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典籍文獻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中國古代典籍文獻,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祖先對社會和自然思考的精髓,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古籍大約有8-10萬種。另據全國近3000個檔案館的統計,有歷史檔案近3000萬卷。
經書類
- 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尚書正義》 《禮記正義》 《周易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 《周禮注疏》 《儀禮注疏》 《論語注疏》 《孝經注疏》 《爾雅注疏》 《孟子注疏》
- “十三經”各注釋版本中,以清代學者阮元主持??痰摹?a href="/index.php?title=%E5%8D%81%E4%B8%89%E7%BB%8F%E6%B3%A8%E7%96%8F" title="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最為完善,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 《周易注》 《周易略例》 《周易集解》 《周易本義》 《陸氏易解》 《易童子問》 《新本鄭氏周易》 《周易鄭康成注》 《子夏易傳》 《東坡易傳》 《易傳》 《周易參同契》 《梅花易數》 《周易古占法》
史書類
-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史記》 《漢書》 《后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南史》 《北史》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 二十五史:上述二十四史 + 《清史稿》
雜史類
- 雜史:《穆天子傳》、《國語》、《今本竹書紀年》、《逸周書》、《戰國策》、《吳越春秋》、《越絕書》、《漢官六種》、《八家后漢書輯注》、《九家舊晉書輯本》、《晉后略》、《大業拾遺記》、《大唐新語》、《奉天錄》、《唐國史補》、《唐闕史》、《燕翼詒謀錄》、《東觀奏記》、《太平御覽》、《北狩見聞錄》、《平宋錄》、《平臺紀略》、《汝南遺事》、《五代史補》、《五代新說》、《五代史闕文》、《錢塘遺事》、《松漠紀聞》、《揚州十日》、《書目答問》、《中華民國史事日志》、《臺灣通史》、《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宋史記事本末》、《通鑒地理通釋》、《通鑒釋文辨誤》、《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續資治通鑒長編》、《皇清開國方略》、《稽古錄點校本》、《建康實錄》、《剿捕臨清逆匪紀略》、《平定三逆方略》
- 紀事本末類,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通鑒紀事本末》、《資治通鑒外紀》、《前漢紀》、《后漢紀》、《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
- 《明朝皇帝列表》、《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明英宗實錄》、《明憲宗實錄》、《明孝宗實錄》、《明武宗實錄》、《明世宗實錄》、《明穆宗實錄》、《明神宗實錄》、《明光宗實錄》、《明熹宗實錄》、《崇禎長編》、《清朝皇帝列表》、《清太宗實錄稿本》、《清實錄順治朝實錄》、《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清實錄雍正朝實錄》、《清實錄乾隆朝實錄》、《清實錄嘉慶朝實錄》、《清實錄道光朝實錄》、《清實錄咸豐朝實錄》、《清實錄同治朝實錄》、《清實錄光緒朝實錄》、《清實錄宣統朝政紀》
