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烏魯木齊市 |
烏魯木齊(漢語拼音:wū lǔ mù qí shì;維吾爾語:???????, ürümchi;英語:Urumqi City),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通稱烏市,舊稱迪化,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新疆中部,天山山脈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理坐標東經86°37′33″~88°58′24″,北緯42°45′32″~44°08′00″。西北部和東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鄰,東南部與吐魯番地區交界。 面積13788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258萬人(2012年)。居住著維吾爾、哈薩克、回等51個少數民族。 轄7個市轄區、1個縣。 截至2021年,常住人口407萬人。
西漢初年,漢朝即置戊己校尉在烏魯木齊近處的金滿(吉木薩爾)設營屯田,維護絲路北道安全。唐朝時期在天山北麓設置庭州。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清朝在新疆駐軍開始大規模開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乾隆擴建筑城,改稱迪化。1884年迪化為新疆省省會,從此成為全疆的政治中心。1954年迪化改稱烏魯木齊,蒙古語里意為“優美的牧場”。
烏魯木齊地處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與東段的結合部,東、南、西三面環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為準噶爾盆地南緣。地勢起伏劇烈,氣候差異顯著,有險峻的冰峰峽谷、出露完整的地質刻面、規模宏大的化石產地,是高山探險、滑冰滑雪、沙海獵奇、科學考察等活動的極好場所。有烏魯木齊河、頭屯河、白楊河、柴窩堡湖等水系,烏魯木齊河自西南向北斜貫市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春秋兩季較短,冬夏兩季較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氣溫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15.2℃。烏魯木齊東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準東油田,西有克拉瑪依油田。地下煤炭儲量在百億噸以上,可采煤層總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稱。湖鹽、芒硝、石膏、油頁巖、銅、錳、鐵礦也有很大儲量。擁有耕地6.8萬公頃、牧草場60萬公頃、野生草原植物300余種、可養殖水面1604公頃。熱力、風力資源極為豐富,擁有中國西部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從巍巍天山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依次分布著高山冰雪景觀、高山亞高山草甸草原景觀、山地森林景觀、山地草原景觀、山麓荒漠景觀、沙漠景觀。千變萬化的垂直自然景觀為科學考察和旅游觀光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烏魯木齊市區有著名的紅山、鑒湖、閱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風景區、天山天池等旅游勝地。
烏魯木齊是連接天山南北、勾通新疆與內地的交通樞紐,烏魯木齊機場為全國五大門戶機場之一,烏魯木齊火車站是全國重點鐵路編組站,蘭新鐵路溝通國內外城市。市區道路四通八達,河灘快速路、外環路與吐烏大、烏奎高速公路銜接。312國道、北疆鐵路縱貫轄區。亞洲地理中心就位于烏魯木齊市南郊30公里處烏魯木齊縣永豐鄉包家槽子村。
2022年,烏魯木齊市生產總值(GDP)完成3893億元。
- 郵編:830002 代碼:650100 區號:0991
行政區劃
轄7個市轄區、1個縣。市政府駐天山區克拉瑪依東路1316號
其中,新市區與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頭屯河區與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實行“區政合一”。
歷史
烏魯木齊的歷史可以追朔至新石器時代,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時期,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分布著十余個游牧部落,史稱“十三國之地”,西域都護府曾派兵屯田。而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就是現在的烏魯木齊。三國時期,車師后國在今烏魯木齊南郊(現烏拉泊水庫一帶)建淤賴城,為烏魯木齊第一城。后經晉、隋兩朝開辟絲綢之路新北道,烏魯木齊處于新北道要沖之地。
唐朝時期,公元648年(貞觀22年),在天山北麓設置輪臺城,隸屬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薩爾),轄4縣,今烏魯木齊為輪臺縣?,F烏魯木齊市東南郊烏拉泊水庫南側的古城遺址,即為當時輪臺縣。而在702年則在庭州設北庭都護府,輪臺駐軍增加。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烏魯木齊大規模開發始于清朝乾隆年間。1755年烏魯木齊筑土駐軍,清政府鼓勵屯墾。1758年清軍在今南門外修筑一座土城,1763年又將舊土城向北擴展,乾隆帝命名曰迪化,意為對邊民的“啟迪教化”。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鞏寧城,于是鞏寧城就成為當時烏魯木齊的軍政統治中心。1773年烏魯木齊同知改為迪化州知州,改烏魯木齊參贊大臣為烏魯木齊都統,陜甘總督奏準將馬里坤道移駐迪化州鞏寧城。
1875年收復新疆后,1884年光緒帝決定設立新疆省,定迪化為省會,從此迪化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1885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
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將鎮迪道尹改為觀察使,撤銷迪化府,保留迪化縣。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員會。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設市并成立市政府,并同時將市區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迪化縣隸屬迪化專員公署,轄6個鄉,2個牧區及達坂城鎮,區以下設保甲組織。
1949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新疆,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并重新劃分建立7個區,54個街公所。在郊區建立農民協會,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成立3個鄉,至此,城鄉各級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
城市的雛形
