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重定向自唐太宗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唐太宗李世民 像

  世民漢語拼音:lǐ shì mín;英語:Li Shimin;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又平定了竇建德、王世充的武裝力量,最終統一中國。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成為中國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并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歲,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謚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為李淵次子。末,李淵先后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 、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于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陜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攻克長安后,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后無功而還。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后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后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太宗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輔佐李治。

生平簡介

  李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杰,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并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后,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并肩作戰,于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后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占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并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并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余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采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尉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后,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后,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并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于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于是與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并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后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并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后悔?!崩钌裢ê途吹侣犃诉@番警告以后,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鑒于有些折沖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并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后,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系,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么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并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并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么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并且兵不在多,關鍵在于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還嚴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聽后,沉吟半晌,終于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么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并給魏征賞賜了金甕一口。

  貞觀四年(630)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游牧民族變成易于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后,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于我,能將他們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并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云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于愿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系,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對太子嚴加教管。在其吃飯之時,他便指著飯食對李治說:“耕種田地,春種秋獲,都要經過辛勤勞動。只有愛惜民力,不奪農時,才能常有飯吃”;見其乘馬,便說:“馬能代人步行,節省體力,如果使用得當,不盡其力,才可以常有馬騎”;見其乘舟,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來就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系,能不畏懼嗎”;見其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干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后,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圣明天子?!彼⑶疫€教訓其它幾個兒子說:“父親疼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導,人人自知。作兒子的能夠忠孝兩全,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聽教誨,不遵禮法,必然招致殺身之禍,父親雖然疼愛,也是無可奈何的。以前漢武帝死后,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驕橫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詔書,就身死國除。作臣子的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學劉旦的樣子?!睋f,從此以后,這些龍子龍孫們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為。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后,由于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鑒于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于黃河,勢余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云,于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陜西禮泉東北)。


歷史事件

玄武門之變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余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后,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占李元吉之妻。

  爾后李淵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數日后,秦王晉為皇太子。未久,李淵稱太上皇,禪位于李世民,次年李世民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二年(628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只有二百九十萬,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并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并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鑒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滅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鑒》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于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蓖砟昀钍烂裰兜鄯丁芬粫越探涮永钪?,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2]),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崩在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葬于今中國陜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謚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亦在開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間被吳兢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滅東突厥

  626年八月,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剛剛即位的唐太宗被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并與之結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此后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平吐谷渾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唐太宗以段志玄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吐谷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后,636年,唐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和親吐蕃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于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干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渾,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但唐朝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贊干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于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于柏海,文成公主進蕃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滅高昌

  高昌王曲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曲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侯君集圍城,曲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余人歸屬唐朝,高昌國結束。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

征討高句麗

  642年,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后立高寶藏為王并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沖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后,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后,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于649年去世,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征討高句麗和淵蓋蘇文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最大心愿。668年,唐高宗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載籍戶數69.7萬。并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滅薛延陀

  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唐太宗于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后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安西四鎮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平之。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龜茲,平之。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己巳日(7月10日),太宗駕崩于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其他

書法

《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

  在中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稖厝憽繁闶切袝氡拇碜?。

  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并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書法觀,亦是相當開放的。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于逼真?!薄稌x祠銘》為其書法杰作,當時各國使節都將精拓本帶回去,廣泛宣傳。

  《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于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00年發現于敦煌石窟,現藏于法國巴黎圖書館。

  《溫泉銘》書風激躍跌宕,字勢多奇拗。俞復在貼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于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睂ζ湓u價極高。此碑書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獻之。

  《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并序》,唐太宗撰文并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

  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鼻邋X大昕云:“書法與懷仁《圣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鼻迦送跤幼髟娰澰唬骸捌缴鷷ㄍ跤臆?,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贝吮畷喨惶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詩詞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89首。

評價

  《貞觀政要》贊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 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去年犯死者僅二十九人。 又頻致豐稔,米斗三錢,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 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后晉官修正史《舊唐書》劉昫等的評價是:“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云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蛟唬阂蕴谥t,失愛于昆弟,失教于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茍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發,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承干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儲于哲嗣,不騁志于高麗;用人如貞觀之初,納諫比魏徵之日。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的評價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余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傳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見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至其牽于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于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然《春秋》之法,常責備于賢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嘆息于斯焉?!?

