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唐朝(618—907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皇室姓李,故又稱“李唐”。唐王李淵于618年逼隋恭帝禪位,推翻隋朝,改國號為“唐”(尊稱“大唐”),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京城(后稱西京、中京、上都),作為首都,后又設洛陽為東都(后稱東京),太原為北都(后稱北京),作為陪都,與長安合稱“三都”,之后又陸續建立了一些陪都如成都、鳳翔、江陵等,但很快取消。其全盛時期的7世紀中葉,中亞的綠洲地帶也受唐支配。690年,武則天篡唐并改國號為“周”,遷都神都(洛陽),史稱“武周”,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復辟稱帝,才恢復唐朝,把首都遷回長安。唐朝的國力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期達到頂點,開元末年后逐漸走向下坡路,尤其是發生于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給唐朝沉重的打擊,其后,中央政府控制力急劇衰弱,唐末民變后帝國中央政府實際權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首都遷往洛陽,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禪位,唐朝遂亡,被朱全忠所建立的新王朝—后梁所取代,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唐代共延續了274年,傳位21代。唐代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大的成就,是中國歷史其中的一個盛世(黃金時代)。
“唐”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周成王滅古唐國后,分封其弟叔虞的封國古唐國的土地上(今山西?。?,為唐國即后來的晉國;堯的后裔改封為現今湖北一小國唐國。西魏時,李虎為八柱國之一,封隴西郡公,其子李昞后來晉封唐國公。573年,李昞之子李淵繼承唐國公爵位,后晉升唐王;在隋恭帝禪讓帝位后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南唐的建國者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后,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于秦漢之后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 中國歷史紀年表
疆域
初唐時代是唐代的武功比較興旺的時代,疆域大大擴展。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今陰山以南的地區大部至此為唐勢力范圍。貞觀廿年(646年),又一舉消滅了已經成為北疆不安定因素的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皆為唐的勢力范圍。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軍事羈縻機構以達維護塞北邊境安定和平的目的。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在經過幾年的叛亂后成功復國,丟失拉漠北的勢力范圍。此后直到后突厥滅亡北方邊境邊患嚴重。直到天寶三年(744年),回紇建國,盡復原東突厥故地,成為漠北霸主。安史之亂后,邊患再次出現,但唐朝與回紇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在西北方向,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護府到龜茲。顯慶四年(659年),唐軍又平西突厥,勢力及里海到黑海一帶。但唐朝廷對蔥嶺以西地區的統治始終不穩固,麟德二年(665年),由于大食勢力的擴展,唐朝疆域逐步退到蔥嶺以東,安史之亂爆發后的三十六年時間內,唐朝逐步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
在東北方向,顯慶五年(660年),唐軍滅亡百濟??傉略辏?68年)八月,唐軍又滅高句麗,并設安東都護府于平壤。但由于當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羅勢力的北進,咸亨元年(670年)安東都護府內遷遼東。開元元年(713年)以后又將安東都護府移到遼西。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安東都護府廢,遼東遂空,粟末靺鞨乘機據有其地。武周圣歷元年(698年)其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號為“海東盛國”,但與唐朝的關系比較好,大部分時間向唐朝稱臣。
在青康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紀初,贊普松贊干布即位,統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蘇毗、阿里地區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爾)。龍朔三年(663年),吐蕃滅吐谷渾,盡有其地。后又與唐朝爭奪安西四鎮,為唐朝最大敵國。安史之亂后,由于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使得唐朝能控制之疆域大減,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隴山以西為吐蕃占據。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占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廷所控制。唐亡前夕,河西、隴右又被吐蕃、回鶻余部占據。但終唐之世對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喪失。在西南云貴地區,南詔建國,與唐時戰時和,也削弱了唐朝的國力。同時,由于交州土著的興起,自漢武帝平南越后一直是中原王朝領土的越南北部地方,在晚唐時代開始藩鎮割據,至北宋初完全脫離中原王朝而獨立。
政區
唐朝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
關內道 治所鳳翔府,今陜西鳳翔。 下轄: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 治所洛陽/汴州 今河南洛陽/開封。 下轄: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 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 下轄: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單于都護府
