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北史》書影 明汲古閣刊本

  《北史》漢語拼音:Bei Shi;英語:Bei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匯合并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李延壽撰。共一百卷,含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下迄義寧二年(618年),記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隋朝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

  《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煉,在后代頗受重視?!?a href="/index.php?title=%E9%AD%8F%E4%B9%A6" title="魏書">魏書》、《北齊書》、《周書》三書以后皆殘缺不完,后人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侗笔贰芬灿腥秉c,如完全不載《魏書·李孝伯附李安世傳》中關于“均田”的奏疏;南北交兵事,尤多刪削。另外,南、北二史多記迷信異端,被指為“好述妖異、兆祥、謠讖,特為繁猥”。同時《北史》、《南史》內容亦有重復現象。

  李延壽撰寫《南史》與《北史》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年)未完成的事業。李大師鑒于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復,詳于本國而略于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于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李大師卒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后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馬光給劉恕信中感嘆道:“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于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于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后,惟延壽可以亞之也?!弊杂心媳倍分?,《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

  《北史》閱讀:>>> 北史·目錄

《南史》與《北史》概述

  《北史》與《南史》撰于同時,撰者均為李延壽。李延壽父李大師曾著手撰編年體南北朝史,書未成而卒。延壽繼承父志,在其父遺稿基礎上,取材于南北朝八書,更勘雜史一千余卷,歷時16年,于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奏上。

  《南史》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禎明三年(589年)。記南朝宋、齊、梁、陳四比一百七十年史事。

  《北史》一百卷,含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下迄隋義寧二年(618年),記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

  隋代的最初九年即開皇元年至開皇九年(581-589年)的歷史,可以作為北朝歷史看待;至于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以后的歷史,本是統一的封建皇朝的歷史,把這一段歷史看成北朝史而寫入《北史》是不恰當的。

  《南史》、《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書。李延壽撰寫“二史”的方法是對“八書”進行“抄錄”和“連綴”,并“鳩聚遺逸,以廣異聞”,“除其冗長,捃其菁華”。這是一個改寫、補充和刪節的過程,并非一般的抄錄可比。不過,李大師原來是打算“編年以備南北”,而李延壽卻以紀傳體撰成《南史》、《北史》,這是后者在“追終先志”過程中的一個變化,無礙于他們共同的目的和旨趣。

  《南史》是通宋、齊、梁、陳四個皇朝的歷史,《北史》是通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六個皇朝的歷史,它們分別把南朝和北朝(包括隋朝)看作一個大的歷史階段,故可視為一定意義上的通史。李延壽說,他撰《南史》、《北史》,是“以擬司馬遷《史記》”,當然不只是指采用紀傳體而言,也包含了“通”的思想和要求。正因為如此,唐代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在講到《南史》、《北史》時,把它們都歸于“《史記》之流”。這說明前人就很重視《南史》、《北史》在“通”的方面的特點。

  把《南史》、《北史》作為一定意義上的通史來讀,一則有益于了解整個南朝和整個北朝歷史發展的脈絡,有助于我們從總體上去認識和思考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問題。再則,這也有益于我們了解作者分別把南北朝各朝歷史貫串一氣的歷史見解和撰述思想,并對前人批評它們“以家為限斷不以代為限斷”的論點有恰當的認識。應當說,在以某一個皇朝的興衰存亡為斷限而著史的歷史環境下,李延壽能夠以數代之史為一史,“斷代為仍行通法”,無疑是個創造。

  《南史》、《北史》重視國家統一的歷史思想。李延壽說:“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崩畲髱熣J為應當“改正”這種不正常的作史態度,所以才打算“編年以備南北”,寫一部貫通南北朝的史書。從史學跟社會的關系來看,國家的統一,必然要求產生與之相適的歷史著作、唐初,皇家組織撰寫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以及重修《晉書》,只說“正統”和“僭偽”,不特別強調“華”、“夷”界限,只有在統一的政治形勢下才能做到。這反映了隋唐統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李大師生活于隋唐之際,他提出“編年以備南北”的撰述計劃時,“五代史”尚未著手撰寫,重修《晉書》的工作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足見他重視國家統一的歷史思想是十分可貴的。李延壽繼承了父親的這一歷史思想,在《南史》中取消了《索虜傳》,在《北史》里也不再立《島夷傳》;于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歷史均立“本紀”;于宋、齊、梁、陳歷史亦均立“本紀”。從而擺脫了南北朝時期因政治分裂而造成的史學家的偏見和局限,大致擺平了南、北歷史的地位。這不僅反映了在國家統一局面下“天下一家”的政治要求,也反映了魏晉南北朝以來我國各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結局。