702年,在庭州設北庭都護府,輪臺駐軍增加。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輪臺、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輪臺生活過3年的邊塞詩人岑參,寫過“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的詩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輪臺設置“靜塞軍”,駐守這一戰略要地。烏魯木齊大規模開發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烏魯木齊筑土駐軍。清政府鼓勵屯墾,減輕糧賦,烏魯木齊農業、商業、手工業一度有較快的發展,成為“繁華富庶,甲于關外”的地方。為適應人口增長、屯墾及商業貿易的需要,清軍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門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為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將舊土城向北擴展,達到周長五里四分??⒐r,乾隆命名曰“迪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鞏寧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烏魯木齊同知改為迪化州知州,改烏魯木齊參贊大臣為烏魯木齊都統,陜甘總督奏準將馬里坤道移駐迪化州鞏寧城。于是鞏寧城也就成為當時清王朝在烏魯木齊的軍政統治中心。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決定設立甘肅新疆省,定迪化為省會。從此迪化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增設迪化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2年(1913年),將鎮迪道尹改為觀察使,并同時撤銷迪化府,保留迪化縣。民國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員會。民國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設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時將市區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迪化縣隸屬迪化專員公署,轄6個鄉,2個牧區及達坂城鎮。區以下設保甲組織。
歷史性變革
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烏魯木齊市,撤銷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行政區劃調整后,烏魯木齊市行政區域面積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區域面積由76975.94平方公里減至73660.41平方公里,米東區行政區域為原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的行政區域,面積3407.42平方公里;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與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區福??h、五家渠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區域界線保持不變,雙方跨行政區域使用的土地、草場仍按原使用習慣保持不變。
地理
烏魯木齊市位于亞歐大陸腹地,地處北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處東經86°46'10"- 88°59'48",北緯42°54'16"- 44°58'16"。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位于烏魯木齊市南郊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村境內。地理座標為北緯43°40'37",東經37°19'52"。
面積:全市面積1.3787.6萬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39平方公里。海拔6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
冰川河流 永久性積雪面積164平方千米,固定儲量73.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1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0億立方米。
發育于烏魯木齊天山伊連哈比爾尕山勝利達板的一號冰川三面環山,半透明的淡藍色冰川在積雪覆蓋下形如一只巨斗,是我國大陸最典型的冰斗冰川。
氣候
烏魯木齊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春秋兩季較短,冬夏兩季較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氣溫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15.2℃。極端氣溫最高47.8℃,最低-41.5℃。
烏魯木齊深處大陸腹地,屬于中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區。氣候特點是:溫差大,寒暑變化劇烈;降水少,且隨高度垂直遞增;冬季寒冷漫長,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溫層出現。每年6至10月是烏魯木齊旅游的黃金季節,因為這段時間花木爭艷,瓜果溢香。
春 烏魯木齊春天來得遲,北郊一帶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區要晚兩個星期,到4月8日春天來臨;南郊還要遲十幾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見綠波。每年從6月上旬起,烏魯木齊之春自北而南相繼結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對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 夏季的烏魯木齊城郊山區山花爛漫,市區林帶郁郁蔥蔥;北郊的夏季,從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天;城區則從6月23日到8月24日,才62天;而南山牧場卻沒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連。烏魯木齊位于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氣候干燥,盡管夏日炎炎,卻熱而不悶,而且晝夜溫差大,烏魯木齊城區夏季平均氣溫為23℃,是旅游、避暑的勝地。
秋 烏魯木齊的秋天從8月24日開始。北部平原推遲10天,入秋后,天氣環境比較穩定,天氣不冷不熱,溫和宜人。秋季是收獲的季節,天山南北的瓜果匯集在烏魯木齊。9月下旬以后,冷空氣頻頻襲來,氣溫下降迅速。10月份晝夜溫差增大?!霸绱┢ひ\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民謠正是烏魯木齊深秋氣候的生動寫照。
冬 烏魯木齊城區的冬天,從頭年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長達150天。烏魯木齊市三面環山,北部好似一個朝向準噶爾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氣往往滯留在盆地內,大雪飄飄,銀裝素裹,是烏魯木齊冬景的一大特色,風采獨具。南郊山前丘陵卻有一條“暖帶”,一月份氣溫要比市區高4、5度。這種獨特的冬季氣候條件,適應進行大棚蔬菜生產,而且南郊積雪長達175天,極易開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場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運動及旅游活動。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水資源是地處內陸干旱區的烏魯木齊最寶貴的資源。烏魯木齊存在著冰川融水、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不同形態的水資源,降水是水資源的補給來源,降水的變化直接影響水資源的變化。水資源總量為9. 96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9. 19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0. 771億立方米。
