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55111"></td>

  • <td id="55111"></td>
  • <acronym id="55111"><nav id="55111"><address id="55111"></address></nav></acronym>

    北齊書

    《北齊書》書影 明崇禎十一年(1638)毛氏汲古閣刻本

      《北齊書》漢語拼音:Beiqi Shu;英語:Beiqi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記述北朝高齊一代歷史紀傳體史書。李百藥撰。原名《齊書》,宋代始加“北”字,以示與《南齊書》相區別。含本紀8卷,列傳42卷,共50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后約五十余年史實,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該書北宋時已殘缺不全,大致第4、13、16~25、41~45,共17卷是李氏原書,其余是后人用《北史》、高峻《小史》所補。

      唐太宗頗器重李百藥的才學,百藥先后于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和三年(629)兩次奉詔繼續完成父撰《齊書》遺稿,并參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洱R書》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共六十多年時間。

      《北齊書》無志及表,后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萬斯同《歷代史表》有〈北齊諸王世表〉、〈北齊異姓諸王世表〉、〈北齊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施和金《北齊地理志》5卷。

      《北齊書》閱讀:>>> 北齊書·目錄

    簡介

      《北齊書》,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后約五十余年史實,以記北齊歷史為主。后來《北齊書》遭受嚴重散佚。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一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藥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由于《北史》當時并沒有遭到散佚,故后人根據《北史》以補寫《北齊書》,在文字上非盡屬百藥原文,但在內容上則不失真實(因《北史》的北齊史部分多采自《北齊書》)。

      從北齊到隋的五十年間,曾先后有人編寫出幾種不同體裁的北齊史,其中有隋李德林的紀傳體齊書和王劭的編年體齊志。公元六二二年(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指派裴矩、祖孝孫、魏徵重寫北齊史,長期沒有寫成。六二九年(貞觀三年),唐太宗專設梁、陳、齊、周、隋五朝史的編寫機構,命李百藥寫北齊史。他在其父李德林齊書基礎上參考王劭齊志擴充改寫,六三六年(貞觀十年)全書完成。

      傳本北齊書大部份出於后人所補,用北史補的部份,北史具在,而且補的人還常有刪節,這部份基本上可有可無;另一部份用唐人史鈔補的,雖也出於北齊書,但把原文刪節得不像樣子,除個別地方可供參考外,價值也很低。然而從五十卷全書來說,包括補缺部份在內,它留下了這段歷史的比較全而的材料。其中保留下來的十七卷李百藥原文,還保存了一些不見他書的有用的材料。此外,在具體敘事上,北史常有刪改北齊書而錯了的,也可憑本書糾正。如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是南北朝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武裝起義,北齊書記載了各地起義軍活動的材料,有一些在北史中就作了刪削(李元忠附李愍傳、叱列平傳等)。

      在唐初同時編寫的各史中,北齊書對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醜事記載較多。這是由於隋唐兩朝繼承北周,北齊是一個被戰敗滅亡的割據政權,被認為是“僣偽”,隋唐編寫北齊史就相對地較少忌諱,同時也藉此證明周滅齊是所謂“有道伐無道”。北齊書之較多揭露性的記敘,也是同吸收王劭齊志的記載有關。劉知幾說,王劭齊志敘事生動,語言通俗,這兩點在北齊書中也仍然有所體現。

      東魏、北齊時期,通過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鋼鐵冶煉技術上有很大發展,北齊書的方伎傳中記載了綦母懷文在這方面的新貢獻。方伎傳中還記載了數學家信都芳、天文學家張子信的事跡。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邢邵和唯心主義者杜弼關於形神問題的辯論,在北齊書中也有比較詳細的記錄,留下了一份哲學史上有價值的文獻。

      北齊書早在唐代中葉以后就逐漸殘缺,也不斷有人補缺。到北宋初就只有十七卷是原文,其余都是后人以北史和唐人史鈔中相關紀傳補全。這部書初次刻版付印,流傳下來的就是這種補本。

    作者

      李百藥(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父李德林,北齊時參預修國史,完成紀、傳27卷。隋開皇初,奉詔續撰,增為38卷。唐貞觀元年(627),李百藥拜中書舍人,又受詔撰《齊書》。根據其父的舊稿,雜采他書,擴充改寫為50卷,貞觀十年成書。該書中不少記述用當時口語,李百藥可能利用了劉知幾所稱贊的隋代王劭所撰《齊志》?!侗饼R書》和蕭子顯《南齊書》都仿效范曄的《后漢書》體例,每卷末尾在史臣論之后,又有韻文寫成的贊,頗嫌繁復。

