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涼
南涼(漢語拼音:Nanliang;397-414年),十六國之一。河西鮮卑族禿發烏孤所建。都樂都(今屬青海)。國號源于所處為涼州故名。又其所處為涼州南部,也為區別其他國號為“涼”的政權,故史稱“南涼”。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又稱“拓跋涼”。禿發即“拓跋”的異譯,即拓跋氏的一支。
河西鮮卑禿發氏是塞北拓跋氏鮮卑之一支,漢魏時徙至河西,聚族而居。至十六國時,禿發烏孤繼位,務農桑,修鄰好,境內安定。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烏孤據廉川堡(今青海西寧)稱西平王,后改稱武威王,徙都樂都(今屬青海),建立南涼政權。南涼太初三年(399年)禿發烏孤卒,弟利鹿孤繼位,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寧),后改稱河西王。
建和三年(402年)利鹿孤卒,弟傉檀繼位,回徙樂都,改稱涼王。一度降附后秦,鎮姑臧(今甘肅武威),后勢力既強,又與后秦決裂。連年用兵,先敗于北涼沮渠蒙遜,后又敗于夏國赫連勃勃,名臣勇將損失十之六七,只好又遷回樂都。
南涼嘉平七年(414年)傉檀率兵襲青海乙弗部,西秦乞伏熾磐乘虛襲取樂都。傉檀降西秦,南涼亡。
五胡十六國 |
>>> 中國歷史紀年表
南涼世系
拓跋烏孤 烈祖,謚號武王,在位3年。河西鮮卑族人。傳說拓跋氏先人壽闐生于被中,鮮卑語謂被為“禿發”,遂以為氏,傳至烏孤,始強大,于397年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平西王,建元太初,都于廉川堡,后墜馬死。
拓跋利鹿孤 謚號康王,在位3年。烏孤之弟。烏孤死,利鹿孤即位,改稱河西王。
拓跋傉檀 謚號景王,在位13年。利鹿孤之弟。利鹿孤死,嗣位,遷都于樂都,改稱涼王,414年七月,西秦乞伏熾盤攻陷離都,傉檀降,南涼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