  《新唐書·北狄列傳》: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于廷。

  元朝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說:“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后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里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圣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圣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毛澤東評價李世民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中國通史》對唐太宗的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即便今 天,他仍是史學界關注的熱門人物,研究成果很多??偟膩碚f,學界對他的 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①,但在一些具 體問題的評價上還有分歧。(選自《中國通史》第六卷)

關于唐太宗篡改國史及相關的建唐問題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唐太宗 篡改了國史。例如玄武門事件,“經勝科者之修改,故不易見當時真相”②。 意即唐太宗奪取帝位后曾修改了國史。貞觀年間,史臣遵太宗意旨,于修撰 高祖、太宗兩朝實錄時篡改建唐史實,將太宗抬高到奠基者的位置上,貶低 高祖的作用③。所謂太宗與劉文靜首謀晉陽起兵之說,乃是貞觀年間對實錄、 國史作了偽造的結果④。事實上,唐高祖是一位有作為的封建政治家和軍事 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①。但也有人認為唐太宗是否真的篡改 過國史還需深入研究,而且必須肯定他在建唐中的首創之功②。另外,還有一 種觀點,說唐太宗“策動父親李淵從太原起兵的事,或者認為由于他稱帝后 史書被改動,他不是唯一的主謀者,但這也無關緊要,橫豎唐太宗是原謀者 之一”③。

關于唐太宗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性質及其評價問題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玄武門之變屬于唐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具體而言,有的說是 “爭奪皇位的斗爭”④,有的說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繼承的 斗爭”⑤,有的說是因“儲位之爭”而導致的“家庭變故”⑥,還有的說是“殺 兄逼父”的行為⑦。但也有些學者把玄武門之變看作一種社會政治斗爭,說是 “進步傾向代替腐朽傾向”的“行動”⑧,又說是“改革”勢力戰勝“保守” 勢力的斗爭⑨。還說是主要由“出身于社會中下層”的“謀臣猛將”組成的李世民集團“同主要由宗親貴戚和隋舊官僚組成的李建成集團”之間的政治斗 爭⑩。另有一種折衷的說法,認為就其性質而言是爭權奪利的,但唐太宗的勝 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所以,既不能籠統地加以 完全否定,也不可簡單地加以全面肯定①。

關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問題

  唐太宗不太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 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比較妥當, 政策比較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這是已發表的研究唐太宗 的大多數論著所具有的共同看法。但也有學者提出了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局限 性問題,認為唐太宗有大漢族主義的意識,掠奪少數民族,還用分化離間少 數民族關系的手段來達到使他們相互牽制的目的②。

  注釋:① 萬鈞:《唐太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歷史研究》編輯部編:《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袁英光、王界云:《唐太宗傳》,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趙克堯、許道 勛:《唐太宗傳》,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胡如雷:《李世民傳》,中華書局 1984 年版。 ② 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③ 汪篯:《汪篯隋唐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年版。 ④ 徐連達、仲富蘭:《唐太宗首謀晉陽起兵嗎?——關于李淵的歷史評價問題》,《復旦學報》1981 年第 2 期。 ① 牛致功:《李淵建唐史略》,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② 何敦鏵:《論唐太宗在創唐和統一全國過程中的作用》,《福建師大學報》1984 年第 1 期;楊希義:《大 唐創業,功屬太宗——也談晉陽起兵的幾個問題》,《西北大學學報》1991 年第 4 期。 ③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三聯書店 1979 年版。 ④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⑤ 《中國史稿》第四冊,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⑥ 岑仲勉:《隋唐史》上冊,中華書局 1982 年版。 ⑦ 江篯:《汪篯隋唐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年版。 ⑧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一冊,1965 年版。 ⑨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修訂本,1979 年版。