政書類
- 《歷代通略》、《七國考》、《書斷列傳》、《史通》、《文史通》、《通典》、《唐會要》、《宋朝事實》、《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文獻通考經籍考》、《補漢兵志》、《三國雜事》、《漢官舊儀》、《謚法》、《唐律疏議》、《唐書直筆》、《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元朝典故》、《大明會典》、《明宮史》、《明臣謚考》、《明太學志》
-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捕蝗考》、《崇文總目》、《古刻叢考》、《絳帖平》、《經義考》、《舊聞證誤》、《救荒活民書》、《郡齋讀書》、《馬政紀》、《廟學典禮》、《幕學舉要》、《千頃堂書》、《錢通》、《通鑒問疑》、《文淵閣書目》、《佐治藥言》、《續佐治藥言》、《學治說贅》、《學治臆說》、《子略》、《直齋書錄》、《營造法式》、《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政和五禮新儀目錄》、《淳化閣帖釋文》、《竹云題跋》、《大唐開元禮》、《寶刻類編》、《東漢會要》、《國趄宮史續編》、《金石史二卷》、《金薤琳瑯》、《錄釋》、《錄續》、《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史通通釋》、《石墨鐫華》、《唐鑒》、《五代會要》、《唐石經考異》、《淳化秘閣法帖源流考》
地理類
- 《水經注》、《山海經》、《元和郡縣圖志》、《元豐九域志》、《南岳小錄》、《西湖游覽志》、《洛陽伽藍記》、《洛陽牡丹記》、《吳地記》、《石柱記箋釋》、《南方草木狀》、《荊楚歲時記》、《北戶錄》、《桂林風土記》、《嶺表錄異》、《六朝事跡》、《會稽三賦》、《中吳紀事》、《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夢梁錄》、《武林舊事》、《歲華記麗譜》、《平江記事》、《蜀中廣記》、《嶺南風物》、《益部談資》、《龍沙紀略》、《東城雜記》、《游城南記》、《河朔訪古記》、《佛國記》、《大唐西域記》、《真臘風土記》、《島夷志略》、《朝鮮賦》、《海語》、《東西洋考》、《職方外紀》、《赤雅》、《坤輿圖說》、《異域錄》、《隋唐嘉話》、《東觀漢記》、《寺塔記》、《西湖夢尋》、《西湖志纂》、《長安志》、《雍錄》、《洞霄圖志》、《汴京遺跡》、《武林梵志》、《金鰲退食》、《太平寰宇志》、《益部方物略記》、《輿地廣記》、《臺海使槎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皇肖職貢圖》、《方輿勝覽》、《欽定盤山志》
傳記類
百子全書
- 由以先秦各派學說為主體的“九流十家”組成。西漢學者劉歆作《七略》,其中《諸子略》將先秦和漢初諸子學派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十家中小說家屬于藝文,除去不算,稱為九流。清光緒年間湖北崇文書局刊行的《百子全書》,收書101種。
- 《論語正義》 《孟子正義》 《荀子集解》 《老子注》 《老子本義》 《莊子集解》 《莊子集釋》 《列子注》 《墨子閑詁》 《晏子春秋校注》 《管子校正》 《商君書》 《慎子》 《韓非子集解》 《孫子十家注》 《吳子》 《尹文子》 《呂氏春秋》 《新語》 《淮南子》 《鹽鐵論》 《揚子法言》 《論衡》 《潛夫論》 《申鑒》 《抱樸子》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 儒家:《孔子家語》 《荀子》 《孔叢子》 《新書》 《新語》 《春秋繁露》 《新論》 《鹽鐵論》 《說苑》 《新序》 《揚子法言》 《潛夫論》 《申鑒》 《中論》 《傅子》 《中說》 《帝范》 