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周易》(明莊降刻本)

  《周易》漢語拼音:Zhouyi;英語:Book of Changes),原名《易》、又稱《易經》,儒家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爸芤住币幻?,最早見載于春秋時期的典籍,《左傳》中多次提到“周易”。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吨芤住?、《易傳》并稱為《易》。西漢孔子儒家著作為“”,《周易》和《易傳》被奉為經書之一。自此以后,《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為方便起見,此處所言《易經》,專指六十四卦及卦象爻辭,以區別于《易傳》。

  關于“周”的解釋: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于《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后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并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為: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兑住肥聦嵣鲜羌狭斯糯摹哆B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兑捉洝芬砸惶追栂到y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兑捉洝贩譃椤渡辖洝啡?,《下經》三十四卦。由于《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紹到西方。

>>> 閱讀《周易》: 《周易》目錄

概述

  古人向神靈卜問吉兇的方法,有龜卜筮占。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后果。據《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上古時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易、歸藏易皆佚(盡管目前有些學者從王家臺出土的資料中整理到一些有關歸藏易的材料,但究竟是否就是歸藏,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僅《周易》(即本處所言《易經》)存世?!耙住弊?,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借以釋疑?!耙住鼻啊爸堋弊?,一說指周代;一說指周遍、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按《周禮》“三易”之說推之,“易”當為當時特指筮書的專有名詞。

  《易經》成書于何時,作于何人,迄無定論?!?a href="/index.php?title=%E6%B1%89%E4%B9%A6" title="漢書">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說,認為伏羲氏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后,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后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非成書于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等,所據不一。其中以周初說影響最大。

  《易經》六十四卦,分上、下兩篇,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每卦均由卦象、卦辭和爻辭組成。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于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系于爻象之下?!兑捉洝妨呢?,卦辭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本,分上、下經,上經始于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于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于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如大過卦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二是講人事的得失,如漸卦九三爻辭說:“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兇”;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如坤卦卦辭說:“元亨,利牝馬之貞”。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殷周之際及西周初期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辯證觀念。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承認對立事物的相互轉化?!肚f子·天下篇》將其概括為“易以道陰陽”。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的萌芽。

  戰國時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學問,一些儒家學者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易傳》?!兑讉鳌饭灿惺骸跺琛飞?、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又稱“十翼”,翼有輔助之義。舊說《易傳》為孔子所作。宋代歐陽修始疑《系辭》非孔子所作。清代崔述認為《彖》、《象》也非孔子所作。近代有些學者認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戰國以來陸續形成的解易作品的匯集。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證明,《易傳》雖或不是親出孔子之手,但也并非與孔子全無干系。目前《易傳》的作者及成書年代等問題尚存在諸多爭論。

  《彖傳》,彖,即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裁斷一卦之義的文辭,叫彖辭。彖辭也叫卦辭。對彖辭(卦辭)的解釋稱為“彖傳”?!跺鑲鳌饭擦臈l,專釋《周易》卦辭,據唐孔穎達的解說,其方法有三:

  1.取象,以八卦所象征的事物解釋卦義。如屯卦《彖》說:“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此卦坎上震下,坎象征雨,震象征雷,以雷雨交加之象說明屯卦有萬物始生之義,王者宜效法此卦封邦建侯而不安閑。

  2.取義,取卦的義理和德性,解釋卦象和卦辭。如蒙卦《彖》說:“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贝素贼奚峡蚕?,艮象征山,有停止之義;坎象征水,有險阻之義。以遇險而止、進退兩難的處境解釋蒙卦的性質。

  3.析位,以爻象在全卦中所處的地位,說明卦辭的涵義。其中包括當位、中位、應位、承乘、剛柔往來等說。如既濟卦《彖》說,“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眲傊戈栘?,柔指陰爻。二、四、上偶數為陰位,初、三、五奇數為陽位。此卦凡陽爻都居陽位,陰爻都居陰位,各正其位,是為當位。故說“利貞”,即利于占。

  《象傳》,分為大象和小象兩部分?!按笙蟆敝饕侨“素运笳鞯奶?、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自然現象解釋卦象和卦名的含義。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郧韵笳魈?,其德性純陽剛健,晝夜運行不息;人事效法天,當勤勉自強而不怠?!靶∠蟆笔菍Ω髫载诚蠛拓侈o的解釋,但體例不一,多是舉天地萬物之象,以喻人事道德之義。其中有些辭句直接來自《論語》。

  《文言》是對乾坤兩卦卦辭和爻辭的解釋??追f達疏:“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周易正義·乾》),其主旨在于借闡發天地之德,說明君臣上下、進退、存亡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其中多處吸取前人及《彖》、《象》解易的言論,如釋乾卦“元亨利貞”的一段話,便是錄自《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對隨卦的解說。

