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元趙孟頫書《洛神賦冊》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漢語拼音:Shufa;英語:Calligraphy),一種書寫的藝術。特指以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縱向穿透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跨越文字兩個層面:“文字”、“繪畫”。書法既有語言文字所具有的實用價值,也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公元元年前后流傳到日本等國,至今不衰。

  作為一門藝術,與通常寫字有一定的區別,書法必須具備用筆、結構、章法、墨法等藝術表現手段。書法也是一種研究書寫者心理與性格的工具。書法是書法家文化修養、個性、思想感情的體現,它通過特有的藝術手段,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用筆

  毛筆是書法的最主要工具。中國毛筆起源很早,原始社會就有具彈性的毛筆,能在陶器上畫出粗細不同、流暢美觀的各種線條。用毛筆書寫文字,逐漸演變成書法用筆的藝術技巧,從而構成書法藝術的要素。書法的用筆,主要包括筆法、筆力、筆勢、筆意等藝術技巧。①筆法。指用筆的方法。用筆的方法有:起筆、收筆、圓筆、方筆、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提按、轉折等。②筆力。指筆畫的內在力量。無論是剛健或柔軟的筆畫線條,用筆要表現出內在的力量感。③筆勢。指用筆時所形成的氣勢。筆勢講求筆斷而氣勢不斷,點畫形狀雖各不相同,但其勢則渾然一體。④筆意。即筆畫線條所表現的感情、意趣等。這種意趣往往是作者的感情在書法中的流露和表現。

結構

  結構又稱結字、結體或間架。書法的結構往往就文字的結構規律和作者的審美情趣做合適的藝術安排。這些藝術規律有疏密、虛實、欹側、勻稱、和諧、聚散、呼應等。書法的結構是根據這些規律和技巧表現文字的形式美,給觀者以豐富的美感、情趣,借以引起無窮的意境和趣味。書法藝術的結構,很早就引起書法家的研究和探索,隋代僧智果的《心成頌》和傳為唐代歐陽詢的《結體三十六法》,都是研究書法藝術結構的著名著作。

章法

  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整體關系和安排。這種安排除了疏密、均衡等關系外,一幅書法還必須字字上下顧盼、左右相映,行行相互聯系、氣脈連貫,使之成為一個既完美和諧又有變化的整體。特別是草書和行書,常以筆畫的牽絲、引帶,彼此呼應,使整幅書法作品具有一種音樂般的韻律以及節奏感。

墨法

  書法的用具除筆外,還有墨和紙。筆、墨、紙三者相互產生變化不同的效果,因此,墨法也常為書法家所重視。用墨的方法有:濃墨、淡墨、干墨、渴墨、濕墨、枯墨、漲墨等。淡墨,古人作書多不采用,明董其昌愛用淡墨,及至近代被大量采用,一字之中,濃淡互用,筆畫之間,彼此滲透產生豐富的意趣。

書體

  書法字體主要有篆、隸、草、楷、行等,這些字體一直為古今書法家所采用。各種字體的形成,彼此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又有各自的體貌和特點,因此書寫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篆書

  篆書通常包括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戰國篆書和秦代小篆。①甲骨文。又稱卜辭。商周時代刻(一般是先書寫后刻成)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出現書法藝術的要素,如整齊美觀的觀念。它的筆畫組合勻稱,結構活潑而富于變化,行與行之間勻整美觀,可見是經過書、刻者的精心組合和安排。甲骨文已出現不同的藝術風格,其書法有的秀麗,有的雄渾;筆畫有的粗獷,有的纖細,標志著甲骨文的書寫鐫刻已上升到藝術階段。②金文。又稱鐘鼎文。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比甲骨文更趨規范化,形體也較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的分布更求均勻對稱,用筆技巧豐富多樣。商末周初用筆比較方折,到西周中晚期,線條漸趨圓渾,變化更為豐富,如出現帶有波磔的筆畫和不露鋒芒、含蓄飽滿的玉箸線條。章法謹嚴精到富有韻致。書法風格有的厚重凝練,有的質樸端莊,有的遒麗秀勁,書法藝術比甲骨文更進一步。③戰國篆書。又稱六國文字。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文字產生了地域性差別,加以書法應用范圍也比商周時期擴大,書法藝術也呈現豐富多彩的局面。遺存至今的文字,除銅器銘文外,還有簡牘書、帛書、載書、石刻、陶文、璽文等。這時也出現新體字,如有濃重裝飾趣味的鳥篆,粗頭細尾的蝌蚪文。從載書(盟書)、繒書(帛書),以及寫在竹木簡牘上的篆書中,可見當時書法墨跡的真面目,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這時期的篆書雖有地區的差別和風格,但還沒有超出兩周金文的范圍。最能代表這時書法藝術的水平的是石鼓文,書法體勢方整,雍容大度,筆畫圓活,氣質雄渾古樸,是石刻篆書的代表作品。④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經過整理規范后推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在大篆(籀文)基礎上簡化形成,結體圓長,筆畫粗細勻稱,藏頭護尾,不露鋒芒,線條圓潤,非常美觀。作品以相傳為秦李斯所書的《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為代表。小篆自漢代以后雖失去通行價值,但仍為歷代專攻的書法藝術品類。歷代著名小篆書家有秦李斯,唐李陽冰、袁滋,宋徐鉉,明李東陽,清王澍、鄧石如、孫星衍、桂馥、趙之謙、楊沂孫、吳昌碩等。

