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產 數據庫
特產,指某地或某國特有的或著名的物產,其中土特產是專指一地獨有、他處所無,質量特優,或具有獨特風味和品質的農副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名物,指有名的物產,宋代詩人梅堯臣的《和答韓奉禮餉荔枝》詩中有“韓盛人所希,四海饋名物”一句。包括中國獨有而珍貴的稀有生物,屬于一級國家保護的動物或植物,且通常分布于廣而零散或狹小的地區,其生態環境比較獨特,只在中華大地的自然條件下保存下來的孑遺樹種或珍稀生物。



中國特產(名物)數據庫,以收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主,普通土特產為次。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包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簡稱“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準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的地理標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三類。
中國名物特產之所以豐富多樣,是與其自然、社會經濟和人文等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土地面積占世界陸地1/15,差不多相等于歐洲的總面積;東部與東南部與太平洋相連,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星羅棋布的島嶼。中華大地上,有一馬平川的沃野,也有景觀各異的丘陵盆地;有一望無際的肥美草原,也有巍峨蔥郁的高山峻嶺。中國由北向南貫穿寒帶、溫帶和熱帶等多個熱量帶,農業自然條件良好。中華錦繡河山,除歷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中華多民族兒女辛勤的雕琢與歷代勞作,亦使之物華天寶,名物特產數不勝數,不僅有聞名于世的珍稀生物,尚有各地區獨特的土特產品,傳統的農林牧副漁業名優特產。
東北區 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面積79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面積8.2%,人口1億多,占全國總人口8.6%。東北這片大平原被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環繞著,氣候受大陸季風影響,呈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冬季漫長多雪。區內多以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的自然景觀為特色,水資源充足,土質屬富饒的黑土帶,作物生長期一年,是中國糧食、大豆和甜菜的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天然林木區,土地資源居各區之首。此外,東北區的礦產資源不僅品種多,藏量亦豐富,經濟生產結構以煤、鐵、石油和化工等重工業為主導。石油儲產量占全國一半,有著名大慶油田、鞍山鋼城和長春汽車城等。遼寧南臨黃渤海有漁鹽之利。東北鐵路網密集,與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和日本鄰近,利于邊境貿易和國際旅游業的拓展。
華北區 包括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總面積54萬平方公里。本區處于銜接東北、西北、東南的中央樞紐。華北平原是中國僅次于東北的第二大平原,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山、伏牛山,南有大別山,東部有丘陵與廣闊的黃淮海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降水期集中,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有600 - 900毫米,農作物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春旱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則寒冷干燥。本區耕地、住宅用地及工礦用地比例大,林地比例小,故植樹種草綠化任務繁重。 華北區的重工業和輕工業均發達,形成大中小城鎮群,人口密集,總人口占全國22%,河南、山東居中國人口大省前列,其中中部和東部的黃淮海平原是中國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高達每平方公里500人以上。華北因有首都北京及北方港埠天津以及山東、河南等黃河流域古老的文明古跡,海洋資源豐富,交通便捷。
晉陜內蒙古區 包括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有15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000多萬。本區山地、高原和盆地互相交錯,北有陰山,南有大巴山秦嶺,東有太行山,中部是呂梁山,黃土高原丘陵占7.8%,分布在陜西北部和山西西部。內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為中國第二大高原,有肥美草原與牧場,也有沙漠和半沙漠荒原地帶。 此區氣候干燥,雨量稀少,因過度開墾,森林和植被遭破壞,土地呈現沙漠化,生態環境不穩定。本地區地處銜接東西兩邊的中部,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晉陜內蒙接壤地區的特大煤田被稱為“烏金三角”,橫越16個縣市,儲量占全國26.3%,其面積之廣屬世界罕見。經濟結構方面以重工業為主,此區煤炭電力工業和制鋁業發達,被稱為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此外,此區畜牧業發達,內蒙古草原面積居全國第一位,占27%,所產牛、羊、羊毛、皮革及毛紡織品行銷全國,羊絨質優,享譽中外。
