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
京劇(漢語拼音:jīng jù;英語:Peking opera),又稱平劇、京戲,中國戲曲劇種。清代道光年間形成于北京。又稱京戲。是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收昆曲、京腔、梆子腔(秦腔)和雜腔小調等的藝術成分衍變而成。主要聲腔是西皮、二黃。清代,曾被稱為亂彈、二黃。光緒二年(1876),京劇之名始見于上海。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曾改稱平劇,亦曾被稱為國劇。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概述
清初,京師梨園盛行昆曲和京腔(又稱高腔,源出弋陽腔)。乾隆時,各種地方戲曲以為皇帝、皇太后祝壽為名,紛紛進京獻藝。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藝人魏長生自四川入都,名動京師,更使京腔減色?!爱敃r蜀伶而外,秦、楚、滇、黔、晉、粵、燕、趙之色,萃于京師”(《金臺殘淚記》)。北京劇壇,出現了昆曲(雅部)與京腔、秦腔等花部諸腔藝術競爭的局面。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八旬壽誕,三慶班進京祝壽。隨后,四喜、啟秀、霓翠、春臺、和春等眾多徽班接踵而至。所謂徽班,是由安徽商人投資組成的戲班,演出諸腔雜陳。如三慶班就是“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揚州畫舫錄》)?;瞻嗟难莩錾钍芫熡^眾歡迎,逐漸稱雄劇壇,使得一些秦腔演員也投入徽班,形成徽、秦合作的局面。嘉慶八年(1803)小鐵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記·自序》中說道:“近來徽部迭興,踵事增華,人浮于劇。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舞衣歌扇,風調又非卅年前矣?!敝良螒c、道光年間,梨園面貌已有改觀,如道光八年(1828)張亨甫《金臺殘淚記》所述:“京班舊多高腔。自魏長生來,始變梆子腔,盡為淫靡。然當時猶有保和文部專習昆曲。今則梆子腔衰,昆曲且變為亂彈矣?!?
京劇是在徽班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以西皮、二黃作為主要聲腔。關于這兩種聲腔的起源,學術界看法不盡相同。二黃調為徽班演出中的一種主要腔調,但當時的二黃調并不就是后來京劇板腔體的二黃腔,而是平板二黃(四平調)、吹腔、高撥子之類。歐陽予倩認為,京劇的二黃腔是“由弋陽腔同安徽的某種曲調結合而成的四平腔,可能又和湖北黃州一帶的民歌相結合,經過湖北人加工成了二黃。因此二黃腔不妨說是長時期以來安徽藝人和湖北藝人杰出的集體創造”(《京戲–知談》)。西皮腔則脫胎于梆子腔的西秦腔(甘肅調),后沿漢水經襄陽,傳至武漢,被稱為襄陽調、湖廣調或西皮調。湖北、安徽毗鄰,兩地戲班與藝人間從來過往密切。嘉慶時,漢調即已兼有西皮、二黃這兩種聲腔?;瞻嘣诰?,一方面接受了梆子聲腔的影響,而湖北藝人進京搭入徽班,更是促成二黃與西皮的合流,對京劇形成為以皮黃腔為主的劇種有重要的作用。嘉慶、道光年間,先后來京的著名演員就有米喜子、王洪貴、李六、余三勝、譚志道等?!熬焷y彈”因此有“班曰徽班,調曰漢調”(吳燾《梨園舊話》)的說法。至道光中后期,徽班的演出已是以西皮、二黃為主,這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都門紀略》記載的三慶、春臺、四喜、和春等戲班各主要演員擅演劇目以及稍后的《春臺班戲目》(載《中華戲曲》第26輯)中,便清楚地反映出來。在京師文化的熏陶影響下,徽班舞臺藝術的諸多方面也日趨完整,逐漸形成受到京城觀眾喜愛的劇種風格和特色,出現了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標志京劇的形成。咸豐時,開始被選入宮廷承應。同治、光緒年間,是京劇的成熟時期,程長庚、盧勝奎、譚鑫培、楊月樓、徐小香、張勝奎、梅巧玲、時小福、余紫云、朱蓮芬、郝蘭田、楊鳴玉、劉趕三名重一時,史稱“同光十三絕”。同治六年(1867)開始,陸續有津、京戲班與藝人被邀至上海演出,觀眾稱之為京班、京調、京劇、京戲,并逐漸形成具有上海商埠特色的海派京劇。同時,京劇也開始走向了全國和海外,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
京劇傳統劇目非常豐富。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題材多樣,尤擅表現古代歷史的政治、軍事斗爭。主要唱腔二黃、西皮屬板腔體。均以〔原板〕為基礎,按板式變化,上下句結構。二黃曲調蒼涼深沉,分為正二黃(5–2定弦)與反二黃(1–5定弦)。西皮曲調活潑剛勁,伴奏胡琴按6–3定弦。反西皮則不完全是西皮的轉調,與西皮同樣定弦,而在唱腔中有所變化,適于表達悲愴情緒,具有〔散板〕、〔二六〕等少數幾種板式。此外,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吹腔和南鑼、銀紐絲、柳枝、花鼓調等民間曲調。京劇唱腔曲調豐富、節奏變化鮮明,較好地解決了真假聲的音域差異,各行腳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點。按字行腔,講究字正腔圓,聲情并茂。伴奏分為文場(管弦樂器)和武場(打擊樂器)。文場有主奏樂器京胡及京二胡、月琴、小三弦以及笛、笙、嗩吶、海笛等。除唱腔伴奏外,還演奏曲牌音樂。武場主要有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及堂鼓、水鈸等,有一套完整的鑼鼓經。
京劇的表演廣泛繼承了徽、漢以及昆曲、秦腔等眾多劇種的藝術成果,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唱、念、做、打各種藝術手段都發展到了很高水平,形成了技術性較強的程式規范和嚴格的訓練方法。京劇的腳色行當經過發展演變,分為生、旦、凈、丑四行。生行中有老生(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并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紅生、娃娃生(例由童伶擔任);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凈行中有正凈(銅錘、黑頭,重唱功)、架子花(重工架,并任“奸白臉”戲)、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丑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茶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京劇重視舞臺上的人物造型,各行當的化妝都有一定的規范。京劇的臉譜是在徽、漢、京(高腔)、昆、梆等地方劇種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發展而成的,是歷代藝人長期以來創造的一種富有裝飾性和夸張性的人物造型藝術。色彩斑斕的臉譜被當作中國戲曲的象征。以各種鮮明對比的色彩和各具規則的圖案,顯示人物的性格品質和容貌特征,使人一望而辨忠奸善惡。它與盔頭、髯口、服飾、靴履所組成的渾然一體的美,形成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風格。傳統劇的穿戴不以嚴格的朝代劃分,基本是以時代較近的明代服飾為基礎,參酌唐、宋、元、清四個朝代的服制加以創造,主要是從有助于表演動作和舞臺色彩的美觀出發,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但對人物身份、職位、年齡的裝扮,在式樣、色彩、圖案上都有嚴格的區分。
