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
北回歸線(漢語拼音:Bei Huiguixian;英語:Tropic of Cancer),是太陽能直射到地球最北端的地方,一年中,太陽只有一天能直射到北回歸線,即6月22日。之后,太陽便逐漸南移。北回歸線的位置約在北緯23度26分221點448秒。類似的,南緯23度26分221點448秒為“南回歸線”。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并非一直在赤道帶,而是在北緯23度26分和南緯23度26分的區間內移動,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點位于位于赤道,此后北移,于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到達約北緯23°26′,然后轉而南移,于秋分日(9月月23左右)回到赤道,并繼續南移,于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到達南緯23°26′,然后立即再度向北移動,于次年春分日再度回歸赤道。所以太陽直射點看起來仿佛在到達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就立即掉頭返回赤道位置,二千多年前人類首次觀測到北回歸線時,其夏至日位置正處在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Cancer)位置,從此回歸遠處,故稱“回歸線”。由于星體運動,現在移動到雙子座位置。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但其自轉軸并不是正的,而是與公轉軌道面呈約66.5°的夾角,稱黃赤交角。一年在某個時候,太陽直射在地球赤道,有時又在北半球或者南半球,太陽直射點所處的位置就是該區域的夏季。正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地球公轉時擁有了不斷變化的太陽直射位置,才形成了四季更迭。北回歸線就是北半球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上限,具有重要科學和人文意義,因為地球大部分大陸架都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只有澳洲和南極洲),所以北回歸線與人類接觸更顯緊密,它是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目前的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同)的位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6年第1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確定的,它只是一個為了方便教學和理解為目的的參考值,并非北回歸線的準確地理位置。實際上,受歲差、章動和極移等天文因素的影響,南、北回歸線位置并非確定不變。以北回歸線為例,它的緯度上限:北在北緯24°14′39″,南在北緯22°37′56″,相差約180公里,往復周期約為三萬七千一百五十八年。目前北回歸線正每年向南移動大約47秒,約14.4米,已于2009年夏至日經過周期中點,即23度26分17秒,并繼續南移,直到公元11300年到達最南點時才會北返。因此各地所立的北回歸線界碑實際沒有天文意義,但研究北回歸線的變化周期具有重要天文、地理和歷史人文意義。
北回歸線通過的地區和國家有: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緬甸、印度、孟加拉國、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等。
靠近北回歸線的都市
中國的北回歸線標志
中國在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和云南的墨江都建起了標志塔。
其他
碧色寨火車站:北回歸線與滇越鐵路交匯的地方
碧色寨火車站,是中國最早的特等火車站,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草壩鎮碧色寨。該車站正好處在北回歸線與滇越鐵路交匯的地方,當年法國人建站時在車站值班室的門前雕刻了北回歸線穿過此處的一個記號,這個北回歸線標志,誤差僅一百米。
碧色寨火車站于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十五日通車后,便成為滇越鐵路上的一個特等車站。碧色寨火車站的建立及滇越鐵路通車給這個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商機。碧色寨迅速成為一個裝卸、搬運、運輸極為繁忙的車站和商家、官家、旅人畢集的大集鎮。碧色寨的興盛和輝煌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隨著日寇占領了中國的許多領土和周邊的緬甸、越南等國,1940年9月12日,為防止日本人利用滇越鐵路從越南入侵云南,政府下令炸毀了河口的中越鐵路大橋,拆除從河口至碧色寨177千米的鐵軌。滇越鐵路的中斷,致使碧色寨的對外貿易完全停止,碧色寨也就開始衰落了。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雖然逐步修復了碧色寨至河口的鐵路,但由于外貿運輸量和客流量大降,倉儲轉運公司紛紛停業,碧色寨的車站和集市越來越冷清了。1959年10月,因蒙自至碧色寨的客貨運都嚴重不足,當時全國又在大煉鋼鐵,于是,蒙自至碧色寨的鐵軌被拆除。從此,碧色寨已不是滇越鐵路與個碧石鐵路交匯的樞紐站了,它由一個赫赫有名的特等站降為一個只有慢車和貨車才??績扇昼姷?b>四等小站。如今的碧色寨雖然已經日漸蕭條,但是從它周圍的建筑上,還能依稀感到昔日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