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北魏(公元386-534年),中國歷史上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國北部重建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北朝之一。拓跋部鮮卑貴族拓跋珪所建。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遷都洛陽(今屬河南)。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稱王建國,至534年魏孝武帝兵敗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歷經十四帝,共一百四十九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

  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陜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

  珪祖拓跋什翼犍十六國時曾建代國,后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后,前秦國衰,拓跋珪遂于太初元年(386)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朝自此始。天興元年(398)稱帝(道武帝),都平城。魏道武帝在位時解散部落,使部民分土定居,變游牧為農耕?;适荚辏?96),他始建臺省,置百官。天賜三年(406)下令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各級三名長官中一為拓跋宗室,余為非宗室鮮卑或漢人。針對漢族地區宗族強盛的局面,以宗主督護制統掌地方基層。拓跋珪推行勸課農耕、發展生產的措施,又大規模實行屯田,還強遷后燕境數十萬漢族和其他各族民于平城附近,計口授田,分予耕牛農具,促進民族融合,增強軍國財用。拓跋珪死后,子拓跋嗣繼位。他對南朝劉宋發動進攻,奪取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國力進一步強盛。先后滅夏國、北燕、北涼,統一了北方,結束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國分裂割據局面。太平真君十年(449),又擊敗北魏北方的柔然,使其北徙,解決了后顧之憂。接著又南下至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與南朝對峙。

  北魏前期的統治仍帶濃厚的奴隸制色彩,民族壓迫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激起各族反抗。為緩和民族矛盾,進一步促使鮮卑貴族封建化,以維護統治,馮太后及孝文帝時進行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吏治整頓,其次是頒行三長制、均田制以及新的租調制。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排除太子及鮮卑權貴們的反對,遷都洛陽,以加速鮮卑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隨后,又規定鮮卑人著漢服,用漢語,改漢姓;規定遷洛鮮卑人死后不得歸葬平城,并以洛陽為籍貫。還提倡鮮卑權貴門閥化、與漢族高門聯姻。十九年,又按家世、官爵,將鮮卑貴族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進一步結合。又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并首創從品。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魏農業、手工業(尤其是煉鋼術)、商業的長足發展,洛陽從而成為商業大城市。隨著生產的發展和鮮卑貴族漢化的加深,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多為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于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殺孝明帝,自攝朝政。爾朱榮借為孝明帝報仇之名進軍洛陽,誅胡太后及大臣2000余人,立元攸為帝,是為孝莊帝。永安三年(530)爾朱榮為孝莊帝所殺,榮弟爾朱兆率軍攻進洛陽,殺孝莊帝,立元恭為帝,是為節閔帝。不久,爾朱榮部將高歡倚河北大族為援,盡誅爾朱氏,殺節閔帝,立元脩為帝,是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于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改元大統。史稱西魏。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之中。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魏末酈道元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注》。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a href="/index.php?title=%E6%95%95%E5%8B%92%E6%AD%8C" title="敕勒歌">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布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義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 中國歷史紀年表

歷史

北魏立國

宋、魏時期全圖
齊、魏時期全圖
  在公元四世紀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吞并。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瓦解。386年,拓跋圭即代王位,重建代國。398年(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為“魏”,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為魏道武帝。

兼并華北

  數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北燕和北涼等勢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華北地區,這時華南地區早已是劉宋,南北各自為政,形成互不隸屬的對峙之局。

占領青齊

  在統一華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與南朝政權在黃淮下游交手的經驗。顯祖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北魏上黨公、征南大將軍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屬的青州治所東陽城,至此以后,現今山東半島,又屬黃淮下游古稱青齊的地區(《尚書?禹貢》稱“海岱之地”)就歸北魏所管,并被割劃為青州、齊州、濟州、光州等區。

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實行均田制和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使鮮卑貴族進一步封建化,并與漢族地主緊密結合,更有效地共同統治各族人民。因此馮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偈紫日D吏治。延興二年(472),政府規定,地方牧守治績好的可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谘优d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征收,征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厶桶四?484)頒布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賣,離職時移交下任。

 ?、芫拍晔?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谷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 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余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菥拍昊蚴瓿?,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采用鄰、里、黨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奘?,孝文帝對租調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征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于一夫一婦的數量。

 ?、呤四?,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鮮卑舊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

 ?、嘈⑽牡鄹母秕r卑舊俗,主要是禁著胡服,改穿漢人服裝;朝廷上禁鮮卑語,改說漢話;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并改他們的籍貫為河南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鮮卑貴族門閥化,提倡他們與漢族高門通婚。

 ?、崽椭?,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彼^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后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均田制政策 北方廣大地區由于戰亂,戶口流徙,田園荒蕪,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北魏政權為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頒行均田制。先審定戶籍,再按戶口分配土地,實行新的租調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當時地曠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產發展和穩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開墾,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農業的發展,使養蠶、牧畜、釀造等農村副業也發展起來,改變了北方荒涼殘破的景象。

  漢化政策 北魏統治下的中原,以漢族為主,具有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即封建化,在服飾、語言、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制度方面都有相關的漢化規定。這些改革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封建社會,適應了各族人民間的自然融合趨勢,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北魏分裂