京劇起自南方草野而成長于北方帝都,保持花部的活潑生機,又接受雅部的熏陶、規范。舞臺藝術集前代戲曲藝術優秀成果之大成,如梅蘭芳所說:“它把看似無法共處的對立面兼容并包,互相陶鑄,致使它是以貫通不同的社會等級,穿絡廣闊的地域范圍,形成一個具有很強生命力的藝術實體?!保ā段枧_生活四十年》第一集)隨著社會歷史的前進,京劇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早在辛亥革命前,京劇界的有志之士就已積極從事改良戲曲。抗日戰爭中,不僅配合抗戰,編演了不少新戲,也開始了戲曲的改革運動。
1949年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和歷史劇、現代劇創作都有不少收獲,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表演、唱腔、音樂和舞臺美術等方面都有所創新,深受海內外觀眾的歡迎。京劇形成以來,卓有成就,為京劇的繼承發展作出貢獻的演員,更是難以盡數。除老生中的譚鑫培、旦腳中的王瑤卿已被公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代表人物外,生行中有余叔巖、言菊朋、馬連良、周信芳、高慶奎、李少春等,旦行中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張君秋、言慧珠、童芷苓、關肅霜等,凈行中有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等,小生中有程繼先、俞振飛、葉盛蘭;武生中有楊小樓、尚和玉、蓋叫天等,丑行中有王長林、蕭長華、葉盛章等,老旦中有龔云甫、李多奎等。他們都能獨樹一幟,并以各自的藝術光華,為京劇舞臺增輝。20世紀50年代以后,更是新人輩出,別開生面。
歷史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形成于北京,流布于全國。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主要腔調為西皮、二黃。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隨后傳到北京,漸及全國各地。1928年至1949年,北京曾改稱北平,京劇也改名平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稱京劇。
人們現在說京劇的歷史,一般都是從1790年(乾隆55年)四大徽班(安徽的戲班子)進京開始算起。那一年,為了給清朝第7代皇帝愛新覺羅o弘歷也就是乾隆皇帝慶祝80歲生日,四大徽班(安徽的戲班子)由太監推薦進京給乾隆獻藝。
當時北京舞臺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瞻嗟骄┖?,發揚其博采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昆腔劇目及其舞臺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1845年至1894年,是京劇從雛形到完美提高的時期。這時出現了許多名角兒。清代畫家沈蓉甫,根據當時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13位大腕,繪了一幅《同光名伶十三絕》圖。這13個人是張長勝、劉趕三、程長庚、時小福、盧勝奎、譚鑫培、郝蘭田、梅巧伶、余紫云、徐小香、楊鳴玉、朱蓮芬、楊月樓。他們代表了當時的各種角色,是京劇藝術的奠基人。
上個世紀20至40年代,是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繁榮的標志是諸多流派的產生。早先,京劇舞臺上以老生為主,老生流派比較明顯。到這一時期,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等銳意革新,積極排演新戲在藝術上各樹一幟,雄踞舞臺,舞臺上出現了"四大名旦"爭衡的局面。這不僅使旦角藝術煥發出空前的光采,而且帶動其他行當,爭奇斗絕,流派紛呈。
如老生行,余叔巖、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等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各自的流派。武生行,楊小樓、尚和玉等與南方的李春來、蓋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鮮明藝術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臉、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輩出,京劇舞臺達到了藝術高峰。
同一時期,京劇舞臺上出現了大量女藝人,許多優秀女演員先后脫穎而出,藝術上相當成熟,且能獨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廣德樓實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這些優秀女演員,除較早的老生恩曉峰、筱蘭英,旦角王克琴、劉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艷琴、新艷秋等。
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民主共和的旗幟振奮了全國的熱血青年,為了改變自己卑微的社會政治地位,很多藝人投身革命。同時他們很看重戲曲的宣講功能,試圖通過戲曲給老百姓進行革命的啟蒙,用戲曲救國,但這種因政治而生的藝術表達,和短命的革命一樣,轉瞬即逝,很多演員也因此飄零失散了。
抗戰時期,有積蓄的名角兒不演戲了,也有的角兒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為當權的日本人演戲,抗戰后落得個漢奸的罵名;而大多數傍角兒的演員,只能紛紛改行??箲鸾Y束,當年京劇舞臺上的三大賢梅蘭芳、楊小樓和余叔巖,只剩下梅蘭芳還健在。
