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江西省 > 吉安市 |
吉安(漢語拼音:jí ān;英語:Ji'an City),古稱廬陵、吉州,中國江西省轄地級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是舉世聞名的革命搖籃井岡山所在地。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沿用至今。地理坐標北緯25°58′32″-27°57′50″,東經113°46′-115°56′。 東鄰撫州市的崇仁縣、樂安縣及贛州市的寧都縣、興國縣,南連贛州市的贛縣、南康市、上猶縣,西接湖南省的桂東縣、炎陵縣、茶陵縣,北與宜春的豐城、樟樹市及新余市、萍鄉市接壤。 面積25283平方千米。 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吉安市常住人口為446.9176萬人(第七次人口普查)。
吉安據富饒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吉安是贛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淵源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廬陵文化,素有“金廬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節義之邦”、“狀元之鄉”、“才子之鄉”、“廬陵風光半姑蘇”、“將軍市”、“紅色搖籃”、“革命圣地”的美譽。吉安有革命搖籃井岡山,武功山、羊獅慕、白鷺洲書院、吉州窯、廬陵文化生態園、文天祥紀念館、渼陂古村、陂下古村、燕坊古村、快閣、槎灘陂等著名景區景點。
吉安人杰地靈,素有“江南望郡”、“金廬陵”的美稱。從唐宋至明清,吉安科舉進士近3000名,狀元、榜眼、探花52位(狀元20位),曾經出現過“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歷史盛事?!?a href="/index.php?title=%E5%94%90%E5%AE%8B%E5%85%AB%E5%A4%A7%E5%AE%B6" title="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 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里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先后誕生在這里,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底蘊濃厚的廬陵文化。1927年,毛澤東、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吉安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占全市面積的51%,平原與崗地約占23%,山地與丘陵約占23%,水面約占4%。屬中亞熱帶丘陵山市季風濕潤氣候。全市多年平均氣溫為17.1-18.6℃,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87毫米。
吉安先后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科技興貿創新城市、全國新型工業化(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基地城市、外商投資最佳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江西省首屆生態宜居城市等榮譽稱號。吉安也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
- 郵編:343000 代碼:360800 區號:0796
行政區劃
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駐吉州區
歷史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政區設置歷經變化。夏、商地處揚州西南和荊州東南境。周屬吳越楚之地。
秦 境內廬陵(今吉州區、青原區、泰和縣、永豐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井岡山市及吉安縣、吉水縣一部分)、安平(今安福及吉安縣一部分)、新淦(今新干縣、峽江縣、樟樹市及吉水縣一部分)縣屬九江郡,安成(今安??h一部分)縣屬長沙郡。
西漢 廬陵、安平、新淦縣屬豫章郡,安成縣屬長沙王國。
東漢 永元八年(96)安平更名平都,析新淦、廬陵地置石陽縣。建安四年(199)正式確立廬陵郡,隸揚州,轄高昌、興平、陽城、西昌、遂興(此5縣由原廬陵縣析置)、南野、雩都、贛、平都、石陽(此5縣原隸豫章郡)縣。建安九至二十年間析西昌地置永新縣。安成縣屬長沙郡。
三國 吳嘉禾四年(235)遂興更名新興,次年南野、雩都、贛縣劃屬廬陵南部都尉。寶鼎二年(267)析新喻、宜春、萍鄉、平都、永新、安成等縣置安成郡,隸揚州,析新淦、石陽地置巴丘,析石陽、陽城地置吉陽縣。吳末析西昌地置東昌縣。
西晉 太康元年(280)陽城、新興、安成更名陽豐、遂興、安復,析永新地置廣興縣屬荊州安成郡。元康元年(291)今市域皆隸江州,巴丘縣劃屬豫章郡。
東晉 領屬如西晉。
南朝 宋時巴丘縣劃回廬陵郡。齊沿宋制。梁天監元年(502)并高昌縣入石陽縣;大同二年(536)興平縣屬巴山郡,陳永定元年(557)劃回廬陵郡;永定二年以安成郡中部和廣興六洞置安樂郡,廣興縣屬之,撤西昌縣,新淦縣由豫章郡改屬巴山郡。
隋 開皇九年(589)復置西昌縣;十年再撤西昌縣,廢廬陵、安成、安樂、巴山諸郡,置吉州,轄廬陵(石陽縣改)、安成(安復、平都縣合并而成)、新淦(由巴山郡來屬,巴丘、石陽一部分并入)、安豐(西昌、東昌、遂興、廣興、永新縣合并而成)、吉陽、陽豐、興平縣;十一年轄廬陵(吉陽、陽豐、興平3縣并入)、安成(十八年改安復)、新淦、泰和(安豐縣改)縣。大業三年(607)吉州改廬陵郡。大業末析廬陵縣水東11個鄉置吉水縣。
唐 武德五年(622)廬陵郡改吉州,安復縣升為潁州,置南平州、西吳州,吉州轄廬陵、新淦、吉水縣,南平州轄泰和及復置的永新、廣興、東昌縣,西吳州轄新喻縣西南地;七年廢潁州,安復復縣并改名安福,西吳州轄地入吉州,吉州轄廬陵、新淦、吉水、安??h,南平州轄縣未變;八年廢南平州,吉州改廬陵郡,轄廬陵、新淦、吉水、安福、太和(由泰和縣改,永新、廣興、東昌3縣并入)縣。貞觀元年(627)郡隸江南道。顯慶二年(657)廬陵郡改吉州,復置永新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州隸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吉州改廬陵郡,十四年吉水縣改鎮。乾元元年(758)廬陵郡改吉州。
十國 唐哀帝天祐七年(910)吳楊隆演升吉水鎮為縣。南唐升元二年(938)新淦崇學鄉地劃屬清江縣(1988改設樟樹市),吉水縣改場,保大八年(950)吉水場改縣;交泰三年(960)析太和地置龍泉縣。
北宋 開寶八年(975)置吉州廬陵郡兼軍事,次年隸江南西路,端拱二年(989)隸江南路,天禧四年又隸江南西路。至和元年(1054)析吉水地置永豐縣;熙寧四年(1071)析龍泉、太和、贛縣地置萬安縣;宣和三年(1121)龍泉縣改泉江縣。新淦縣于淳化三年(992)劃屬臨江軍,并于治平三年(1066)析茂才鄉于清江。
南宋 建炎四年(1130)隸江南路;次年復隸江南西路,泉江縣復名龍泉縣。紹興十九年(1149)析永豐縣云蓋鄉于樂安縣。
元 至元十四年(1277)設吉州路總管府,隸江西行省。元貞元年(1295)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和新淦由縣升州,分屬吉州路和臨江路?;蕬c元年(1312)吉州路總管府改吉安路。至順年間(1330~1333)析永新地置永寧縣。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改吉安路為吉安府,新淦州屬臨江府。
明 洪武二年(1369)吉水、安福、太和、永新、新淦州復縣,改太和為泰和;九年江西行省改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設“道”,吉安府屬分巡兼分守湖西道。嘉靖五年(1526)析新淦地置峽江縣,與新淦同屬臨江府。
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廢湖西道,吉安府直隸江西省。雍正九年(1731)隸分巡吉南贛道。乾隆十九年(1754)隸分巡吉南贛寧兵備道。乾隆八年析安福、永新地置蓮花廳屬吉安府,新淦、峽江縣仍屬臨江府。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廢府,境內縣廳直屬省。1913年蓮花廳改縣。1914年設廬陵道,領吉安(廬陵改)、泰和、吉水、永豐、安福、遂川(龍泉改)、萬安、永新、寧岡(永寧改)、蓮花、峽江、新淦、宜春、清江、新喻、分宜、萍鄉、萬載、高安、上高、宜豐縣。1926年廢道,縣直屬省。1927年春,省民政廳設立吉安市政廳,以籌建吉安市政府。1928年5月正式成立吉安市政府,直屬??;10月因城市人口不足20萬,改設吉安市政局。1929年3月撤市政局,所有市政公務復歸吉安縣政府。1931年境內吉安區轄吉安、平赤(吉安縣東固一帶紅色區域)、永豐、吉水、泰和、萬安縣;安福區轄安福、永新、寧岡、遂川、蓮花縣;新淦、峽江縣屬南昌區。1932年境內第九行政區轄吉安、吉水、峽江、永豐、泰和、萬安縣;第十行政區轄永新、安福、寧岡、蓮花、遂川縣;新淦縣屬第一行政區(1935年屬第二行政區;1942年又屬第一行政區)。1935年始,境內設第三行政區,轄11縣。1949年6月30日成立吉安分區;5月22日至8月15日境內12縣相繼解放成立各縣人民政府;7月16日成立吉安市人民政府;8月27日成立贛西南行政區,吉安分區受行政區和省雙重領導。境內12縣1市除新淦縣屬南昌分區外,均屬吉安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0年9月吉安分區改吉安區(1955年3月改吉安專區;1968年2月改井岡山專區;1971年1月改井岡山地區;1979年7月改吉安地區)。1951年6月17日撤贛西南行政區,吉安區直屬省。1952年9月新淦(1957年改稱新干)縣改屬吉安區(1956年1月,清江縣親睦鄉劃入新淦縣)。1953年1月7日吉安市改鎮,11月28日復市。1958年11月13日吉安縣市合并,稱吉安市;12月寧岡與永新合并,稱永新縣。1959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井岡山管理局,屬江西省人委派出機構;7月正式掛牌成立;11月復寧岡縣,與井岡山管理局合署辦公;同年6月復分吉安縣、吉安市。1961年12月寧岡縣與井岡山管理局分治,縣由吉安專區領導,局由省直轄。1968年3月2日,井岡山管理局改井岡山革命委員會(1969年改屬井岡山專區)。1977年1月24日,恢復井岡山管理局,為縣級行政單位,由省直轄。1981年10月設立井岡山縣。1984年12月井岡山縣改市。1992年6月蓮花縣劃歸萍鄉市。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8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吉安市人民政府。同時,撤縣級吉安市,成立吉州區和青原區。并將寧岡縣與井岡山市合并,組建新的縣級井岡山市,直隸江西省,吉安市代管。地級吉安市轄新干、峽江、永豐、吉水、吉安、泰和、萬安、遂川、安福、永新縣,吉州、青原區,井岡山市。
2001年12月末止,全市轄221個鄉鎮,3129個行政村。
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459.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1.8萬人。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46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7.4萬人。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46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9.8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吉安市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9個街道、111個鎮、100個鄉、2個民族鄉。
地理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位于北緯25°58′32〞~27°57′50〞,東經113°48′~115°56′之間。南北長218千米,東西寬208千米,國土總面積25283平方千米。東接撫州市樂安縣和贛州市寧都、興國縣;南鄰贛州市贛縣、上猶縣、南康市;西連湖南省桂東、炎陵、茶陵縣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北靠萍鄉市蘆溪縣和宜春市袁州區、樟樹市、豐城市及新余市渝水區、分宜縣。距省會南昌公路里程為219公里,首都北京鐵路里程為1805.6公里。
地形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南、西三面環山。境內溪流河川、水系網絡酷似葉脈,贛江自南而北貫穿其間,將吉安切割為東西兩大部分。地勢由邊緣山地到贛江河谷,徐徐傾斜,逐級降低,往北東方向逐漸平坦。北為贛撫平原,中間為吉泰盆地。
地貌
屬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分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崗阜臺地、河谷平原、谷盆地七類,中山為海拔1000~2000米山地,面積約1920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59%。低山為海拔500~1000 米山地, 面積約為535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1.17%。廣泛沿吉泰盆地的四周分布,形成“盆緣”。高丘海拔為200~500 米,面積約為451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7.86%,廣泛分布在境內中部地帶,多與低山相接或鑲嵌。低丘為100~200 米山地,面積約為7052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7.89%,是境內面積最大的一種地貌類型。崗阜臺地海拔為50~100米山地,崗阜臺地包括低丘向河谷延伸部分的崗地和由河流流水沖積物堆積而成的洪積、沖積臺地(河谷階地)兩大部分,面積約190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53%,均沿贛江及主要支流兩岸呈帶狀分布。河谷平原分為干流谷地和溪流谷地兩大類,面積約為4388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7.37%。盆谷地系指印支運動以來的繼承復合性斷陷盆谷地,四周為低山、高丘所包圍,盆地呈園形,周圍小溪匯入盆地,形成輻射狀水系,面積約為150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0.59%。