《南史》《北史》同“八書”比較

  “二史”出于“八書”,但又在許多方面不同于“八書”:

  1.內容上有增刪之別 “二史”對于“八書”的增與刪,有利也有弊。其所刪部分,多是皇帝冊文、詔令,大臣奏議、文章,從而使史文緊湊、醒目,可讀性強,這是利的方面。但是“二史”也刪去了“八書”中的一些重要史實。這是弊的方面。其所增部分,因多采自雜史中的預言和故事,因而加重了某些史事、人物的神秘色彩,這是弊的方面。但李延壽撰寫“二史”,參考的書籍比較多,因而增加了“八書”中原來所沒有的一些重要史料,擴大了某些人物傳記的篇幅,甚至還增寫了一些人物傳記。這是利的方面??梢?,在增刪問題上,“二史”與“八書”各有得失,不能作簡單的看待。

  2.書法上有曲直之分 南北朝時期人們作史,因多所忌諱而形成曲筆者甚多?!赌鲜贰?、《北史》對這些曲筆有不少改正。如魏收在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撰《魏書》,凡事涉高洋父親高歡在東魏所作所為時,多曲為回護;《北史》對此大多據實直書,予以改正?!读簳?、《陳書》雖是姚思廉撰成于唐初,但因部分史稿系繼承其父姚察舊作,而姚察又多據梁、陳史官所錄,故曲筆也不少。如《梁書》對臨川王蕭宏大加褒美,稱贊他“性寬和篤厚”,“時稱其長者”;而《南史》則揭露他是個品行低劣、恣意聚斂、貪生怕死之徒?!赌鲜贰犯恼蛾悤非P之處更多,“使奸惡不能藏匿”。當然,“二史”亦并非完全沒有曲筆,但總的來看,在書法的曲直上“二史”是勝過“八書”的。

  3.文字上有繁簡之異 “八書”共五百三十七卷,“二史”只有一百八十卷,僅占原書卷數三分之一。這是李延壽“刪落釀辭”、“敘事簡勁”的長處?!顿Y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稱贊《南史》、《北史》“敘事簡勁,比于南北正史,無繁冗、蕪穢之辭”,堪為“近世之佳史”,并認為陳壽之后,只有李延壽可以與之相比擬。正因為如此,“二史”比“八書”流傳廣、影響大。北宋以前,“八書”中有的頗多散失,而“二史”卻完整地保存下來,就是最好的證明。

  《南史》、《北史》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以至于糟粕。如在歌頌帝王將相方面,在誣蔑人民起義方面,在宣揚祥瑞災異、神怪荒誕之說方面,散布了許多封建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歷史觀點。不僅“二史”如此,“八書”也如此,只是形式和程度不盡相同罷了。

  以“二史”與“八書”相比,不是說“二史”可以代替“八書”,或者相反,那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在“二史”與“八書”的關系的問題上:

  1.對于“二史”和“八書”撰述的歷史條件的不同,對于它們的作者在思想上的異趣,以及它們在材料運用上和表述形式上的區別,都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說明。

  2.“二史”和“八書”在反映南北朝時期歷史面貌方面,在保存和傳播這一時期的歷史知識方面,各自都有貢獻,都有應當受到重視的理由和根據,我們不應在它們之間進行抑揚和褒貶。

作者

  李大師(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復,又缺乏聯系,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編于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后,由李延壽繼續撰成,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赌鲜贰泛汀侗笔贰匪罁臍v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千余卷。從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長達30年的時間?!岸贰焙髞肀涣腥搿岸氖贰敝?,在我國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錄

 本紀

  卷一  魏本紀第一 - 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

  卷二  魏本紀第二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高宗文成帝?顯祖獻文帝

  卷三  魏本紀第三 - 高祖孝文帝

  卷四  魏本紀第四 - 世宗宣武帝?肅宗孝明帝

  卷五  魏本紀第五 - 敬宗孝莊帝?節閔帝?廢帝?孝武帝?西魏文帝?西魏廢帝?西魏恭帝?東魏孝靜帝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 高祖神武帝?世宗文襄帝

  卷七  齊本紀中第七 - 顯祖文宣帝?廢帝?孝昭帝

  卷八  齊本紀下第八 - 世祖武成帝?后主?幼主

  卷九  周本紀上第九 - 太祖文帝?孝閔帝?世宗明帝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 高祖武帝?宣帝?靜帝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 高祖文帝