家庭

皇后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生廢太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生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崩于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享年36歲。合葬昭陵地宮。

妃嬪

  楊妃:生吳王李恪、蜀悼王李愔。封號不明。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陰妃:生齊王李祐。封號不明。生卒年不詳。疑陪葬昭陵。

  王氏:生蔣王李惲。封號不明,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燕德妃:生越敬王李貞、江殤王李囂。生于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享年63歲。陪葬昭陵。

  韋貴妃:名“珪”,表字“澤”,生紀王李慎、臨川公主。生于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薨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享年69歲。陪葬昭陵。

  楊貴妃(唐太宗):生趙王李福。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巢王妃楊氏:生曹恭王李明。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鄭賢妃:生卒年不祥?!短茣酚涊d陪葬昭陵,目前尚無發現其墓葬。

  徐賢妃:名“惠”。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享年24歲。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楊婕妤:楊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蕭美人:蕭鑠第二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崔才人:崔宏道長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蕭才人:蕭鏗第二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武才人:貞觀時五品才人,后成為唐高宗時二品昭儀,再后進封為皇后,再后稱帝。

  此外,文獻記載之廬江王妾、琵琶女等,均內宮封號有無不明。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注:妃嬪的排列順序參考《舊唐書》、《新唐書》相關列傳。

  唐太宗共有14位兒子:

  李承乾:母長孫皇后。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為皇太子,時年八歲。不想成年后喜好聲色,漫游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后來,李承乾甚至想謀反,被人告密,系獄當死。卒于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年28歲。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贈恒山愍王

  李寬:母不詳,早薨,無后。生卒年不詳。嗣楚王→贈楚王

  李?。耗杆鍩叟畻铄?。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吳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來,無忌輔立李治后,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公元653年),享年34歲。贈司空,墓葬不詳。長沙郡王→漢王→蜀王→吳王→廢為庶人→贈郁林郡王→吳王

  李泰:母長孫皇后。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進封衛王,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懷奪嫡之計。于是太子和魏王雙方各樹朋黨,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殺后,李泰也被“幽閉”起來,后改封泰為順陽王,遷居均州的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薨于鄖鄉縣,時年33歲。贈太尉、雍州牧,葬于薨地。宜都郡王→衛王→越王→魏王→東來郡王→順陽郡王→濮恭王

  李祐:母陰妃,生年不詳,武德八年,封宜陽王,其年改封楚王。貞觀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齊王,授齊州都督。貞觀十七年,李祐派刺客殺了權萬紀,發動叛亂。結果事敗,賜死于內省,貶為庶人。卒于貞觀十七年(公元645年)。墓葬不詳。宜陽郡王→楚王→燕王→齊王→廢為庶人

  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生年不詳,貞觀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獵無度,不避禾稼,深為百姓所怨,屢次為非作歹,是個浪蕩公子,太宗怒曰:“禽獸調伏,可以馴擾于人;鐵石鐫煉,可為方圓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獸鐵石乎!”貶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廢為庶人,乾封二年(667年)卒于流配地巴州。贈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貶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李惲:母王氏,生年不詳,貞觀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蔣王、安州都督??v情享樂,使州縣不堪其勞。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誣告李惲謀反,惶懼自殺。贈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蔣王

  李貞:母燕德妃。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貞觀五年,封漢王,十年,改封越王、揚州都督?!邦H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來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薨于垂拱三年(公元688年),享年62歲。陪葬昭陵。漢王→原王→越敬王

  李治:母長孫皇后。貞觀五年,封晉王。晉王→皇太子→唐高宗

  李慎:母韋貴妃,生年不詳,貞觀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紀王。雖然聰明好學,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越王李貞勸其反武,他不肯“同謀”,可武則天還是殺了他。薨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紀王

  李囂: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詳,貞觀五年封江王,貞觀六年正月(公元633年)卒,謚曰殤。江殤王

