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反切漢語拼音:fɑnqie),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用兩個漢字相拼的方法為另一個漢字注音。又稱反語、反音、反言,或單稱、、。如:“同,徒紅切”。用作反切的第一個字“徒”,稱反切上字,簡稱上字;用作反切的第二個字“紅”,稱反切下字,簡稱下字?!吧稀?、“下”指漢字直行書寫時兩字所在的位置?!巴笔潜蛔⒁糇?,稱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上下字相拼就是被切字的讀音。把反切與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比較,有以下三點不同:

  1.拼音是用一個或幾個音素符號來表示聲母、韻母的實際音值,而反切所用的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音節,單純表示輔音的漢字不存在,以元音開頭、只有韻母的漢字也是少數。所以代表聲母的反切上字不能不帶韻母,代表韻母的反切下字又常帶有聲母。代表聲母和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在拼合的時候,必須去掉多余的成分——上字的韻母、下字的聲母。

  2.拼音中的一個聲母或一個韻母,只能用固定的一個或一組字母表示,不允許隨意更動;反切上下字的選用則是靈活的,選用與被切字聲母、韻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會改變被切字的實際讀音。例如,“孤,古胡切”。假如上字不用“古”,而用“過”、“姑”、“公”等字,下字不用“胡”,而用“乎”、“吳”、“都”等字,被切字的讀音都不會變。因為前者聲母都是[kg],后者韻母都是[u]。原則上,同一類聲母或韻母,只需各用一個漢字表示?!稄V韻》同類聲母的反切上字最多有17個,同類韻母的反切下字最多有12個。

  3.現代漢語拼音除了有雙拼法之外,還有三拼法、四拼法。從書寫形式上看,一個音節可以用1~4個音素字母表示;而反切,只容許用兩個字,即使是零聲母字,也必須有反切上字。例如在普通話里,“愛,烏代切”,被切字“愛”[ɑi]是零聲母。如果是拼音,聲母可以不必表示;反切注音法,則必須用一個“烏”字代表零聲母做反切上字。另一方面,既有韻頭又有韻尾的韻母,也只能用整個字做反切下字。例如,“勸,去愿切”,被切字“勸”的韻母是[yɑn],包含3個音素;反切注音法只用一個與“勸”韻母相同的“愿”字做反切下字。

  對反切產生的時代,歷代學者的認識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

  1.認為反切是三國魏孫炎創造的。其根據是《顏氏家訓·音辭》中的話:“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钡伿现徽f孫炎“創《爾雅音義》”一書,用反切注音,并未說孫炎首創反切之法。

  2.認為產生漢字的時候就產生了反切。清代劉熙載(1813~1881)《說文雙聲·序》說:“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許氏《說文》于字下系之以聲,其有所受之矣。夫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疊韻、雙聲,皆諧聲也?!眲⑹险J為諧聲造字法就是反切。與此相近的看法還有合音說。宋代沈括、鄭樵,清初顧炎武,也都持這種看法。

  3.認為反切產生于后漢服虔、應劭時代。章太炎、吳承仕等力主此說。這種看法比較合乎情理。反切的產生,是為了彌補讀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反切與讀若、直音比較,無疑是巨大的進步。從音韻學史的角度說,反切的產生,標志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從此人們懂得了對漢語音節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個音節分成聲、韻、調三個部分。

  反切需要改良。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在三方面:

  1.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時有一定障礙;

  2.反切上下字用字過多,難于掌握;

  3.有些窄韻,不得不偶爾借用其他韻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準確的弊病。

  因此,后人不斷從各方面對反切進行改良。代表性的主張反映在明代呂坤的《交泰韻》和清代潘耒的《類音》。這兩部書設計反切的基本出發點是,盡量使兩字連讀而拼出被切字的讀音。后來又有清代李光地、王蘭生的《音韻闡微》(1726)和劉熙載的《四聲定切》(1878)。這兩部書在吸取《交泰韻》和《類音》等成果的基礎上寫成。它們對反切的改良已達到最佳狀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未達到理想境地。只有改用一套分析各種音素的符號,才能完善。20世紀50年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制訂了采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