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魏書》《周書》《北齊書》《北史》《隋書》《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紀)起始至清兵入關、明朝滅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計約3249卷,4720余萬字,從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撰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歷1888年,其著期之長、涵蓋之廣、跨度之大、銜接之密、行筆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絕后。
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人類社會罕見的智慧寶藏。從第一部《史記》到最后一部《明史》,二十四史記載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進程,時間跨越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涵蓋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領域。
歷史上,三國時期已有“三史”,通常指的是《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后漢書》之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叭贰奔由稀度龂尽?,稱為“前四史”。隨后,歷史上又出現了“十史”,是記載三國、晉、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十個王朝史書的合稱。到了宋代,在前十三部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間,增以《明史》《舊唐書》和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的《舊五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清官刻本),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
1921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中華民國教育部采用“二十五史”,但除臺灣地區外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被譽為五千年“國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國成立后整理出版點校本。點校工作在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余位文史專家,歷經20年修訂于1978年完成。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但由于當時政治、經濟、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華書局著手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訂準備工作。預計2015年全部完成。
目錄
書目 作者 卷數
9 陳書 作者:唐·姚思廉 今本卷數:36
15 北史 作者:唐·李延壽 今本卷數:100
21 遼史 作者:元·脫脫等 今本卷數:116
22 金史 作者:元·脫脫等 今本卷數:135
主要版本
南宋紹興十四年四川轉運使井憲孟刊行“眉山七史”(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書,現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南監本”)
明萬歷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北監本”)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緒間五省官書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國商務印書館印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
民國臺灣商務印書館印王云五補?!栋亳谋径氖贰?
中華書局排印點校本“二十四史”
傳世價值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結集,自成書以來,一直作為一部完整的史書出版、流傳、研究?!抖氖贰酚伞妒酚洝烽_篇到《明史》壓軸,計約三千二百五十余卷,四千七百二十萬字,系統記述了從中華始祖皇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紀)起始至清兵入關、明朝滅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從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撰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歷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長、涵蓋之廣、跨度之大、銜接之密、行筆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絕后。放眼世界列國,如此恢弘巨典,絕無僅有,堪稱人類共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二十四史》以帝王紀傳為綱,貫穿歷史事件,輔以“表”連接時空、人物,用“志”補以典章制度與天文歷法等內容,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了中國歷史的全貌。其中記載的人物,舉凡帝王、貴族、官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說客、策士、游俠、隱士、商賈、醫者、卜者、俳優等,無所不有;記載的社會生活,則政治、軍事、經濟、法律、科技、外交、文學、藝術、農商、財稅、天文、地理、歷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無所不包?!抖氖贰肥侵T多科學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歷來為治政家、軍事家、思想家鑒往知為、治國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鏡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