烏魯木齊地表水水質較好,河流均系內陸河,河道短而分散,源于山區,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水位季節變化大,散失于綠洲或平原水庫中。烏魯木齊地區共有河流46條,分別屬于烏魯木齊河、頭屯河、白楊河、阿拉溝、柴窩堡湖5個水系。
烏魯木齊地區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按地質情況可劃分為達坂城—柴窩堡洼地、烏魯木齊河谷和北部傾斜平原三個區,形成地下水儲存的良好環境。
烏魯木齊地區冰川資源豐富,冰川素有“高山固體水庫”之稱,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河和頭屯河上游的天格爾山以及東部的博格達山,儲量73. 9億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 23億立方米。
烏魯木齊地區湖泊有鹽湖和柴窩堡湖,二湖位于東南部的柴窩堡達坂城谷地。鹽湖水面總計23. 7平方公里,湖內原鹽芒硝儲量豐富,暢銷全疆和內地省區;柴窩堡湖湖面面積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 2米,儲水量1. 26億立方米,盛產鯉魚、鰱魚、螃蟹等,已辟為旅游區。
土地資源
烏魯木齊土地總面積為12000平方公里?,F有耕地6543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 55% ,其中水田990公頃,菜地4618公頃,水澆地面積56872公頃,山旱地2950公頃;現有園地100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 09% ;林地5771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 89% ;牧草地8046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8. 23% ;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3070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6% ;水域總面積3620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 07% ;未利用土地17841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 13% 。
礦產資源
烏魯木齊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截止目前,共發現各類礦產29種,129處礦產地,大、中型礦床30多處。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銅、錳、鐵、黃金、石材、砂石、粘土、鹽、芒硝、礦泉水等。其中煤炭資源探明儲量達100億噸,約占全疆總儲量的四分之一,且分布廣,埋藏淺,煤層穩定,煤質優良,品種齊全,易于開采,故烏魯木齊又被稱為“煤海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雅瑪里克山、水磨溝、蘆草溝等地;鹽儲量2. 5億噸,芒硝儲量1. 1億噸,鹽和芒硝產于芒硝鹽池,分東、西鹽湖兩部分;石灰巖儲量1. 2億噸;錳礦儲量2. 2萬噸。另外,柴窩堡地區石油資源有良好的前景。
森林資源
烏魯木齊地區的森林資源在全疆相對較優,相當于全疆平均森林覆蓋率的3倍,但與全國相比差距甚大。森林資源可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兩大類。天然林主要包括山地針葉林、河谷林和平原荒漠林;人工林主要包括以改造自然、保護農田、草場為主體的各種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和城市綠化林?,F有林業用地面積62477公頃,有林地面積35612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7% ;疏林地面積18362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9% ;灌木林地面積2782公頃,占林地面積的4% ;育苗基地面積264公頃;城市園林及荒山綠化已達3226公頃。樹種資源約90余種,主要有雪嶺云杉、天山樺、密葉楊、白榆等。
氣候資源
烏魯木齊深居內陸,屬于中溫帶大陸干旱氣候區。春秋多大風,冬季有逆溫層出現;山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各地風能資源豐富。
烏魯木齊地區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光照時間長,但各地太陽總輻射量分布不均衡。達坂城谷地最強,為574. 25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全年日照時數最多,位居全疆前列,為3121. 7小時;北部平原地區次之,為540. 77千焦耳/ 平方厘米. 年,日照時數為2813. 5小時;市區較少為513. 98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2645小時;山區則因高度變化,降水量增多,太陽總輻射量減弱,日照時數最少,為2488. 8小時。烏魯木齊地區的光能資源有較高的利用價值。目前,全市城郊利用光能資源建起冬季蔬菜溫室大棚達15000余畝,冬季可生產多種新鮮蔬菜60余噸。
烏魯木齊地區熱量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勻,平原、谷地比較豐富,山區相對較少。北郊平原無霜凍期平均166天,最熱月平均氣溫約26°C,最冷月平均氣溫約- 14℃左右,夏熱冬寒,是烏魯木齊地區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達坂城谷地無霜凍期平均103天,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1℃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約- 10℃,夏暖冬溫,屬烏魯木齊地區熱量資源較豐富地區;山區無霜凍期長,平均氣溫低,南部山區高山帶及博格達山南坡高山帶全年無夏,氣候寒冷。烏魯木齊大部分地區氣溫日夜溫差大, 平均值為10℃—13°C,夏季大于冬季,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及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全市主要農作物的可靠無霜凍期多為3—5個月,熱量條件極大地限制了光能資源的充分利用。
烏魯木齊地區自然降水的空間公布很不均勻,大體上由平原向山區遞增,呈帶狀。北郊平原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南山丘陵區300- 400毫米,迎風坡達500- 800毫米。自然降水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田間用水主要依靠灌溉,平原農區多為人工綠洲;山地降水較多,是地表徑流的主要產流區;自然降水是天然放牧的根本保證,山區草場牧草生長的唯一水源是降水,牧草的長勢主要取決于降水的多寡。北郊平原冬季降水約20毫米,地面穩定積雪10—15厘米,對冬小麥安全越冬有良好的保溫作用;北郊平原4—6月正值小麥從返青到發育成熟階段,需水量迅速增大,同期降水量為82. 1毫米,對調節灌溉用水有一定作用。
烏魯木齊地區風能資源豐富。市區全年盛行北風和西北風,北部平原和大西溝等地全年盛行南風,達坂城谷地盛行西風,南部中低山區盛行東北風和南風。在天山影響下,山谷風也較明顯,無論冬夏季節,天氣穩定晴朗時,夜間均吹南風──山風,白天吹北風──谷風。大風出現時間,平原地區夜間多于白天,達坂城谷地和高山區則是白天多于夜間。烏魯木齊春夏季的風速最大,冬季風速最小。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風速2—3米/ 秒。著名的烏拉泊—柴窩堡—達坂城谷地多風區,年平均風速6. 2米/ 秒,有效風能2000-3000千瓦·小時/ 平方米·年,是全市風能資源最豐富、最有利用價值的地區?,F已建成的柴窩堡風力發電廠是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廠,目前裝機容量為6. 65萬千瓦。