西北區 包括甘肅、寧夏、新疆三省區,亦稱甘、寧、新區。西北區屬中緯度山岳冰川地貌,多高山高原,沙漠地帶占全國的57.2%,如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冰川雪水和內陸河形成的綠洲,是人們農耕與生存的居住場所。甘肅、寧夏尚有黃土高原的河谷盆地呈串珠狀,惜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多。西北地域遼闊,總面積占全國22.71%,由于遠離海洋,氣候屬干旱半旱氣候,冷熱變化劇烈,干旱少雨,多風沙,日照幅射量大、時數長,高山嚴寒與盆地溫暖對比鮮明。如新疆吐魯番盆地全年有38.2天是酷熱日(攝氏40℃),居全國之首,最高溫曾達49.6℃記錄。新疆內陸晝夜溫差大,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諺語。因日照時間長,利于溫帶瓜果糖分積累,哈密瓜、白蘭瓜和葡萄品質優良,享譽中外,亦是全國長絨綿惟一的生產基地。西北風沙大,氣候干燥,有沙漠和高寒山區,此區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儲量名列前茅,畜牧業發達,紡織工業產品遠銷國內外。除此以外,內陸西北區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長江中下游區 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蘇和上海市,面積8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9.3%,人口接近4億。本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丘陵與平原相交錯。主要山脈有南嶺、武當山、大別山、巫山和武陵山等,平均約高1千米左右。著名的平原有淮北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低山與平原之間夾有大小丘陵谷地。此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分配亦平均,年降水量為800-1600毫米,降水豐沛,比華北區多1-2倍,河湖眾多,水網密集,是中國湖泊最集中的地區。此區有經濟價值的林木多,如油桐樹和油茶樹。此區亦茶園廣布,盛產柑桔,一片稻田綠油油,江南美景盡收眼底。本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其中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和滬寧(上海、南京)長江三角洲工業帶是中國輕工業的龍頭,上海市更是中國近代的工業搖籃,也是現今最大的貿易和金融中心。重工業方面,則以湖北省的武漢、湖南省的長沙、安徽省的合肥和江西省的南昌等城市為中心點。此區域水陸交通運輸網四通八達,上海港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可通往160多國家600多個港口。有名山秀水、古塔園林和文化遺跡等。
東南區 包括福建、廣東、海南、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區,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3.9%,人口稠密,達1.4億。該區地處東南沿海,背依大陸腹地,面臨太平洋,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前沿地帶。此區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70%以上,其中福建更有80%為山地丘陵,1000米以上的山地分布在閩西、粵北和海南的中部,臺灣中部山地高達3000米以上。氣候以熱帶、南亞熱帶為主,高溫多雨,夏長冬暖,四季交替不明顯,全年平均降水量達1400-2000毫米,為中國雨量最多的地區。因雨量豐沛的關系,農作物一年可三熟,生物資源多姿多彩,臺灣南部、海南島和廣東沿海一帶出產的椰子、檳榔和橡膠等熱帶作物,經濟價值頗高。此區海域遼闊,島嶼星羅棋布,海洋漁業發達,不過因地理環境的關系,每逢夏季臺風多頻繁登陸,往往暴雨成災。東南區地處中國南大門,閩(福建省的簡稱)、粵(廣東省的簡稱)、瓊(海南省的簡稱)臨近港、澳、臺經濟發達區,出口加工業發達,經濟增長速度快,出口產值占全國1/4,服務業更飛速發展,居全國前列。
西南區 包括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和重慶,面積占全國14.34%,人口2億5千萬,少數民族多達40多個,是民族類別最多的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均多采多姿。本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側,地勢西高東低,起伏之大為各區罕見。貢嘎山高7556米,而同區的廣西濱海平原海拔則只有百米左右。該地區山地與低谷高差險峻,氣勢宏偉,造成獨特的自然環境,種類繁多居各區之冠。該區有橫斷山和岷山,山水相間,奔騰著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大渡河,水力資源最為豐富。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氣候屬亞熱帶,物產富庶。