  《系辭傳》分為上、下兩篇。為《周易》經文外解說全書義理的通論,是《易傳》思想的代表作,對以后易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文中還說明了古代以蓍求卦的法則,成為象數學的依據之一。

  《說卦》說明重卦的由來、八卦的含義、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處的方位?;谔斓罏殛庩?,地道為柔剛,人道為仁義,提出重卦合“性命之理”。還提出“天地定位”說,借八卦所象征的八種自然現象的交錯關系,說明重卦的由來?!墩f卦》中提出的八卦方位,即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乾西北、坎北、艮東北,成為宋代后天方位說的淵源。在《說卦》中,八卦的取象更寬了,如乾卦象征天、君、父、首、馬、玉、金、寒、冰、木果、大赤等。還以乾坤為父母,余為長、中、少三男三女,以父母兄弟姐妹之道,解釋八卦的關系。這些理論對后來易學中象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序卦》是對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順序所作的說明,以“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的觀點來解釋乾坤兩卦居于首位;以因果聯系,物極則反,相反相生的觀點,解釋其他各卦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物不可窮”解釋最后一卦未濟,表示事物的變易是不封閉的體系?!峨s卦》以相反相成的觀點把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對,解釋其卦義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易經》本為筮占之書,《易傳》加以闡釋,使其哲理化,這種解易的學風開始于春秋時代,孔子是這種學風的倡導者之一?!兑讉鳌吩谥袊軐W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其把“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看成是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普遍法則,承認世界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之中,并認為從天地萬物到人類都存在著對立與統一的關系?!断缔o》還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說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兩點論的代表。它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以對立面的互相作用和轉化說明事物的化生及變化的過程;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說明事物必須經過變革才有發展前途。這些都為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断缔o》還提出若干哲學范疇,如太極、兩儀、道、器(見道與器)、神、幾、言、意、象等,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較深影響。另外,《周易》的陰陽、剛柔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從美感自身來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生機美,《周易》反復贊揚生的品格,對事物的新生和健康發展表現出強烈的愉悅感受。其二是和諧美,《周易》推崇和諧,將和諧視為吉利的象征。從美感的表現來說,有兩個主要層次:一是形式美,這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卦爻象系統之中。二是意境美,這主要包含在其對言意問題的討論中。此外,《周易》對中國古代倫理、宗教等亦有深刻影響。

  《易傳》原來與《易經》是分開的,由經師分別傳授。自西漢費直始,便以《彖》、《象》、《系辭》等傳解經,以后鄭玄和王弼注解《周易》都以傳附經,在經文條目下附以《彖》、《象》、《文言》傳文,《系辭》等則附在經后?!吨芤住方泜鞯陌姹?,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宋朱熹撰《周易本義》,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抄寫于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多達數百家,在儒家經書中為數最多。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宋程頤《程氏易傳》、宋朱熹《周易本義》等。

傳統的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乾”為第一卦,并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并未達致統一。到了漢武帝以后,《十翼》被稱為《易傳》,并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代的說法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系辭傳〉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后,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后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F時一般認為《易經》并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于《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現于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清初學者惠棟說:“棟四世咸通漢學,以漢猶近古,去圣未遠故也?!对姟?、《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采馬、王,杜元凱根本賈、服;唯《周易》一經,漢學全非?!?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F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后,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從“占筮之書”到“五經之首”

  孔子注重《周易》義理發掘的研究風氣,影響了整個學術界。戰國末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況更明確地主張:“善為《易》者不占”。這就表明,由于孔子的倡導,至戰國末期的學術界,已不再將《周易》視為占筮書。

  周易與易經、易傳三者混稱,在學術界屢見不鮮。

  其實,易經有三種:連山、歸藏、周易,史稱“上古三易”?!哆B山》是夏代的《易經》,以象征“山”的《艮》為首卦;《歸藏》是商代的《易經》,以象征“地”的《坤》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經》,以象征“天”的《乾》為首卦。

  因此,《周易》只是《易經》的一種,兩者之間是種屬關系,不應混稱?!兑讉鳌穭t是在《周易》誕生幾百年之后的人闡解《周易》的十篇文章,其中的一些闡解文字還未必符合《周易》原意,所以不能歸入《周易》,更不能稱為《易經》。

  前年央視青歌賽上有一道問答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哪一部古代經典?答案:《易經》。其實,這一“標準答案”是不標準的。因為這句話出自《易傳》?!兑讉鳌敷w現了《周易》對后世的影響。而《周易》在誕生之前,已經有《連山》、《歸藏》的存在。在《連山》之前,則是“數字卦”的時代,那是一個直接將占筮所得到的六個數字依次從下往上排列的“數字組”。后來,先人按奇、偶原則用陰、陽兩爻替代數字,占筮的結果便成了由陰、陽爻畫構成的 “卦”,也便相繼誕生了連山、歸藏、周易這三部易經。這三部易經,分別是夏、商、周三代的治國大綱,同時也是上古三代先人決疑解難、預測未來的工具書。說連山、歸藏是占筮之書,符合歷史。說周易是占筮之書,則未必盡然。因為周易這部古經經歷了一個由具有占筮功能之書到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功能而居于儒家 “五經之首”位置的歷史過程。