野生植物資源
烏魯木齊位于天山以北,自然環境比較復雜,有著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F已查明,可供開發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約有40余種,其中野薔薇、沙棘、野苜蓿等在國內外已被開發利用,作為飲料和保健品;野生油料植物約有50余種;野生飼用植物約有29科140多屬240余種,其中如三葉草、草木樨、苜蓿、冰草、草地早熟禾、布頓大麥等世界上著名的豆科和禾木科牧草在本市均有生長,本地還有不少野生優良牧草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野生蜜源植物約有100多種;農作物野生近緣種植物約有60多種;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約有390余種,是祖國醫藥寶庫的一部分;野生工業用植物約有100余種。
雪蓮 是生長在高山雪線以下,海拔2500- 3500米之間的寒凍風化帶中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山雪蓮系大苞雪蓮,植株高15- 35厘米,每年七八月份開花,花的外圍有十多瓣玉白色或淡綠色的半透明膜質苞片,攏著一棵紫色的半球形的花心,大如拳頭,看上去象大朵荷花。雪蓮是一種名貴的草藥,性辛熱,有“通經活血、祛風勝濕”的功能。一般可用白酒、黃酒浸泡成劑,對醫治風濕性關節炎、婦女疾病等都有療效。
雪嶺云杉 又名天山松或天山云杉。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是常綠喬木,為單一樹種建群,在烏魯木齊南山,常有天山花楸、柳樹伴生。喜歡生長在氣候濕潤的中山帶陰坡、半陰坡及山中河谷,抗寒性強,能忍受- 40℃的低溫,喜酸性、較肥沃的棕褐色土壤。雪嶺云杉一年四季生機昂然,生命旺盛,壽命很長,最長可達四百歲。
苜蓿 系多年生宿根豆科草本植物。鮮草富含營養,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故有“維生素飼料”、“牧草大王”之稱。苜蓿分紫花苜蓿、黃花苜蓿、天藍苜蓿,以紫花苜蓿最多、品質最佳。苜蓿產量高,根系發達,根深可達2- 3米,是抗堿、抗寒、抗旱的綠肥作物,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苜蓿還是蜜源性植物,放花季節,可供養蜂。鮮嫩的苜??勺魇卟?,老年人食之,對預防膽固醇過高有一定功效。
野生動物資源
烏魯木齊所處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氣候條件等為各類動物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生存條件,是動物繁衍生息的豐富資源。目前各類野生陸棲脊椎動物約212種,其中鳥獸資源豐富,約有201種?;哪畡游锶悍植加诒臼械蜕降鼗哪蜎_積平原地帶,主要有沙鼠、跳鼠、鵝喉羚、沙狐、狼等動物;河流、湖沼動物群分布在本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代表種類有灰雁、綠頭鴨、黑鸛等動物;森林草原動物群分布在南山山地的森林、草原,主要有馬鹿、野豬、棕熊、灰旱獺、石貂、野兔等動物;高原寒漠動物群分布于南山和東山高山地帶的動物,主要有北山羊、雪豹、高山雪雞等動物。目前,烏魯木齊分布的野生動物被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24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動物20種。
雪豹 又名荷葉豹,屬貓科大型獸。似豹而略小,全身呈灰白色伴有黑色斑點,毛長蓬松,密而柔軟,尾巴粗大。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冬季到低山帶活動覓食,食物以北山羊、盤羊為主。雪豹在自然界中數量稀少,已處于瀕危狀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珍貴稀有動物,也是珍貴的觀賞、毛皮動物,具有珍貴的藥用價值。
北山羊 又名野山羊,屬偶蹄目,???。分布于天山、昆侖山及帕米爾高原,本市艾維爾溝一帶數量較多。體型大,體重可達60公斤。多在高原裸巖區險峻的峭壁亂石中活動,常出沒于雪線附近,多群居活動。北山羊肉味鮮美,皮可制革,是珍貴的觀賞動物,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 又名烏鸛,分布于本市達坂城一帶水域。上體黑色,大都有金屬紫和綠色反光,下體和翼羽白,嘴、頰裸出部、腳和足趾為紅色。黑鸛為山區大型涉禽,食物主要是魚、蛙、蛇等,屬珍貴觀賞鳥,數量稀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棕熊 又名人熊、哈熊,屬肉食目,熊科。分布于本市南山。體形大,體重可達400公斤以上,體長約2米,毛被甚密,由粗長的針毛和柔密的絨毛組成。棲息于山區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地帶,夏季在森林深處或海拔較高的山地活動,春秋到中低山帶活動,嚴冬在洞穴冬眠。幾乎取食所有植物的嫩芽、嫩草、野果、雜糧及蟲、魚、鳥、獸等。棕熊是利用價值較大的經濟動物,皮毛可用,熊掌可以食用,熊膽、熊脂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也是重要的觀賞動物,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雪雞 又名暗腹雪雞,屬雞形目雉科。分布于天山西段、昆侖山、阿爾金山、阿爾泰山南坡等地,本市分布于南山、達坂城一帶。雄雪雞體重一至二公斤,雌的稍小,毛色均灰褐色,上腹暗褐色斑紋。雪雞不善遠飛,喜歡在山坡上爬行,通常棲息在海拔2000- - 5000米左右的雪線附近或高山草甸帶活動,主要食植物性食物。雪雞肉味鮮美,被視為山珍中的上等佳肴,并具滋補和藥用作用。目前雪雞數量不斷下降,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馬鹿 馬鹿是偶蹄目??剖巢輨游?,在新疆有三個亞種,分布于阿爾泰山、天山及塔里木盆地,本市分布于南山。天山馬鹿毛色為較暗的灰褐色,臀部和腹部白色,雄鹿體重可達二百多公斤,肩高一點二米多,大角可長到一米以上,最多可有九叉,重達二十多公斤,配在頭頂,顯得非??∶?。雌鹿無角,體型稍小。馬鹿以雜草、嫩樹芽等植物為食物,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鹿茸是名貴藥材,鹿血、肉及部分內臟均可入藥,鹿皮可制革,肉味鮮美,是易馴養的重要經濟動物。為了發展這種動物資源,現已開始人工飼養和繁殖。
經濟
中國第一座稀有金屬鋰鹽冶煉廠 位于烏魯木齊倉房溝的鋰鹽廠是我國第一座稀有金屬鋰鹽冶煉廠,是我國鋰鹽產量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生產基地,碳酸鋰各項技術指標接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亞洲地區最大的風力發電廠 烏拉泊-柴窩堡-達板城谷地百里風區,是全市風能資源最豐富、最有利用價值的地方,1998年10月建成并投產發電的現代化風力發電廠是亞洲地區最大的風力發電廠,裝機容量現已達6. 65萬千瓦。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達坂城蠶豆 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產地范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達坂城區所轄的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達坂城鎮共20個村、1個農業大隊、2個牧場。
