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南史》書影 明萬歷十八年(1591)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南史》漢語拼音:Nan Shi;英語:N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匯合并刪節記載南朝歷史的《宋書》、《南齊書》、《梁書》和《陳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李延壽撰。含宋本紀3卷、齊本紀2卷、梁本紀3卷、陳本紀2卷、列傳70卷,共80卷。上起永初元年(420年),下迄禎明三年(589年)。記南朝、、、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

  李延壽撰寫《南史》與《北史》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年)未完成的事業。李大師鑒于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復,詳于本國而略于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于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李大師卒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后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對于了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不少地方存在刪削不當的問題?!赌鲜贰分幸灿?a href="/index.php?title=%E6%B2%88%E7%BA%A6" title="沈約">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等書中所未載的材料。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體制是匯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于原書,沒有達到李延壽之父李太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于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家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赌鲜贰贰侗笔贰分心承﹤魑囊嘤兄貜同F象。

  《南史》閱讀:>>> 南史·目錄

成書經過

  李延壽之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于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當李大師開始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魏收的魏書已經流傳很久,魏澹的魏書和王劭的齊志等也已成書。而當李延壽繼續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梁、東、北齊、周、隋五代史的編纂工作也正在進行或定稿。既然關于南北朝的史書已有多種,那么,李氏父子為什么還要另外編寫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呢?李延壽的自序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他的父親“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顯然,在隋、唐全國統一的局面形成后,人們很需要綜合敘述南北各朝歷史的新著。同時,分裂的封建政權互相敵視的用語如“索虜”、“島夷”之類,已與全國統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勢不相適應比李延壽時代稍后的劉知幾也強烈反對這種稱謂。但李大師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即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

  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熏陶。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臺史主簿,兼直國史,累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沒做過高官,傾其畢生精力從事于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代史。魏征主修其中的《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貞觀五年(631年),母親又接著去世,他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內)去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編次之”,對前幾年搜集的一些史料進行初步的編排。

  李延壽從任史官之始,就著手搜集資料,決心完成父親的遺愿。

  李延壽在《北史·序傳》談到,在父親舊稿中,齊、梁、陳、周、隋五代的事“所未見”??梢娎畲髱熅幾氖悄铣?、南齊和北朝魏這三代史事。大師在世時,這三代已有較完整系統的史書可供參考,即沈約所著的《宋書》,蕭子顯所著的《南齊書》,魏收所著的《魏書》。恰好,李延壽在貞觀年間所參與撰修的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正是大師舊稿中所沒有的內容,延壽正可以憑借修史的有利條件續補。所以延壽除了完成史局規定的任務,“因于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工作極為辛苦。過了兩年,延壽因事離開史局,資料遠未抄錄完,“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延壽調回北京長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年)寫成。但這部史書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于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也參加了該書的編撰。于是他進一步“遍得披尋”,繼續全面搜集史料。延壽還利用自己能夠接觸官藏史書的有利條件,對父親舊稿內容加以完備,“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由于五代史修成后,暫時未予公開流布,只是藏于秘閣,延壽“不敢使人抄錄”,只能自己以史官身份去翻閱抄寫,又因“家素貧罄”,無錢雇人謄寫,所需各種史書不得不自己動手去抄。延壽從八部正史之外,更勘雜史于正史所無者1000余卷,皆以編入,其煩冗者,即削去之。八代正史共566卷,加上雜史1000余卷,延壽在抄錄、勘究這么巨大數量史書的基礎上,才寫成《南史》、《北史》180卷,史料準備和最后成書的比例大約是十比一左右。

  延壽自述“始末修撰,凡十六載”,指的是具體編寫過程所費的時間。他從貞觀十七年(643)著手編纂,“本紀依司馬遷體,以次連綴之”,到顯慶四年(659)成書上進,時間為十六年。李延壽早年即懷有“思欲追終先志”之抱負,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業?!赌鲜贰泛汀侗笔贰肥抢钛訅垡云浯蟀肷臅r間寫成的歷史著作,這兩部史書的編撰,李延壽說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載”,這里說的16年,是從他貞觀十七年(643年)參加修撰《五代史志》這一年作為開始時間的。其實,在此很久以前,亦即從貞觀三年參加修撰《隋書》時,他就開始了“二史”編撰的準備工作。那時,他利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五代舊事所未見”者,為將來編撰“二史”積累資料。如果從搜集史料之時來計算,“二史”的完成則經歷了整整30年的時間。