因地形為云貴高原河流所切割。區內石灰巖喀斯特地形獨特,四川九寨黃龍,鈣華灘流,貴州峰叢溶洞,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南區耕地面積少,石山多,人均耕地1.16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礦產中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居全國重要地位,工業方面以煤炭、機械、紡織、制糖、卷煙和釀酒業著名。西南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奇特,民族風情濃郁,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青藏區 包括青海、西藏,是中國藏族聚居區,總面積占中國20%,人口只占全國人口6%,是地廣人稀的高寒地區。本區有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喜瑪拉雅山,青藏高原因而號稱“世界屋脊”。此區地勢多樣,有雪山、冰川,峽谷和盆地等巍峨多姿。因遠離海洋,海拔平均達4500米高,云量少,緯度雖偏南,但是相對氣溫低,輻射強,促使青海西藏成為中國太陽總輻射量最高的地區。西藏拉薩稱為“日光城”,青藏高原亦叫“陽光高原”。青藏區雨季多集中在5-9月,降水量不多,但河流湖泊眾多,青海湖就是其中著名的內陸湖,是為咸水湖。青藏區東南部谷地有熱帶低山常綠林和亞熱帶常綠林。此區耕地面積只占全區0.9%,主要生產青稞,其它多為發展畜牧業的高原牧場,為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牧草蛋白質高,葉量大,利于畜牧業發展,藏綿羊、犛牛聞名于世。青藏礦產豐富,因交通不便開采量少。青藏的宗教文化和猶如屋脊的冰川雪山,都是世人探險旅游所向往的圣地。
目錄
名物特產的種類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多樣,氣候變化萬千,各地區域差異乃相當明顯──有廣闊的平原,也有高聳入云的峻嶺;有漫天風雪的高寒地區,也有炎熱多雨的濱海地區。在這大地上,不僅有許多罕見珍稀的動、植物,也有各式各樣的果品、土特產、藥材、巧手工藝和精致菜點。這些現代人熟悉的名物特產,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獨特的自然條件,同時亦或多或少薈萃了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
土特產
茶
茶,是以茶樹新梢上的鮮葉加工制成的產品,可直接沏作飲料或加工成藥品。茶(Camellia Sinensis)屬山茶科,常綠灌木,高約1.5-2米。它的葉子長,呈橢圓形,有小鋸齒,開五瓣小白花,果實扁圓,成熟時裂開有種子散出。中國人是最早懂得飲茶和種茶的國家。根據史料記載,最遲在春秋戰國時代,茶已經由藥品成為飲料。西漢時期茶樹的栽培漸多,有了簡單的茶葉加工技術,并逐漸發展成為宮廷飲料和商品。中國種茶與飲茶最興盛的時期是唐宋時期,當時出現大規模的作坊和經營大宗茶業的商會組織。唐代飲茶習俗的盛行,據說亦與佛教徒“坐禪”有關。唐建中年間根據作者陸羽(公元733-804年)親身調查而撰寫的《茶經》,對飲茶習俗普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亦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
至宋代,茶葉生產有所發展,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南宋建炎初(1127年)有66州,242縣產茶。宋代茶葉年產量約50萬擔,四川占一半。從元到明代,茶葉生產經銷起伏較大。元代茶加工技術雖有所提高,各地茶園卻因戰禍大受破壞。明代茶制作技藝提高,經銷擴大,加強了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茶馬互市”,向國外輸出大量商品茶運往歐美各國。明末,中國茶葉主要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經海路轉運到英美。15世紀中葉英國已有飲茶的習慣,流行喝午后紅茶,認為是高雅之舉。自1678-1880年,中國茶葉獨占世界市場,1880年向英國出口茶葉多達145萬擔,到20世紀50年代已廣及五大洲近50個國家。至近世,中國境內茶園共有2000萬畝左右,多分布于南方的秦嶺-淮河-長江以南亞熱帶地區。這些地區如浙江、湖南、安徽、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和福建等出口茶葉,亦已超出歷史最高水平一倍以上,行銷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并有51個國家引種中國茶籽和茶樹,中國被世界公認為茶葉的祖國。
絲
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繭抽絲的國家,這種養蠶織帛的技術被公認為世界的偉大發明,故此中國亦享有“東方絲國”之美稱。根據出土的文物和甲骨文中多處提到蠶桑、絲,證明了早于5000年前,中國人已經懂得制造絲線、絲帶和簡單的絲織品。公元前4世紀,絲織品更馳名世界,羅馬君主亦以穿中國生產的絲為榮,更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意思是“絲之國”。
周代以前蠶桑多為自然繁殖,人們采集蠶繭為絲絮,當時稱為野蠶。周代以后才逐漸發展為人工飼養。大約在西晉時代,中國的養蠶和制絲技術開始傳到日本,約于隋唐時期又輾轉傳到歐洲。此后,意、法等歐洲國家才開始養蠶和制絲。至工業革命以后,西方發明了“共拈式直繅機”,便開始將制絲業從農村副業中分化出來,成立了專業的制絲工廠,由此絲織品得以大量生產。
大豆