米泉大米 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產地范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長山子鎮、羊毛工鎮、三道壩鎮3個鎮的49個中心村。
特產
- 拌面
- 彩錦
- 達坂城蠶豆(地理標志產品)
- 枸杞子
- 極品松籽
- 烤肉
- 米腸子
- 米泉大米(地理標志產品)
- 米泉酥脆烤鴿子
- 面肺子
- 民族茶具
- 民族樂器
- 民族小花帽(維吾爾語稱為“朵巴”)
- 木雕(木碗、木勺、木花瓶等)
- 帕爾木丁
- 葡萄干
- 茸鞭精
- 沙木薩
- 頭屯河葡萄
- 維吾爾抓飯
- 維族小花帽
- 烏魯木齊大盤雞
- 烏魯木齊烤包子
- 烏魯木齊烤馕
- 烏魯木齊烤全羊
- 烏魯木齊烤羊肉串
- 烏魯木齊拉條子
- 烏魯木齊涼面
- 烏魯木齊納仁
- 烏魯木齊奶茶
- 烏魯木齊帕爾木丁
- 烏魯木齊曲曲
- 烏魯木齊手抓肉
- 烏魯木齊羊羔肉
- 烏魯木齊油馓子
- 烏魯木齊油塔子
- 烏魯木齊之馕
- 烏魯木齊抓飯
- 錫伯族香袋(煙袋)
- 新疆醋柳果
- 新疆彈布爾
- 新疆地毯
- 新疆都塔爾
- 新疆烤包子
- 新疆羅布麻花茶
- 新疆葡萄干
- 新疆野西瓜
- 熏馬腸
- 羊角鞭
- 異葉青蘭
- 英吉沙小刀
- 油馓子
文化
十二木卡姆
新疆最負盛名的維吾爾大型音樂套曲是“十二木卡姆”,它既是一部完整的維吾爾音樂史詩,又是一部音樂、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烏魯木齊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藝術團是新疆唯一研究十二木卡姆的專業團體。
主要世居民族
烏魯木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13個。除漢族外,世居的少數民族有維吾爾、回、哈薩克、滿、錫伯、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俄羅斯、達翰爾族。目前,烏魯木齊市有少數民族51個。
漢族 人口2331654人(摘自2010烏魯木齊統計年鑒) 早在公元1世紀后,漢朝政府設在西域地區的軍政管理機構都護府,先派遣漢族田卒墾民,來到烏魯木齊大草原上墾荒務農,開辟了“絲綢之路”新北道。唐朝政府為了促進新北道的繁榮和發展,公元640年在烏魯木齊東部的達坂城地區建立西??h。公元648年又在烏魯木齊東南部的平原地區建立輪臺縣,公元702年,在烏魯木齊西部九家灣地區移民屯田,明清以后,從內地各省來此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及文化事業逐漸增多。清乾隆年間,漢族人民除隨征士兵駐守烏魯木齊屯田外,還有大批陸續從內地移來墾荒務農。光緒初期,左宗棠、劉錦棠率師擊潰阿古柏的入侵,其部下多是湖南、湖北、四川等人,事平后其中一部分留居烏魯木齊;還有隨軍做生意的河北、北京、天津、山東等地的人也成批而來,民國初期,陜西、甘肅兩省的貧苦人民陸續來新疆謀生,其中部分落戶于烏魯木齊。民國22年2月,東北抗日義勇軍的6000余人繞道蘇聯抵達烏魯木齊,這批人后來大部分定居于此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烏魯木齊的漢族人口增長較快,除自然增長外,多為進疆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和由內地調來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員以及多年來由國家統一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他們大都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1958年──1963年,上海、北京、江蘇、安徽、山東、河北、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的漢族青壯年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支援新疆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有2萬余人分三批先后遷來烏魯木齊。蘭新鐵路通車后,甘肅、寧夏、青海、陜西、河南等各省的漢族人民紛紛自發來烏魯木齊從事生產經營等建設性勞動??v觀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生息繁衍在烏魯木齊這塊美麗土地上的漢族人民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互相支援,為烏魯木齊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維吾爾族 人口309853人(摘自2010烏魯木齊統計年鑒) 維吾爾族是烏魯木齊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熬S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不同歷史時期,漢文書籍曾有“袁訖”、“韋訖”、“回訖”、“回鶻”、“畏兀兒”等不同音譯。維吾爾族在烏魯木齊有其悠久的歷史。解放前市區內的維吾爾人多從事手工業和商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維吾爾族的職業結構產生很大變化。如今,干部、教師、醫務工作者隨處可見。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笆究贰笔蔷S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胞溛鱽砀Α保ň蹠┦蔷S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群眾性娛樂活動。維吾爾族的民族建筑、民族醫術都以獨有的民族特色而聞名。維吾爾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樗滓话憬涍^戀愛、相親、訂婚然后結婚,喪葬按伊斯蘭教教規實行土葬。維吾爾人禁忌吃豬肉、驢肉。主要節日有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
回族 人口243213人(摘自2010年統計年鑒) 烏魯木齊市的回族在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上僅次于維吾爾族位居第二,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縣及天山區、沙區、頭屯河區。烏魯木齊的回族使用漢語漢文。信仰伊斯蘭教?;刈宓幕橐霈F在已廢除了包辦買賣婚姻,但形式上還保留了一些傳統婚姻習俗。成年男女自由戀愛,仍要通過媒人提親,送上“開口禮”。喪葬按伊斯蘭教教規實行土葬、葬禮簡樸。市區的回族戴白色小帽、穿白布襯衫、黑坎肩、飲食一般恪守伊斯蘭教的戒律規定,回族風味小吃拌面、炒面、燴面、油糕、涼粉、涼皮子和羊肉泡饃深受各族人民喜愛。主要傳統節日是“大爾吉”(又稱“開齋節”即“肉孜節”)和“小爾吉”(又稱“宰牲節”即“古爾邦節”)
哈薩克族 人口67483人(摘自2010年統計年鑒) 烏魯木齊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縣南山、東山等牧區。哈薩克族牧民,每年在春、夏、秋三季都住在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內,冬天搬到山頂土房和木房里,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及獨特的民族工藝美術制品,不論男女都擅長騎馬。有叼羊、賽馬、姑娘追、摔跤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葬禮除按伊斯蘭教規舉行外,還有較獨特的習俗,死者埋葬后,親友要給死者家里送食物、白布和牲畜,以示慰問。第七、第四十天都要宰牲祭祀。死者生前騎乘的馬在主人死后要剪去尾巴,任何人不能再用。年紀大一點或社會影響較大的人,在葬后一周年時,要殺掉生前乘馬,將馬頭放在樹上或高崖上表示敬重,馬皮割成若干條塊分給大家。飲食以肉食和奶制品為主食,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