  《周易》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時,在《連山》、《歸藏》的基礎上精心編撰的又一部易經,他的主要工作是重新擬定六十四卦卦名,重新選編六十四卦卦辭及三百八十四爻爻辭,并根據各卦內容重新排列六十四卦次序。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易》便是一部最具權威性的書;凡遇重大事情,都要由專職筮(史)官運籌占卦,然后根據筮規選擇相應的卦象及卦爻辭類推事情的吉兇禍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周易》的文化價值有了新的認識,開始不通過占筮而直接援引卦象與卦爻辭作為類比依據,進行決疑解難。

  《左傳》、《國語》中保存下來的22個筮例,向我們展示了《周易》由占筮書向思維工具書轉變的趨勢。22個筮例中,最早的記錄發生在公元前 672年,最晚的記錄發生在公元前486年。其間,公元前600年之前的筮例有10次,其中占筮9次、未經占筮而直接援引爻辭1次;公元前600年之后的筮例有12次,其中占筮7次,未經占筮而直接援引卦象或爻辭5次。不舉行筮儀而直接援引卦象或卦爻辭進行推理論證、決疑解難,說明《周易》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性逐漸淡化,《周易》智慧及其文化價值開始被人們所認識。

  晚年的儒家創始人孔子,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萌生對《周易》的閱讀興趣,以致“韋編三絕”。反復研讀《周易》之后,孔子感嘆道:“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則無大過矣!”孔子曾自稱“五十知天命”,但是五十歲以后的十多年時間里還是難免有“大過”,這才有后悔《周易》學晚之嘆??鬃幼x《周易》,不是占筮,而是參悟卦象及卦爻辭蘊含的“義理”;《易傳》大致表達了孔子學易之后的體悟。

  孔子注重《周易》義理發掘的研究風氣,影響了整個學術界。戰國末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況更明確地主張:“善為《易》者不占”。這就表明,由于孔子的倡導,至戰國末期的學術界,已不再將《周易》視為占筮書。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吨芤住放c《老子》、《莊子》并稱“三玄”,成為玄學核心文本。玄學領軍人物王弼認為,《周易》是一部“以言明象,以象盡意”的書;他將解讀《周易》的方法概括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吨芤住分械呢载侈o是對卦象爻象的解說,一旦了解了卦象爻象,就應將卦辭爻辭忘掉;卦象爻象中蘊含著事物發生發展的意義,一旦領悟了卦象爻象所蘊之意,就應將卦象爻象忘掉。學習《周易》的最終目的,是“得意”而非“得卦”。經過玄學思潮的洗禮,《周易》的文化價值已超越儒、道諸經。

  到了唐代,太宗皇帝欽命孔子后人、著名經學家孔穎達主編《五經正義》,用來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吨芤渍x》,赫然位列五經之首??追f達認為,古往今來《周易》的注釋本雖然不少,“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鬃雍笠帷皩3缤踝ⅰ钡母驹?,是王弼把《周易》作為哲學書來讀,把《周易》作為能幫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書來解讀的緣故。

  《周易》成為科舉取士的標準,成為萬千學子謀取功名利祿的“統編教材”,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文化的首席代表,它難道還是一本占筮書嗎?

《周易》一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于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是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于《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后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吨芤住繁4媪宋髦茜姽摹敖豁憳贰钡目蚣芤幹?,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日月為易,象征陰陽。

  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干”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即天人合一。

  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

  9.《系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边@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恒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后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內容

結構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后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時便已經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后人的詮釋。

《周易》入門從認卦開始

  《周易》的入門,首先是要認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都是簡單、基本的道理。太極指的是宇宙,太極生兩儀,即陰與陽,這其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思想,“獨陰不生,孤陽不長”,也就是“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存在分工與合作關系。

  乾卦是陽卦,卦象是天,對應的是坤卦,卦象是地,兩者相對,運行方式各自不同。比如天是“自強不息”,地是“厚德載物”,二者的關系是構成宇宙,分工合作,產生萬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對立統一。同樣的,坎卦的卦象是水,離卦的卦象是火,看似水火不容,但二者結合起來,卻共同構成現在的生活方式。這象征著世界相生相克、對立統一、互動互補、達到平衡,中國的最高思想太極就是陰陽互補,平衡相宜。