主要內容

  《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重新編纂,成為史林新著,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赌鲜贰酚斜炯o和列傳,無表、志。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

  本紀中有《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列傳中除專傳外,列“類傳”九種。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對于了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如宋、齊、梁、陳四朝受禪前后的九錫文和告天之詞等官樣文章;有過求簡練以致混亂不確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幾州諸軍事、某州刺史的官銜,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赌鲜贰分幸灿猩蚣s《宋書》、蕭子顯《南齊書》等書中所未載的材料。雖然細微瑣事較多,而且雜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義的史料?!端螘肺戳⑽膶W傳,《南史》以因襲為主,因而文學傳不包括宋而從南齊丘靈鞠開始。這說明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體制是匯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于原書,沒有達到李太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缎绿茣防钛訅蹅鞯脑u語說,“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特色

編次別代,共為部秩

  李延壽采用紀傳體通史的體例,對南朝史事做貫通的敘述。把南朝宋、南齊、梁、陳四代史事編成《南史》,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至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共一百六十九年。

  正因為李延壽用通史體例敘述南、北朝史事,所以打破了朝代的斷限,分別對北朝、南朝的人物、史事作歸納集中,兩史的帝紀、后妃、宗室均依照朝代先后順序排列。以下的諸臣列傳則大體有先后順序,對一些高門大戶則其子孫附其父祖傳中,連綴書之?!赌鲜贰芬酝?、謝二大姓為主,家族體系分明。其他類傳更進一步打破了朝代的斷限。這種作法,引起后世某些學者不滿。清代修《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者認為延壽敘例為家傳之體,不應用于國史。著名考據家王鳴盛批評延壽使國史變成家譜,最為謬妄?!赌鲜贰窞閿荡ㄊ?,正為斷代正史之變例,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南北朝各代統治時間都不長,往往一人歷經數朝,有時很難恰當把某人歸入某朝,所以延壽把斷代之體變為通史之體;其次,南北朝時門第之風大盛,王、謝、崔、盧等高門大族與南北朝相終始,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舉足輕重,延壽注重譜牒世系是對歷史的如實反映,而且世族牽連附傳,便于讀者檢尋。

鳩聚遺逸,以廣異聞

  李延壽之《南史》并非簡單將舊史刪節、離合而成,而是盡量充實了一些新的史料。針對舊史作者重視官方資料而忽于私人記載,延壽有意把自己補充史料的重點放在“易為湮落”的“小說短書”上,他認為這些材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在延壽之后的著名史評家劉知幾也持同樣觀點:“大抵偏記小錄之書,皆記即日當時之事,求諸國史,最為實錄?!边@兩位史家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官方記載受種種牽制,往往不能據事直書,隱諱必多,而私家記載多記親歷之事,沒有審查之類的控制,較能求其真。南史和《南齊書》、《梁書》、《北齊書》、《北周書》比較,增加了不少重要的史實。就梁代史來說,《南史》比《梁書》多立了王琳等十余傳,對原有的某些傳也充實了內容,如《范縝傳》。延壽所增內容固然有關于“人之善惡,事之成敗者”,但由于延壽對奇聞異事興趣較濃,導致所增內容中有不少神怪荒誕之事和無關宏旨的瑣言碎事。如陰子春傳中,《南史》就比《梁書》增:青州有神廟,刺史王神念毀之,棟上一大蛇,長丈余,遂入海。子春夜夢一人乞地安置,乃辦牲醴,請召安置一處。夜夢前人來謝曰:“當以一州相報?!焙蠊蚱莆罕?,授南青州刺史。此類怪誕事入史,顯然失當。

除其冗長,捃其菁華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史共566 卷,而經延壽改作為南、北二史,減至180 卷,可見刪掉了相當多的文字??偟目?,延壽刪《魏書》、《宋書》最多,原因是這兩部書在八史中原來卷帙就最多,《宋書》100 卷,《魏書》更達130 卷,延壽欲省減南、北史篇幅,宋、魏二書必為砍削重點。另外,宋、魏二書為前朝人所修,南、北朝相互攻擊之辭甚多,延壽作史目的之一即是糾正此弊,斧削起來又不必有得罪本朝史官的顧忌。

