米,是中國第二大河。
-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干流西江發源于云南東部。珠江流經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千米,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千米。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 京杭運河 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千米,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咸水湖,也稱非排水湖。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是青海湖。
氣候
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中國從南至北呈現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六個溫度帶;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異很大,東南沿??蛇_1500毫米以上,西北內陸只有200毫米以下。
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中國國土面積96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點。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僅10%多些。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占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占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于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藥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淀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占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于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于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于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中國政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政黨制度
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于有的國家實行的一黨制。這一制度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在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基本特征。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則上是依據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決定的。自治區與省同級,自治州與地級市同級,自治縣與縣同級。
立法制度
在中國,立法是指由特定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社會規范的活動。
中國現行立法體制是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并存、多類結合的立法權限劃分體制。
中國立法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國務院及其部門立法、一般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立法。
司法制度
中國的司法制度是一整套嚴密的人民司法制度體系,包括偵查制度、檢察制度、審判制度、監獄制度、仲裁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調解制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國家賠償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為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中國經濟
2020年,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5%。全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7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預計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447元,比上年增長2.0%。國民總收入1009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預計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17746元/人,比上年提高2.5%。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比上年少增166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下降2.7%;本地農民工11601萬人,下降0.4%。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3%。農產品生產者價格[8]上漲15.0%。12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為60個,下降的為10個。
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2165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86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8974元人民幣,比上年升值0.02%。
科學技術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國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后來提出四個現代化、863計劃、973計劃,強調科學研究,并改革學術制度。
近年來,中國在航空航天、高速鐵路、復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
中國自1990年代初壟斷氟硼鈹酸鉀晶體制造技術,亦是繼美國、法國后實現單束激光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干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核技術領域,中國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使中國在磁局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國還建有神光系列慣性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2010年12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國首個用于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巖石覆蓋厚度達2400米。于2016年完工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射電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80顆脈沖星。2015年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了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2017年發射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開展X射線巡天,通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致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
2021年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延和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術。
信息科技
中擁有華為、聯想集團、小米、OPPO等個人電腦和手機企業;在移動通信領域,擁有5G、6G專利簇數量占比超過40%;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173臺,為世界最多。
201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研制首款ARM架構的64核晶片。2019年中芯國際亦開始量產14奈米級產品。
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創新指數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
中國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密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W絡等實驗。2013年1月,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并在實驗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華大學院士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魻栃?/a>。
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使用76個光子進行運算的量子計算機九章,并宣布實現量子優越性。
航空航天
1954年7月3日,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首飛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飛機的歷史。1956年7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原型機在沈陽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進入噴氣式時代。中國當前擁有多款世界先進級別風洞,可自行生產多型軍用戰斗機、殲擊機、運輸機和直升機。民用航空方面,中國研發生產的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運營,研制中的大型民用客機C919于2017年完成首飛。
自1970年使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進行航天發射的國家以來,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至2021年12月,已擁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場,其長征系列火箭已完成400次發射,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前列。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研發制造并管理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之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2年起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服務,在2018年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2020年6月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并定點,標志著自1994年制定并實施的北斗系統“三步走”規劃圓滿完成。2020年7月31日,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自21世紀以來,中國在深空探測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先后實現了嫦娥一號(2007)、嫦娥二號(2010)的繞月探測,并對拉格朗日點和小行星4179進行探測。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著陸于月球表面,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與巡視的國家。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軟著陸,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在月球軟著陸并采集月球樣本后于12月17日返回,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
除月球探測外,中國的首次獨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目標為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順利實施近火制動,成功進入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器攜帶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中國成為第二個完全成功著陸地外行星并進行巡視的國家。
載人航天方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啟動,以“三步走”走的方式發展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搭載著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后,返回艙于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進行載人航天的國家,完成“第一步”。2005年,神舟六號完成首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任務。2007年,神舟七號的翟志剛和劉伯明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太空艙外活動。2011年至2012年,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先后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完成首次無人與有人空間交會對接,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全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2017年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并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志著中國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順利完成。從2020年開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啟動,共規劃12次無人與載人飛行任務以在2022年前后完成天宮空間站的建造。2021年4月29日,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并成功將核心艙進入預定軌道,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對接,三人乘組順利進入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駐留后于9月17日順利返回,順利完成中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三號乘組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始為期六個月的首次空間站長期駐留。
中國外交
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愿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將致力于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積極參與周邊各種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擴大互利合作,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和共同利益。加強與各大國的戰略對話,增進戰略互信,拓展合作領域,推進相互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和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愿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而不懈努力。
亞洲國家
阿富汗,阿聯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不丹,朝鮮,東帝汶,菲律賓,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柬埔寨,卡塔爾,科威特,老撾,黎巴嫩,馬爾代夫,馬來西亞,蒙古,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蘭卡,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文萊,亞美尼亞,烏茲別克斯坦,新加坡,敘利亞,也門,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亞,約旦,越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