山系
境內山體主要由兩大山脈構成:贛江西部為羅霄山脈,東部為雩山山脈。羅霄山脈為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的統稱,聳峙于贛湘邊境,是南嶺中部大庾嶺的北支,整個山脈走向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其西北部和西南部盤踞著武功山和萬洋山,為贛、湘兩省的天然屏障;諸廣山余脈則橫亙于南,是吉安與贛州的界嶺;這三段山脈相互近于平行,皆成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并與其集合體羅霄山脈的總走向呈微角度相交,構成邊幕式疊瓦狀排列。在羅霄山脈北段武功山南側還存在羅霄山脈的一大支脈陳山。而雩山山脈的玉華山、高龍山、東固山等山體連成不規則的月牙形綿延于區境東部和東南部,從而構成境內山脈整體輪廓:東、西、南三面環山,南高北低的地勢。境內最高點是羅霄山脈南段萬洋山主峰南風面,海拔2120.4米,為全省第二高峰;境內最低點在溧江匯入贛江入口處南岸的新干縣劉坊一帶,海拔25米。
水系
境內水系以贛江為主流,贛江在萬安縣澗田鄉良口入境,縱貫市境中部,流經萬安、泰和、吉安、青原、吉州、吉水、峽江、新干等縣(區),在新干縣三湖鎮蔣家出境,境內河段長264千米,天然落差54米,干流吉安段流域面積為26251.7平方公里,占贛江流域總面積的32.8%。
贛江主流吉安段有眾多的支流分布在其東西兩岸并全部匯入贛江,構成以贛江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境內以不同級別最終匯入贛江、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共733條,河流河網密度為0.4。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大支流有八條,其規模由大而小依次是禾水(是贛江中游段最大支流,從河源至小江河匯入口段稱文匯江,也稱琴水。流域面積9098平方千米,主河道長255千米,上、中、下游段主河道縱比降分別為0.81‰、0.648‰、0.13‰)、烏江(流域面積392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81千米,主河道縱比降1.20‰)、瀘水(流域面積3394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61千米,主河道縱比降為1.14‰)、孤江(又名蘆水,古稱明德水,流域面積308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54千米, 主河道縱比降0.987‰)、遂川江(流域面積2882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80千米,主河道縱比降1.96‰)、蜀水(流域面積1301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57千米,主河道縱比降2.05‰)、洲湖水(又名消河、陳山河。流域面積1103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04千米,主河道縱比降1.82‰)、牛吼江(主流六八河與其最大支流六七河在泰和湛口合流后的稱謂,古稱禾溪。流域面積1058平方千米,主河道長118千米,主河道縱比降2.68‰)。
自然資源
全市水資源達215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7萬千瓦,全省最大的水力發電廠萬安水電廠就在吉安。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 ,有4000 余種植物和1000多種動物,是國內杉木、濕地松、毛竹、油茶等經濟林的重要生產基地。境內山青水秀,生態優美,紅、綠、古三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井岡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山”,屬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市內還有武功山、青原山、玉笥山、白水仙等4 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當今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窯遺址吉州窯,以及白鷺洲書院、新干商墓遺址、永豐西陽宮等一大批人文古跡。
土地資源
吉安市國土總面積25271平方千米,土地大致可分三大類:紅、黃壤土地,紅壤丘陵,平崗地。土壤主要有五種類型,分別是紅壤、黃壤、紫色土、潮寺、水稻土。土地資源利用以耕地、林地、牧草地為主要形式。2013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666.0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547.08萬畝。
水力資源
境內河流眾多,以贛江為中軸,有28條大小支流匯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量充盈,水力資源充沛。各河水流域總面積約29000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193.13億立方米,理論蘊藏量為2503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為157萬千瓦。集水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贛江一級支流有遂川江、蜀水、孤江、禾水、瀘水、烏江、洲湖河及牛吼江共8條,總流域面積為22500平方公里;集水面積在200-1000平方公里的贛江一級支流良口水、皂口水、通津水、云亭水、仙搓水、固陂水、橫石水、固江、黃金水、住岐水、沂江、湄湘水、狗頸水等十三條河流總長約28000公里,沙網密度為0.8公里/平方公里。全市現有水庫1206座,蓄水量達19億立方米。地表水人均占有量約為4800立方米,畝均耕地占有量為3460立方米。地下水埋深3-5米,含水層厚8-15米,多年平均地下水總量為46億立方米,豐水年為56億立方米,平水年為45億立方米,枯水年為28億立方米。全市總入境水量293.94億立方米,是全市年產水量的1.52倍,其中贛州市入境水量273.4億立方米,撫州市入境水量9.96億立方米,宜春市入境水量0.64億立方米,新余市入境水量0.72億立方米,萍鄉市入境水量6..86億立方米,湖南省桂東縣入境水量2.36億立方米,總出境水量475.00億立方米。在贛江主流萬安、泰和和峽江段分別修建了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萬安水電站、裝機容量12萬千瓦的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和總裝機容量36萬千瓦的峽江水電樞紐。
礦產資源
吉安市地下礦藏眾多,已發現的有鐵、鎢、煤、金、螢石、石膏、巖鹽、硅石、瓷土、高嶺土、耐火粘土、飾面用花崗巖、飾面用大理巖、水泥用灰巖、鹵水、礦泉水、地熱水等,累計達55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種數的33%,其中28種礦產有探明儲量。除稀土礦外,列入《江西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有21種,礦產地95處,主要為水泥用灰巖、鐵、鎢、煤、巖鹽、石膏、螢石;資源儲量居全省前列的礦種有鐵、泥炭、石膏、飾面用花崗巖等4種,其它未列入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主要為硅石、制灰用灰巖、滑石、鉀長石、礦泉水。全市礦產地800余處。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主要礦種煤炭保有基礎儲量837.9萬噸礦石量、資源量4834.16萬噸,鐵礦石保有基礎儲量7144.96萬噸、資源量39591.71萬噸,鎢(WO3)保有基礎儲量2846噸、資源量9414.28噸,螢石礦石保有基礎儲量41.26萬噸、資源量62.65萬噸,水泥用灰巖保有基礎儲量5085.1萬噸、資源量31588.26萬噸,石膏保有基礎儲量3189.2萬噸、資源量253.9萬噸,巖鹽保有基礎儲量13077.2萬噸、資源量9923.74萬噸,粉石英保有基礎儲量165.9萬噸、資源量388.3萬噸,硅石保有基礎儲量30.6萬噸,資源量941.5萬噸。
森林資源
2013年吉安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75.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69.5%。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森林)面積147.99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84.3%,全市森林覆蓋率67.61%,活立木蓄積量8238萬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吉安市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區和丘陵地帶,其中井岡山地區分布較多。據調查統計,2013年吉安市有陸生野生動物有344種(含亞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6%,其中:獸類46種,鳥類229種,爬行類39種,兩棲類29種,昆蟲綱1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豹、云豹、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大鯢(娃娃魚)等8種,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獼猴、穿山甲、蘇門羚、水鹿、斑脅田雞、白鷴、鴛鴦、花田雞、貓頭鷹、虎紋蛙等42種。
吉安市主要野生植物有3513種,占全國總數的11%,其中苔蘚類463種,蕨類335種,裸子植物12種,被子植物315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的植物有55種,列入《江西省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的植物有163種;如銀杏、南方紅豆杉、華木蓮、大院冷杉、水松、蘭科植物、沉水樟、樟樹、楠木、桂花、紫薇、羅漢松等。
文化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廬陵文化
廬陵文化是贛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余縣(區)的區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于世。廬陵府不但考取進士三千(天下第一)和狀元二十一(天下第二),而且在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的庚辰科和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鼎甲3人均為吉安人,這種“團體雙連冠”現象在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因而吉安有“一門六進士,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的美譽。
商賈文化
自古“吉安老表一把傘,走出家門當老板”。湖廣、云貴川通都大邑,都設有廬陵同鄉會和會館。廬陵商幫主要經營綢緞布匹,南北雜貨,也開典當錢莊。廬陵人周富九是上海的大富商。清初,吉安商人劉爾凱,在武漢、長沙擁有數百的商號和工廠。乾隆皇帝封他為大夫。他在家鄉建造民房60幢、大祠堂5座。歷史上廬陵商人曾修過一條青石板路,從吉安通湖廣。路上,十里一亭,遇江建橋,遇河設渡。
農耕文化
自唐、五代至宋、明、清,吉安市的丘陵,山地墾殖面積不斷擴大,“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峻巖重谷,昔人足跡所未至者,今皆為膏腴之壤?!保ㄔ仓埂逗套V》序)就是說,在宋代,吉泰平原就已成為贛中糧倉。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時任泰和縣令的黃庭堅曾深入山區,考察民情,作詩10余首,有“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句;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年)詩人張孝祥進入清江、新淦境內,見“沃址百里,黃云際天”,感嘆“他處未有也”,并賦詩:“野水彌漫欲漲川,稻云烘日更連天……黃犢眠處高樹蔭,白雞啼時遠炊煙?!?
農耕文化發達的標志之一是宋哲宗時,泰和人曾安止撰寫了農學專著《禾譜》。僅從殘存書稿來看,就已記錄當時吉泰平原栽種的50多個水稻品種。蘇軾貶往嶺南,過泰和,得見此書,惜其只記農作物而未記農器具:“過廬陵見宣德郎曾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所缺,未譜農器也?!庇谑菛|坡先生將他在湖北武昌見過的農器具秧馬描繪一番,并作《秧馬歌》附《禾譜》之末。到南宋時,曾安止侄孫曾之謹“追述東坡作歌之志”,撰《農器譜》與《禾譜》配套,并寄給當時大詩人陸游,陸游賦詩感嘆農藝農事不為世人所重。曾氏祖孫能在那個重功名仕途的年代總結農業科學,并因此與當時文壇大家建立友誼,是吉安農耕文化的驕傲!還有麻、桑、茶、果的栽種,代有珍品,時有貢品。
民間文藝
吉安戲曲
三角班 是一種民間小戲班,它是由小生、小旦、小丑3個角色組成的戲班,故名“三角班”。這樣的戲班人數不多,場面不大,連樂隊在內不超過10人,有“七緊八寬九輕松”之說;設備簡單,服裝道具不滿一籮擔.人們稱之為“一套鑼鼓兩把琴,草帽折扇加短裙”。藝人們就靠這點“家當”,活躍在各地的戲臺和曬場上。三角班發源于撫州地區的宜黃縣,迄今有200多年歷史,后傳入永豐縣。經發展后,又流傳到吉水螺田、白沙一帶。清朝光緒年間,白水人鄧慶周在吉水縣的上南坑等一二十個地方廣為傳藝,授徒300余人。眾藝徒出師后又都各自組班,到處演唱。從此,三角班遍布全縣,盛極一時。同時還逐漸向吉安、安福、泰和、遂川、峽江、新干等地流傳?!?