  乾坤兩卦的組合,乾下坤上與坤下乾上互相顛倒的關系,就蘊含了哲學道理。乾是天,坤是地,乾是陽,坤是陰,“天上地下”與“地上天下”哪個卦更好?一般人們會認為天在上地在下,但哲學概念上并非如此。天在上地在下為否卦,意指不通,不交往,天與地背道而馳,是非常危險、近于崩潰的狀態,萬物不生。所以在六十四卦中屬兇卦。相反,天在下地在上為泰卦。又如坎卦與離卦的組合,坎上離下,為既濟卦,反之則是未濟,也就是沒有成功。由此可見,《周易》講究的是如何把陰陽組合,相互產生互補關系,不要產生不平衡、斗爭的關系?!吨芤住吠ㄟ^卦象表現著深刻的道理,而其中的轉化過程就考驗人們的智慧了。

  “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卦,分別象征天、地、雷、山、火、水、澤、風等代表自然界的8種物質,從而象征這個世界?,F在中國人老說“四大皆空”,“四大皆空”其實是來自印度。印度佛教認為“地水火風”四大都空了,就是世界不存在了。中國傳統則說“八大”,“八大”中還有各種聯系,組成了一個血緣大家族——“乾坤六子”。乾為父、坤為母,有三男三女。整個宇宙、世界就是“乾坤六子”。乾、坤分別為群陽、群陰之首,震、艮、坎為三子,離、兌、巽為三女。陰陽相交、平等、不斷組合后仍然達到陰陽平衡的關系。所謂“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恒”。

  正如學下棋要認識和研究各種棋譜,有自己的戰略思想一樣,要讀懂《周易》中的智慧,就要學習六十四卦,這是《周易》入門所必需的。

八卦

八卦圖

  八卦源于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系、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

  易經內容有六十四卦,但沒有圖像?!兑讉鳌酚涗洝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惫式甲C認為所謂太極即宇宙,兩儀指天地,四象就是四季天象;如長日照的夏季稱太陽,短日照的冬季稱太陰,春是少陽,秋是少陰,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廿四節氣。表面上“太極八卦圖”明顯是指地球自轉一周年而復始。


 王弼周易注》64卦表

994953.png

994954.png

994947.png

994951.png

994952.png

994949.png

994950.png

994948.png

994953.png

994935.png

01
994934.png

11
994933.png

43
994932.png

26 大畜
994931.png

14 大有
994930.png

05
994939.png

34 大壯
994927.png

09 小畜
994954.png

994926.png

12
994925.png

02
994924.png

45
994923.png

23
994922.png

35
994921.png

08
994920.png

16
994942.png

20
994947.png

994944.png

10
994943.png

19
994917.png

58
994916.png

41
994937.png

38
994914.png

60
994913.png

54 歸妹
994912.png

61 中孚
994951.png

994940.png

33
994911.png

15
994910.png

31
994909.png

52
994908.png

56
994907.png

39
994906.png

62 小過
994905.png

53
994952.png

994904.png

13 同人
994938.png

36 明夷
994902.png

49
994901.png

22
994900.png

30
994899.png

63 既濟
994936.png

55
994897.png

37 家人
994949.png

994895.png

06
994894.png

07
994893.png

47
994945.png

04
994891.png

64 未濟
994890.png

29
994889.png

40
994888.png

59
994950.png

994887.png

25 無妄
994886.png

24
994885.png

17
994884.png

27
994883.png

21 噬嗑
994946.png

03
994881.png

51
994880.png

42
994948.png

994879.png

44
994878.png

46
994941.png

28 大過
994876.png

18
994875.png

50
994874.png

48
994873.png

32
994872.png

57


  及至宋朝,有學者認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學者認為八卦應該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學說,他認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為其子女: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是為文王八卦,又稱后天八卦。八卦符號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

  朱熹《周易本義〈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周易》與占卜

  在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中,《周易》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千古奇書。圍繞著對這部書的研究形成了一門古老的學問——易學。從遠古的洪荒走向無極的未來,生生不息,淵遠流長。有關易學方面的書籍主要收集在《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中?!堕L夜書香》節目曾經選取了一些基本的易學知識作介紹,引起了很多聽眾的濃厚興趣,其中有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地從《周易》聯想到占卜,聯想到在街頭擺攤算命看相的人,我想請教張老師:《周易》和占卜到底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占卜只是易學研究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易學不等于占卜學;但這個方面很重要,因為它關系到易學的起源;而這種重要性又絕不在于有多少人精通占卜的經驗和技巧。能把未知的事物預知得多么準確。按照今本《周易》的體例,《周易》一書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構成,《易傳》是對《易經》的注釋,其中有10篇文章,又叫《十翼》;《易經》由六十四卦和卦辭爻辭構成。卦辭又叫彖辭,是對六十四卦整體象征意義的注釋,爻辭是對每一卦中各爻具體象征意義的注釋。所以《周易》的核心內容是六十四卦,說六十四卦起源于占卜,主要有文獻學、考古學和民俗學這三個方面的證據?!兑讉鳌は缔o》詳盡地記述了一種占卜的具體方法,所用的工具叫蓍草,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取50根蓍草,從中抽出一根,將剩余的49根任意分成兩份,然后按照一個特定的程序數每一份的根數,最后得到的數稱為筮數,或為四的偶數倍或為四的奇數倍,前者對應于陰爻,后者對應于陽爻,將這一過程重復六次,便可以得到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在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有一些字得不到辨認,著名學者張政烺先生經過研究考證之后認為:這些字記錄的都是占卜所得到的筮數,其中的偶數相當于陰爻,奇數相當于陽爻,由三個數排列組成的符號相當于八卦,六個數組成的符號相當于六十四卦。張先生的這一研究結果曾經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先后在國內和國際公開發表,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此外,在四川涼山的彝族聚居地區,至今仍流行著一種民間風俗,稱為雷夫孜,也是一種占卜行為,所用的工具是細竹或草稈,將一定數量的細竹或草稈握于左手,然后用右手任意分去一部分,再數左手剩余的數量,將這一過程重復三次,把每次得到的余數按先后順序排列,其中奇、偶數的排列順序共有八種可能的形式,如果把偶數換成陰爻,把奇數換成陽爻,這八種形式就是八卦。由于這一地區交通閉塞,較少受到外界變化的影響,使這種占卜風俗能夠世代相傳一直保存到今天??梢韵胂?,在幾千年前,類似的占卜行為可能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

