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十三經》,十三部儒家文化經典著作的總稱。就傳統觀念而言,《》《》《》《》《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于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于學官,并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年間于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并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a href="/index.php?title=%E5%B0%9A%E4%B9%A6" title="尚書">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a href="/index.php?title=%E8%AF%97%E7%BB%8F" title="詩經">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绊灐睘樯蠈由鐣趶R祭祀的舞曲歌辭?!?a href="/index.php?title=%E5%91%A8%E7%A4%BC" title="周禮">周禮》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a href="/index.php?title=%E4%BB%AA%E7%A4%BC" title="儀禮">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a href="/index.php?title=%E7%A4%BC%E8%AE%B0" title="禮記">禮記》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匯編?!洞呵铩啡齻魇菄@《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傳》重在史事的陳述,《公羊傳》、《穀梁傳》重在論議?!?a href="/index.php?title=%E8%AE%BA%E8%AF%AD" title="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a href="/index.php?title=%E5%AD%9D%E7%BB%8F" title="孝經">孝經》為論述封建孝道的專著?!?a href="/index.php?title=%E5%AD%9F%E5%AD%90" title="孟子">孟子》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a href="/index.php?title=%E5%B0%94%E9%9B%85" title="爾雅">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起源

  儒家的最早經典,稱為六經,為《易》、《書》、《詩》、《禮》、《樂》、《春秋》,《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其中《易》、《書》、《詩》在孔子之前早已流傳,《左傳》中曾多次引用,《禮》是對當時社會禮儀的總結,不知成書為何時。相傳孔子立學,曾以這四部書作為教材。(按,這四經在當時都有實用意義,《易》卜筮,據《左傳》當時人在作重大決定前,均要卜筮;《書》,主要記載了古代先王的話語、政令、以及重要事跡,為史書;《詩》又稱《詩三百》,當時社交場合常常賦詩以言志,通過吟誦不同的詩來表達各自的意思;《禮》即《儀禮》,是對當時各種禮儀儀式的規定和說解,比如成年的冠禮、葬禮的喪服等等。都有實用意義,掌握這些,也是當時社會對一個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春秋經》即傳說為孔子刪改《魯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義表達了孔子對歷史的褒貶。

  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罷黜百家后,將五經列為官學,設五經博士?!兑住?、《書》、《詩》、《禮》、《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其中《春秋》一書,魏晉時,學人為了方便,將《春秋》的傳文(傳,即解經的文字)附在《經文》的后面,《春秋》經便不再單行了。

確立

  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于南宋。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于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于學官,并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年間于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并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

  漢朝:五經
   漢朝時,以《易》、《詩》、《書》、《儀禮》、《春秋》為“五經”,立于學官。

  唐朝:九經
   唐朝時,《春秋》分為“三傳”,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禮經》分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這六部書再加上《易》、《書》、《詩》,并稱為“九經”,也立于學官,用于開科取士。

  晚唐:十二經
   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內容除了“九經”之外,還加上了《論語》、《爾雅》、《孝經》。

  五代:十一經(收入《孟子》)
   五代十國時后蜀國主孟昶刻“十一經”,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經》、《爾雅》。

  南宋:十三經正式形成
   南宋時《孟子》正式成為“經”,和《論語》、《爾雅》、《孝經》一起,加上原來的“九經”,構成“十三經”。

注疏

  對中國13部儒家經典注疏的匯編本。即﹕《周易正義》10卷﹐《尚書正義》20卷﹐《毛詩正義》70卷﹐《周禮注疏》42卷﹐《儀禮注疏》50卷﹐《禮記正義》63卷﹐《春秋左傳正義》60卷﹐《春秋公羊傳注疏》28卷﹐《春秋縠梁傳注疏》20卷﹐《論語注疏》20卷﹐《孝經注疏》9卷﹐《爾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妒涀⑹琛纷钤绲暮峡瘫臼悄纤问斜京o以後輾轉翻刻﹐訛謬漸多。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由當時江西巡撫阮元主持﹐將南宋十行本殘存的十一經﹐配補以宋刻《儀禮》﹑《爾雅》二書的單疏本﹐重刻於南昌學堂﹐并將阮元舊日羅致學者所作《十三經??庇洝贩謩e摘錄﹐附於各卷之後。世稱“阮刻本”。1935年﹐世界書局曾將阮刻本圈點縮印為兩巨冊出版。1980年﹐中華書局又將世界書局本校正訛脫后﹐重新影印﹐仍為兩巨冊發行。

影響

  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笆洝笔莻魇牢墨I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主干。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諸如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華滲透在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陜西關中一帶,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它親歷了經學的繁榮和發展,經歷了經學的鼎盛時期。西安一帶文化遺存十分豐富,著名的唐開成石經藏于西安碑林。

參見條目




中文百科系統總目錄.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