滿族 大部分居住在市區,通用漢語漢文,他們是在清代被調派新疆駐防的八旗官兵后代,有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內地遷入的。在早先,長幼男女都有嚴格的界限,父子不同席、婆媳不同桌,結婚分定親和完婚二個階段,完婚時先娶新娘后接喜客。在當代婚姻自由的社會時代里,這種舊的婚姻形式已不多見。滿族過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死人入棺后由窗戶抬出,一般實行土葬?,F在除土葬外其它習俗已廢棄了。滿族十分重禮節,晚輩對長輩很尊敬,子女們早上起的很早,先燒水泡茶,然后向長輩請安問好。
蒙古族 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信仰喇嘛教,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蒙古族的歌舞帶有濃郁的草原文化特色。馬頭琴是蒙古族代表性的樂器。蒙古族人民的“那達幕”大會在每年7- 8月間舉行。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蒙古族同姓不通婚,喪葬有土葬、火葬、天葬三種形式。50年代后,一般都實行土葬。傳統服裝很有特色。男女老少都愛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市區蒙古族人的飲食變化很大,都以糧食蔬菜為主,輔以牛羊肉和奶制品,喜喝奶茶。
錫伯族 絕大多數居住在市區內從事各業。錫伯族兼用漢、維吾爾、哈薩克語。錫伯文是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延用至今。錫伯族婦女喜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以面、米為主食,喜喝奶茶,食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驢、馬、狗肉。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和紙糊。射箭是錫伯族人喜愛的傳統項目。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是錫伯族西遷與父母兄弟姐妹分別的紀念日。錫伯族人也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生活在烏魯木齊市的錫伯族在居住、家庭婚姻方面現在已與漢族基本相同,過去信仰多神教,還有信奉薩滿教、喇嘛教的,普遍重視祭祖掃墓。
俄羅斯族 絕大多數居住在市區里,多數信仰東正教,每當傳統節日“復活節”、“圣誕節”之際,男女老幼歡歌起舞是俄羅斯族的特點。文化生活比較豐富,喜用三弦琴和手風琴等樂器。在婚姻方面禁忌叔伯姑表近親結婚,但對與其他民族通婚不加限制。俄羅斯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講究住宅整潔,注意飲食衛生。一般家庭主婦都會制做各種花色的主食品和奶制品。在服飾方面,傳統的服裝是男人穿西裝,婦女穿花色連衣裙,尤其喜歡戴色澤鮮艷的方頭巾。
烏孜別克族 大部分居住在市區,從事文教衛生工作和商業、手工業。烏孜別克族名稱,來源于14世紀時的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烏孜別克意思是“自己的領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衣食起居和維吾爾族大致相同。烏孜別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樂器有都它爾和彈撥爾。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風味食品有“庫爾達克”(洋芋燉肉)“那仁”(熟羊肉塊和面條蔥頭、酸奶攪拌在一起,澆肉汁,加上佐料用手抓食)。烏孜別克族的剌繡工藝精美、“派提努斯”花盤深受喜愛。
柯爾克孜族 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兒子結婚后與父母不分居,家庭成員一般包括三代直系親屬。傳統服裝是男子常戴用皮子或氈子制作的高頂方形卷沿帽和兩側有突出護耳式的帽子,穿無領長衣“裕禪”,內著繡花邊的圓筒皮靴。飲食主要有烤馕、面條、包子及馬、牛、羊肉,喜吃圓白菜、洋蔥、土豆等,愛喝馬奶、酸牛奶和奶茶。民間樂器有“考姆孜”(三弦琴)和“克雅克“。
塔塔爾族 散居各區和烏魯木齊縣。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釔蹜騽?、音樂和歌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他們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此外還過塔塔爾族特有的傳統節“撒班節”,也叫犁頭節或春耕節。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毛皮帽,夏季喜戴繡花小帽,穿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長衫,褲子一段為黑色;女子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穿黃、白、紫紅色連衣裙。塔塔爾族特色食品有“古拜底?!保ù竺准幽汤宜钟?,再加杏干烤制的一種餅)、“伊特伯里西”(做法同上,材料以南瓜為主,再加大米和肉)、油煎肉等。
達斡爾族 大多是清乾隆年間被征調從軍來疆的達斡爾族的后代,多居住在市區內從事各業。烏魯木齊市的達斡爾族人由于長期與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勞動,相當一部分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等語言。清代借用滿文,辛亥革命后普遍用漢文。服飾近似蒙古族,飲食以面食為主,喜食肉、奶。達斡爾族同姓禁止通婚,男女締結婚姻,要經過訂婚、過禮,迎娶三個階段。喪俗實行棺殮土葬。過去曾信仰薩滿教和喇嘛教,最大的節日是春節。正月十六是“黑灰節”,人人都往臉上抹黑,據說要是不往臉上抹黑,這一年就不吉利。
塔吉克族 有自己的語言,由于民族交往頻繁,烏魯木齊市許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維吾爾族語和柯爾克孜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族文。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擬雄鷹展翅、飛翔回旋的動作。在民間古老的傳說中,鷹是英雄的象征。主要樂器有“那伊”(短笛),是用鷹的翅膀骨做的。信仰伊斯蘭教伊斯瑪依派。主要節日除古爾邦節和肉孜節以外,還有每年3月的“迄脫乞迪爾節”(春節)和齋月前的“巴羅提”節。塔吉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絨圓頂帽,女子戴圓頂繡花圓帽,綴有后簾可保暖,男女都喜歡穿紅色的長筒尖頭軟底靴。最佳飲食為牛奶煮米飯、牛奶煮烤餅和手抓羊肉。
民族宗教
歷史上的新疆一直就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至20世紀中期,新疆共有6種宗教,即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等7個民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漢、蒙古、錫伯、達斡爾等民族中的一些人信仰佛教(包括藏傳佛教),漢族中的一些人信仰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東正教的主要是俄羅斯族。另外,還有一些民族如滿族、錫伯族中的一些人信仰薩滿教。當時,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最多