大豆種植廣泛,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其中以東北大豆的產量最高,質量最好,聞名于世界,并且銷售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等地區。
大豆不僅是經濟價值極高的油料作物,而且營養豐富,被人們稱為“植物肉”。大豆粒中含有蛋白質40%,比牛肉、瘦豬肉、雞蛋高兩倍多。據科學鑒定,1公斤大豆所含蛋白質分別相當于2公斤的瘦豬肉、2.5公斤牛肉和3公斤雞蛋。大豆還含有人體不能合成的賴氨酸和苯丙酸等8種氨基酸,有防止膽固醇和血管硬化的效用,是天然優質的蛋白食品。大豆是唯一能替代動物蛋白的植物蛋白食品,用大豆制作豆制的食品花樣繁多,其中中國豆腐是獨創的大眾化營養食品。大豆還可以搾成乳白色的豆漿,歷來普遍為中國人早餐時飲用,近年更成為人們的日常保健飲料,受到各國的歡迎。此外,豆漿與牛奶混合制成「豆奶」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頗受老人和兒童喜愛。
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中國龍山文化地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酒器,說明了早于公元前2800 -前2300年,釀酒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相當盛行。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若從生產方法分類,酒可以分為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種。釀造酒是在發酵終結時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酒度飲料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清酒等,出現時間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酒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盛行較晚。
中國酒中,除白酒、黃酒外,果酒、露酒和藥酒歷史也十分悠久。其中藥酒更起源于戰國時期,2000年前的醫學著作《內經》亦有專章記述,故此有“醫源于酒”之說。明代《本草綱目》更列舉出幾十種藥酒配方,不僅可以治病,也是養生滋補的佳品。以名貴藥材配制成藥酒,在世界酒林中可說是獨樹一幟,亦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1949年后,中國釀酒業的發展趨勢,濃度方面逐漸由高濃度轉變為低濃度,制法方面由蒸餾酒轉向釀造酒,成分亦由糧食酒轉變為果酒類,以滿足國內市場和外貿出口的需求。
果品
棗
棗(Zizyphus vulgaris),屬鼠李科,是營養價值高的滋補品,一般含糖分24%,蛋白1.2%,脂肪0.2%,還有鈣、磷、鐵等礦物質,維他命C含量居百果之首,每100克棗含80-600毫克維他命C,比蘋果高70-80倍。紅棗除了鮮吃外,還可制成干棗食用。紅棗可潤心肺,止咳、養胃健脾,更可以治療高血壓,保護心臟,增強心肌活動能力,屬益氣壯神的良藥。中國出產的棗以河北滄州的金絲小棗最為聞名,此棗肉厚,核小,曬干后金黃色,果肉中能拉出3尺長的細長絲,也就是聞名中外的金絲蜜棗了。山東樂陵無核小棗,棗核退化成膠質薄殼,故又稱虛心棗,味甜色美。山西安邑產相棗,大如雞蛋,汁液多,過去是進貢皇帝的名貴果品。河南新鄭大棗、靈寶大棗也頗有盛名,北京郊區的馬牙棗,加工成果脯,亦行銷中外。
棗樹在百果園中,其花不美,其葉不茂,樹皮龜裂,質樸無華,適應力極強,在干旱土質生長的棗子品質更優。民間說“淹不死的栗子,曬不死的棗子”,農諺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說明當年栽種棗子,當年就有收成。棗樹壽命長,樹齡有百年。中國棗樹分布除西藏外,幾乎遍及全國各省,主要集中在北方暖溫帶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棗花為重要的蜜源,棗葉煎湯服用能治嘔吐反胃,樹皮燒灰治痢疾,棗木堅硬,是制作大車輪軸和家具、工藝品的良材。
橘、柑、橙、柚
橘(C.erythrosa)、柑(C.reticulata)、橙(C.sinensis)、柚(C.grandis)是中國特產水果,屬于柑橘屬蕓香科植物。柑橘類品味醇厚,營養豐富,每公斤鮮果中維他命C的含量,金橘為440毫克,廣橙180毫克,比梨和蘋果高。據《中藥大辭典》記述,柑橘類的果皮、橘絡、種核和葉片均能入藥,如橘皮稱為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橘核理氣、散結、止痛;用柑橘幼果果皮制成橘紅丸,是止咳化痰的良藥。
當前柑橘家族中,優質品種很多。其中柑果較大,皮稍厚,易剝離,種子白色,胚淡綠色,有名的品種有蜜柑、蕉柑,其中廣東潮汕平原所產的品質尤佳。橘果比柑小,扁形,皮薄,極易剝離,橘絡明顯,種子、胚都是綠色,著名的有江西南豐蜜橘,皮薄味濃,浙江黃巖蜜橘果皮金黃,汁多味甜。橙的果皮較厚,瓤不易剝離,種子和胚為白色,如重慶江津錦江橙,廣東新會橙。柚的果實最大,皮淺黃,很厚,果肉白色,味道甘醇香甜,以廣西沙田柚質地最好。人們除了吃柑桔類鮮果外,還會榨取果汁或把它們加工成果醬、罐頭、果酒等,有的也會把果皮蜜餞制成小食品。
中華獼猴桃
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是起源于中國的古老野生藤本植物。據考證,獼猴桃一名,起自唐代岑參(約公元714-770年)詩“中庭井欄上,一架獼猴桃”,說明了中華獼猴桃在中國最少有1200多年的栽種歷史。野生中華獼猴桃遍布河南、陜西、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四川、廣東和廣西等地區海拔1300-2600米的山林。