  除了占卜以外,在《易傳》當中還記載了一些六十四卦的其他起源。比如說伏羲畫卦,圣人觀河圖、洛書而畫卦,是否與占卜的起源相矛盾呢?

  這個問題更復雜。關于伏羲畫卦,在《史記·三皇本紀》和《漢書·藝文志》當中也都有記載,也可以作為卦象起源的一種理論。至于圣人觀河圖、洛書而畫卦的觀點,則更是眾說紛紜。有關河圖的記載最初始于《尚書·顧命》。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西周王朝的鼎盛時期,周成王姬誦駕崩,周康王姬釗繼位,在繼位的儀式上,擺放著一系列象征姬姓家族權威、尊嚴的祥瑞之物,河圖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后來孔子寫春秋的那個時代,周王朝已經禮崩樂壞,孔子抱怨說:“河不出圖,鳳鳥不至”。河圖與周王朝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它具體是什么材料、什么形式?是玉石還是青銅?是一本書還是一種造型圖案?《尚書》并沒有說明,而《易傳》則把河圖連同洛書與八卦的起源聯系在一起,認為圣人觀河洛而畫卦。這便鑄就了易學史上一個疑傳千古的謎。從漢代到宋代,再到清代以至于當代,始終有人不斷提出各種觀點學說來解釋河圖洛書同《周易》的關系,不同的史料系統支撐著不同的觀點結論,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結論,這種現象一方面給學易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于同一問題存在不同的解釋,更有利于后來者從中發現新的東西。

  古人為什么要占卜?他們的占卜行為與現代人的算命看相有什么異同?

  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人都需要去認識未知的事物和把握未來的變化。占卜作為人的感知能力的擴展和延伸,在人和外在世界之間建立了一條信息通道,它能夠滿足人認識未知和把握未來的需要,就像機械工具是人類體力的延伸,電腦是人類腦力的延伸一樣?,F代社會的資訊爆炸為整個社會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又豐富多彩的資訊來源,你可以坐在電視機前看看天氣預報,就能了解明天的天氣變化,打開車里的收音機,就可以聽到前方的路況信息,這比占卜更方便,更準確。如果再選擇占卜的方式來把握未知的事物,那就未必明智了,更何況在街頭擺攤的算命看相者中,江湖騙子不乏其人。

  既然如此,為什么占卜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占有廣闊的市場呢?

  因為現代生活多競爭、多變化、快節奏的特點使人經常感到緊張疲憊,再加上都市生活環境的擁擠、喧鬧更加劇了人的身心的緊張和焦慮,于是有些人便選擇了占卜的方式來預知未來,以緩解緊張并求得內心的安寧。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人的占卜行為同古人有本質的區別,古人占卜時的心態比現代人要自然得多,平和得多。在夏商周的時代,占卜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發達的工具,也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人完全憑借自身的感知能力在占卜的過程中與天地萬物對話,占卜的結果把人同未知的世界連接起來,人從中得到啟示并獲得族人的認同,從而統一了群體的意志和行為。根據《周禮·春官》記載,掌管占卜事物并從事占卜行為的專職官員稱為太卜,占卜的具體方法分為“龜卜”和“占筮”兩大類,“占筮”與植物關系比較密切,類似于《易傳》中所記載的數蓍草根數的方法。而“龜卜”則與動物的關系比較密切,一般選用烏龜殼或其他動物的骨頭,在上面鉆一個孔,吊在火上烘烤,龜骨受熱會發出聲響并產生裂紋,有的學者認為,“卜”字就是一個象聲詞,它所描述的就是龜骨受熱產生裂紋時發出的聲音,人們就以這種聲音來描述整個占卜行為,所以稱為“龜卜”?!褒敳贰彼a生的裂紋稱為“兆”,兆的具體形狀分為“玉兆”、“瓦兆”和“原兆”三大類,每一大類中又分為120種,對每一種兆的象征意義都有10條文字解釋,稱為繇,也就是卜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大都屬于卜辭的范疇。

  據記載古人有時對同一件事物同時進行“龜卜”和“占筮”,如果得到的結果不一致怎么辦?