  卷十二 隋本紀下第十二 - 煬帝?恭帝


 列傳

  卷十三 列傳第一 - 后妃上 - 魏神元皇后竇氏?文帝皇后封氏?桓皇后惟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獻明皇后賀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劉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連氏?太武敬哀皇后賀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獻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貞皇后林氏?孝文廢皇后馮氏?孝文幽皇后馮氏?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順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靈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武皇后高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文帝悼皇后郁久閭氏?廢帝皇后宇文氏?恭帝皇后若干氏?孝靜皇后高氏

  卷十四 列傳第二 - 后妃下 - 齊武明皇后婁氏?蠕蠕公主郁久閭氏?彭城太妃爾朱氏?小爾朱氏?上黨太妃韓氏?馮翊太妃鄭氏?高陽太妃游氏?馮娘?李娘?文襄敬皇后元氏?瑯邪公主?文宣皇后李氏?段昭儀?王?薛嬪?孝昭皇后元氏?武成皇后胡氏?弘德李夫人?后主皇后斛律氏?后主皇后胡氏?后主皇后穆氏?馮淑妃?周文皇后元氏?文宣皇后叱奴氏?孝閔皇后元氏?明敬皇后獨孤氏?武成皇后阿史那氏?武皇后李氏?宣皇后楊氏?宣皇后朱氏?宣皇后陳氏?宣皇后元氏?宣皇后尉遲氏?靜皇后司馬氏?隋文獻皇后獨孤氏?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煬愍皇后蕭氏

  卷十五 列傳第三 - 魏諸宗室 -

  卷十六 列傳第四 - 道武七王?明元六王?太武五王 - 清河王紹?陽平王熙?河南王曜?長樂王處文?廣平王連?京兆王黎?樂平王丕?安定王彌?樂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寧王崇?新興王俊?晉王伏羅?東平王翰?臨淮王譚?廣陽王建?南安王余

  卷十七 列傳第五 - 景穆十二王上 - 元新成?元子推?元小新成?元天賜?元萬壽?元洛侯

  卷十八 列傳第六 - 景穆十二王下 - 元云?元楨?元長壽?元太洛?元胡兒?元休

  卷十九 列傳第七 - 文成五王?獻文六王?孝文六王 - 安樂王長樂?廣川王略?齊郡王簡?河間王若?安豐王猛?咸陽王禧?趙郡王干?廣陵王羽?高陽王雍?北海王詳?彭城王勰?廢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懌?廣平王懷?汝南王悅

  卷二十 列傳第八 - 衛操?莫含?劉庫仁?尉古真?穆崇?奚斤?叔孫建?安同?庾業延?王建?羅結?樓伏連?閭大肥?奚牧?和跋?莫題?賀狄干?李栗?奚眷


  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 - 燕鳳?許謙?崔宏?張袞?鄧彥海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 - 長孫嵩?長孫道生?長孫肥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 于栗磾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 崔逞?王憲?封懿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 古弼?張黎?劉潔?丘堆?娥清?伊馛?乙瑰?周幾?豆代田?車伊洛?王洛兒?車路頭?盧魯元?陳建?來大干?宿石?萬安國?周觀?尉撥?陸真?呂洛拔?薛彪子?尉元?慕容白曜?和其奴?茍頽?宇文福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 宋隱?許彥?刁雍?辛紹先?韋閬?杜銓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 屈遵?張蒲?谷渾?公孫表?張濟?李先?賈彝?竇瑾?李??韓延之?袁式?毛修之?唐和?寇讃?酈范?韓秀?堯暄?柳崇

  卷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 陸俟?源賀?劉尼?薛提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 司馬休之?司馬楚之?劉昶?蕭寶寅?蕭正表?蕭祗?蕭退?蕭泰?蕭??蕭圓肅?蕭大圜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 盧玄?盧柔?盧觀?盧同?盧誕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 高允?高祐?盧曹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 崔鑒?崔辯?崔挺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 李靈?李順?李孝伯?李裔?李義深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 游雅?高閭?趙逸?胡叟?胡方回?張湛?段承根?闞骃?劉延明?趙柔?索敞?宋繇?江式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 王慧龍?鄭羲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 薛辯?薛寘?薛憕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 韓茂?皮豹子?封敕文?呂羅漢?孔伯恭?田益宗?孟表?奚康生?楊大眼?崔延伯?李叔仁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 裴駿?裴延俊?裴佗?裴果?裴寬?裴俠?裴文舉?裴仁基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 薛安都?劉休賓?房法壽?畢衆敬?羊祉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 韓麒麟?程駿?李彪?高道悅?甄琛?張纂?高聰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 楊播?楊敷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 王肅?劉芳?常爽