  李簡:母不詳,早薨。生年不詳,貞觀五年封代王,貞觀五年四月(公元632年)卒。代王

  李福:母楊貴妃。生于貞觀八年(公元635年),貞觀十三年封趙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薨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贈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趙王

  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生卒年不詳。貞觀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貶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殺。陪葬昭陵。曹恭王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兒: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蕭銳,銳卒,更嫁姜簡。生年不詳。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嶺南,更嫁劉玄意。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竇逵,逵死,又嫁王大禮。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長樂公主 李麗質: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沖。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歲。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宮中下嬪,下嫁唐義識。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詳,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詳。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東陽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臨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歲。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賢”,母不明,下嫁程懷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歲。陪葬昭陵。

  蘭陵公主:名“淑”,表字“麗貞”,母不明,下嫁竇懷悊。生年不詳,病逝于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晉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獨孤謀。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新興公主:母不明,下嫁長孫曦。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高陽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遺愛。生年不詳,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詳。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晉陽公主:表字“明達”,母長孫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詳,薨年十二。墓葬不詳。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詳。沒有下嫁。墓葬不詳。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初嫁長孫詮,后嫁韋正矩。生年不詳,薨于龍朔三年。陪葬昭陵。

大臣

宰相

  蕭瑀(626年任尚書左仆射,627年任尚書左仆射,630年以御史大夫參議朝政,635年-636年以特進參豫朝政,643年-646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陳叔達(626年任侍中)

  封德彝(626年-627年任尚書右仆射)

  宇文士及(626年-627年任中書令)

  高士廉(626年-627年任侍中,638年-643年任尚書右仆射,643年-647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房玄齡(626年-629年任中書令,629年-643年、643年-648年任尚書左仆射)

  長孫無忌(627年-628年任尚書右仆射,645年-649年攝侍中、檢校中書令)

  杜淹(627年-628年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杜如晦(628年-629年任侍中,629年任尚書右仆射)

  李靖(628年-629年任中書令,630年-634年任尚書右仆射)

  王珪(628年-633年任侍中)

  魏徵(629年-632年以秘書監參豫朝政,632年-638年任侍中,638年-642年以特進參議得失)

  溫彥博(630年-636年任中書令,636年-637年任尚書右仆射)

  戴冑(630年-633年以民部尚書參豫朝政)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0年以兵部尚書參豫朝政,640年-643年以吏部尚書參豫朝政)

  楊師道(636年-639年任侍中,639年-643年、645年任中書令)

  劉洎(639年-644年以黃門侍郎參知政事,644年-645年任侍中)

  岑文本(642年-644年以中書侍郎專典機密,644年-645年任中書令)

  李世勣(643年-649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張亮(643年-646年以刑部尚書參豫朝政)

  馬周(644年-648年任中書令)

  褚遂良(644年-647年以黃門侍郎參豫朝政,648年-649年任中書令)

  許敬宗(645年同掌機務)

  高季輔(645年同掌機務)

  張行成(645年同掌機務)

  崔仁師(648年以中書侍郎參知機務)

十八學士

  秦王府屬杜如晦

  秦王府記室房玄齡

  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

  天策府軍咨祭酒蘇世長

  天策府記室薛收

  秦王府文學褚亮

  國子助教陸德明

  秦王府文學姚思廉

  國子助教孔穎達

  秦王府主簿李玄道

  天策府倉曹李守素

  秦王府記室虞世南

  秦王府參軍蔡允恭

  秦王府參軍顏相時

  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

  秦王府參軍薛元敬

  國子助教蓋文達

  秦王府咨議典簽蘇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

  故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

  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

  司空、梁國公房玄齡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申國公高士廉

  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

  特進、衛國公李靖

  特進、宋國公蕭瑀

  故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

  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

  故尚書左仆射、蔣忠公屈突通

  故陜東道行臺右仆射、鄖節公殷開山

  故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

  故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

  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

  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

  故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

  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

  故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

  故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

  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世勣

  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