  那就要進行比較取舍;如果結果一致,則認為比較吉祥,如果根據這種一致的結果所制定的決策能得到全體族人的共同擁護,這種局面稱為“大同”,是最理想的。在古人看來,占卜的結果所體現的是天的意志和啟示,人要順天而行,就能得到同類的響應,自然就會安寧、祥和、恒久。在六十四卦中有一個象征“大同”的卦象叫 “同人”,上卦為乾象征天、下卦為離象征火,《易傳》將其象征意義解釋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币陨咸斓囊庵緢F結全體族人,相親相愛,同心同德,普天下將不再有黑暗,到處是一片光明。大同的理想對后世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產生過很深遠的影響。子路曾經對孔子說:我的理想就是把我坐的車同天下的兄弟姐妹共同擁有和分享。詩圣杜甫面對狂風暴雨吟出了千古絕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宋代的范仲淹登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近代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用“大同”來描繪他的革命理想。

  六十四卦起源于占卜,但又不局限于占卜。卦的象征意義、卦的價值內涵已經超越了占卜本身而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作為現代人我們怎樣理解六十四卦呢?

  編修《四庫全書》的清代學者們曾經對四庫中的每一本書都作了一個總體上的概括說明,稱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中回顧了經部易類圖書的發展演變過程: “《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礻幾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為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蔽覀儚闹锌梢钥闯?,先秦時代是易學的發生階段,易與占卜的關系比較密切,《左傳》中所記載的占卜事件反映了易學對人的現實生活的直接影響。從漢代以后,易學開始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卦象符號本身的結構特點。通過占筮的方法來求卦,每次得到的筮數都有兩種可能,或為奇數,記為陽爻  ;或為偶數,記為陰爻 。由六個筮數的有序排列構成的卦象則相當于陰陽爻這兩個基本符號在縱向上重復排列六次所呈現的組合形態,其中包含著復雜的數理邏輯。由兩個基本符號重復排列N次,可以形成2N種組合形態,當N分別取0、1、2、3、6時,可以得到相應的組合形態個數,依次為1、2、4、8、64?!兑讉鳌は缔o》對卦象結構特點的注釋與此相通:“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睆奶珮O經兩儀四象到八卦和六十四卦,恰好體現了陰、陽爻重復排列次數的遞增,當排列次數增到6時,26=64,組合形態的總數達到64,即六十四卦。

  據說當代微機中使用的二進制與《周易》有關,是這樣嗎?

  如果把卦中的陰爻替換成0,把陽爻替換成1,那么64卦可以表現為一個二進制數列,與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創立的二進制相吻合。早在1685年,法國傳教士白晉受國王派遣來到中國,他在向中國人傳播耶穌教的同時,也開始學習并研究《周易》,他把“易學”視為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樣合理完美的哲學。1697年,他回到巴黎作了一次關于《周易》的講演并會見了萊布尼茨。此后二人開始通信,不斷探討數學和哲學問題。白晉于1701年11月4日給萊氏的信中向他展示了六十四卦的圓圖和方圖,萊氏對其中卦的排列順序加以仔細研究,發現與他在1679年發明的二進制算術是吻合無間的。白晉的這封信至今仍保存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法文編號為17240。

  既然六十四卦與二進制相通,那么是否可以說:六十四卦就是中國古代的二進制,而二進制就是近代西方的六十四卦呢?

  這種說法未免太狹隘了。六十四卦和二進制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分別產生于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但其中都包含著相同的數理邏輯;體現了人類文明反映宇宙秩序的統一性。生活在不同時空里的人以各自的生命存在反映著相同的宇宙秩序。產生于不同時空中的不同文化形態,彼此之間相通、相似,那是完全正常合理的現象。人類的文明已經進入太空時代,讓我們站在宇宙空間看地球,看歷史,看文化,看生命,已經存在的和將要存在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全體人類的共同財富,文明屬于宇宙,生命屬于宇宙。

  如果說卦象中的數理邏輯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那么它對易學的發展演變產生了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

  中國歷史進入漢代以后,很快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的局面,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周易》作為儒家經典位居六經之首,受到空前重視。漢代的易學家比較注重卦象符號的結構特點,從初爻至上爻的六個爻位表現為一個數的序列,1、3、5為奇數位,2、4、6為偶數位,爻的陰陽屬性與位的奇偶性便有一種配合關系,這種配合關系的變化可以造成不同的卦象符號之間相互轉化,所以,漢代的易學稱為象數易學。卦的象征意義已經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具體事物,而擴展到一個比較宏大的時空范圍。天象、時序以及人世間比較大的災變都與卦象及卦的排列順序之間建立了對應關系。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五行學說也被納入了這種對應關系。