中華獼猴桃植株蔓生,葉片綠色,背面有毛,雌雄花異株,果實呈褐色,果肉黃白或綠色,柔軟多汁,果肉中有眾多黑色或深褐色如同芝麻般的種子顆粒,種子上有蛇紋。獼猴桃是果園中的新秀,近代傳播發展很快,被視為奇珍異果。1906年新西蘭最早從中國引入中華獼猴桃品種,因其果形似新西蘭國鳥“基維”,取名“基維果”(Kiwi fruit),亦稱“奇異果”。其后相繼傳入蘇聯、美國(叫中國醋栗)、英國(叫中國鵝莓)、法國、意大利、印度和日本(叫中國猴梨)。獼猴桃營養極為豐富,每百克鮮果中含維他命C約100-200毫克,比柑橘高5-6倍,比蘋果高20-30倍。獼猴桃爽口多汁,果性甘寒,主治煩熱口渴和黃疸病,并有抗癌作用。
荔枝和龍眼
荔枝和龍眼是中國南方原產常綠的珍貴果品,同屬于無患子科植物。早在公元3世紀中國就栽種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據考證,到了西漢時才正式命名為荔枝。荔枝性喜高溫多雨,分布于福建、廣東、四川等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古代記述荔枝的著作有13部,其中尤以北宋蔡襄《荔枝譜》內容最為豐富,記載有32個品種,闡述天下荔枝唯福建、廣東、南粵和巴蜀有之。荔枝被譽為果中王后,歷來被視為瓊漿玉果。它分為長卵形、心臟形、近圓形和圓形四大類,各具獨特風味。荔枝樹的壽命很長,有些達數百或千年以上。荔枝可制成干果,還可入藥,有養血、止渴、健腦強身的功能。中國荔枝于公元10世紀傳播到東南亞,又傳播到非洲、美洲,18世紀傳到日本,1873年引種到夏威夷,20世紀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落戶。
龍眼(Dimocar pus longan )又叫桂圓或桂元。古代文獻把龍眼當藥品記載,自漢代起被視為珍貴的滋補品。龍眼果實比荔枝小,果皮褐色,果肉薄,汁液甜美。它與荔枝生長的自然條件一致,故分布地帶相同。宋代蘇東坡將二者比喻“異出同父祖,端如柑和橘”,從現代植物分類學看,龍眼與荔枝樹都是無患子科,親緣密切,只有果實有明顯區別。目前中國龍眼有400多個品種,龍眼加工制的干品比荔枝干品更為名貴,名桂圓,有補心益脾、養血安神之功效。龍眼木材堅硬,適宜工藝雕刻和制作家具。中國龍眼一半產在福建,一半產在廣東、廣西、四川、臺灣。早在1000年前與荔枝同時傳入印度, 18世紀傳入美洲、巴西、東南亞。迄今中國龍眼仍壟斷世界市場,倍受人們青睞。
藥材
當歸
當歸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國特產藥材。它具有調氣養血,促進新陳代謝,調經鎮痛,潤腸通便之療效。秦嶺以北所產當歸以甘肅天水、陜西西安為集散地的稱為西當歸;產于甘肅東部,陜西西部當歸稱為秦歸;秦嶺以南由碧口運到重慶的又稱為川歸;產于云南西部、四川西部的則統稱為云歸。
中國當歸中以秦歸產量最豐。當歸產量90%以上集中產在甘肅岷縣,巖昌、漳縣、渭源縣的高寒陰濕地區。甘肅當歸個頭大,碴口色白,質地致密結實,含油質足,馳名于世。云南所產當歸香味濃烈,油性重,頭大個圓,光滑,故亦名滑頭歸,是當歸中之上品。中國種植當歸有2000年歷史,久盛不衰,在國際市場上是獨樹一幟的良好藥材,被譽為婦科百寶良藥。
黨參
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是中國名貴的中草藥,其根部有養陰、清肺熱、益胃生津、止咳祛痰和滋陰補氣之妙用。黨參莖長約 1.5米,根肉質肥大,呈長圓柱形,全株有乳汁及特殊氣味。葉子對生或互生,卵形至廣卵形,被毛。夏秋開花,花冠鐘狀,淡黃綠色,有紫色斑點。蒴果圓錐形,種子細小。黨參喜溫和涼爽氣候,適于含腐植質較多、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栽培。
山西著名的五臺山產的黨參叫臺參,是黨參珍品。甘肅文縣產的紋黨全身披掛橫紋,粗壯結實。質量最好的要數四川成都青白江區云頂山的明參,不僅個頭大,顏色黃白,還具有獨特的菊花心斷面。此外山東萊陽五龍河沿岸,由于土質疏松,盛產沙參,是一種色白、粉性足而品質極佳的上等黨參。
三七
三七(notoginseng)又名田七,屬五加科。因它生長二年以上的植株中有3片復葉,每片復葉有小葉7枚,故名。三七能止血化瘀,消腫止痛,治吐血、尿血及跌打損傷和婦科等疾病,內服外敷都有止血功效。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它為“金不換”。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稱道:“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珍貴者?!?
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三七對冠心病、心絞痛皆有療效。產于云南、廣西、以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最集中,尤其是硯山及西疇兩縣產量最多。廣西百色地區也是歷史悠久的田七產區。用云南三七加工生產的云南白藥,亦是中國獨有的特產藥品,為治療外傷出血及排膿驅毒的傷科圣藥,公認為家庭日用常備藥品。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是一種昆蟲的幼蟲 (蝙蝠蛾的幼蟲)與寄生真菌的結合體。當真菌在幼蟲寄生的土塊中長出芽管,鉆進幼蟲體內,吸收營養萌發成菌絲。冬天似春蠶般爬行的小蟲,至夏天長出菌類小芽如同小草,人們叫它冬蟲夏草。這種中藥與人參、鹿茸齊名,屬高級滋補品。蟲草味甘,性濕、氣香,具有益精補腎,止血化痰,提高人體免疫力,降血壓、血脂,鎮靜催眠和抗癌的作用。野生冬蟲夏草產在青藏高原,其中居首位的青海地區占60%,質量亦佳,色澤光亮,菌絲粗壯,個體豐滿,被視為珍品,其次是西藏那曲地區,冬蟲夏草產量亦豐。
