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倒蒸紅薯干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興國倒蒸紅薯干,全國聞名!原因在于它自然,它的做工!它體現了客家人的勤勞和智慧!其實第一次蒸好的紅薯干也很吃,曬好之后,還要再拿回蒸籠上蒸,這是第二次蒸,也叫倒蒸。所以興國的紅薯干也叫倒蒸紅薯干。蒸好之后,再曬。興國老表到了冬天就在自家房前曬紅薯干,來來回回,天氣好一個星期就可以做好,紅薯也是自家種的,種也是從往年的紅薯挑出來,明年發芽繼續種植,從來不用買種,它是興國老表最好的食物,是大自然的饋贈。
紅薯干始于明代嘉慶年間,據說和清官海瑞有關。海瑞任興國縣令時,推行減輕賦稅的“一條鞭法”,他下鄉時穿草鞋,帶干糧,為了不擾民,就把帶的干糧放在百姓甑里蒸熟,聊充午飯,這種干糧就是流傳至今的番薯干,百姓見了十分感動,將海瑞這種不擾民的番薯干。老百姓見了十分感動,將海瑞這種不擾民的番薯干,視作寶物,又再次曬干,轉贈親友分享。不料經復蒸復曬后的薯干,味道甘美,柔韌耐嚼,食而不粘牙,后來,興國百姓便依法制作,遂成一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