隸書

  隸書又名佐書、史書。產生于戰國,盛行于漢代。隸書打破篆書曲屈圓轉的形體結構,為便于書寫,隸書變小篆的縱勢為橫勢,形體寬扁,左右舒展,筆畫講求波磔,橫畫具有蠶頭燕尾的形狀,是具有濃重裝飾趣味的字體。隸書藝術以兩漢成就最高,漢代隸書遺存有碑刻和簡牘書。漢碑隸書,體勢、風格變化多端。其著名碑刻保留到今天有百余種之多。簡牘隸書,用筆多直率隨意,不假修飾,有一種自然、活潑的意趣。魏晉以后隸書被楷書取代,隸書則用于匾額和部分碑石,但隸書書家代不乏人。唐代有史惟則、韓擇木、李隆基、徐浩等。作品注重形式,筆畫圓潤肥重,風格趨向華麗,缺少骨力和意趣。清代是隸書藝術興盛時期,書家多直接取法漢碑,能突破唐隸的樊籬而新開蹊徑。著名書家有鄭簠、金農、黃易、桂馥、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吳讓之、趙之謙、俞樾等。

楷書

  又稱正書、真書??瑫请`書的變體在漢代已見雛形。魏晉南北朝是楷書的發展時期,唐代是楷書巔峰階段??瑫误w方正,筆畫有嚴格法度,點畫、鉤戈、撇捺構成長短正斜、俯仰照應,比篆隸更富于多姿多變。南北朝碑刻是現存楷書的寶庫,北朝碑刻特別是魏碑書法,魄力雄強,氣象渾穆,體態多變。魏碑約分三類,即碑碣、造像銘記及墓志,其中以書法著稱的如《中岳嵩高靈廟碑》、《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鄭羲碑》、《石門銘》等,著名的墓志則更多。南朝碑刻雖不如北朝豐富,其中少數碑刻書法不亞于魏碑,如《爨龍顏碑》、《瘞鶴銘》、《蕭憺碑》等,世所著稱。歷代著名楷書書法家曹魏有鐘繇,東晉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亦是楷書鼎盛時期,書法家輩出,初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初唐四大書法家。中唐顏真卿書法在初唐成就的基礎上開創新書體,結體以拙為巧,風格雍容大度、寬博雄偉,稱為顏體。唐代后期有柳公權,書法學顏真卿,瘦硬挺拔,結體遒媚,自成一家。兩人并稱“顏筋柳骨”,他們的書法對后世影響很大。宋代著名書法家有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他們的楷書都曾受過顏真卿的影響。元代楷書大家趙孟頫用筆圓轉秀勁,風神妍媚,一變宋代書法風尚,后世稱為趙體。

草書

  草書起源很早,但形成獨立的書體是在漢代。依發展時序,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3個階段。①章草。筆畫帶有隸書波磔的草書。產生于隸書盛行的漢代,由隸書簡率的寫法演化而成。結體簡約,一字之中筆畫有牽引連接,橫畫和捺筆保持隸的波磔,但字字獨立不相連接,章法取直行縱勢。歷代著名章草書法家,漢代有張芝、史游、杜操,西晉有索靖、陸機。陸機傳世墨跡有《平復帖》。章草刻帖著名的有三國吳皇象的《急就章》,西晉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近代出土漢晉簡牘書中亦有部分為章草書。②今草。又稱小草。今草是楷書產生后,在章草基礎上,采用楷書的體勢、筆意發展而成。今草刪除章草書的波磔,加強用筆的使轉變化形成快速寫法。今草上下字的筆勢往往牽連引帶,偏旁相互假借,筆勢連綿不斷,因此今草比章草更為流便婉轉而富有韻律感。今草到東晉臻于成熟。王獻之在他父親王羲之的草書基礎上,用筆更為放縱,上下引帶更加強烈,創造了今草的新風格,流傳至今。王羲之的草書以《十七帖》為代表,王獻之的草書有《鴨頭丸帖》墨跡傳世。③狂草。又稱大草??癫菔潜冉癫莞鼮榭穹诺牟輹?,始于唐代??癫萦霉P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一氣呵成。著名書家為唐代張旭和懷素,傳世懷素的《自敘帖》為狂草的典型作品。

行書

  行書又稱行押書。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寫簡易、流暢的書體。行書產生于漢代,發展成熟于三國兩晉南北朝,行書的發展成熟與楷書的發展關系密切。行書的結體有的近于楷書,有的近于草書;近于楷書成分多的稱為行楷,近于草書成分多的稱為行草。行書的點畫常常強調游絲引帶,而筆鋒使轉遒麗明快,活潑自然,如行云流水,給人以明快自如的享受。行書經過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革新,變魏晉淳樸的書風為妍美流便的新風格,達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有《蘭亭序》。王獻之的行書筆跡流澤,風格婉轉妍媚,富有姿致。唐代行書大家有李邕,用筆沉厚,體勢欹側,風格雄渾遒麗,代表作品有《岳麓寺碑》和《李思訓碑》。宋代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都擅長行書,他們的行書往往流露自己感情和意趣,形成宋代尚意書風。元代趙孟頫也是行書大家,用筆圓暢遒麗,風格溫潤爾雅。明代行書以董其昌為突出,尤以章法疏朗,風格淡雅秀逸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