三角班的唱腔大都樸實明快,輕松活潑。唱詞通俗易懂,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三角班的劇目非常豐富,有《毛朋記》、《蔡鳴鳳》、《秧麥》、《補背褡》等大小劇目120多個。這些劇目大多數內容樸實、健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為群眾所喜聞樂見。但也有些劇目內容比較低下、庸俗,在社會上多有非議,“不能登大雅之堂”?!?
解放后.“三角班”獲得了新生。1950年,宣傳文化部門即派出專人,將一些多年返居田園的三角班藝人召攏回來,同時,還大力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組建了“吉安專區采茶劇團”。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挖掘、整理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又提高了表演水平,三角班發展成了行當俱全的大班——吉安采茶戲。
吉安曲藝
永新小鼓 流傳在永新縣、井岡山市、安??h、吉安縣、泰和縣等地與永新相鄰的鄉鎮。起源于1740年間。當時永新城內盲藝人采用永新縣號子和山歌音調,以當地方言編唱民間故事和戲文,平日在城鎮街頭巷尾坐椅而唱以謀生,當時叫“唱號音”。建國后新文藝工作者加工整理這一傳統曲藝形式時,起名為永新小鼓,并搬上舞臺,改坐唱為站唱,擴大表演空間。它有說有唱,以唱為主。藝人表演時,一面小鼓系于腹部,左手持兩塊連起的竹片,右手拿一根似筷子的長七寸,一頭系有紅線墜子的竹桿,以此做伴奏道具,自敲自唱,內容多屬詼諧幽默人物事件,唱腔起伏跌宕,分平腔、高腔兩大派。建國前已產生100多個曲目,流傳下來的有30多個,短小段子有《懶婆娘》、《魯班造廚》、《娘投女》、《四姐下凡》等,大型連本有《烏金記》、《南桂打酒》、《兩喜緣》、《曹安舍子救爹娘》、《拜壽記》等。蘇區時期,永新禾水鎮蘇維埃宣傳部曾組織盲藝人以永新小鼓服務革命戰爭,并派干部專門編寫新內容的唱號音本子,培訓教唱,介紹到各地去宣傳演喝。新編新曲目有《打倒列強》、《打倒土豪分田地》、《歡迎白軍反水》、《紅軍打勝仗》、《婦女支前線》、《小江紅了天》等。建國初期,配合形勢,產生了《婚姻法好》、《鬧翻身》、《除惡霸做主人》、《打倒地主分田地》、《生產致富》、《抗美援朝》、《保家鄉》等新內容的曲目。1957年。文藝舞臺正式演出永新小鼓傳統曲目《懶婆娘》,反響強烈。此后,進一步受到重視,得到改造提高。1965年首次以新創作的曲目《打得美帝命歸西》參加吉安業余文藝會演。從此,大量涌現新編曲目,影響較大的有《怒斥四人幫》、《公社王書記》、《打電話》、《只育一枝花》、《借妻》等。 1976年永新縣藝人曾以小鼓這一形式在省獲獎并赴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以后永新小鼓《打電話》,1984年獲江西省人民政府文藝創作二等獎?!吨挥恢ā?1986年獲全國曲藝錄相比賽鼓勵獎?!?
道情 流傳在吉水、峽江、新干、永新、井岡山等縣市。藝人演唱時用簡板和漁鼓為伴奏樂器,又稱漁鼓。所演唱曲目多屬有情節,以唱為主,說為輔,不受時空限制。建國前各地盲藝人、流浪藝人多演唱此形式以謀生。建國后,新干、峽江、吉水等地曾組織盲藝人配合各種政治運動編唱新內容的曲目。吉水新曲目《十唱毛主席》,曾在吉安1978年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獲獎。
蓮花落 藝人單人持兩塊用繩穿后加裝飾物的竹片作伴奏器演唱,不受時空限制。唱詞多為七字句,有四句一韻和兩句一韻兩種;固定的多為唱戲文事故,即興的隨意性大。過門均加“蓮花落、落蓮花”之類的襯詞,以更充分發揮音樂的效果作用。有土地革命時代的曲目流傳至今,如永新縣的《共產黨員成功萬萬年》、泰和縣的《當兵就要當紅軍》。萬安、遂川有傳統曲目《十字牌》、《蟲子歌》等。
春鑼 流行于安福錢山一帶。每年立春前.報春人(民間藝人,又叫報子),敲打著斜挎肩上或扎于腰間的春鑼鼓(比普通鑼鼓小些),走村串戶,挨家報告交春日期,奉送一張《春牛圖》,說些吉祥話,祈祝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并唱一組《報春歌》。一般進門唱《雙手敲起龍鳳鼓》,主人清喝茶時唱贊美主人的《賢良嫂子一枝花》,貼《春牛圖》時唱《春光長在吉祥人家》,告辭時唱《少陪歌》。春鑼有唱有說,以唱為主,通常詞不甚固定,見人唱人,見物唱物,篇幅不受限制。
吉安民間舞蹈
盾牌舞 屬群舞。流傳于永新、井岡山、安福、吉水等縣市,以永新縣泮中鄉最盛。也有叫“藤牌擺”的。1850年前后從廣西傳入。它是全部表演者為英武男性、充滿激越熱烈情緒而充分顯示陽剛之美的舞蹈。元霄佳節,廣場表演。由8名左手持盾、右手握帶有響環的短刀武士,通過四角陣、一字長蛇陣、八字陣、黃蜂陣、雙蛇出洞陣、龍門陣、荷包陣、對叉相對陣幾個陣式,表現兩軍對壘破陣,互相攻守,短兵相接的戰斗情景。分舞牌和對打兩部分。舞牌有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滾牌、躲牌、花牌等項目,豐富多彩。表演時并以表演者催氣力剛的“嗬”聲作烘托。鑼鼓嗩吶伴奏,所用主要曲牌有《鑼腔》、《長音加花》、《七塊柴》等。
獅舞 均在春節至元霄期間在鄉鎮舞臺或場坪中表演,主要表現獅子各種生活情態。表演動作較自由,不受音樂節奏限制,伴奏只起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
單獅舞。流傳于永新縣南鄉一帶。宋代從廣東省大埔縣傳入。表演者身披風黃麻作毛綴在黃布上而成的獅被,頭頂紙殼麻片制作彩繪而成的獅頭,在場地或舞臺上的一塊方桌上表演。給人印象靈活、生動?!?
雙獅舞。流行在永新縣南鄉一帶。2名表演者各舉獅頭,披獅被,圍一彩球表演。氣氛熱烈歡快?!?
雙獅舞繡球。流行于永豐縣龍岡、潭頭、沙溪一帶。5人參加表演,2人各舉獅頭,披獅被,1人執繡球,共舉牌坊立于場地中央。球手以個變萬化的彩球調戲2獅。2獅圍牌坊追繡球?!?
獅猴舞。流行在井岡山市拿山鄉一帶。2人參加表演,一舉獅頭并披獅被,一披被扮猴。即興表演二者相遇狹路時的各種情態?!?
斗牛獅。是啞劇形式的面具舞。屬于儺舞一類。流傳在遂川縣五斗江鄉,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根據《西游紀》中孫悟空、沙和尚智擒牛魔王的故事編排而成。9人參加表演,3人分別扮孫悟空、沙和尚、土地神,3人扮3只小猴,3人合扮青牛精,一為頭,一為腰,一為尾。表演時青牛模仿牛的各種動作,孫悟空等則先對牛精堵、截、追打,后喂草、撓癢、喂水、梳毛。此舞除面具外,以舞蹈與武術渾為一體和詼諧幽默是其主要特點。
1984年,根據中央和省“民間舞蹈集成”采集整理的有關精神,當時成立了吉安“民間舞蹈”采集整理領導機構,開展工作,除各縣市文化館發動力量,投入普查采集外,市里并組織專門人員深入各地采訪、調查、記錄,對各縣市所編資料本進行比較篩選,從中選出蘇區舞蹈9個,其他舞蹈24個(包括盾牌舞1個、龍舞5個、獅舞2個、馬燈舞2個、蚌殼舞1個、茶燈舞5個、其他燈彩5個、戲曲舞蹈4個、宗教祭祀舞4個),共33個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歷時5年,于1989年整理編輯成了《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吉安地區分卷》一書,這是吉安民間文藝遺產采集整理的成果之一。定稿后,經省驗收通過。所遺憾的是它未能正式出版。后來,此書中共有13個舞蹈被選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西省卷》于2001年12月由上海學林出版社正式出版。
吉安民間器樂
吉安的民間器樂曲,以吹打樂占主導地位??煞譃閱未荡蚝碗p吹打兩種類型。單吹打樂曲較為單一,但可反復演奏;雙吹打可在單吹打的基礎上增加樂器,形成復調,演奏氣氛更為熱烈。從地方色彩上看,可分為贛中、贛西南、贛南三個色彩區。吉安、吉水、永豐、峽江、泰和、新干屬贛中;永新、井岡山龍市、安福西北部屬贛西;遂川、萬安屬贛南。贛中本土色彩較濃,贛西的往往吸收湖南花鼓的一些色彩,贛南的則受到了贛南采茶戲音樂神韻的影響。
這里民間器樂曲異常豐富,曲牌多達幾十首,大致可分為主類,即器樂套曲,器樂散曲、器樂絲弦曲。鑼鼓嗩吶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并兼以笛子。絲弦器樂曲伴奏樂器原先是用笛子與琵琶,啟來只用笛子伴奏,已不見絲弦樂器伴奏了?!?
器樂套曲最有代表的是《十番》,由《一江風》、《二凡》、《三塊玉》、《四孟子》、《五馬四朝》、《六月嶺》、《七姐下凡》、《八仙獻寶》、《九腔》《十麻雀》十個曲構成,一曲又由數曲組成,其中《九腔》,又有《吉安九腔》、《湖南九腔》、《贛路九腔》之分。此套曲各縣并不完全一樣。此外,較普遍演奏的套曲還有《滿江紅》、《金山腔》、《風入松》、《耍孩兒》、《小八仙》、《粉蝶》、《破江車》、《凱歌》等曲牌,也是各以數支曲組成一套的。如《粉蝶》,則是由一個引子和五個曲牌所組成。所有器樂套曲都具有節奏明快、情緒熱情、氣勢磅礴的特點,宜表現喜慶、歡樂情緒,用于較大場合,如舊時迎神,祭祀以及向來的婚嫁、喬遷、祝壽、誕生、建國后的各種歡慶活動。器樂套曲都以鑼鼓嗩吶伴奏,更使曲牌特定效果突出。
器樂散曲。民間叫碎曲子,年節燈彩活動的伴奏音樂就屬此類。數量最大,曲牌眾多。既有宜于表現喜慶情緒的,如《瓜子仁》、《步步高》等曲牌,也有宜于表現哀傷情緒的,如《哭皇天》、《隨手》。必須指出的是這類曲牌中,有極少一些所表達的情緒和氣氛較平穩,因此在民間紅白喜事中均會出現。 如吉安縣的《柳青娘》這一曲牌便是,其中傾向性感情的表達,主要在于演奏者對于演奏的分寸掌握,每以恰當的力度、節奏、速度,達到情感的預定傾向。器樂散曲主要以嗩吶伴奏?!?