  卷四十三 列傳三十一 - 郭祚?張彝?邢巒?李崇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 崔光?崔亮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 裴叔業?夏侯道遷?李元護?席法友?王世弼?江悅之?淳于誕?沈文秀?張讜?李苗?劉藻?傅永?傅竪眼?張烈?李叔彪?路恃慶?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 孫紹?張普惠?成淹?范紹?劉桃符?鹿悆?張耀?劉道斌?董紹?馮元興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 袁翻?陽尼?賈思伯?祖瑩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 爾朱榮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 朱瑞?叱列延慶?斛斯椿?賈顯度?樊子鵠?侯深?賀拔允?侯莫陳悅?念賢?梁覽?雷紹?毛遐?乙弗朗

  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 辛雄?楊機?高道穆?綦俊?山偉?宇文忠之?費穆?孟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 齊宗室諸王上 - 趙郡王琛?清河王岳?廣平公盛?陽州公永樂?襄樂王顯國?上洛王思宗?平秦王歸彥?長樂太守靈山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 齊宗室諸王下 - 河南王孝瑜?廣寧王孝珩?河間王孝琬?蘭陵王長恭?安德王延宗?漁陽王紹信?太原王紹德?范陽王紹義?西河王紹仁?隴西王紹廉?樂陵王百年?汝南王彥理?南陽王綽?瑯邪王儼?齊安王廓?東平王恪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 萬俟普?可朱渾元?劉豐?破六韓常?金祚?劉貴?蔡俊?韓賢?尉長命?王懷?任祥?莫多婁貸文?厙狄回洛?厙狄盛?張保洛?侯莫陳相?薛孤延?斛律羌舉?張瓊?宋顯?王則?慕容紹宗?叱列平?步大汗薩?薛修義?慕容儼?潘樂?彭樂?暴顯?皮景和?綦連猛?元景安?獨孤永業?鮮于世榮?傅伏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 孫騰?高隆之?司馬子如?竇泰?尉景?婁昭?厙狄干?韓軌?段榮?斛律金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 孫搴?陳元康?杜弼?房謨?張纂?張亮?張曜?王峻?王纮?敬顯俊?平鑒?唐邕?白建?元文遙?趙彥深?赫連子悅?馮子琮?郎基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 魏收?魏長賢?魏季景?魏蘭根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 周宗室 - 邵惠公顥?杞簡公連?莒莊公洛生?虞國公仲?廣川公測?東平公神舉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 周室諸王 - 宋獻公震?衛剌王直?齊煬王憲?趙僭王招?譙孝王儉?陳惑王純?越野王盛?代奰王達?冀康公通?滕聞王逌?紀厲王康?畢剌王賢?酆王貞?漢王贊?萊王衎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 寇洛?趙貴?李賢?梁御

  卷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 李弼?宇文貴?侯莫陳崇?王雄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 王盟?獨孤信?竇熾?賀蘭祥?叱列伏龜?閻慶?史寧?權景宣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 王羆?王思政?尉遲迥?王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 周惠達?馮景?蘇綽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 韋孝寬?韋瑱?柳虬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 達奚武?若干惠?怡峰?劉亮?王德?赫連達?韓果?蔡祐?常善?辛威?厙狄昌?梁椿?梁臺?田弘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 王杰?王勇?宇文虬?耿豪?高琳?李和?伊婁穆?達奚寔?劉雄?侯植?李延孫?韋祐?陳欣?魏玄?泉仚?李遷哲?楊干運?扶猛?陽雄?席固?任果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 崔彥穆?楊纂?段永?令狐整?唐永?柳敏?王士良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 豆盧寧?楊紹?王雅?韓雄?賀若敦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 申徽?陸通?厙狄峙?楊薦?王慶?趙剛?趙昶?王悅?趙文表?元定?楊摽

