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歡貼睦爾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重定向自元順帝)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1370),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圣裔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臺汗國境內,天歷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后回到元朝,不久后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后,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制。為了加強統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喂養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后至元六年(1340),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 、宋三史 ,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至正四年(1344)黃河泛濫,國庫空虛。他被迫于十年改變鈔法,十一年用賈魯修治黃河。鈔法變更,導致物價上漲;修河時緊工迫,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于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二十三年后,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王朝已無力對抗。順帝聽信讒言,貶脫脫,于是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謀廢順帝,事敗被殺。其后,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兩派矛盾尖銳化 ,順帝的號令已失去作用。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七月二十八日,順帝率后妃太子奔上都。八月初二,明兵入大都,元亡。洪武二年六月,順帝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應昌。廟號惠宗,朱元璋加號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