器樂絲弦曲。在民間器樂中,也占有一定的數量,最大的特點是戲曲味濃。主要以笛子為伴樂器。這類曲大量用于戲曲過門,民間大型喜慶宴席安座,出萊時常演奏。流傳較廣泛的有《乾氣中》、《坤吉祥》《萬年歡》、《鬧金階》、《中和樂》、《滿園香》等。絲弦器樂曲牌中,有的本身又是小型的套曲,如《瑞氣盈門》,由《春酒瑞》、《夏酒氣》、《秋酒盈》、《冬酒門》四個曲牌組成,《花開富貴》包括《東酒花》、《南酒開》、《西酒富》、《北酒貴》四個曲牌?!?
民間喜慶、哀喪活動過程都有一套完整的器樂曲高奏,以形式氣氛,多是器樂散曲。如在永新婚喜中,新娘梳妝奏《哀里娘》,出閨房上轎奏《扒字調》起轎出嫁奏《八寶頭》,轎過村莊奏《敬神》,轎過河邊或池邊遇見婦女洗菜時奏《洗菜心》,轎走山路進山時奏《高山滴水》,轎停在山路時奏《高山流水》,轎行走在大街上時奏《狀元游街》,新人拜堂行禮時奏《西頭游》,喜宴請娘舅上席時奏《倒四介》,喜宴上菜紅燒蹄花時奏《擺酒》,喜宴娘舅下席時奏《順四介》,新人入洞房時奏《送房洞》,均以嗩吶伴奏,一片喜氣,熱烈興奮。
民間歌曲
從作品形成來看,吉安民間歌曲載體可分號子、山歌、小調、歌舞曲、風俗歌、兒歌六類。從吉安這塊既是中華文明故地,又是紅色革命圣地的特定人文內容來看,則可分成傳統民間歌曲和紅色民間歌曲或革命歷史歌曲兩部分。其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的審美價值和借鑒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號子。它是勞動中具有音樂節奏的呼號,因勞動環境不同,可分為水上號子和陸地號子兩種。水上號子多流行于贛江中游及其支流禾河、恩江;陸地號子多流行于城鎮及山鄉。腔調常吸收當地山歌音調。即使有外地傳入的也融合在地方語言中,具有鄉土特色。歌詞多以勞動中的呼號聲為主,用一領眾和的演唱方式來協調勞動節奏,多由領唱人根據群眾性情緒和勞動中的需要即興編成,強調節奏,句子中的字數隨勞動的工種和強度的不同而變化,有二字成行,二字成句的,也有五字和七字一句的,簡潔明快,結構嚴謹,腔調高昂爽朗,直接明確,毫無隱晦,曲調用材較少,常由一個單一的材料(樂逗和樂句)重復或變化重復而成;句幅較強。進行簡潔明快,突出調式的骨干音,曲調進行隨著勞動的情況不同而變化。勞動強度大,速度快,旋律則顯得簡單;反之則顯得強。節奏鮮明,強弱分明,具有律動性,哪一種號子都有一個基本的統一的節奏型,貫穿前后,并和勞動節奏相適應,其音階調式多以()1 2、(2)5 6、(5)6為基調行腔,也有四聲音階()1 2、()1 2 3和五聲音階(1)2 3 5 6、()1 2 3 5、(3)5 6等構成徵、羽、宮、商調式,徵調式最多,宮調式和羽調式次之,商調式較少,角調式更少。
山歌。從音樂風格和歌唱特點來看,可分為高腔、平腔兩種。另外客家人原居地語言自具色彩,習慣把客家山歌單獨列為一類。高腔山歌流傳于贛西的高山地帶較多,音調高亢嘹亮、音域寬廣,節奏自由而富于變化,旋律跳動較大,拖腔處多用“哎”、“羅嗬”等襯詞,高音處用假聲演唱。平腔山歌遼闊悠揚,節奏和速度都較自由,拖腔一般較短,旋律進行比較平穩。色彩鮮明,行腔上字屬尖音較多,唱音較細膩,襯腔中“里格”、“介”字較多。山歌之調按字句和曲體形成不同,分單句子、二句板、四句頭、四六歌、五句子、七句子及多句體的“滾板山歌”。即興性很強,觸景生情,借景抒情,隨唱隨編,表現非常明確、直率,語言豐富,大量用“比”、“興”手法,唱時常加一些襯字、襯腔,以助情緒的發展和氣氛的形成。高度凝煉,形象生動,多是來自群眾生活中的口頭語言,純樸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口頭傳唱。曲式結構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由兩個或四個樂句構成炙段的曲式。其次在樂句中插入襯詞、襯句而構成的擴充樂式的也不少。還有五句子、七句子的樂段結構。那些較長的“盤歌”或“滾板山歌”,多屬敘事性,音調平穩,節奏富于變化,接近自然語調。不少山歌為表示歌唱的開始和結束,并增強表現力,常在基本結構之前加“引句”,如“哎呀嘞”;在基本結構后加“呼號”如“喲嗒喂”等,音調多以()1,()1 2,3(5)6,()1 2等三聲、四聲列為基調行腔,同時反映在五聲音階中各種音列最多,也有少量六聲音階,構成的調式以徵調式最為普遍,其次是羽調式,再次是宮調式和角調式以及交替、混合等調式。
小調。分生活小調、城市小調、戲曲小調三種。生活小調大多數是反映農村題材,大至社會政治事件,小至日常生活片斷內容。詞曲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簡明樸實。城市小調流傳范圍很廣,接觸對象不僅是鄉間人們,還有城市商人、小市民,內容復雜,甚至夾帶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戲曲小調指當地小調已被地方戲曲吸收者,多以生活故事為題材,曲調仍然保持著民歌的風貌。小調好聽、易唱。其歌詞因與曲的關系比較固定,一般是先編好,常是由有內在聯系的若干段組織起來用一個曲調演唱,故以分節歌的形式出現最多,用直敘、輔陳和比興的手法來敘述,句式多樣,有七字句、五字句和五七字混合句的,為均衡句式,大量用襯詞襯句,既起墊襯作用,又使歌唱更為口語化,具有更強的表現力。音樂表現手法比較細致內在,感情抒發多數寓于陳述性的旋律中,敘事和抒情常常交融在一起。曲調大都具有委婉流暢,優美平和的特點,旋律進行以級進多于跳進,環繞進行多于直線進行,裝飾性較強,旋律多呈曲折的波浪型。節奏比較勻稱而有規律,變化對比不大。音列以四聲音階的3(5)6和五聲音階的()1 2 3出現最多,構成的調式以徵調式最為普遍,其次是羽調式和商調節器區,再次是宮調式和角調式,還有其它交替、混合調式。
歌舞曲。分燈歌、茶歌兩種。鄉村年節娛樂劃地為臺,耍龍舞獅,挑花提燈,載歌載舞進行表演,所演的即為燈歌。流傳較廣的有“茶燈鬧春調”、“鯉魚燈調”、“蝦公燈調”、“搖獅燈調”、“馬燈調”等。春日茶山農民采茶之歌,多以茶為內容,也是載歌載舞演唱,極為活躍,是為茶歌。許多曲調接近山歌,還有一部分被地方戲曲所吸收。歌舞曲之詞生動活潑,較具正規性,適應舞蹈性表演的需要,有的內容已由民歌中的敘事成分發展為簡單情節和人物的民間故事,每段四句或八句,稍帶敘事性,有情節的則長達數十句,以七字句為多,也有五字句或五、七字句相間出現,每句音節多為二、二、三。有時因感情的處理和襯詞的穿插,又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曲式結構嚴謹勻稱,句式常是對稱的,多數是單歌式組成。也有兩段或幾個段連綴起來的結構。旋律上有的優美抒情,有的熱情歡快,有的幽默詼諧。節拍規正,一般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多是強拍起強拍收,節奏明快有力。富于動作性,演唱時多以樂器伴奏,一般較為抒情優美的以絲竹樂為伴奏為主,較為熱烈粗獷的打擊樂為主。音調多以()1 2、3(5)6、()1 2 3、(2)3 5 6這基調行腔,落音多在“5”、“1”、“2”上,也有混合運用落在“6”和“3”上。構成調式大多數是徵調式,其次是商調式,極少數是宮調或角調式。
風俗歌。分季節性的和非季節性的兩種。年節時令所唱的為季節性風俗歌,如《劃龍船》、《朝拜歌》、《報春歌》,詞較穩定。非季節性的風俗歌有婚事中的《辭嫁歌》,喪事中的《哭喪歌》,造屋的《上梁歌贊》等,詞多即興編成,尤其是辭嫁之歌,行腔接近自然語調,多以徵音落韻。句式可長可短,可多可少,內容因人因事而異,隨情而生,多用比興開始。喪事之歌中的“繞棺”儀式歌,追悼男性唱《苦辛歌》,追悼女性唱《懷胎歌》,音調平穩,節奏規整,唱腔沉痛、凄涼。
兒歌。從當地生活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中產生,為兒童所編唱成為編與兒童唱。內容有反映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但反映兒童的游戲和傳播知識的較多。其音調節奏大都和自然語調較接近,曲調比較單純,音程跳動小,少裝飾,音域寬,節拍規整,節奏鮮明而變化,句幅短。結構小,情緒較輕快,活潑而富于想象。
民歌采編整理。1978年,根據中央關于編輯《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精神,吉安市民歌采編領導小組成立,此后數年組織以各縣市文化館業務人員為骨干的力量,廣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開展普遍的民歌采集活動連同建國以來部分音樂工作者先后所采集的,共記錄了2500多首民歌,絕大部分有原始錄音。并先后數度召開各縣市文化館音樂干部會議,專題研究民歌問題交流采集工作經驗,評選優秀民歌,舉辦全市民歌演唱會,各縣市編輯出版民歌集成資料本,市成立了以朱艾南為主編的民間歌曲編輯委員會。投入力量著手整理,先編印《吉安地區民間歌曲選》和《吉安地區革命歷史民歌》各一冊。1982年本著搶救民歌和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指導思想,從全市所采集的民歌中,初選了740多首,然后再精選出400多首送省審查,經過反復選擇比較和增補,歷時3年,五易其稿,最后于1984年選定449首編輯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吉安地區分卷》。選編堅持優先選編思想內容好,藝術上又有可取之處者,對一些思想性雖屬一般,但內容基本健康,藝術上確有特色者,也作了適當的選編。所選作品力求達到品種全,范圍廣,能反映全市的民歌特色和風格,該書于1985年印刷出版,是迄今為止吉安市收集最為廣泛的民歌專集,是吉安首先編輯出版的一部“集成”。此書所載民歌后來有171首被選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內。
吉安燈彩
吉安燈彩,普遍流傳各地的有彩蓮船、蚌殼精、草龍燈、高蹺、孔明燈等。較獨特的有鯉魚燈、盤谷長龍、東方巨龍(原名箍俚龍)、東園龍、五龍下海、馬燈、麒麟獅象燈、蝦公燈、茶燈等。
鯉魚燈。流行在吉安縣固江鄉,起源于該鄉瀘水旁居民以打魚為主要職業的棚下村。年節夜間戲耍,表達年年有余,跳躍龍門的愿望。燈隊以1尾鰲魚為首,后隨3條金線鯉魚、6條紅鯉魚、末尾一只小蝦。均以竹篾扎身架形體,首尾可轉動,再貼金色紙,并加彩飾鱗片,體內置有發光照明物,下端裝有擎舉長柄。10名青年穿民間傳統式統一服裝,各執一燈。按花節次序戲耍?;ü澒?6個:鰲魚巡場、群鯉出洞、單折篾搭、單鉆沙、雙折篾搭、單斜折篾搭、打翻車、魚蝦繞水、雙鉆沙、上水、翻潭、咬尾巴、劈柴、跳龍門、團龍、沿巖。音樂用嗩吶曲牌《火炮》、《報鼓》、《大武隊》、《雙棋盤》、《雙如意》、《得勝令》、《節節高》等。
盤谷長龍。起源于吉水縣盤谷鄉,流行在當地,由近300個龍節及一紅珠組成。每個長龍節長2米,篾扎而成,各節以黃布復蓋連接,形成一體,飾鱗、插香。首尾按傳統龍形處理。紅珠1人舉,各龍節1人舉。在廣場表演,程序為喜出水面、上下翻騰、穿花纏繞、騰空而起、搶抱紅珠、曲蜷成團。耍時配鑼鼓伴奏,曲為《金山腔》、《千秋樹》、《綠茅嶺》等?!?
