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
南嶺(漢語拼音:NánLǐng;英語:Nanling Mountain),又稱“五嶺”。中國南部最大山脈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線。位于北緯24°00′~26°30′,東經110°~116°。橫亙在湘桂、湘粵、贛粵之間,向東延伸至閩南。由東而西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越城嶺,東西一字排開,延綿1400余公里,南北寬約 200千米。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系,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不及中原地區。唐朝朝廷于張九齡倡議下在大庾嶺開鑿梅關古道,改善進出嶺南交通,嶺南與中原交流日益頻繁,促進嶺南開發。古代的統治者總是利用南嶺作為劃分行政區界的地物標志,所以南嶺也是諸省區的邊緣。
南嶺山脈以南的地區稱作嶺南,現代主要是指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地質地貌
中國著名的緯向構造帶之一,基底由加里東運動形成。燕山運動成為穹窿構造和背斜構造,形成南嶺。核心為花崗巖體,上覆巖層多為泥盆紀硬砂巖和石炭紀灰巖,其中硬砂巖多形成尖削的峰嶺,如帽子峰、象牙仙等;但硬砂巖被侵蝕后,花崗巖體完全出露,常形成渾圓的山巒,如騎田嶺、香花嶺等。山體走向或呈東北—西南,如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或呈正東西,如大庾嶺;騎田嶺則為塊狀山,山紋已不清晰,但就宏觀而言,南嶺仍為東西走向的山地。
地勢不高,海拔僅1,000多米(最高峰是越城嶺的貓兒山,海拔2,142米),地形較破碎。萌渚嶺長約130千米,寬約50千米,最高峰山馬塘頂海拔1,787米。都龐嶺海拔800~1,800米,最高峰韭菜嶺海拔2,009米。騎田嶺最高峰海拔1,570米。嶺間都有低谷分布,有的是構造斷裂盆地,歷史上這些谷地均為南北交通要道,如越城嶺與都龐嶺之間的湘桂走廊,湘桂鐵路即沿谷地興建;騎田嶺東側谷地有京廣鐵路通過。
氣候、水文
南嶺阻擋南北氣流的運行,導致南北坡水熱狀況的差異,尤以冬溫最為明顯。如瑤山以北的坪石,1月平均氣溫為7.5℃,而山南樂昌為9.5℃;萌渚嶺以北江華1月平均氣溫為7.3℃,而嶺南連州高達 9.5℃。南嶺山地間的低谷和埡口是北方寒潮南侵的通道,故嶺南冬季仍可受到寒潮影響。
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春季華南靜止鋒駐留長達2個月之久,春雨尤為豐富;夏秋之交多臺風雨,冬季多鋒面雨,降水季節分配較勻。南嶺山區地勢高差雖不懸殊,但仍存在氣候的垂直差異。
動植物、土壤與礦產
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樹種是樟科的樟樹,其次是殼斗科的紅椎、白椎、米椎、紅緣、白緣等。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一般分為4層:高層為椎、椽類;次層為樟、木荷等耐蔭植物;第3層為灌木層,主要有木、杜鵑等;最下為草本植物,以蘭科為主。海拔800米以上有香樺、漆樹、紅果槭、香楓、山毛櫸、鵝耳櫪等落葉闊葉樹,構成山地常綠林。1,300米以上有廣東松、福建柏、長苞鐵杉、鐵杉、三尖杉和羅漢松等構成的針闊葉混合林。在1,600~2,100米的山頂,植被多為矮林,以石柯、南燭、杜鵑、山柳、雪竹等為主。局部有草甸分布。人工栽培林木以杉木和馬尾松為主,是中國南方用材林建設基地之一。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海拔700米以上則為黃壤。山頂局部有草甸土發育。
野生動物,獸類有華南虎、豹、豺、云豹、黃麂、麝、梅花鹿、蘇門羚、靈貓、金貓、青鼬、穿山甲等;鳥類有葉鵯、白頭翁、金絲禾谷、畫眉、相思雀、雉雞、銀雞等,其中不少屬于國家保護動物;兩棲爬行類有大頭龜、金錢龜、大壁虎(即蛤蚧)、大鯢、蟾蜍、泥蛙及各種蛇類。
南嶺地區是中國著名有色金屬產地。其中鎢、鉬、錫、鉛、鋅等豐富。稀有元素礦物,如鉭、鈹、鋯、釔、鈮、鈧、鈦等,儲量也較豐富。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于1993年經林業部批準成立,位于南嶺山脈的核心地帶,東南距韶關市區70公里,北距坪石鎮50公里,東離京珠高速公路大橋出口10公里,面積273平方公里,是廣東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約為香港整體面積的26%)。這里是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心地帶,大片原始森林保存著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珍稀動植物的寶庫,有超過二千種的植物,有廣東唯一的原始森林。 保護區內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第一峰”,石韭嶺海拔1888米,為廣東第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