目前,新疆各族信教群眾及宗教界人士充分享受到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主要表現在:批準設立適量的宗教活動場所與教職人員,以適應各族信教群眾正常宗教活動的需要。全疆已批準的各類宗教活動場所2.41萬座,其中伊斯蘭教活動場所2.39萬座,還有喇嘛廟、漢傳佛教寺院、基督教堂、東正教堂等。政府還出資整修喀什艾提尕爾大清真寺等著名宗教場所(“艾提尕爾”是“節日,歡樂的廣場”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叩拜之處?!“徭貭査碌匚坏娘@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穆斯林在禮拜前,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大凈”和“小凈”--即沐浴。逢禮拜過節過年,整個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最多的時候可達到十萬人,他們一起聆聽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講經。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共有各教教職人員2.9萬人,其中伊瑪目(伊瑪目本來是領拜人,要負責帶領穆斯林大眾做禮拜。禮拜的時候,所有參加者必須遵守伊瑪目的領導,必須跟隨做禮拜。具體而言,不能先于伊瑪目作出動作,比如:抬頭,必須在伊馬目抬頭之后才可以抬頭,否則就是有罪。
伊斯蘭教禁止修行,要求有經濟能力且身心健康的青年男女適齡必須正?;橐?,要求人們盡可能依靠生產性的體力、腦力勞動收入而生活。因此,從伊斯蘭昌盛時代伊始,伊斯蘭社會就不設專職的宗教職務,伊瑪目就是義工,不是宗教職務,此項工作沒有收入,只有付出。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根據伊斯蘭社會立法原則,各歷史階段、各地區會根據不同情況通過民主討論作出合適的、互相有差異的決定。比如:有的地區,穆斯林大眾的組織內部,就會適當給與伊瑪目一些物質補償。伊瑪目的地位,來自文化學識、道德威望、政績功勛。因此,不論膚色、民族、家庭背景,早在穆罕默德宣傳伊斯蘭思想的時期,明確規定,即使伊瑪目是被解放的奴隸,也要被尊敬。) 以上的伊斯蘭教教職人員有2.85萬人。
恢復和建立各級宗教團體。全疆各級宗教團體已經達到88個,其中自治區級2個(伊斯蘭教協會與佛教協會各1個),地、州、市級17個(伊斯蘭教協會13個、佛教協會3個、基督教“兩會”1個),縣市級69個。(3)宗教界人士享有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的權利,一些愛國宗教人士在國家和地方的各級政協、人大中擔任領導職務,不少人被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對一些生活困難的宗教人士,政府適當發放生活補助費。全疆領取定期、不定期生活補助費的約5 000人,全年生活補助費300萬元。(4)為了滿足信教群眾學習宗教經典和宗教知識的需要,新疆還出版、發行維吾爾、哈薩克、漢等多種文字和版本的《古蘭經》、《布哈里圣訓實錄精華》、《新舊約全書》等宗教典籍。為方便信教群眾,各地還批準建立了一些專營宗教書刊的銷售點?! 》e極開展宗教方面的國際友好交往活動。除接待來訪人士名,全疆每年到麥加朝覲的穆斯林都在數千人左右,并多次派人參加國際性宗教學術活動。 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權利。目前,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擔任職務的新疆宗教界人士有1800多人,代表信教群眾積極參政議政,并對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行監督。1982年以來,全區共恢復和新建宗教團體88個。為保證宗教活動的正常開展,1987年新疆成立了伊斯蘭教經學院,1999年成立了經文學校,專門培養伊斯蘭教高級教職人員。自治區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并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民族風俗
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艷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或袷袢等。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戴繡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異。如維族男女都喜歡戴繡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沿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歡穿長統皮靴。每逢喜慶節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狙蛉獯扬L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致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帶有濃郁的奶味,營養豐富,可飽口福。用馬奶發酵而成的馬奶子酒微噴酒香,清涼適口,沁人心肺。隆冬時節、寒風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頭不少人身披雪花,圍著火爐在吃西瓜,這是最富有西域風情的飲食習俗。
節日慶典
新疆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維吾爾族男性合著納合拉鼓和嗩吶的強烈節奏,要熾烈地跳薩瑪舞。各兄弟民族還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節日和慶典,如哈薩克族每年在春分時節要過“那吾魯孜”節;蒙族每年7、8月間舉行的“那達慕”大會;錫伯族一年一度的“四·一八”西遷紀念日和農歷正月十六的“抹黑節”;塔吉克人每年春播時要過“播種節”,每年齋月前一個月,還要過兩天“巴羅提節”(燈節);“撒班節”又叫“梨頭節”
- 節慶娛樂
- 賽馬 新疆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和維吾爾等民族,都喜愛賽馬,尤其是哈薩克牧民。賽馬和兵役制度相結合,成為元、明、清時國家的一項制度。那時的賽馬運動還是貴族的娛樂項目之一,一般在節慶日舉行。之后,這項娛樂活動有了很大發展,盛大節日里,常舉行群眾性的賽馬大會。優勝的馬匹被譽為“拜蓋阿特”(最好的馬),優秀的騎手則受到獎賞。近年來,賽馬又增添許多新項目:障礙賽馬、越野賽馬、馬球、馬上射擊、劈剌、盛裝舞步賽以及馬車駕馭賽等。
- 叼羊 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眾更擅長這種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運動。叼羊有分隊和不分隊兩種方式。主持人把一只割去頭的羊放在指定處,叼到羊先到達終點的為勝方。獲勝者按照當地的習俗,將羊烤熟,請眾騎手共享,稱為“幸福肉”。
- 姑娘追 “姑娘追”哈薩克語稱“克孜庫瓦爾”,它是哈薩克青年們最喜愛的一種馬上體育游戲,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愛情的方式,在夏秋季節舉行?;顒娱_始一對對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點并排慢行。去時,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謔或求愛,姑娘只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返程,小伙子必須策馬急馳,姑娘則在后揮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如果姑娘對小伙有情,則會鞭下留情,只見鞭子在小伙子頭上轉圈虛晃,卻不見鞭梢落身,或故意將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騎的馬屁股上。
- 達瓦孜 達瓦孜是維吾爾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之一。達瓦孜起源于神話傳說,現在的高空走繩,已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表演者手持長桿,不系保險帶,在嗩吶、羯鼓聲中表演,做側身走繩、蒙眼走繩、倒立走繩、踩碟走繩、飛身跳繩等驚險動作。1997年6月22日,第六代達瓦孜傳人阿迪力成功地在鋼絲繩上走過三峽,打破了科克倫創造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 歌舞