東方巨龍。起源于吉安縣新圩鄉世代有篾匠相傳的栗塘村。龍身共9節,長24米,由1100多個篾箍連結而成一體,外貼大紅色紙鱗片,各層部分重疊,以一條綠筋連接各龍節通體,節內各置干電池照明。10名男性青年參加耍舞,龍頭2人輪流持舞,其余各節均1人持舞。另1名長者參知,即在旁邊吟唱頌歌贊詞。表演程序為踏碎步、抖手正式起舞?;ü澯嬘幸?、翻身、單穿花、雙穿花、打滾、穿尾柱、攀樹、擺字(以龍節按序擺“東方巨龍”四字)。鑼鼓嗩吶伴奏,曲為《四籃子》、《千秋柱》、《風入松》等。
東園龍。流傳于吉安縣永陽鎮東園村。起源于唐朝末年。正月初十日夜間表演于村鎮。竹篾扎龍,飾色紙、布,共11節,每節有供握擎的舉把。程序分天橋、地橋、踏腕站、散打四個階段,均與武術動作結合,以舉龍疊羅漢形成高潮。一場表演三次更換表演者,始終保持渾圓一體。鑼鼓嗩吶伴奏,曲為《橫錘》、《下山虎》等?!?
五龍下海。又名五股龍。產生于遂川珠田鄉珠龍村,流行于該鄉。有300年歷史。分別由黃、紅、藍、綠、白5條龍組成.每條5節,篾扎,紙糊造型。用紅綢連接各節而成整體。另1鯉魚燈、2龍珠燈。共28人組成燈隊。每條龍各有樂隊,各隊有鑼、鼓、鈸及2支嗩吶。表演從鯉魚雙戲珠開始,進而五龍進水、分水、二龍搶珠、高車滴水、四面花、麻雀鉆稈籠、團龍。伴奏曲為《含金珠》、《正月里》、《四景茶》、《大擺隊》、《東西南北》等?!?
馬燈。流行在遂川縣、永豐縣、新千縣一帶。相傳起源于唐代。由4名少女、1名少男在坪場表演。女分別舞紅、黃、綠、白4匹馬,男為牧童。各匹馬分首尾兩段,以篾扎造型彩色,系于女腰前后。男戴草帽,著草鞋,穿彩衫彩褲,持鐮刀,挑草籃。表演程序:騎者揚鞭、群馬跳板、翻滾、互相穿花、擺現隊形,牧者喂馬、洗馬、梳馬、戲馬。邊舞邊唱“年歌花燈調”《十二月花》?!?
麒麟獅象燈。流行在萬安縣南部鄉間。節日廣場表演。篾扎麒麟、獅、象三種動物,體下均有兩根手把。糊色紙或彩布造型。麒麟紫色,獅紅色,象青色、白色各1。另扎2只瓶狀吉祥燈,并插花,供并排隔開置于表演場地。4名女性著彩衣,各執一燈,在花瓶狀的吉祥燈問轉舞,表演下春、四門大開、朝壇、纏柱等程序。急緩相間、動靜結合。鑼鼓和高音吶子伴奏,曲為《長流水》、《十杯酒》、《瓜子仁》、《采茶歌》、《打骨排》等?!?
蝦公燈。流行于泰和螺溪鄉居民多以捕魚蝦為生的舍背村。起源于清嘉慶年間。村人從四川行商學得歸來而傳開。年節廣場表演。燈為2只大蝦,若干小蝦(視參加人數而定),均篾扎、糊紙、彩繪、雕剪某些細部。蝦身以綠色為主、銀須碧眼。大蝦4—5米,直徑40厘米,體下按頭、身、尾各置一擎舉把供3名表演者握舉耍舞。另制圓牌、花缽諸燈。 4名女性舉荷花燈。舞時大蝦領首,在荷花燈間作背上拱、尾下靠、身下挺、首尾速上翹、忽前忽后猛彈諸狀,顯示在水中活動的形態。并作嬉戲、追逐、穿行、爭斗、悠游情態。小蝦隨后仿效。整個表演較自由。常與燈、圓牌燈、花燈同時進行,形成浩大場面,氣氛熱烈。所用伴奏曲牌有《上山虎》、《下山虎》、《鬧燈調》、《吉三槍》等?!?
茶燈。流行于安福一帶。春節期間走村串戶表演。當地群眾稱為“耍茶燈”。道具為各色茶花紙燈。表演者為身穿彩衣的男女青年,各人手持花燈隨音樂載歌載舞,歡唱《茶花娘子來得夜》。并與主人互相對答。待主人請用果點茶酒時,表演者就唱祈祝月月逢春月月紅的《十個月逢春》。茶酒過后,又歌樂相和,起舞演唱表現男女愛情的燈歌《十個月花》和反映勞動歡樂幸福的燈歌《雙采花》。告別時則起舞并唱《答謝歌》?!?
鰲魚燈。流行于吉水盤谷鄉,起源于明代崇貞年間。春節、元霄間耍舞。由8人分4組表演,均穿天藍色對襟衫,舉麒麟、鰲魚、獅、龍四物燈,一人舉首,一人舉尾。隨音樂表演于廣場。四物均篾扎首尾,貼紙彩飾造型,分別以淺藍、粉紅、霞紫、橙黃色布聯結首尾,各成一體。表演并分走四門、打四門、打龍、織壁、步樁傳龍、麒麟引子、跳龍門、團龍等花節。伴奏所用器樂曲牌有《急三腔》、《下山虎》和《瑞生子》、《千秋樹》、《風入松》、《大開門》等?!?
股子龍。又叫股子燈。1850年前后便流傳在萬安縣柏巖鄉。春節元霄時表演于廣場。燈的股數為5—19不等,首尾兩股為龍頭,龍尾造型。中間各股為2—3相連之方燈,均篾扎固定在一塊有舉柄的木板上,除底以外,其余各面糊紙彩飾,四周寫吉祥語貼掛。另有1—4只燈籠。龍燈表演時燈籠均在場外,結字時視情況加入,以補不足。共有高山滴水、對子上水、穿龍門、斗龍穿花四個花節。每結一個花結就用燈擺結一個字,連成一句吉祥話,如四季平安、天下太平等,所用曲牌有《長流水》、《水波浪》、《金線花》等。
吉安民間剪紙
內容多為“雙喜”、“福祿壽”三星、龍、鳳、花、鳥等。用紅紙或先畫后剪,或隨意信手剪,多是對稱構圖,富有裝飾性。吸取了江南剪紙細膩優柔的特點,但也透露了一定的粗獷、簡潔這兩點北方剪紙特點的學習和借鑒。
民間剪紙活動,以新干縣最為突出。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九十年代初新干縣有剪紙愛好者100余人,和原先剪紙技藝較突出的幾位民間藝人積極開展此項活動,形成一種風氣,普及全縣各地,尤以七琴民間剪紙愛好者居多。民間藝人洪桂英、洪志紅、彭許平等人的剪紙作品,富有個性和特色,為群眾喜聞樂見,他們的剪紙作品曾多次受到省、市、縣藝術專家的好評,多次榮獲省、市級資勵,國家、省、市新聞媒體多次采訪報道。多年來,新干縣文化館在發掘和扶植民間剪紙藝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組織剪紙藝術培訓,舉辦全縣剪紙作品展和個人剪紙作品展,推薦和輔導重點作者參加有關作品展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為廣大剪紙愛者提供學習、交流、參展。如成立了七琴民間剪紙協會,舉辦中小學、幼兒園課余剪紙活動等,使新干民間剪紙不斷提高和發展,佳作不斷涌現。主要作品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金牛圖》、《香港回歸》、《雙鳳串牡》、《太陽鳥》、《喜迎黨的十六大》、《牧牛娃》、《十二生肖》、《蝴蝶系列》、《家禽圖》等。
客家文化
正亮堂客家大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堆子前鎮鄢背村井下村民小組4號。清乾隆間,基祖黃由相率義方、義言、義齊三子開新基于井下村,乾隆三十八年(1773),黃由相去世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義方、義言、義齊興建燕山書院與正亮堂,于嘉慶十一年(1806)竣工,正亮堂大梁上“嘉慶十一年丙寅”紀年尚存。
民俗風情
吉安民俗風情,既蘊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又融入了當地百姓的智慧、技藝與品德。除了延續中秋燒瓦塔、端午插“艾旗蒲劍”等傳統元素,除了“下元霄”的奇特習俗,還有不勝枚舉的亮點。歸納起來,主要是“一戲一歌一舞一燈一節”這“五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
一戲,指的是吉安采茶戲。它的雛形是三角班,即由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角色組成的班底。其內容豐富、曲調樸實、旋律婉轉、唱腔通俗,表演載歌載舞,極具特色的矮子步、拐子步、裙子功、扇子功等花樣疊出,扣人心弦。吉安采茶戲有豐富的吹奏曲牌,大多來自吉安戲及民間器樂曲。這些年創作演出的《遠山》、《鄉里法官》先后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一歌,指的是客家山歌。吉安客家人分布廣泛,客家山歌即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種民歌,大體分六種: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五句板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作為紅軍后代的井岡山客家山歌“百靈鳥”江滿鳳,還演唱了電視連續劇《井岡山》主題曲《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并亮相央視“星光大道”,轟動一時。
一舞,說的是永新盾牌舞。它是集音樂、舞蹈、武術、雜耍及造型于一體的傳統舞蹈藝術,分為四角陣、長蛇陣、八字陣、黃蜂陣、搭牌、龍門陣、荷包陣、打花牌等八個陣式,主要表現兩軍對壘破陣、相互攻守、拼戰廝殺的激烈場面,先后參加了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等大型活動,好評如潮。
一燈,便是吉安鯉魚燈。其舞蹈花節精美靈動,變幻繁復;其燈形美觀,奇特的魚鱗壓花工藝美侖美奐,堪稱燈彩之鄉的典范。它由一只威武雄壯的鰲魚燈作頭,一只調皮活潑的青蝦燈為尾,五只金絲鯉燈,八只(或十只)紅鯉燈居中。魚的眼、腹、尾部皆裝置燈珠,夜間表演,尤為壯觀。它曾參加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頗受歡迎。
一節,可不是平常的節,而特指流傳于安福南鄉片的傳統節日——吃新節。其吃新的日期一般在“小暑”與“大暑”之間,視禾熟情況,擇日吃新。吃新時伴有祭祀、耍龍燈、打火把、游垅、唱山歌等民俗表演,引人入勝。
井岡山土籍人傳統婚俗——招郎
招郎是井岡山土籍人傳統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無三查、六禮,也無繁瑣的結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沒禮物過往,一般各人自理?;榍坝喠⒑贤瑫?(俗叫合字),寫明以后子女和財產的繼承問題。解放前女方必須請家族長輩前來商議招贅有關事宜,其中有關條件是男方必須改稱女方姓氏,取個女方的輩份,這樣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長的認同,獲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解放后,新事新辦,廢除了這些不平等的人生權利。但婚禮一般還是由女方承辦。并提倡獨女戶家庭男到女方落戶。
井岡山土、客籍居民過年風俗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間居民家送灶神過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燒香燭、燒紙錢、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為過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學習、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除夕年飯又稱“團圓飯”。是全家人最豐盛的一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談,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來,飯后一家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文藝晚會,顯得親情十分濃厚。
三十日那天,民間居民還要到菜園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門旁邊,有的還放到廳內的香桌上,以示來年納財。
還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間居民非但不吃大魚大肉,在餐桌上連一丁點飛禽走獸的肉星都看不見,全都是齋菜。就連大年初一早洗臉、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來,初一燃放的鞭炮,滿地大紅大吉,當天不能掃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財進寶。
物產
農林特產
- 小山竹 非人工培植,圍徑四寸以內的小竹子。我區小山竹主要品種有淡竹、實心竹、羅漢竹、方竹等,其中尤以淡竹為多,分布全區各地。
- 花斑竹 是近在井岡山市發現的一種珍稀竹種,面積三畝,約有600余株。其竹桿高12--15米,眉徑粗一般在7--8厘米左右。竹桿表面縱狀分布著金黃色的條紋,雅致美觀,極有觀賞價值。