  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 韓褒?趙肅?張軌?李彥?郭彥?梁昕?皇甫璠?辛慶之?王子直?杜杲?呂思禮?徐招?檀翥?孟信?宗懔?劉璠?柳遐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 隋宗室諸王 - 蔡景王整?滕穆王瓚?道宣王嵩?衛昭王爽?河間王弘?義城公處綱?離石太守子崇?房陵王勇?秦王俊?庶人秀?庶人諒?元德太子昭?齊王暕?趙王杲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 高颎?牛弘?李德林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 梁士彥?元諧?虞慶則?元胄?達奚長儒?賀婁子干?史萬歲?劉方?杜彥?周搖?獨孤楷?乞伏慧?張威?和洪?陰壽?楊義臣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 劉昉?柳裘?皇甫績?郭衍?張衡?楊汪?裴蘊?袁充?李雄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 趙煚?趙芬?王韶?元巖?宇文愷?伊婁謙?李圓通?郭榮?龐晃?李安?楊尚希?張煚?蘇孝慈?元壽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 段文振?來護兒?樊子蓋?周羅睺?周法尚?衛玄?劉權?李景?薛世雄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 裴政?李諤?鮑宏?高構?榮毗?陸知命?梁毗?柳彧?趙綽?杜整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 張定和?張奫?麥鐵杖?權武?王仁恭?吐萬緒?董純?魚俱羅?王辯?陳棱?趙才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 宇文述?王世充

  卷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 外戚 -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 儒林上 -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 儒林下 -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 文苑 - 溫子升?荀濟?祖鴻勛?李廣?樊遜?荀士遜?王褒?庾信?顔之推?虞世基?柳??許善心?李文博?明克讓?劉臻?諸葛潁?王貞?虞綽?王胄?庾自直?潘徽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 孝行 -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 節義 -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 循吏 -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 酷吏 - 于洛侯?胡泥?李洪之子李神?張赦提?趙霸?崔暹?邸珍?田式?燕榮?元弘嗣?王文同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 隱逸 - 眭夸?馮亮?鄭修?崔廓子崔賾?徐則?張文詡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 藝術上 - 晁崇?張深?殷紹?王早?耿玄?劉靈助?沙門靈遠?李順興檀特師?由吾?道榮?張遠游?顏惡頭?王春?信都芳?宋景業?許遵?麹紹?吳遵世?趙輔和?皇甫玉?解法選?魏寧?綦母懷文?張子信?陸法和?蔣升?強練?庾季才子庾質?盧太翼?耿詢?來和?蕭吉?楊伯丑?臨孝恭?劉祐?張胄玄

  卷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 藝術下 - 周澹?李修?徐謇從孫徐之才?王顯?馬嗣明?姚僧垣?褚該?許智藏?萬寶常?蔣少游?何稠


  卷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 列女 - 魏崔覽妻封氏?封卓妻劉氏?魏溥妻房氏?胡長命妻張氏?平原女子孫氏?房愛親妻崔氏?涇州貞女兒氏?姚氏婦楊氏?張洪祁妻劉氏?董景起妻張氏?陽尼妻高氏?史映周妻耿氏?任城國太妃孟氏?茍金龍妻劉氏?貞孝女宗?河東姚氏女?刁思遵妻魯氏?西魏孫道溫妻趙氏?孫神妻陳氏?隋蘭陵公主?南陽公主?襄城王恪妃?華陽王楷妃?譙國夫人洗氏?鄭善果母崔氏?孝女王舜?韓覬妻于氏?陸讓母馮氏?劉昶女?鐘士雄母蔣氏?孝婦覃氏?元務光母盧氏?裴倫妻柳氏?趙元楷妻崔氏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 恩幸?-王睿?王仲興?寇猛?趙修?茹皓?趙邕?侯剛?徐紇?宗愛?仇洛齊?段霸?王琚?趙默?孫小?張宗之?劇鵬?張祐?抱嶷?王遇?苻承祖?王質?李堅?秦松?白整?劉騰?賈粲?楊范?成軌?王溫?孟欒?平季?封津?劉思逸?張景嵩?毛暢?郭秀?和士開?穆提婆?高阿那肱?韓鳳?齊諸宦者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 僭偽附庸 - 夏?燕?后秦?北燕?西秦?北涼?后梁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 高麗?百濟?新羅?勿吉?奚?契丹?室韋?豆莫婁?地豆干?烏洛侯?流求?倭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 蠻?獠?林邑?赤土?真臘?婆利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 氐?吐谷渾?宕昌?鄧至?黨項?附國?稽胡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 西域 - 鄯善?于闐?高昌?焉耆?龜茲?烏孫?疏勒?悅般?破洛那?粟特?波斯?大月氏?安息?條支?大秦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車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 突厥?鐵勒

  卷一百  序傳第八十八 - 序傳 - 涼武昭王李皓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