菜點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傳統名菜。創始于清朝同治初年(1874年),原成都北郊萬福橋有個陳興盛小餐館,掌灶主廚師是位臉上有幾顆麻點的老板娘陳劉氏,她烹制的豆腐以麻、辣、嫩見稱,本為腳夫價廉的普通菜,可是傳頌開來廣受歡迎。因陳劉氏臉上有些麻子,故名為陳麻婆豆腐,歷經100多年,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名菜。此種菜制作主料選用豆腐與四川郫縣豆瓣及牛肉末燒制成,先將嫩豆腐切成2厘米見方塊,入沸水煮2分鐘撈起瀝干,把牛肉切成細末,青蒜苗切小顆粒。炒鍋火旺放菜油,先放牛肉末煸炒,加適量辣椒粉、豆瓣醬和豆豉茸以炒香,再加豆腐、鹽和醬油,放湯燒開,改用中火燒豆腐入味,后加青蒜苗,并加上水淀粉使湯汁變稠,盛入盤中,略撒花椒粉。此盤豆腐形整不碎,吃起來麻辣可口,牛肉末酥鮮,令人在辛辣之中胃口大開。
佛跳墻
佛跳墻,是福建居首位的傳統名菜。據說是清代道光年間福州某錢莊的老板娘所創,因品嘗過此菜,清代福州有位布政史周蓮于是命役廚鄭春發仿制,鄭春發以海鮮為主料改進工藝,使此菜更為鮮美可口。其后鄭春發在福州開辦聚春園名菜館,將此菜命名為“福壽全”。有一次文人聚餐時,他呈上此菜,筵席開始的時候,濃香飄溢,文士雅客群起叫好,當場有位名士即興賦詩云:“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乘興齊呼此菜名為“佛跳墻”。閩(福建的別稱)菜中的佛跳墻,用海參、鮑魚、干貝、魚翅、雞、鴨、豬蹄筋、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用壇煨制而成,制作工藝精良,湯料鮮美,用荷葉封蓋壇口,倒扣一只小碗,裝配料后將酒壇置放于木炭爐上,需微火煨制2小時,啟蓋迅速將刺參、豬蹄筋、魚唇、鎬魚肚放進壇內,再煨1小時。此菜味道鮮醇軟滑,入口即化,老少皆喜食。
汽鍋雞
汽鍋雞,是云南傳統名菜,它以雞塊滋嫩、湯汁鮮美、富于營養和風味別樹一格而廣為流傳。相傳,早于清乾隆年間,汽鍋雞已在滇南地區民間流傳,不過起初是以廚師為名,稱“楊瀝鍋”,繼后又在楊瀝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把用火燒煮改為以蒸氣蒸。滇南建水縣所產陶器歷史悠久,其中有一種陶器蒸鍋,式樣古樸特殊,外形扁圓,鍋中心有一個空心管子。這道菜特別之法是把盛載佐料及鮮雞塊的汽鍋,放在一口盛滿水的湯鍋上,水沸后,蒸氣從空心管子沖入汽鍋,經過鍋蓋冷卻滴入鍋內,熬成鮮美的雞湯,蒸約4-5小時待雞肉酥爛后,雞塊便可食用。此菜湯汁清亮,肉嫩味香,四季皆受歡迎,云南家庭主婦舉行家宴款待親友時,皆以之為家常特菜享用。
點心
點心,原意是指餓時略為進食,后來演變為“略進食物”之意。點心早于2500年前的《楚辭》中已有記載,從一些詩歌或歷代生活紀錄中得知,現今我們吃的點心不少是從古時的小吃演變而來,不過當時使用的名稱并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點心雖然不是廣東人發明,但把它發揚光大的必定是廣東人。直至20世紀初,才是點心真正的蓬勃時期,這與滿清貴族后人閑逸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貴族旗人,終日流連飲食場所,以致酒樓茶室數目激增,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大茶室及酒樓均各自推出不同的點心、糕點,令本來已是種類繁多的點心、糕點更見多變。那時民間更出現有“標準點心餡料分配”的說法,以“蝦餃”為例,原來最初的蝦餃餡料分量是“三成生蝦肉,兩成熟蝦肉,配合兩成半肥豬肉粒,兩成半荀絲”,配以薄皮包裹,當然還要“即蒸即食”才能稱得上是上品。另一款點心“山竹牛肉”,則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兩碎肥豬肉,加入陳皮絲、生姜茸、胡椒粉、荸薺粉”,搓成牛肉球來做,要蒸熟時無汁、陳皮味濃又爽口才為佳品。不過現代人什么都要吃好的,所以蝦餃早已改用原只鮮蝦了。
手工藝品
瓷器
瓷器是中國古代發明之一。中國是首先發明以高嶺土燒制成日用品和工藝品的民族。早在8000年前,中國先民已經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是在制陶工藝發展的基礎上改進而成,至唐宋兩代興盛,生產出馳名的青瓷、白瓷和彩瓷,明代以后,江西景德鎮成為瓷器中心,其中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和成化年間(1465-487年),中國青花瓷更進入鼎盛期,大量出口到日本、朝鮮、東南亞、歐洲,甚至非洲。至今,在歐洲和西亞的博物館,仍藏有不少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瓷器,僅德黑蘭博物館就有805件珍品。中國瓷器表面光潔細膩,晶瑩而帶光澤,結構緊密,外有瓷釉,繪有藝術圖案。國瓷器生產分布廣,高級日用瓷器集中于江西、湖南、廣東、河北、山東、福建、遼寧、四川。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廣東佛山和山東淄博等,都是著名的瓷器之鄉。
刺繡
刺繡是用針將絲線或其它纖維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布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中國刺繡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代稱“紋繡”,至三國東吳丞相之妹首創畫繡,揭開中國進入藝術繡的序幕。明代畫繡藝術又登上一層樓,明末清初沈壽利用西洋畫明暗采光的原理,開創富有立體感的美術繡,享譽中外。中國刺繡之鄉江蘇、浙江、湖南、四川和廣東等各有特色,蘇繡(江蘇)以生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用通經斷緯技法,達到圖案正反如一,有多層次立體感的精、奇、美效果,故以色彩鮮艷、造形逼真見稱,素以小貓、金魚為代表作。湘繡則以風格豪放、神態逼真,善于表現景物與動物,并繼承中國畫藝術風格為著名;蜀繡素以針法嚴謹細致,內緊外松,線路分明和光亮平整馳名中外。粵繡(泛指廣東潮州與佛山的刺繡)的紋路明快清晰,色彩濃郁,富麗堂皇聞名遐邇。