- 毛竹 為用材、經濟林種之一,其株型剛直挺挺秀,園能有節、枝葉翠麗、鞭根發達,具有生長快、產量高、纖維長、富韌性、自繁力強,一個栽植多年受益等特點,其成年竹干和嫩竹既是制作各種農具、日用篾器、竹筒席、樂器和工藝品的重要原料,又是制造高級紙張的上乘原料,其鞭根繁殖的竹筍,還是制作明筍片、玉蘭片的高級食品原料。
- 杜鵑 據調查,其種類約有30多種。名貴者15種,諸如猴杜鵑、鹿角杜鵑、云錦杜鵑、映山紅、鬧羊花、馬銀花等,顏色紅、黃、紫、白具有。尤以毛架山的猴頭杜鵑最為名貴,其枝干如蟠龍海,造型奇特優美,在每年四、五月杜鵑花盛開之時,十七個山峰杜鵑花綿亙十里,一片片,一叢叢形成蔚為壯觀的杜鵑長廊。其中有一株"杜鵑王",圍二米多,長出44個枝干,每枝干頂部的杜鵑花八、九朵聚集一起,形似花塔,使人觀之心曠神怡,仿佛進入花的世界,在每年開花時節,吸引眾多游客前往觀光。
- 銀杏 俗稱白果樹,銀杏資源在井岡山、武功山和泰和、永豐、吉水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井岡山、武功山等地尚有一些"世代同堂"的大銀杏。
- 漆樹 為漆樹科植物,吉安、永豐、峽江、遂川等縣在是朝初期就有栽植。到近年面積已有3300多畝,成為全省重點產漆區之一。重點產漆區遂川縣七嶺鄉最大漆樹高達12米,胸徑2.1米。單株割漆達2.2公斤。
- 楠木 是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之一。主產地有遂川、安福、吉水、永豐等縣。楠木木材堅韌,紋理細致美觀,材質優良,是極佳的建筑和家具用材;其樹皮、葉、種子均可提取芳香油,其油漆工業的重要原料。
- 檫樹 遂川等縣分布較廣。檫樹屬樟科植物,其木材耐水濕、材質優良、釘不銹蝕,是制作高檔家具和造船工業的優質材料。其皮富含單寧,種子和根是提煉芳香油等化工原料,以及中藥原料。
- 樟樹 資源豐富,是江西省內主產地之一,生產樟樹產品歷史悠久。江西樟樹廠生產的"雪牌天然樟腦"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
- 安福紅心杉 杉木又名杉樹,屬杉科杉屬植物。 在豐富的杉木資源中,尤以安福陳山,遂川等地的紅心杉木最佳。在前清時期就以其色紅耐腐,圍粗節少,樹干直、紋理致密、香味濃郁,出材率高等優點而甲于中南,馳名全國。
- 木耳 屬擔子菌綱木耳目,為我區特產之一。主產于遂川、井岡山、永豐等縣市。
- 香菇 培植歷史有數百年之久。主要品種有花菇、冬菇、香信等,尤以花菇產量最大。主要產地除井岡山市、遂川、寧岡縣外,其余縣市也有分布。
- 泰和蜀口茶 產于該縣馬市鎮蜀口洲。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 東固綠茶 產于吉安縣東固山區,為地方名茶之一。
- 武功山云霧茶 產于安福武功山。該山常年云霧繚繞,濕度大,漫光多,土壤深厚,有機質豐富,PH值在5左右,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 井岡山翠綠茶 產于海拔800余繚繞的井岡山區,是當地群眾在繼承和發揚歷代傳統綠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進,創新生產的一種具有色澤綠、湯色綠、葉底綠三大特色的優質茶。
- 狗牯腦茶 產于遂川縣湯湖鄉海拔900米的狗牯腦山,因此得名。它生產歷史悠久,色、香、味獨特,被列為中珍品和貢品,1915年和1934年兩次在美國巴拿國際博覽會上,分別獲得金質獎和特等獎,1934年在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上獲得甲等獎。解放后,又連年被評為省和國家級各茶。
- 芙蓉李 寧岡縣特有稀品,其果實比一般李子大一、二倍,色澤透紅,肉厚核小,汁多味甜,松脆爽口。
- 獼猴桃 主產井岡山市及寧岡、永豐、安??h,產量可達350多萬公斤。但長期以來處于自生自滅狀態,1987年后開始了人工栽培及開發利用。井岡山、寧岡、永豐、安福橫龍等地以其為原料,相繼建立了加工廠,開發了果酒、果汁、蜜餞等系列產品。
- 蜜桔 品種有早熟的龜片、宮川、興津和中熟的尾張等品種。
- 遂川金桔 是江西省傳統名特產品之一。栽培歷史有九百余年。遂川為全國三大金桔產區之一。主產區堆子前、五斗江一帶。
- 三湖紅桔 又名朱桔、大紅袍,因主產于新干三湖鎮而得名。三湖紅桔,是江西省名特果品之一。三湖紅桔已有八年余年的栽培歷史。
畜禽水產
- 峽江鰣魚 鰣魚,屬鯡科,它體扁而長,腹薄如刀,色白如銀,身帶銀光,形態美麗,古人又稱之“銀光魚”。 鰣魚廣布于我國的東部及南部沿海一帶,在海中生活三到四齡,性腺成熟,于每年春季四、五月間,自大海上溯到長江、鄱陽湖、進入贛江,在中游的新干、峽江、吉水一帶產卵。
- 萬安玻璃紅鯉魚 1963年該縣麻源墾殖場水產大隊從長江魚苗中發現,經過十多年的雜交選育和定向培育而成。
- 永豐龍岡鵝 飼養歷史悠久,品種分灰鵝和白鵝兩種。
- 遂川麻鴨 飼養歷史悠久,屬優良蛋肉兼用型地方品種。
- 蓮花白鵝 1982年自然資源調查中發現的一個新品種,現已列為肉用型優良地方品種。
- 冠朝豬 為江西地方良種豬之一。據中科院綜考隊在泰和縣調查認為:該豬起源和興國縣茶園豬、萬安豬類同,屬贛中南花豬類型。
- 萬安豬 屬贛中南花豬類群,為地方優良品種豬之一。
- 藤田花豬 原產于永豐縣藤田一帶,是經當地群眾長期培育,選留下來的肉脂兼用型地方優良品種。
- 安福米豬 原產于安??h的楓田,瓜畬鄉等地。為安??h地方優良品種,因其肉質鮮嫩,皮薄,脂肪含量適中等特點而成為制作“安?;鹜取敝付ㄔ?。安?;鹜仍?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好評。
- 峽江水?!{江縣經過選育形成的一個地方優良品種,經一九八二年省地畜禽品種考察測定,認定為全省三大地方良種牛之一。
- 吉安黃?!∈墙魇∪蟮胤搅挤N黃牛之一。近年來,吉安黃牛經過與引進的荷蘭,南陽,秦川,辛地紅,夏洛來,西門塔爾牛的凍精雜交改良和提純復壯,成牛運銷港澳,獲得客商的好評。
藥材藥品
- 絞股藍 屬多年草質藤醚珍貴地方藥材之一。野生絞藍在本區寧岡、井岡山一帶廣為分布。其中,寧岡縣近幾年還進行了人工栽培,并建立了繁育基地。
- 烏雞白鳳丸 為本區泰和制藥廠生產的傳統名藥。該產品歷史悠久、加配上考究,用料精良。它以國內珍禽泰和烏骨雞為主要原料,加配上等黨參、黃芪、熟地、淮山、白術、茯苓、當歸、白芍、川芎、五味子、丹皮等20余種中藥制成。
- 胡卓人蘄蛇藥酒 是在國內外久享盛譽的一種傳統名貴藥酒,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用原胡卓人藥酒局祖傳秘方,選用蘄 蛇、全蝎、田三七、川杜仲、當歸等26味名貴中藥經過精細提煉陳浸而成。具有透骨搜風,舒筋活血功能,是主治風濕麻木、四肢以癱瘓、半身不遂和麻瘋等病的奇效藥酒。
- 草珊瑚 又稱九節花、接骨蓮,屬金栗蘭科半灌木植物,是江西省稀有的中藥材之一。產地有井岡山、寧岡、遂川等縣市。
- 川牛夕 為莧科杯莧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主產地遂川縣七嶺、戴家鋪、營盤圩等鄉,于1960年從四川引進,經過二十多年的栽培繁育,近年產量已達100多擔。
- 茯苓 安福、遂川、寧岡、永豐等縣在六十年代引種一種藥材。
- 梔子 屬茜草科梔子屬常綠灌木。產于遂川、萬安、吉安、峽江等縣。
- 藁本 又名西芎、撫芎,為遂川縣特產中藥材。西芎原系遂川野生品種,后轉為家種,栽培歷史已有二百余年。該縣訂產地戴家鋪、七嶺、營盤圩、大汾等鄉,現為江西省的唯一產區。
- 使君子 又名留求子,是永豐縣特產中藥材之一。
- 荊芥 又名姜芥、江荊,據主產區吉水縣志記載:在明末清初,水南、白沙二地即已開始種植。
- 金銀花 又名忍冬,因其夏季開花,花色由白轉黃,故名金銀花。主產區遂川、陜江等縣。
- 吉固芷 又名補骨脂,是吉安縣特產藥材之一。因該縣固江所產的補骨脂品質是佳,飲譽全國,故得名“吉固芷”。
- 白芷 為傘形科當歸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區為吉水縣富灘、白沙和吉安縣值夏鄉等地,其中吉水縣在清代就有栽植。
- 薄荷 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屬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主產區吉安、泰和、永豐等縣。
- 陳皮 為蕓香科柑桔屬植物的干燥成熟果皮。主產區有新干等縣。
- 枳殼 是蕓香科柑桔屬植物酸橙的未成熟干燥果實,為江西省省重要的名貴藥材。新干是江西省三大枳殼產地之一。
- 永和車前子 為車前屬植物車前草的干燥種子。主產地為吉安、泰和、吉水等縣。其中吉安縣和鎮所產的永和車前籽,粒大均勻,無質雜,顏色黑白明顯、鳳眼全仁,不僅在品質上居全國之首。
經濟作物
- 魔芋 屬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遂川、永豐、井岡山、寧岡等縣市。
- 竹蒿薯 在明清時曾列為貢品。主產地有泰和縣的沿溪、萬合、塘洲和永豐縣橋南、佐龍等鄉。
- 扁蘿卜 主產地在永豐、吉水、萬安、遂川等縣。
- 楓田燈籠辣椒 主產于安??h楓田鄉梅林一帶,距今已有二余年的栽培歷史,為江西省辣椒的優良品種之一。
- 大蒜 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盛產于永豐、吉水等縣。主要品種有紅皮大蒜、白皮大蒜和毫蒜三種,尤以紅皮大蒜面積最大,并以其蒜頭大、皮薄、色澤好、耐貯運和辛辣味等特點烹省內外。
- 苧麻 主產地有吉安、吉水、永豐等縣。主要栽培的品種有蘆竹青、黑皮蔸、江西白等。
- 黃紅麻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1007-1072年間,永豐荇田等地就開始種植。主產地由原來的吉水、永豐二縣擴展到吉安、峽江、萬安、新干等縣。其中永豐、吉水縣已被列為全省五個重點產麻縣之一。
- 板栗 主產地有永豐、峽江、泰和等縣。
- 油茶 屬山茶科,油茶屬。以其干果榨取的茶油,本區油茶資源豐富,尤以遂川、永豐、蓮花三縣為最,其面積、油脂產量均占全區的60%左右。
- 井岡山紅米 為水稻品種之一,因米皮呈醬紅色而得名。紅軍在井岡山堅持斗爭時期主食的“紅米飯,南瓜湯”指的就是這種米。主產于井岡山、遂川等地。
- 雙竹粘 屬優質稻品種之一,其米粒細長勻潤,潔白晶瑩,俗稱“玻璃米”。本區一九七九年入該品種,經過提純復壯,已在部分縣、市大面積種植。主產地吉安、吉水、峽江、安福、永豐、泰和等縣。
工藝產品
- 井岡山竹木工藝品 是當地藝人立足本地竹木資源為原料而制作的工藝系列品。
- 遂川黑摺扇 具有500余年的生產歷史。該扇以竹質為扇骨,扇面采用質地綿韌的純桑皮紙,經過數次刷柿油而成。該產品選料考究,做工細膩,具有扇骨均勻,色澤光亮,開啟流暢,雨淋不透,日曬不翹、精致美觀、經久耐用的特點。
- 遂川藤編 歷史悠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藝程序。所生產的各類產品以輕巧大方、造型古樸、色澤光亮、工藝精湛而深得用戶的垂青。特別是傳統產品——藤椅,因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藤面平整光滑、美觀舒適、輕便耐用,成為書房、辦公室的理想用具,而一直盛銷不衰,并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 永豐毛邊紙 生產歷史悠久。在唐代曾用蕨類植物纖維制成的“陟厘紙”就被列為宮廷用紙。元和年間,又列為貢品,到明朝則命名為“永豐紙”。
- 萬安表芯紙 表芯紙又稱土紙,是以嫩竹為主要原料,經發酵處理抄造而成。萬安表芯紙以其拉力強、柔軟、吸水性能好、色白而著名。
- 吉州古瓷 始制于唐末,是古代著名的吉州窯產品。窯址位于吉安縣永和鎮西側。其古瓷產品據目前掘現的有100余種,其中以碗盞等生活用品為主,鳥獸、蟲魚、杯筒瓶罐等工藝品巧奪天工、出類拔萃。吉安縣于1982年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并重建了吉州陶瓷廠,生產各種仿古產品。
旅游
風景名勝
-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吉安井岡山市境內。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2012年)、全國著名紅色旅游景點景區,是集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高山田園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旅游區,被朱德譽為“天下第一山”。