- 阿肯彈唱 哈薩克族人每年夏秋季節舉辦阿肯彈唱會。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具有賽歌的性質,把雄辨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內容大致可分為頌歌、哀怨歌、情歌、習俗歌、詼諧歌五大類。阿肯的主要才華表現在即興創作上。一般能夠觸景生情、出口成章,表達哈薩克人的豪邁性格。
- 麥西來甫 維吾爾族以歌舞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的娛樂形式稱“麥西來甫”。參加麥西來甫的人數不限,人們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表演雜技魔術,跳舞娛樂。麥西來甫因地區不同,舉行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有差異??κ?、伊犁地區有同行間輪流的麥西來甫、季節性野游麥西來甫、少女少婦舉行的麥西來甫等。麥蓋提縣還有節日麥西來甫、婚娶麥西來甫、邀請麥西來甫、道歉麥西來甫。
- 木卡姆 淵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曲,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都他爾等。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一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 刀郎舞 刀郎舞是一種以狩獵活動貫穿始終、迥異于其他舞蹈的大型民間舞蹈。分且克提賣(跟蹤獵物)、塞乃姆(圍獵搏斗)、塞尼開斯提(狩獵告捷)、色里瑪(喜慶勝利)四大段,表現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與大自然抗爭的智慧和勇敢。
- 節慶日
- 古爾邦節 又叫宰牲節,伊斯蘭教歷每年12月10日舉行,是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古爾邦是阿拉伯語,意為宰牲,它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
- 肉孜節 也叫齋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節日。伊斯蘭教歷10月1日舉行。伊斯蘭教規定每個成年穆斯林在齋月(伊斯蘭教歷)必須封齋一個月。封齋期間每日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節日清晨在清真寺做禮拜,禮拜后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
- 納吾魯孜節 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后)。
- 圣紀節 是紀念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舉行爾麥里會(善事宴會)?!?
- 那達慕大會 是蒙古族的節慶。那達慕意為娛樂或游戲。每年7、8月舉行摔跤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活動,還有賽馬、射箭、歌舞等娛樂活動。大型那達慕大會有數萬人參加,現在那達慕大會還增加物資交流、貿易等內容。
- 抹黑節 是錫伯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的清晨,人們用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保佑百姓平安。見到老年人要先請安,后跪施禮,再向老人額頭上抹一小點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
- 西遷節 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因是農歷四月十八日,所以也叫“四一八節”,又叫懷親節。要在寺廟內供灶、殺豬、蒸高梁米飯,每戶當家人去聚餐。
- 巴羅提燈節 是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巴羅提在伊斯蘭歷8月的頭兩天舉行。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制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 添倉節 是滿族人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家家講究煮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秸桿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二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教育
大學
- 新疆大學 天山區勝利路14號
- 新疆醫科大學 新市區新醫路393號
- 新疆師范大學 沙依巴克區新醫路102號
- 新疆農業大學 沙依巴克區南昌路42號
- 新疆藝術學院 天山區團結路734號
- 新疆財經大學 新市區北京北路449號
-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 天山區幸福路723號
- 新疆工程學院 頭屯河區艾丁湖路1350號
旅游
烏魯木齊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鄰終年積雪的博格達峰,南依風景優美的天山林帶,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烏魯木齊又是第二條歐亞大陸橋中國西部的“橋頭堡”,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物流、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是中亞、西亞和俄羅斯游客到中國旅游購物的重要聚集地。烏魯木齊旅游資源豐富,總量大、類型多、層次高、品質優、開發條件好,其基本類型占全國68個基本類型的46%,占新疆56個基本類型的55%。全疆50%以上的國際、國內游客都要經過烏魯木齊市中轉,使烏魯木齊成為新疆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2010年,全市有旅游景區(點)52處。A級景區為24家,其中4A級景區5家,3A級景區7家,2A級景區8家,A級景區4家。烏魯木齊市主要名勝古跡、游覽勝地有:南山自然風景帶、柴窩堡湖、鹽湖、水磨溝、一號冰川、文廟、自治區博物館、八路軍駐疆辦事處舊址等。
A級景區名錄
- 烏魯木齊AAAA級景區:紅山景區、水磨溝風景區(公園)、苜蓿臺生態公園、新疆鹽湖城景區、
- 烏魯木齊AAA級景區:兒童公園、人民公園、雅瑪里克山旅游景區、東白楊溝景區(綠野山莊)、植物園、白水澗古城
- 烏魯木齊AA級景區:水上樂園、燕兒窩古樹林風景區、銀都度假村、天牧農業園、新興華聯農業科技示范園、綠昆度假村、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青格達湖生態觀光園、徽莊水鄉
- 烏魯木齊A級景區:徐氏桃園度假村、雷鳴山莊
烏魯木齊市農業旅游示范點
- 新疆卓灃生態農業園
- 新疆綠昆度假村
- 烏魯木齊縣青格達湖村
- 烏魯木齊新興華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天牧玫瑰園
烏魯木齊市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
- 八一鋼鐵股份有限工業旅游景點
- 新疆鹽湖城景區
烏魯木齊S級滑雪場
- SSSSS級滑雪場: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
- SSSS級滑雪場:白云國際滑雪場、雪蓮山燈光滑雪場
- SSS級滑雪場:維斯特燈光滑雪場、陽光滑雪場
- SS級滑雪場:五棵松滑雪場、銀峰滑雪場
- S級滑雪場:藍天滑雪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