  除了以上的這些變化以外,漢代的易學有沒有同先秦時代保持一致的東西?就像“四庫總目提要”中所說的“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

  也有。那就是“陽奇陰偶”的對應關系,筮數中的偶數對應于陰爻,奇數對應于陽爻,作為一種規則,在漢代又有所發展。比如:漢代的易學家認為,陰爻處在偶數位,陽爻處在奇數位,是比較和諧、吉祥的卦象。陽奇陰偶作為一種規則,也被以后的易學家繼承和發展。

  魏晉時代的玄學家王弼對《周易》的注解表現出重義理、輕象數的特點,他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認為卦象的文字注解都是義理的載體,只有超越“象”和“言”,才能得其“意”。這大概就是“總目提要”所講的“王弼說以老莊”吧?

  是的。記得西方有一位宗教哲學家說過:“語言就是一架用過以后必須扔掉的梯子?!彼c王弼的思想很相似。語言和文字本來是人類借以抵達認識真諦的媒介,而人類經常被媒介本身所困擾,以至于遠離了認識的真諦?!吨芤住纷鳛橐徊拷浀渲魍瑫r被儒家和道家重視和研究。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對各家的易學成就進行總結,注疏修訂為《周易正義》,成為流傳較廣并對后世影響較深的一種版本。唐代以后的易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宋代開始,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解易學派,如陳摶、邵雍、程子等人,他們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思維方式,其學術風格一直持續到明代和清代。這一時期的易學已經遠離了占卜,而上升為關于宇宙人生的哲學。著名學者朱伯崑先生曾經在《易學哲學史》一書中對《周易》的哲學價值作了很高的概括,他說:“中國人的理性思維在同西方哲學接觸以前,主要是通過對《周易》的研究而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這是中國文化的驕傲?!?

《周易》的意義

  《周易》記錄了古人對現實存在的觀察和描繪?!断缔o上傳》的開篇詞讓我們設身處地地想象到上古先民的眼前狀態:在他們眼前展現出的是遼闊的蒼穹和無邊的大地,或麗日經天,或風云色變,形態各異的山川大澤以及生存于其間的各種生物……

  《易經》的文字簡略古奧,但我們仍然可見其中大量對生存環境———各種自然現象,和生存本身———生產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的記述。我們不禁對古人恢宏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感到震驚!他們正如《賁·彖傳》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或許有人認為,《周易》記錄了古人對存在的觀察和描繪,這一結論未免太簡單。其實不然,因為這是《周易》萬古長青的奧秘!在人類的思想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座宏偉的理論大廈,無論它的建構多么精美,邏輯推理多么嚴密,當它的大前提被推翻之后,整個理論大廈便轟然倒塌,成為一片斷墻殘垣,僅供后人憑吊。而《周易》卻是推不倒的,因為它的基礎不是虛構的命題,而是堅固無比的存在本身,所以它永遠聳立著,向后人昭示著。

  《周易》是對存在的描繪,用《系辭下傳》的話來說就是:“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币簿驼f《周易》各卦是一個個關于存在的模型、圖式,而六十四卦匯集成為整個宇宙的模型。這一點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知道,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研究“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用大眾都能聽懂的話來說就是,真理為什么普遍必然有效,放之四海而皆準?康德指出歸納法是不完全的,它不能窮盡所有的事物;演繹法的結論包含在大前提之中,它不能給我們帶來新的知識。由此看來,這真是一個困擾人類的難題!而《易傳》卻認為易理是顛撲不破、放之四海皆準的,《系辭上傳》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從這些話中我們看出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周易》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呢?《周易》用的是模型,從形式邏輯上來說就是類比法。類比法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它不須窮盡一切,而又能產生新的結論,歸納法、演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類比法或許能。即便到此為止,《周易》已經很偉大了,因為它為人類解決“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類難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式。然而這對《周易》來說還不是最根本性的問題,因為《周易》并不是簡單的類比法,它有著自己的邏輯,因為它難以用西方邏輯歸類,故學者稱其為易學邏輯。易學邏輯人類對世界的感知并不是簡單的,感知伴隨著知性結構的確立,否則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就是一片混亂,天是地,地是天,山是水,水是山,或光怪陸離,或混沌怪誕。同樣,《周易》對存在的摹寫、描繪也不是簡單的。首先它存在著一個分類的問題,也就是上文提到過的《系辭上傳》所說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存在是無限的,而《周易》只有六十四卦,那么就必然產生了哪一卦代表哪一類事物的問題?!墩f卦傳》列舉了八經卦所象征的一些事物,其中有些可以被我們所理解,而有些在現代人看來完全是風牛馬不相及,不屬于同類事物?!吨芤住坟韵蟮姆诸惖降鬃裱裁丛瓌t?值得深入研究。要么是古人的知性結構尚未確立,思想混亂;要么是《周易》揭示了某種隱秘的統一場的內在邏輯。