《續孟子》 《伸蒙子》 《素履子》 《家范》 《帝學》 《太極圖說》 《西銘》 《通書述解》 《張子全書》 《張子正蒙》 《周敦頤集》 《二程遺書》 《二程外書》 《二程粹言》 《公是先生弟子記》 《童蒙訓》 《上蔡語錄》 《袁氏世范》 《延平答問》 《近思錄》 《近思錄集注》 《雜學辨》 《戒子通錄》 《知言》 《少儀外傳》 《麗澤論說集錄》 《曾子全書》 《邇言補》 《心經政經》 《北溪字義》 《準齋雜說》 《東宮備覽》 《孔子集語》 《朱子語類》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讀書法》 《讀書分年日程》 《治世龜鑒》 《讀書錄》 《楓山語錄》 《東溪日談錄》 《困知記》 《格物至言》 《呻吟語摘》 《人譜》 《溫氏母訓》 《思辨錄輯要》 《榕村語錄》 《菜根譚》 《和刻本王艮》 《南詢錄》 《顏氏家訓》 《世說新語》 《傳習錄》 《圍爐夜話》 《大學衍義補》 《讀書偶記》 《涇野子內篇》 《儒言》 《御定小學集注》 《雜言》 《資政要覽》 《子思子全書》
- 佛家:《禪林僧寶傳》 《碧巖錄》 《法苑珠林》 《佛說四十二章經》 《廣弘明集》 《弘明集》 《金剛經》 《開元釋教錄》 《了凡四訓》 《林間錄》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壇經》 《禪林僧寶傳1》 《菩提達摩大師略辯大乘》 《釋氏稽古略》 《宋高僧傳》 《五燈會元》 《信心銘》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祖通載》
- 道家:《道德經》 《老子想爾注》 《莊子》 《莊子集釋》 《莊子集解》 《列子》 《陰符經》 《鹖冠子》 《文子》 《黃帝四經》 《周易參同契》 《黃庭外景經》 《金人銘》 《太平經合校》 《抱樸子》 《化書》 《歷代崇道記》 《太上感應篇》
集書類
- 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端膸烊珪贩譃槌o、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a href="/index.php?title=%E6%A5%9A%E8%BE%9E" title="楚辭">楚辭》、《楚辭補注》
- 別集類:《班固全集》、《蔡琰全集》、《蔡邕全集》、《孔融全集》、《劉徹全集》、《張衡全集》、《秦嘉全集》、《謝惠連全集》、《謝靈運全集》、《謝眺全集》、《徐陵全集》、《薛道衡全集》、《陰鏗全集》、《庚信全集》、《鮑令暉全集》、《范云全集》、《何遜全集》、《江淹全集》、《江總全集》、《孔稚珪全集》、《沈約全集》、《蕭衍全集》、《鮑照全集》、《張協全集》、《張載全集》、《左思全集》、《何劭全集》、《盧諶全集》、《孫楚全集》、《徐干全集》、《應璩全集》、《張翰全集》、《陶淵明全集》、《張華全集》、《袁宏全集》、《王粲全集》、《石崇全集》、《阮籍全集》、《潘岳全集》、《潘尼全集》、《陸機全集》、《陸云全集》、《郭璞全集》、《繁欽全集》、《陳琳全集》、《曹操全集》、《曹丕全集》、《曹植全集》、《曹攄全集》
- 《先秦詩人大全》、《漢朝詩人大全》、《魏晉詩人大全》、《南北朝詩人大全》、《隋朝詩人大全》、《唐朝詩人大全》、《宋朝詩人大全》、《金朝詩人大全》、《遼朝詩人大全》、《元朝詩人大全》、《明朝詩人大全》、《清朝詩人大全》
- 《蘇軾集》 《野處集》 《柏齋集》 《曹操詩集》 《柳宗元集》 《曹子建集》 《謝朓全集》 《歐陽修集》 《陶淵明集》 《金氏文集》 《華亭百詠》 《李義山詩集》 《友石山人遺稿》 《薛濤、李冶詩集》