- 武功山,為羅霄山脈北段。蜿蜒于贛湘兩省邊境中部,跨萍鄉、宜春、安福、蓮花、攸縣、茶陵、安仁等市、縣。綿延120余千米,總面積近千平方千米。主峰白鶴峰(金頂)位于萍鄉市蘆溪縣與吉安市安??h交界處,海拔1918.3米,圍繞金頂已設立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面積約378.3平方千米)、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約260平方千米)、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武功山東北段,位于宜春市袁州區境內,面積約136平方千米)。武功山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青原山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南。屬嵩華山脈,面積45.5萬平方米,主峰海拔316米,峰巒連綿10余公里。山上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山中的潭、泉、溪、峽共35處。噴雪、虎咆、珍珠、小三疊、飛龍潭等飛瀑流泉,奔瀉于密林之中;攀天岳、芙蓉、翠屏、鷓鴣、西華、華蓋諸峰,挺拔巍然;試劍石、釣魚石、印水磯等奇石,映波成趣。古人對其山水是這樣描繪的:“青原之山高入云,螺江之水無纖塵”。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為其中之一?!爸信d四大詩人”之一的詩人楊萬里贊它是:“山川第一江西景”。自唐代起,青原山就是佛教圣地,其庵堂佛店星羅棋布,約有36處,其中以全國重點保護寺廟之一的凈居寺最負盛名。青原山不僅是一處著名的佛教道場,還是一座海內外的文化名山。青原會館(后名陽明書院)是江西著名的書院之一,有“江西杏壇”之稱,與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齊名。
- 廬陵文化生態園,在江西省吉安市,于2009年8月開工建設,歷時兩年,于2011年9月15日正式開園。園內以水為眼,千畝大水面光影跳躍;以綠色生態為體,種植古樹、大樹、珍稀瀕危野生樹種等植物多達200余種,形成市中心城區的“綠肺”;以文化為魂,廬陵文化貫穿始終,人文與自然、傳統與現代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富水河畔,距市中心城區28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歷史。渼陂一詞原為陜西戶縣古湖泊名,南宋初年,北方飽受兵亂,戶縣人梁仕階帶領族中子孫遷徙至江西,因懷念故鄉,故以渼陂為村名,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廬陵文化第一村。
- 陂下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距市中心城區50余公里。座落在富水河畔西岸,地狀如竹排,故又稱“排形”。陂下古名潭溪,由唐代羅姓開基,南宋初年參軍胡晃徙居陂下,漸為胡姓聚居村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陂下村具有輝煌的紅色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環境優美,地域文化魅力獨特,紅、綠、古交相輝映。2008年陂下村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喊船”是陂下村人在每年正月三十舉行的集舞龍、打獅、喊船為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為全國所罕見。
- 釣源古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距市中心城區18公里。古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同宗后裔聚居地,為獨居江南特色的八卦造型古村。
- 燕坊古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經贛粵高速公路從吉水互通口下10公里可到或由朱北公路直達,距吉安市區20公里。燕坊古村是一個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明清建筑102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古牌坊、明清家具、古雕刻等建筑,均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宅院為:大夫第、州司馬第、麟鳳院、三槐第等,宅院門樓“水木清華”、“青陽絢彩”等牌坊挑角飛檐,建造考究;室內描金繪彩、精雕細刻,堂上有匾額,柱上有楹聯,室內有字畫,門宇、家具有木雕和石雕。村后古樟、古楓和村前古井、古池塘與古村融為一體,具有深厚的廬陵文化底蘊。
- 吉州窯遺址,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窯遺址群之一,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州窯位于贛江中游西岸的吉安縣永和鎮,創燒于晚唐,興于五代、北宋,極盛于南宋,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窯場,以黑釉瓷和彩繪瓷最負盛名,黑釉瓷中木葉天目、剪紙貼花、窯變釉紋等產品更是器走天下、譽滿世界,被日、韓、美、英及東南亞各國列為國家級文物收藏。
- 安??讖R,是江西保存完整的兩座孔廟之一,總建筑面積為2148.4平方米,主體建筑大成殿和大成門,東西廡以及鄉賢祠、名宦祠,至今仍保存完整。大成殿脊高13米,南北長64米,東西寬42米,磚木結構,外廊用24根巨大石柱支承,琉璃彩瓦,飛檐斗拱,金碧輝煌。兩對龍鳳浮雕石柱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為省內罕見。1987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天祥景區,位于江西省吉安縣城東廬陵大道,毗鄰105國道,由文天祥紀念館、將軍公園、天祥公園三大景點組成,是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 三灣景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三灣鄉,距永新縣縣城約43公里。是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這里后,對部隊進行了一次改編,這就是中共黨史、軍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立起新型的官兵關系,標志著工農革命軍的新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軍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吉水縣毛澤東祖籍淵源展示館 位于文化公園西北,占地320平方米。展示館分上下兩層、五個小展區,分別為序廳、龍城九派、祖籍龍城、尋根問祖、毛家驕子。
- 武功山溫泉山莊 位于安??h泰山鄉文家村,距吉安市100公里。是集旅游、觀光、療養、休閑于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 大洋洲青銅博物館 位于新干縣大洋洲鎮,距吉安市區107公里,是展示商代青銅文化為主的專題型博物館。
- 峽江玉笥山 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位于峽江新縣城,西瀕贛江。風景區面積達108平方公里。峰巒連綿不絕,自北向南有覆箱、太白、元陽、送仙等32峰,皆如削玉染黛,凌云摩霄,百壑千崖,浮青拂綠。被中國道教列為“第十七大秀法樂洞天”和“第八郁木福地”。
- 梅塘資國禪寺 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梅塘鄉龍須山麓,為禪宗圣地青原山的重要道場之一。始建于唐,迄今1200多年,歷經多次大火焚毀與重修,現寺院面積約5000平方米。
- 泉江工農兵政府舊址 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遂川縣城,距吉安市區100公里。是毛澤東同志在1928年1月24日親手創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紅色政權。毛澤東同志當年在此親自修改并頒發了第一份紅色政權政綱——《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制訂和宣布了“六項注意”,首次提出了游擊戰術和“十二字訣”,并領導全縣工農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武裝、發展工農業生產、興辦文教衛生等各項事業,成為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政權,是邊界紅色政權的一面旗幟。
- 東漢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 坐落于吉水縣城105國道旁的縣博物館內,整個墓形呈“品”字狀,整個墓的外形給人的感覺就如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大墓均使用干砌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的粘接物。經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實地考察后認定,此墓為“東漢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建于三國東吳晚期,距今已1700多年。
- 楠木林旅游景區 位于泰和縣橋頭,距吉安市區87公里,是集漂流、劃船、休閑、購物等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楠木林總面積3000公頃,是中國南方唯一保持完好原始天然林,譽稱“天下第一林”。
- 歐陽修紀念館 位于永豐縣城恩江北岸,距吉安市區60公里。1997年為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誕辰990周年而建,是一座集紀念、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古典園林式紀念館。館內設有歐陽修生平事跡陳列室,全面扼要地介紹了歐陽修的生平、政績以及在文學、史學等方面的貢獻。園內還有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瀧岡阡表碑亭、報恩寺塔、狀元樓等景觀。
- 白鷺洲 位于吉安市區東面的贛江中,長1.5公里,寬0.5公里,為一梭形綠洲,因洲上原多棲白鷺而得名。民間有"白鷺仙子"的傳說。在吉安火車站下車后便可游覽。洲上竹木蔥籠,芳草如茵,環境幽靜,風光秀美。宋淳祜元年(1241年),吉州太守江萬里在此創辦白鷺洲書院,集吉州八邑俊秀攻讀其間,寶佑四年(1256年),書院39人同登進士金榜,文天祥高中狀元,震動朝野,宋理宗親賜御書"白鷺洲書院"匾額,懸掛書院大門。從此,書院名聲大振,與白鹿洞、豫章、鵝湖同為江西四大書院。洲上現存"云章閣",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重建;"風月樓",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風格的磚木結構的三層亭,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其它還有泮月池、狀元橋、古吉臺等書院遺址。自1241年以來,白鷺洲一直是學府所在地,歷經七百余年,洲上一直書聲瑯瑯?,F為江西省重點中學--白鷺洲中學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各地工作的白鷺洲中學的校友,有院士、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等高級職稱的達400多人。 1987年,建成的白鷺洲大橋,將白鷺洲與市區連接起來,上洲極為方便。