蠟染
蠟染古代稱為“蠟纈”,這種傳統工藝技術起源自西南少數民族,秦漢時代向中原傳播,隋唐時代發展,染絲綢布匹流行全國,甚至成為饋贈友邦的名貴禮品。其后因蠟染只適宜常溫染色,色譜有一定局限,于是中原的蠟染自宋代起逐漸被印花工藝替代。而西南少數民族因聚居區貴州、廣西、云南等蠟資源豐富的地區,交通不便,乃流行不衰,苗、瑤和布依族婦女喜歡具有簡潔明快、古樸野趣的蠟染布制衣裙。
蠟染的程序主要是先將蜜蠟熔化,再用蠟刀蘸上蠟液在平整織物上繪出圖案。當蠟冷凝后,浸入染液中上色,用沸水除蠟留本色花,其他經縐折裂紋,呈現獨特古樸的飾紋。貴州安順是中國蠟染之鄉,所產真蠟花布、臺布、壁掛、旅游包等有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情,遠銷日本、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諸國。
楊柳青木刻年畫
楊柳青木刻年畫,主要是指發祥地為天津市西的楊柳青及附近30多個村莊的民間年畫品種。楊柳青明代稱古柳口,因交通方便,為明清北方著名的市鎮。楊柳青年畫約始于明代后期,現知最早的畫店為戴蓮增、齊健隆。他們最初可能是畫工,以后兩家后代又另外開了不少畫店。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達到極盛,產品行銷中國北方及東北各省,僅戴蓮增一家每年即印制年畫數百萬張。至清代后期,民生凋敝,加之石印年畫興起,使楊柳青年畫逐漸衰微,畫店相繼倒閉。至近數十年,楊柳青年畫的發展才得以逐步恢復。
楊柳青是民間美術發達和人才薈萃的地區,大部分居民以繪制年畫為生,于是成為“家家都會點染,戶戶皆善丹青”的畫鄉。楊柳青木刻年畫分為中堂、四扇屏、喜壽民間、門畫和燈紙花等,畫作繪制工整,墨線鮮明,色彩柔和,形象生動,有中國傳統文化寓意和浪漫結合的手法,多表達揚善除惡的主題,代表作有《鯉魚獻寶》、《芙蓉蓮余》、《萬事如意》、《麟吐玉書》等。
珍稀動物
大熊貓
大熊貓(Ailuropda melanoleuca)屬哺乳綱貓熊科,俗稱熊貓。熊貓性情溫順,頭圓尾短,體態肥胖,有漂亮的黑白兩色皮毛。白臉膛、黑耳朵,面孔涂上兩個“八”字形黑眼圈。全身大部分乳白色,四肢黑色,黑色的前肢與肩部中央相連接,形成一條黑色的環帶。大熊貓的歷史非常悠久,約早于60萬年前,它們已與劍牙齒象和巨猿經常生活在一起,在中國南方形成了典型的動物群。第四紀冰川來臨,氣候驟冷,生存環境惡化,大熊貓生活區逐步縮小,只限于中國橫斷山區、四川西北部、甘肅和陜西狹小地帶等地區。大熊貓不僅分布地區狹隘偏僻,并受到食物來源的制約。它們棲息在海拔 2600-3500米的山區,氣候溫潤,冬不冷夏不熱的高山密林之中。熊貓的食物主要是竹類。竹類的分布和數量可以說直接影響著熊貓的分布與存活。一般竹林分布是孤立分散,倘若竹林的生長突然發生較大的變故,如數年前我國箭竹大量開花枯死,就會斷絕熊貓的食物來源,造成熊貓的大批死亡或遷移。加上熊貓獨來獨往,求偶機會少,性成熟又晚,一般6-7歲才動情,發情期短,常錯過「美好姻緣」,故繁衍子孫少,成活率低,近年人工飼養才取得可喜的成果。
金絲猴
中國國產有18種猿猴,其中6種為中國所獨有,當中以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尤為珍貴,名聲僅次于熊貓。金絲猴是一種群居性動物。由群中最壯實的大公猴擔任猴王,發號施令,統率并保衛猴群。金絲猴體型粗壯,鼻孔朝天,臉相呈天藍色,肩背部披著金黃色長毛,有一條長尾巴,四肢靈活,喜歡在樹上攀爬嬉戲。白天在樹上摘野果、松籽、嫩樹葉,以素食為主,夜間則相依相偎在樹叉上蹲坐著睡覺。金絲猴主要聚居于2000-3500米高的原始密林中,現在多分布在四川岷山和邛崍山,陜西秦嶺、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摩天嶺及湖北的大小神農架。
中國古代對金絲猴早有記載,在《山海經》和《爾雅》中稱之為狨。金絲猴生育率低,春季母猴發情交配,一般要懷孕5-6個月,只產下一胎,難怪母猴那么愛護犢子。除了金絲猴以外,尚有黔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bre lichi )和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ieti),前者分布在貴州省梵凈山原始森林,僅存300-500只,是世界上數量最少的一種靈長動物;后者則主要棲息在云南省北部云嶺山脈的高山峽谷,連同金絲猴在內,它們通稱為“金絲猴三兄弟”,同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鰭豚
白鰭豚(Lipotes vexillifer)為中國獨有的一種小型齒鯨淡水豚類。古書《爾雅》對這種江中豚曾有詳細的描寫,可見古人對它的形態已有所觀察。因白鰭豚善潛泳,古人鑒于它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姿,稱它為“長江神女白驥”。清代文人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為《白秋練》,正是從“白驥”引出來的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近代科學考察,白鰭豚是長江一種珍貴水獸,簡稱白鱀或白旗。體形似魚,卻無鰓,靠肺呼吸,嘴巴像鴨子。嘴里有130多個圓椎形鋒利的牙齒,卻是囫圇 吞食,不能咀嚼食物。眼睛小,像兩顆綠豆鑲在額頭兩側,背鰭呈三角形,兩片胸鰭呈掌形,圓而小的鼻子長在頭頂上,每10-13秒伸出水面換氣。一般三五成群在江中覓食,有時也成雙成對。配偶期為冬末春初,孕期有一年,每胎只產一小豚,幼兒靠吸食乳汁長大,繁殖率低。白鰭豚的耳朵和眼晴雖已退化,體內卻有雷達般的聲納系統,可以識別物體,探測食物,聯系伙伴,趨敵避害。大腦比大猩猩和黑猩猩發達,屬聰明伶俐的水獸。白鰭豚原來分布很廣,主要活躍于長江,在洞庭湖、鄱陽湖和錢塘江也有它的蹤跡,可惜常被機動船的螺旋槳擊傷而致死,近年只在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看到它的身影。