  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太子時,沒有按舊制處死太子的母親胡貴嬪。元詡即位后,胡貴嬪為皇太后,引發內亂。大將爾朱榮趁勢崛起,在河陰之變之后掌握政權。

  孝莊帝元子攸不能容忍,鏟除了爾朱榮,但不久后就被爾朱家族所殺害。

  高歡討伐爾朱家族,并取得勝利。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為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歡掌握政權,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為寶矩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北魏就此分裂。

社會經濟

  西晉末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并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政府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東晉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設官分職,制定刑法,國家機構逐步完備。什翼犍頻繁進行大規模戰爭,擄掠數以萬計的牲畜和人口。他把這些戰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勞大小賞賜臣下,牲畜變成了私產,俘虜變成了奴隸。這說明,拓跋部在西晉時期,已經成功地進入奴隸主占有制的階級社會了。

  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后,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于兵革,斃于饑饉,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后,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斗爭,生產關系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余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堵尻栙に{記》稱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后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制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于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調查顯示,北魏大約有500萬戶,3000萬口居民。

軍事

  北魏兵民分開,兵用于打仗,民從事耕桑。而兵主要由鮮卑及其他少數民族組成,農業主要由漢人從事。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漢之分,也是胡漢分治的體現。

  士兵里面也分兩種,一種是鮮卑兵,另外一種是非鮮卑兵。

  鮮卑兵由代北部落的鮮卑人組成,主要擔任北魏的禁旅和邊防六鎮的士兵。這種兵帶貴族性質,地位頗高,但在魏文帝漢化之后有所改變。

  非鮮卑兵中,以高車兵最為重要,禁軍和六鎮邊兵都有高車人。此外還有部分少數民族和漢人軍隊。

科學文化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后,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并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魏末酈道元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注》。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峨防崭琛?、《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端涀ⅰ窂奈膶W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美的游記。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布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義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母死子貴制度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后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繼位后成為皇太后。北魏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孝文帝乃由漢人女子李夫人所生,然李夫人在生下孝文帝以后即被賜死,由身為太后的馮氏所養大。

北朝北魏世系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圭 在位24年。鮮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魏先世曾建代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圭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在位15年。道武帝長子。409年十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嗣殺紹,乃即位。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 在位30年。明元帝長子。字佛貍,他親自率領北魏鐵騎:滅亡了夏國,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向北,馬踏漠北,橫掃了占據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國;向南,屢次挫敗南朝,并占據了劉宋的河南之地。南北朝時期杰出的騎兵統帥,452年二月為宦官宗愛所殺。

  南安隱王-拓跋余 在位1年。太武帝少子。太平真君十一年(443年)獲封為吳王,後於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中常待宗愛弒太武帝,矯皇太后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後厚待群下,但徹夜暢飲,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國庫空虛,又多次出獵,即使邊境有事,亦不加理會,百姓皆憤怒,而他不作改變。 另外,宗愛自拓跋余登位后掌權日久,朝野內外皆忌憚他,而拓跋余則懷疑宗愛另有所圖,密謀削奪宗愛權力,宗愛于是殺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在位14年。太武帝嫡孫,拓跋晃長子。宗愛殺南安王,殿中尚書源賀等擁立皇孫濬即位。

  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 在位7年。文成帝長子。以皇太子嗣位。471年傳位于太子宏,自為太上皇,后為馮太后鴆殺。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在位29年。獻文帝長子。以皇太子即位,年5歲,由馮太后臨朝。490年馮太后死,帝親政。493年由平城遷都于洛陽。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在位17年。孝文帝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

  肅宗孝明皇帝-元詡 在位14年。宣武帝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年幼沖,母胡太后臨朝,帝后為胡太后鴆殺。

  敬宗孝莊皇帝-元子攸 在位3年。彭城王元勰第三子。即位前,襲封長樂王。528年胡太后殺孝明帝,立臨洮王世子釗為帝。爾朱容廢釗,立攸為帝。攸后被爾朱兆所殺。

  長廣王-元曄 在位2年。拓跋燾長子太子晃之后。莊笪初年,封以為長廣王。530年9月,莊帝殺爾朱榮。10月,爾朱榮之侄爾朱兆占據晉陽立長廣王元曄為帝。12月,爾朱兆入洛陽,殺孝莊帝。次年2月廢元曄。

  節閔帝-元恭 在位2年。廣陵惠王元羽之子。即位前襲爵廣陵王。351年爾朱兆,爾朱世隆等廢長廣王元曄,立恭以為帝。532年4月為高歡所廢,尋被鴆殺。   安定帝-元郎 在位2年。太子晃之后。531年高歡起兵討爾朱氏,10月元朗為帝。532年4月,廢以為安定郡王,11月被殺。

  孝武皇帝-元修 在位3年。孝文帝子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即位前封平陽王,532年四月,高歡廢元朗,擁立元修為帝。534年,帝憤高歡專權而西入長安,投奔宇文泰。十月,高歡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于鄴,自是魏分東西,閏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北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