- 《文選》 《新論》 《漢詩》 《魏詩》 《晉詩》 《宋詩》 《齊詩》 《梁詩》 《陳詩》 《隋詩》 《先秦詩》 《北魏詩》 《北齊詩》 《北周詩》 《全唐詩》 《全宋詩》 《元詩集》 《明詩詞》 《清詩匯》 《古詩庫》 《千家詩》 《古詩源》 《婉約詞》 《全宋詞》 《金元詞》 《篋中集》 《全秦文》 《全漢文》 《全晉文》 《全梁文》 《全齊文》 《全陳文》 《全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全隋文》 《樂府詩集》 《個人詩集》 《古文觀止》 《六朝文絜》 《全后漢文》 《玉臺新詠》 《絕妙好詞》 《古典詩詞》 《昭明文選》 《全后周文》 《全北齊文》 《全后魏文》 《全三國文》 《唐文續拾》 《唐文拾遺》 《古詩十九首》 《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宋詩一百首》 《元曲三百首》 《十八家詩抄》 《全上古三代文》
詩文類
- 詩集:《白居易詩集》、《曹操詩全集》、《杜甫詩全集》、《李賀詩全集》、《李義山詩全集》、《白居易詩精選》、《白居易詩全集》、《寒山子詩集》、《陳子昂詩集》、《曹植詩集》、《岑參詩全集》、《常建詩全集》、《儲光羲詩全集》、《東方朔詩選》、《杜甫詩精選》、《杜牧詩精選》、《杜牧詩全集》、《杜審言全集》、《杜荀鶴詩全集》、《高適詩全集》、《顧況詩全集》、《貫休詩全集》、《寒山全集》、《韓愈詩集》、《韓愈詩全集》、《賈島詩全集》、《皎然詩全集》、《李白詩精選》、《李白詩全集》、《李白詩》、《李頎詩全集》、《李商隱詩選》、《李商隱詩全集》、《李義山詩集》、《李益詩全集》、《劉長卿詩全集》、《劉琨詩選》、《劉因詩選》、《劉禹錫詩全集》、《柳宗元詩全集》、《盧綸詩全集》、《盧照鄰全集》、《陸龜蒙詩全集》、《羅隱詩全集》、《羅昭諫集》、《駱賓王詩全集》、《孟浩然詩全集》、《孟郊集》、《孟郊詩全集》、《木蘭辭》、《皮日休詩全集》、《齊己詩全集》、《錢起詩全集》、《上官儀全集》、《沈佺期詩全集》、《拾得全集》、《司馬相如詩選》、《宋之問詩全集》、《蘇軾詩全集》、《陸游詩全集》、《茶聯集錦》、《己亥雜詩》、《查慎行詩選》、《顧炎武詩選》、《黃遵憲詩選》、《錢謙益詩選》、《文天祥詩全集》、《楊炯全集》、《篋中集》、《元稹詩全集》、《張籍詩全集》、《張九齡全集》、《張說詩全集》、《王維詩全集》、《王維詩精選》、《王建詩全集》、《王昌齡詩全集》、《王昌齡詩精選》、《王勃全集》、《王安石詩全集》、《鐵崖樂府》、《陶淵明詩全集》、《袁枚詩選》、《虞世南全集》、《薛濤全集》、《薛濤李冶詩集》、《許渾詩全集》、《溫庭筠詩全集》、《韋應物詩全集》、《王逸詩選》、《蘇武與李陵詩》、《唐詩三百首》、《蘇舜欽詩選》、《元稹詩選》、《古詩十九首》、《東方朔詩選》、《杜甫詩精選》、《杜牧詩精選》、《李白詩精選》、《李白詩六卷》、《李商隱詩選》、《劉琨詩選》、《劉因詩選》、《司馬相如詩選》、《蘇舜欽詩選》、《蘇武與李陵詩選》、《王昌齡詩精選》、《王維詩精選》
- 詩評:《詩品》、《續詩品》、《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白石道人詩說》、《藏海詩話》、《誠齋詩話》、《存余堂詩話》、《答萬季埜》、《杜工部草堂詩話》、《鈍吟雜錄》、《二老堂詩話》、《庚溪詩話》、《觀林詩話》、《歸田詩話》、《國雅品》、《后山詩話》、《姜齋詩話》、《樂府古題要解》、《樂府余話》、《樂府指迷》、《歷代詩話索考》、《麓堂詩話》、《梅磵詩話》、《逸老堂詩話》、《南濠詩話》、《全唐詩話續編》、《升庵詩話》、《詩法家數》、《詩鏡總論》、《詩譜》、《詩人主客圖》、《詩學禁臠》、《四溟詩話》、《題《魯文恪詩選》后》、《溫公續詩話》、《吳禮部詩話》、《彥周詩話》、《夷白齋詩話》、《藝苑卮言》、《優古堂詩話》、《中山詩話》、《答萬季埜詩問》、《本事詩》 《對床夜語》 《詩話總龜》 《文章精義》 《文心雕龍》 《隨園詩話》 《文章緣起》 《藝苑卮言》 《升庵詩話》 《作義要訣》 《人間詞話》 《詩人玉屑》 《唐宋詞簡釋》 《師友詩傳錄》 《歷代詩話選》 《苕溪漁隱叢話》 《臨漢隱居詩話》 《白石道人詩說》
詞曲類
- 《詞格律》 《夢窗稿》 《曲律》 《顧曲雜言》 《樂府指迷》 《碧雞漫志》 《白香詞譜》 《中華新韻》 《欽定詞譜》 《詩律淺說》 《平水韻部》 《詞韻簡編》 《詞牌錄目錄》 《蘇軾詞全集》 《李煜詞全集》 《李清照詞全集》 《詞林正韻簡編》 《曲??偰刻嵋?