  延壽所刪多為詔誥、符檄、章表,認為重要者則以簡略語言概括之,意圖簡凈。另一刪削重點為南、北征戰攻伐之事,這是因為延壽深知,原來各史關于戰爭記載多不實,夸勝諱敗已為作史者慣例,延壽在此時一一核定戰爭勝敗之跡實非易事,所以多刪去。

若文之所安,則因而不改

  對原有八史中相當一部分內容,延壽并不隨意改動,只要是他認為合適的內容,則或全抄舊文,或離合編排。特別是對《陳書》、《隋書》,延壽基本上無大的增刪改動。南史和八史各有千秋,相輔相成,對于后人了解這一歷史時期來說都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長處,所以后世學者大都把南、北史和八史對照起來讀,互為補充。

  李延壽修史思想的核心即是“以史為鑒”,這同唐初官修史書的主導思想是相一致的,但延壽的特點在于,他善于選擇一些細小而又富有典型性的事件、情節來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這當然得益于他重視“小說短書”的獨特眼光和更勘雜史一千余卷的勤奮勞動,史書因此也增加了趣味性。對于某人行為不單靠直接敘述,而是通過他人的談話來顯示,也易于給讀者新鮮深刻印象。

  兩史比較,《北史》比《南史》寫得更好,因為李延壽和父親李大師均為北方人,因此,對北朝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都較熟悉,所能見到的史料也較多;另外,李唐起源于北朝,官方對北朝各代史的研究格外重視,客觀上給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北史》的記載比《南史》詳明。

貢獻、影響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于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家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赌鲜贰贰侗笔贰分?,某些傳文亦有重復現象。

  南史在普及歷史知識上頗有功績。由于卷帙不繁,易于抄寫,所以得到較廣泛流傳,清代學者梁章鉅在《退庵隨筆》中就指出:自《南史》、《北史》行世以來,原有的八部正史就變得不重要了,很少有人誦習,所以時間愈久,八史闕佚愈嚴重。這說明南、北二史比八史更受到社會重視,更有效地傳播了歷史知識。后代史家對延壽曾有較高的評價,后晉人所作《舊唐書》中贊道:“李延壽研考史學,修撰刪補,克成大典,方之班、馬,何代無人?”宋代杰出史家司馬光精研史學,博覽歷代史書,他在給劉道原信中感嘆道:“乃知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于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徑,比于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竊謂陳壽之后,惟延壽可以亞之也。

作者

  李大師(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復,又缺乏聯系,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編于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后,由李延壽繼續撰成,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赌鲜贰泛汀侗笔贰匪罁臍v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千余卷。從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長達30年的時間?!岸贰焙髞肀涣腥搿岸氖贰敝?,在我國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錄

 本紀

  卷一 宋本紀上第一 - 武帝?少帝

  卷二 宋本紀中第二 - 文帝?孝武帝?前廢帝

  卷三 宋本紀下第三 - 明帝?后廢帝?順帝

  卷四 齊本紀上第四 - 高帝?武帝

  卷五 齊本紀下第五 - 廢帝郁林王?廢帝海陵恭王?高宗明皇帝?廢帝東昏侯?和帝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 武帝上

  卷七 梁本紀中第七 - 武帝下

  卷八 梁本紀下第八 - 簡文帝?元帝?敬帝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 武帝?文帝?廢帝

  卷十 陳本紀下第十 - 宣帝?后主


 列傳

  卷十一 列傳第一 - 后妃上 - 宋孝穆趙皇后?孝懿蕭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張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貴妃?前廢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后廢帝陳太妃?后廢帝江皇后?順陳太妃?順謝皇后?齊宣孝陳皇后?高昭劉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郁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劉皇后?東昏褚皇后?和王皇后

  卷十二 列傳第二 - 后妃下 - 梁文獻張皇后?武德郗皇后?武丁貴嬪?武阮修容?簡文王皇后?元徐妃?敬夏太后?敬王皇后?陳武宣章皇后?文沈皇后?廢帝王皇后?宣柳皇后?后主沈皇后?張貴妃

