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注疏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十三經注疏》,四百一十六卷。自南宋以后開始合刻,嘉靖、萬歷年間曾刊行,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其后阮元據宋本重刊,并撰《十三經注疏??庇洝??!笆洝备髯⑨尠姹局?,以清代學者阮元主持??痰摹妒涀⑹琛纷顬橥晟?,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十三經注疏》最早由南宋黃唐編刊。黃氏編輯此編,并將其合為一帙刊行,約在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因儒家思想自漢代起即居于正統地位,其典籍(十三經)被定為一尊,故為其作注撰疏者可謂汗牛充棟。黃氏以前,經與注疏各為單行,經自經,注疏為注疏。有感于此,黃氏遂將十三部經典的經文與注疏合在一起,并將其刊行于世。計有: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二十卷,偽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注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七十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穀梁傳注疏二十卷,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論語注疏二十卷,魏何曼等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九卷,唐玄宗注,舊題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此編既行,便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史學、哲學,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學等學科的最重要參考材料之一,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自身地位的最重要精神武器;同時,對抑制新思想的萌芽,阻滯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亦起了很大作用。傳本極多,今存有宋十行本,庋藏北京圖書館,明嘉靖中有閩刻本,乃據宋十行本覆刊,祟幀年間又有汲古閣毛氏本,上述各本今皆為善本,一般不易得見;入清,除武英殿聚珍本外,嘉慶時有阮元刻本,阮刻本又附有《極勘記》,被世人目為善本,為有清一代最佳版本;民國以來,世界書局曾刊行阮本縮印本小今通行本中最善者,為中華書局1957年排印本。并附有阮元《??庇洝?。

  注疏:注和疏的并稱。

  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宋人將十三經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稱始流行。

參見條目




中文百科系統總目錄.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