- 詞全集:《晁補之詞全集》、《陳亮詞全集》、《陳師道詞全集》、《陳與義詞全集》、《戴復古詞全集》、《范成大詞全集》、《范仲淹詞全集》、《馮延已詞全集》、《韓元吉詞全集》、《賀鑄詞全集》、《胡銓詞全集》、《黃庭堅詞全集》、《姜夔詞全集》、《蔣捷詞全集》、《李綱詞全集》、《李清照詞全集》、《李煜詞全集》、《李之儀詞全集》、《劉辰翁詞全集》、《劉過詞全集》、《劉克莊詞全集》、《柳永詞全集》、《陸游詞全集》、《呂本中詞全集》、《毛滂詞全集》、《歐陽修詞全集》、《潘閬詞全集》、《秦觀詞全集》、《史達祖詞全集》、《舒亶詞全集》、《王安石詞全集》、《王沂孫詞全集》、《韋莊詞全集》、《溫庭筠詞全集》、《辛棄疾詞全集》、《晏殊詞全集》、《晏幾道詞全集》、《楊萬里詞全集》、《葉夢得詞全集》、《元好問詞全集》、《張耒詞全集》、《張先詞全集》、《張元干詞全集》、《張孝祥詞全集》、《周邦彥詞全集》
- 詞選:《蔡松年詞選》、《丹陽詞》、《東浦詞》、《東堂詞》、《段克己詞選》、《敦煌曲子詞選》、《馮延已詞選》、《歸愚詞》、《海野詞》、《和清真詞》、《賀鑄詞選》、《姜夔詞選》、《酒邊詞》、《筠豀樂府》、《李珣詞選》、《平齋詞》、《蒲江詞》、《樵隱詞》、《秦觀詞選》、《審齋詞》、《圣求詞》、《坦庵詞》、《逃禪詞》、《溫庭筠詞選》、《吳激詞選》、《吳文英詞》、《溪堂詞》、《辛棄疾詞選》、《晏殊詞選》、《晏幾道詞選》、《灰古詞》、《張孝祥詞選》、《周邦彥詞選》、《朱敦儒詞選》、《朱淑真詞選》、《竹屋癡語》
- 詞評:《詞概》、《詞徑》、《詞論》、《雕菰樓詞話》、《風騷旨格》、《復雅歌詞》、《國雅品》、《蒿庵論詞》、《浩然齋詞話》、《強村老人評詞》、《介存齋論詞雜著》、《近詞叢話》、《近代詞人逸事》、《窺詞管見》、《林泉高致》、《木天禁語》、《七頌堂詞繹》、《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時賢本事曲子集》、《雙硯齋詞話》、《談藝錄》、《填詞雜說》、《銅鼓書堂詞話》、《人間詞話》、《問花樓詞話》、《吳禮部詞話》、《藝圃擷余》、《藝苑卮言論詞》、《藝苑卮言》、《雨華盦詞話》、《爰園詞話》、《拙軒詞話》
- 曲賦:《白樸集》、《元曲》、《元人小令選》、《張可久元曲集》、《白樸散曲選》、《白香詞譜》、《班彪賦選》、《班昭賦選》、《茶聯集錦》、《關漢卿散曲選》、《貫云石散曲選》、《淮南小山賦選》、《賈誼詩賦選》、《劉致散曲選》、《盧摯散曲選》、《馬致遠散曲選》、《枚乘賦選》、《禰衡賦選》、《木皮散人鼓詞》、《王褒詩賦選》、《揚雄賦選》、《元曲無名氏28首》、《張可久散曲選》、《張養浩散曲選》、《趙壹賦選》
其他
中國古典文獻產生方式
中國古典文獻產生的主要方式包括著、述、編、譯四類:
著:古代亦稱“作”、“造”、“著作”,強調“無本于前”、“前始未有”。
述: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礎上進行解釋、疏通和解說。
編:又稱纂、輯,是根據一定體例編輯舊文,其重要特征是條文都是其他文獻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處。常見的編纂成果包括總集如《詩經》、《樂府詩集》、《全唐文》等;類書如《太平御覽》、《永樂大典》等;叢書如《四庫全書》等;檔案類編如《清代文字獄檔案》等;資料摘抄如《清稗類鈔》等。
譯:即翻譯,將一種語言的文獻轉換為另一種文獻。中國古代最早的翻譯是佛經翻譯。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編撰四庫全書時禁、毀圖書31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