  卷十三 列傳第三 - 宋宗室及諸王上 - 劉道憐?劉道規?劉義慶?劉遵考?劉義真?劉義康?劉義恭?劉義宣?劉義季

  卷十四 列傳第四 - 宋宗室及諸王下 -

  卷十五 列傳第五 - 劉穆之?徐羨之?傅亮?檀道濟

  卷十六 列傳第六 - 王鎮惡?朱齡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謨

  卷十七 列傳第七 - 劉敬宣?劉懷肅?劉粹?孫處?蒯恩?向靖?劉鐘?虞丘進?孟懷玉?胡藩?劉康祖

  卷十八 列傳第八 - 趙倫之?蕭思話?臧燾

  卷十九 列傳第九 - 謝晦?謝裕?謝方明?謝靈運

  卷二十 列傳第十 - 謝弘微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 王弘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 王曇首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 王誕?王華?王惠?王彧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 王裕之?王鎮之?王韶之?王悅之?王準之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 王懿?到彥之?垣護之?張興世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 袁湛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

  卷二十八 列傳第十八 - 褚裕之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 蔡廓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 - 何尚之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 張裕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 張邵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 范泰?荀伯子?徐廣?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 顔延之?沈懷文?周朗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 劉湛?庾悅?顧琛?顧愷之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 沈慶之?宗愨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柳元景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 殷孝祖?劉勔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 - 魯爽?薛安都?鄧琬?宗越?吳喜?黃回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 齊宗室 - 蕭道度?蕭道生?蕭遙光?蕭遙欣?蕭緬?蕭景先?蕭赤斧?蕭諶?蕭誕?蕭坦之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 齊高帝諸子上 - 蕭嶷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 齊高帝諸子下 - 蕭映?蕭晃?蕭曄?蕭皓?蕭鏘?蕭鑠?蕭鑒?蕭鋒?蕭鋭?蕭鏗?蕭???蕭鉉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齊武帝諸子?文惠諸子?明帝諸子 -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 王敬則?陳顯達?張敬兒?崔慧景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 - 李安人?戴僧靜?桓康?焦度?曹武?呂安國?周山圖?周盤龍?王廣之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蘇侃?虞悰?胡諧之?虞玩之?劉休?江祏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 陸澄?陸慧曉?陸杲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諶?孔圭?劉懷珍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 劉瓛?明僧紹?庾易?劉虬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 梁宗室上 - 蕭景?蕭懿?蕭敷?蕭暢?蕭融?蕭宏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 梁宗室下 - 蕭秀?蕭偉?蕭恢?蕭憺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梁武帝諸子 - 昭明太子?蕭綜?蕭績?蕭續?蕭綸?蕭紀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梁簡文帝諸子?元帝諸子 -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曹義宗?席闡文?夏侯詳?吉士瞻?蔡道恭?楊公則?鄧元起?張惠紹?張澄?馮道根?康絢?昌義之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張弘策?庾域?鄭紹叔?呂僧珍?樂藹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沈約?范云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 韋睿?裴邃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江淹?任昉?王僧孺

  卷六十  列傳第五十 - 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許懋?殷鈞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陳伯之?陳慶之?蘭欽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賀玚?司馬褧?朱異?顧協?徐摛?鮑泉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鴉仁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江子一?胡僧祐?徐文盛?陰子春?杜崱?王琳?張彪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 陳宗室諸王 - 陳擬?陳詳?陳慧紀?陳昌?陳曇朗?陳伯茂?陳伯山?陳伯固?陳伯恭?陳伯仁?陳伯義?陳伯禮?陳伯智?陳伯謀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歐陽頠?黃法???淳于量?章昭達?吳明徹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 胡穎?徐度?杜棱?周鐵武?程靈洗?沈恪?陸子隆?錢道戢?駱文牙?孫玚?徐世譜?周敷?荀朗?周炅?魯悉達?蕭摩訶?任忠?樊毅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 趙知禮?蔡景歷?宗元饒?韓子高?華皎?劉師知?謝岐?毛喜?沈君理?陸山才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 沈炯?虞荔?傅縡?顧野王?姚察

  卷七十  列傳第六十 - 循吏 -


  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 儒林 -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 文學 -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 孝義上 -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 孝義下 -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 隱逸上 - 陶淵明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 隱逸下 - 陶弘景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 恩幸 -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 夷貊上 - 林邑國?扶南國?中天竺國?師子國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夷貊下 - 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扶桑國?河南王?宕昌國?鄧至國?武興國?荊雍州蠻?豫州蠻?高昌國?龜茲?于闐?波斯國?蠕蠕

  卷八十  列傳第七十 - 賊臣 - 侯景?熊曇朗?周迪?留異?陳寶應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