- 湯湖 位于遂川縣的西南部,與湖南省的桂東縣毗鄰,因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溫泉而得此地名。湯湖的溫泉出水表面混度達攝氏84度,自然流量每晝夜達2050立方米,為江西省溫度最高,流量、壓力最大的地熱資源、區之一。
- 快閣 位于泰和縣城東側,泰和中學校園東南隅.唐朝乾符元年(874年)始建,初為奉祀西方慈氏(俗稱觀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閣”.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縣令時易名”快閣”.元豐年間,著名詩人黃庭堅任縣宰時作”快閣詩”后名聞天下.閣占地400平方米,通高20米,磚木結構,三層翹角重檐,四周3米回廊,閣體負棟而立36根大圓木柱,回廊12根大紅米石柱,檐楔彩色螭頭,梁雕翔龍舞鳳.閣下有涪園,(黃庭堅又名涪翁,故名)園中建有八角亭,北面有盟鷗館和山谷祠。
- 萬安影視旅游城 位于萬安縣城,距吉安市區95公里,是江西省最大的“人造景觀”。整個景區以原北京圓明園為藍本,由北京電影集團公司與浙江橫店影視城設計院共同規劃設計。景區占地面積4038畝,按1:1比例分別建成正大光明、蓬島瑤臺、平湖秋月、武陵春色、接秀山房、坐石臨流、上下天光、花港觀魚、別有洞天、坦坦蕩蕩、萬方安和、廓然大公、三潭印月等13個主要景點。該景區建成后集圓明園的華美高雅與江南水鄉的清新秀麗于一體,集影視拍攝與旅游觀光于一身。
- 大仙巖旅游景區 位于永豐縣陶唐鄉,距吉安市區100公里,是一處融觀光、探險、娛樂、科考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度假區。度假區整體規劃面積1500畝,分為休閑康體、健身娛樂、會務聚餐、探秘科考等幾個區域。大仙巖溶洞是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時期的石灰巖溶洞,全長達3000多米,可容納游客上千人。洞內一股清泉悠然而出,清澈見底,常年不斷。
人物
- 宋齊丘(887-959),字昭回,后改字子嵩。原籍廬陵(今江西吉安),隨父移居洪州(今江西南昌)。五代吳國楊溥大和三年(931)任宋齊丘為右仆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取吳而代之的南唐烈祖李知誥升元元年(937),以宋齊丘為左丞相,不久,退居九華山,以病罷相,出為洪州節度使。繼唐烈祖的唐元宗李璟保大元年(943),又拜宋齊丘為中書令,封衛國公,賜號國老。同年免去宰相,改為浙西節度使。宋齊丘要求復歸九華山,于是賜號九華先生,封青陽公,食青陽一縣。保大四年(946),復從九華山召為太傅。宋齊丘幾起幾落,前后四次為相,是廬陵最早任宰相的人。
- 許和子,吉州永新(今江西省永新縣)人。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因受家庭的影響,從小愛好音樂。唐開元元年(713)正是花季的許和子,因生得漂亮美麗又聰慧、能歌善舞,被選入宮廷,編在教坊中的“宜春院”,以籍貫“永新”作為藝名。
- 劉沆(995~1060),字沖之,號廬山,吉州永新(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殿試第二名。該科共取進士249人。劉沆是吉安楞史上第一個榜眼。
- 歐陽修(漢語拼音:Ouyang Xiu,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
- 曾民瞻(生卒年不詳),字南仲,永豐睦陂(今江西省永豐縣坑田鄉)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曾朝陽,慶歷二年(1042)進士,叔祖父曾匪,慶歷六年(1046)進士,號稱“二曾”。堂兄曾元忠,大觀三年(1109)進士,則愛好天文、歷法,撰有《天文圖》、《春秋歷法》和《古今年表》等著作。
- 胡銓(1102~1180),字拜衡,號澹庵,今江西吉安青原區人。自幼聰慧好學,強于記覽,跟隨蕭楚習讀《春秋》,能得其精髓。南宋建立伊始,急需人才。建炎二年(1128),年方25歲的胡銓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參加應試。高宗皇帝見到胡銓的試文后大加贊賞,想點胡銓為狀元,只因有的考官以為胡銓的言詞過于直率,而把他排在第五名。胡銓被授予撫州軍事判官。因父去世,胡銓回家守孝,沒有赴任。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舉進攻南宋,隆裕太后為躲避金兵追擊,逃至吉州(今吉安市)。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銓聞訊后,立即招募鄉勇入城固守,協助官軍抵御金兵,保衛家鄉。
- 周必大(漢語拼音:Zhou Bida,1126~1204), 中國南宋大臣,文學家。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今存詩600多首。初學黃庭堅,后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善于狀物,如《池陽四詠·翠微亭》比喻淺近新穎;《游廬山佛手巖雪霽望南山》,氣骨稍弱,卻清新淡雅。散文內容豐富,代表朝廷撰寫的重要文章典重雅正,所寫游記情致豐韻,神道碑、墓志銘頗有史法,往往為元代修《宋史》 者所取材。著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有清咸豐刻本。
- 楊萬里(漢語拼音:Yang Wanli,1127~1206),中國南宋詩人。字建秀,自號誠齋野客,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鄉)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春考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參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被授隆興(今南昌市)縣令,在此期間,他兢兢業業,勤政為民,治理井然有序,僅僅幾年時間,當地風化大變,政績顯然,聞名遐爾。淳熙九年(1182),楊萬里任吏部外郎,第二年升為郎中,經常參政議政,討論國家大事,后又升職樞密院。他在朝剛正不阿,舉薦忠賢,正直之聲斐然朝野。主張抗金。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為南宋四家。
-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古心,江西都昌人。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進入私塾讀書就能一目數行,稍加指導即能瑯瑯成誦。少年時代,他跟隨父親學習朱熹的學說,特別精研《周易》,進入太學后,更是發憤苦讀。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江萬里一舉金榜題名,其殿試論文《子儀單騎見虜》,以應使唐朝國家重臣郭子儀“自重其身”為題材,見解精辟,文辭清新流暢,被譽為“高古之文”。嘉熙元年(1237),39歲的江萬里出任吉州太守。
-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后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小字從龍。吉州廬陵郡軍事廬陵淳化鄉富田魁巷村(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鄉文家)人。南宋寶祐四年(1256)丙辰科狀元。
- 楊士奇(漢語拼音:Yang Shiqi,1365~1444),中國明代前期大臣。名寓,號東里,以字行。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與楊榮、楊溥并稱三楊。又以居地、郡望,時人稱為西楊
- 解縉(漢語拼音:Xie Jin,1369~1415),中國明代書法家。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水文峰鎮人。
- 歐陽必進(1491—1567),字任夫,西鄉仙壇(今江西省安??h平都鎮萱塘村)人。明正德丁丑(1517)進士。初授禮部主事,旋任浙江布政使。
- 朱衡(1512—1584),字正南,一字惟平,號鎮山,江西省萬安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登進士第。
-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省吉水縣盤谷人。明代地理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明嘉靖八年(1529)狀元,授編修,拜左春坊左贊善。他一生的學術成就,以地圖學貢獻最著。
- 郭子章(1542~1618),字相奎,號青螺,自號蠙衣生,江西省泰和縣冠朝鄉冠朝村人。慶隆五年(1571)考中進士,歷任福建建寧府推官、南京工部主事、廣東潮洲知府、四川提學僉事、兩浙參政、山西按察使、湖廣右布政、福建左布政、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鄒元標(1551~1624),字爾瞻,別號南皋,今江西省吉水縣城小東門鄒家人。從小聰穎好學,9歲即學習儒家經書。20歲時跟隨嘉靖進士胡直出游,遍歷名山大川,拜訪了諸多書院,飽聞各家學說,深受影響。萬歷五年(1577)考中進士,入刑部觀察政務。
- 龍文彬(1824~1893),字擷菁,號筠圃,今江西省永新縣澧田南城村人。咸豐九年(1859),恩科舉于鄉。同治四年(1865),44歲的龍文彬考中進士,授吏部主事。
- 曾延生(1887~1928),學名憲瑞,字麟書,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錦源村人。
- 劉峙(漢語拼音:Liu Zhi;1892-06-30~1971-01-15),中國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字經扶。江西吉安人。
- 曾山(1899~1972),1925年秋,在哥哥曾延生的影響下投身革命。1926年10月,由曾迎祥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2月,曾山任吉安縣農民協會籌備處執行委員。同年7月,奉命赴廣州進葉劍英領導的四軍教導團,參加了廣州起義。
- 歐陽洛(1900~1930),字仲廉,乳名華壽,號夢朵,化名毛春芳、孟之富,江西永新縣蘆溪鄉人。1926年7月成立中共永新縣支部,選舉歐陽洛為黨支部書記。不久,成立了永新縣農民協會,推選歐陽洛擔任農協會委員長。參加了著名 的“八一”南昌起義。
![]() |
|
直轄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慶市 |
省 | 河北省 | 山西省 | 遼寧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東省 |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廣東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貴州省 | 云南省 | 陜西省 | 甘肅省 | 青海省 | 臺灣省 | |
自治區 | 內蒙古自治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區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特別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