新中國成立后,包括京劇在內的文學藝術被賦予了更多含義和意味,一度被批判,并逐漸落寞的京劇在政府的扶植下又踏上了新的路程?!短J蕩火種》《紅燈記》、《白毛女》、《海瑞罷官》紛紛登臺,1959年,梅蘭芳排出了《穆桂英掛帥》。但京劇自身卻與藝術漸行漸遠。幾乎同一階段,京劇界的大師也相繼離我們遠去了。
隨著名伶相繼故去,中國京劇"角兒"的時代徹底結束了。只留下一系列絕世的影音作品供后人景仰懷念。
藝術特色
在文學、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京劇都有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程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四平調、反四平調、漢調等都從屬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調則從屬于西皮。二簧旋律平穩,節奏舒緩,唱腔渾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唱腔明快流暢。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嗩吶等,而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小鑼、大鑼次之。京劇的腳色分為生、旦、凈、丑、雜、武、流等行當,后三行現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內部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之分。其劃分依據除人物的自然屬性外,更主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
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其中《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野豬林》、《二進宮》、《拾玉鐲》、《挑華車》、《四進士》、《搜孤救孤》、《霸王別姬》、《四郎探母》等劇家喻戶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新中國成立后,京劇改編、移植、創作了一些新的歷史劇和現代題材作品,重要的有《將相和》、《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海瑞罷官》、《曹操與楊修》、《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黛諾》、《駱駝祥子》等。 京劇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時期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演員,如清末的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梅巧玲、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劉鴻聲、田桂鳳、余紫云、陳德霖、王瑤卿等,民國年間的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楊寶森、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行當劃分由來已久,對京劇劃分行當影響最大的,當數漢劇。漢劇共分為10種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這十種行當所扮演角色的內容,大概是這樣: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劇里邊的生行;凈與京劇里的凈是一樣的,指的是花臉;旦就是京劇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貼,是貼旦的簡稱,京劇在早期劃分行當,也包括貼旦在內,指的是比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稱二旦,例如現在京劇《紅娘》里扮演鶯鶯小姐的,就是貼旦。夫,扮演車夫、轎夫、馬童、衙役一類角色??偟恼f來,漢劇的這十種行當,劃分得比較細致,為京劇劃分行當,打下了基礎。京劇后來劃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型,似乎比較簡化精練,但每個大類之中,又包含若干小類,所以實際上是把這十種行當都包括在內了。不僅包括在內,而且更為細密嚴謹。唯一不同的是漢劇雖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當是末,而不是生。發展到京劇,生行就成為主要行當了。
京劇的樂器分管弦樂和打擊樂兩部分。管弦樂有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嗩吶、海笛,以伴奏歌唱為主,但也有時用來襯托表演動作。管弦樂以胡琴、笛子為主要樂器。打擊樂有板、單皮鼓、堂鼓、大鑼、小鑼、鐃鈸、齊鈸、撞鐘、云鑼、镲鍋、梆子等。它們主要用來襯托演員的舞蹈動作,特別是能烘托、渲染武打時的氣氛。其中以板和單皮鼓、大鑼、小鑼為主要樂器。
京胡:拉弦樂器。胡琴的一種,主要用于京劇伴奏。形似二胡而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徑約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張弦二根,按五度關系定弦。奏時使馬尾弓擦弦而發音,其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樂器。
二胡:拉弦樂器。胡琴的一種,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徑約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桿上有二軫,張弦二根,按五度關系定弦。原來京劇不用,由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等創始,在京劇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現在廣泛沿用。
現狀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已經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萊希特表演體系并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京劇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京劇藝術與當代人的審美距離逐漸加大,觀眾銳減,上演劇目萎縮,如何實現京劇的保護和振興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