  從每一卦的內部來說,《周易》也不是卜筮資料的簡單匯集,正如《春秋》有微言大義一樣,爻辭的內容也有自己的邏輯?!断缔o下傳》曾總結了一些爻辭的規律:“初辭擬之,卒成之終”,“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也就是說,初爻說的是某一事情的最初情形和人的初衷,上爻說的是事物發展的最終結局。在《周易》中,超越于某一事物之外,或發展為事物的反面,亦屬于典型的結果。第二、四爻同處陰位,有助理之功,但二爻居下卦之中位,遠離第五爻君位,所以多得贊譽;四爻近君位,故多恐懼。三與五皆為陽位,但三處于下卦之極,乃諸侯之位,故多兇險;而五處于上卦之中位,乃是君位,剛毅中正,故多能建功立業。爻與爻位以及兩爻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如是否得中、得正,以及比、應、承、乘的關系,其中的含義又依各卦的基本意義而產生進一步的變化。

  讓我們再放眼整個六十四卦,其中的邏輯關系就更為復雜。漢易象數學創立了陰陽二氣說、五行說、八宮卦說、九宮說、十二辟卦說、納甲說、卦變說、卦氣說、方位說、爻辰說、飛伏說、升降說、旁通說、互體說等等,構筑了一座宏偉精美、令人眩目的象數學大廈。其中有些說法在《周易》中就可見端倪,有些說法則是依理推演。

  從某種意義上講,易學類似于圍棋。試想,當堯帝發明圍棋,用以教育不肖子丹朱之時,他是否已經知道圍棋在后世的一切發展變化?這個問題屬于神性思維,可惜我們只是人,不是神,我們只知道現在的圍棋藝術已與古時有很大不同,并且必將不斷地發展。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現在的圍棋仍然是圍棋!它在本質上與古時沒有什么不同,因為它是依據棋理的規律而變化的。同樣,易學研究也應如此,我們必須恢復、揭示《周易》的歷史真實,遵循其邏輯規律。獨立發明是一項有益的智力活動,但與《周易》無關,可能也比不上古人的智慧,要牢記《周易》是對存在的摹寫、描繪,只有最真實的,才是最深奧的。生命啟示錄

  《周易》的意義有很多,但有一方面不能不提及,就是《周易》經傳中都有很多關于品德修養的內容。盡管古史辨易學指出、糾正了經學解易的泛道德化傾向,但這些內容仍然是一個事實。

  例如,《易經》的《謙》卦贊美了謙虛的品德,《無妄》卦反對邪妄之行?!逗恪肪湃侈o云:“不恒其德,或承其羞?!币簿褪钦f,人若不堅守道德,就可能落到羞恥的困境?!稖o》九三爻辭云“渙其躬”,是以洗浴比喻增進品德;九四爻辭云“渙其群”,是進一步比喻以優秀的品德教育廣大人民,相當于《尚書·康誥》中的“作新民”。從“渙其躬”到“渙其群”,也就是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路線?!都葷肪盼遑侈o云“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意思是說品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祭祀,品德才是生命的本質,它與人類的境遇有著直接的關系。

  《易傳》中品德修養的內容更是俯拾皆是,《乾》、《坤》兩卦的《大象傳》所言“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更是為大家耳熟能詳。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象傳》用“君子以”的句式,將某種自然現象與品德修養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統一起來。

  中西方思想哲學的特點有很大不同,西方哲學邏輯嚴謹,這與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家之間的辯論風氣有關,所謂辯證法,原先不過是辯論的方法而已。中國的圣賢們卻很少辯論,戰國時期的孟子,為反對異端,不得已而辯之,結果落下好辯之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形象。那么中國的圣賢干什么呢?他們通過不斷地增進品德修養,使生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洞笥小ご笙髠鳌分小绊樚煨菝钡摹靶荨弊?,乃是美善之意,這里用作動詞,意即使生命變得更加美好。因而他們能夠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他們的精神純粹專一,對事物及其變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現代人追求的是智力,古代圣賢追求的是智慧。智慧和智力有著本質的不同,智慧是一種更加綜合性的東西,它與品德有著直接關系。西方學者喜歡將中國古代思想稱之為東方神秘主義,若能深入了解,其實也不神秘。試舉一例:若一超強大國征服一弱小國家,雙方實力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若以智力計算,其結論不言而喻。但若在圣賢看來或許不是如此,道義的力量是強大的,失德的一方終究會陷入困境。這種對命運的洞察和把握看似神秘,其實也簡單?!吨芤住肥呛唵纹綄嵉?,同時也是玄奧精深的。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