    目錄

    帝紀

      帝紀第一 - 神武帝上

      帝紀第二 - 神武帝下

      帝紀第三 - 文襄帝

      帝紀第四 - 文宣帝

      帝紀第五 - 廢帝

      帝紀第六 - 孝昭帝

      帝紀第七 - 武成帝

      帝紀第八 - 后主?幼主


    列傳

      列傳第一 - 神武婁后?文襄元后?文宣李后?孝昭元后?武成胡后?後主斛律后?胡后?穆后

      列傳第二 - 高祖十一王 - 永安簡平王浚?平陽靖翼王淹?彭城景思王浟?上黨剛肅王渙?襄城景王淯?任城王湝?高陽康穆王湜?博陵文簡王濟?華山王凝?馮翊王潤?漢陽敬懷王洽

      列傳第三 - 文襄六王- 河南康舒王孝瑜?廣寧王孝珩?河間王孝琬?蘭陵武王孝瓘?安德王延宗?漁陽王紹信

      列傳第四 - 文宣四王?孝昭六王?武成十二王?后主五男

      列傳第五 - 趙郡王琛?清河王岳

      列傳第六 - 廣平公盛?陽州公永樂?襄樂王顯國?上洛王思宗?平秦王歸彥?武興王普?長樂太守靈山

      列傳第七 - 竇泰?尉景?婁昭?厙狄干?韓軌?潘樂

      列傳第八 - 段榮

      列傳第九 - 斛律金

      列傳第十 - 孫騰?高隆之?司馬子如


      列傳第十一 - 賀拔允?蔡俊?韓賢?尉長命?王懷?劉貴?任延敬?莫多婁貸文?高市貴?厙狄回洛?厙狄盛?薛孤延?張保洛?侯莫陳相

      列傳第十二 - 張瓊?斛律羌挙?堯雄?宋顯?王則?慕容紹宗?薛修義?叱列平?步大汗薩?慕容儼

      列傳第十三 - 高干?封隆之

      列傳第十四 - 李元忠?盧文偉?李義深

      列傳第十五 - 魏蘭根?崔悛

      列傳第十六 - 孫搴?陳元康?杜弼

      列傳第十七 - 張纂?張亮?張耀?趙起?徐遠?王峻?王纮

      列傳第十八 - 薛琡?敬顯俊?平鑒

      列傳第十九 - 萬俟普?可朱渾元?劉豊?破六韓常?金祚?韋子粲

      列傳第二十 - 元坦?元斌?元孝友?元暉業?元弼?元韶


      列傳第二十一 - 李渾?李玙?鄭述祖

      列傳第二十二 - 崔暹?高德政?崔昂

      列傳第二十三 - 王昕

      列傳第二十四 - 陸法和?王琳

      列傳第二十五 - 蕭明?蕭祗?蕭退?蕭放?徐之才

      列傳第二十六 - 楊愔

      列傳第二十七 - 裴讓之?皇甫和?李構?張宴之?陸卬?王松年?劉祎

      列傳第二十八 - 邢邵

      列傳第二十九 - 魏收

      列傳第三十 - 辛術?元文遙?趙彥深


      列傳第三十一 - 崔季舒?祖珽

      列傳第三十二 - 尉瑾?馮子琮?赫連子悅?唐邕?白建

      列傳第三十三 - 暴顯?皮景和?鮮于世榮?綦連猛?元景安?獨孤永業?傅伏?高保寧

      列傳第三十四 - 陽斐?盧潛?崔劼?盧叔武?陽休之?袁聿修

      列傳第三十五 - 李稚廉?封述?許夏惇?羊烈?源彪

      列傳第三十六 - 儒林 -

      列傳第三十七 - 文苑 - 祖鴻勛?李廣?樊遜?劉逖?荀士遜?顔之推

      列傳第三十八 - 循吏 -

      列傳第三十九 - 酷吏 -

      列傳第四十 - 外戚 - 趙猛?婁睿?爾朱文暢?鄭仲禮?李祖升?元蠻


      列傳第四十一 - 方伎 -

      列傳第四十二 - 恩幸 - 郭秀?和士開?穆提婆?高阿那肱?韓鳳?韓寶業

    參見條目

    最后修改于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18:45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视频免费,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日本亚洲337p,乱老年女人伦免费视频
    <td id="55111"></td>

  • <td id="55111"></td>
  • <acronym id="55111"><nav id="55111"><address id="55111"></address></nav></acron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