麋鹿
中國是世界上產鹿最多的國家,全世界有17屬,38種,其中有一半(10屬、18種)能在中國找到。如身世不凡的四不像、青藏高原的白唇鹿和海南島坡鹿等。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國特產鹿類。由于它的尾巴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頸似駱駝非駱駝,所以俗名叫“四不像”。此種鹿體長約兩米,肩高1米多,雄鹿較大,體重可達200公斤。毛皮灰棕,雄鹿有角,雌鹿無角,四肢粗壯有力,主蹄寬大而且能分開,跑起來有聲響。古代中國麋鹿廣布大江南北,歷代視之為狩獵對象或供皇家、貴族游獵之用,至清代野生麋鹿開始絕跡,只有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為惟一的人工飼養地。19世紀中葉,列強入侵,“四不像”流落國外 ,繁衍子孫,20世紀中期才重返中國定居。大概因為鹿茸可以入藥,屬優質上乘的藥材,中國有不少珍貴的鹿類因而給長期獵射濫殺,就如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高山地帶的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和角上有一個大而彎的眉杈、僅余數十只的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珍稀植物
水杉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doides)被稱為中國的“活化石”。于1948年正式公布于世,被譽為20世紀植物學重大的發現,震動了整個植物界。原來水杉在1億多年前曾遍布歐、亞與北美洲,可是在300萬年第三期冰川來臨后,巨大的冰川吞沒了性喜溫暖濕潤的水杉,使它在地球上幾乎絕滅,只有中國川、鄂、湘邊境地帶因地形走向復雜,受冰川影響小,使水杉得以幸存。
水杉是高大落葉喬木,屬于杉科水杉屬。樹高達35-40米左右,樹干筆直圓滿,大枝不規則輪生,橫展葉交叉對生,葉子呈羽狀。水杉由于枝葉密茂,樹姿優美;春來嫩綠,夏至青蔥,秋季金黃,臨冬轉紅,四季色澤變化多端,成為優美的觀賞植物。中國原有的野生水杉僅分布在湖北利川、重慶石柱和湖南龍山等少數彈丸之地,但由于水杉適應性強,除觀賞價值,又是木質致密的良材,所以目前除西藏外,各地均引種栽培。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向中國索取水杉樹苗,已傳播到歐、美、亞、非等約50個國家和地區。
人參
人參(Panax ginseng )是中國特產的貴重藥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人參的國家。人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五加科,植株有30-60厘米高,主根粗壯,呈紡錘形或圓柱形,下部有分枝,外皮是淺黃色。葉子的形狀呈掌形,稱為輪生掌狀復葉,通常于第三年開花,花呈淡黃綠色,果實形核果,扁球形,成熟時是鮮紅色。人參多分布于海拔數百米高的針葉、闊葉林的背陰山坡的環境。野生人參原產地是山西上黨地區,故稱為“上黨人參”。后因森林濫伐,破壞了人參的生態環境,該地區的人參幾近絕跡。因吉林長白山和黑龍江小興安嶺紅松林的丘陵陰坡和灌木叢下有深厚的腐植質土壤,適宜野生人參生長,故現今野生人參的主要生產地是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北部等地區。人參因其名貴稀少,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著名的人參之鄉是吉林省撫松縣,則以人工栽培的手法培植,質素優良,行銷國內外。
桫欏
桫欏(Cyathea spinulosa Wall)又名樹蕨,屬蕨類植物桫欏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亦是惟一幸存下來的木本蕨類植物。桫欏的喬木樹干高3-8米,莖如柱直立向,葉柄長,呈暗紫色,長著濃密小刺,葉片闊大,長約1-2米,寬有1米,三回羽狀深裂,小羽片線狀披針形,宛如一把羽毛大傘撐開。莖干可作中藥,稱為「龍骨風」,有驅風散濕和強壯筋骨的功效。
桫欏與恐龍同期,屬罕見的古森林遺跡,對于古地質、古地理和土壤植被的進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因桫欏特別需要溫暖濕潤的生態環境,而近年許多森林樹木被砍伐,失去了高大林木的遮蔽,其棲息地變得越來越干燥,使桫欏難以生存下去,數量日漸減少。桫欏分布于臺灣、廣東、貴州和四川海拔 1000米的林木和溪邊陰潮地上,現為中國一級保護植物。
望天樹
望天樹(Parashorea chinensis)又名擎天樹,顧名思義,樹木參天,形如大傘,故又叫傘樹。一般高60米,有的更高達80米,約有20層樓房那么高。樹干修長通直,氣魄雄偉。望天樹屬龍腦香科,是常綠巨形喬木,枝葉都生長在樹干的上半部分,下面沒有任何分枝,果實為卵狀橢圓形堅果,外被茸毛,果翅五枚,是由縮存花萼增大而成,每年5月開花,9月果熟。 望天樹1975年由我國林業科學家首次發現,屬中國特有的樹種,亦是當前亞洲最高的樹種之一。望天樹只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猛臘縣南臘河上游熱帶北緣的濕性季雨林區,一般生長在700-1100米低山山谷和溝谷地帶。這森林巨人的腳下是4-6條大板根,像是大傘似的托把。每當秋季來臨,老葉子脫落,新葉隨即發嫩芽,黃白色的花綻放而出,永遠是常青大傘。
華北地區
東北地區
華東地區
中部地區
華南地區
西南地區
西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