河北道 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南。下轄: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山南道 治所襄陽,今湖北襄陽。下轄: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淮南道 治所揚州,今揚州市。 下轄: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治所蘇州,今江蘇蘇州市。下轄: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 治所鄯州,今青海樂都。下轄: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劍南道 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下轄: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市。下轄: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龔州、潯州、郁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巖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神龍二年設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撫使和十道按察使。這些都是監察官,為中央臨時派遣,不常置,也無固定治所。開元廿一年又從關內道分立京畿道,從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分江南道為江南東、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為開元十五道,每道設立固定的監察官員(采訪使),有如漢朝的刺史,也設立了固定的治所(首府),正式成為十五個監察區,并逐漸向行政區轉變。這十五道如下:
京畿道,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陜西省西安市);
關內道,治西京(首都)京兆府(今陜西省西安市);
都畿道,治東都(陪都)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
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
河東道,治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西);
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
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陜西省漢中市);
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
淮南道,治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
江南東道,治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
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
黔中道,治黔州(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隴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
劍南道,治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
嶺南道,治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
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駐守各道的武將稱都督,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不帶者不稱。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唐朝政府增加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唐政府本企圖可借節度使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這些節度使擁兵自重。唐朝末期因此形成了道(方鎮)、州(府)、縣三級行政區劃。唐末年全國有四五十個鎮,除了京兆府和周圍幾個州以及河南府外,全國其他地方都是藩鎮割據的局面。唐德宗時期,河朔一帶的藩鎮叛亂,占領京師長安,德宗逃到漢中,用了四年的時間才平定,從此之后藩鎮之禍日益擴大。憲宗年間雖然平定了淮西吳元濟勢力,各地藩鎮繼歸順中央,但是卻未能除根。憲宗死后藩鎮割據的局面就又死灰復燃。最后唐朝終于亡在節度使朱溫的手中。唐朝后的五代十國實際上是藩鎮之禍的延續,只是一些藩鎮已經完全獨立而已。唐朝主要的地方官階如下:
州(郡)首領:刺史(太守);
別駕、長史、司馬;
錄事、參軍事;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縣:縣令;
縣丞、主簿;
縣尉、錄事、佐史。
鄉: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長;
鄰:鄰長。
四家一鄰,五鄰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鄉;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同級。
人口
根據《舊唐書》記載,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180萬戶;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有219萬戶,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戶口二百九十萬戶。只是隋代極盛時(隋世祖大業五年(609年)的全國戶口為8,907,536戶.)的三分之一強,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三百萬戶,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360萬戶,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380萬戶,100年后才恢復并超過隋代極盛時的規模。據《通典》卷七《食貨》載,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全國有907萬戶,52880488人。(今學者把不列入統計數據的僧人道士流民奴婢等算進來,那么此年有12,000,000戶,約60,000,000人.)當時全國有十五道,秦嶺淮河以北有人口3000萬。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兩道及淮北地區,這些地區合計人口接近2000萬。首都京兆府長安人口達到196萬,東都河南府洛陽則有118萬人口。運河沿岸的交通樞紐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萬。河東道人口達372萬;關內道有150萬;隴右道人口最少,僅53萬。南方各道中,江南東道人口最多,有661萬。其次為劍南道,有409萬,其中成都府人口就有92萬。江南西道人口亦有372萬,淮南道227萬,嶺南道116萬。人口位居全國之末的是黔中道,僅16萬。
但在安史之亂后,北方社會生產遭受較大破壞,除開逃難到華南地區的中原人口之外,其余的華北人口大多已死亡,安史之亂結束后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統計的戶口數只是安史之亂前的三分之一,此后的中晚唐戶口一蹶不振,估計中唐時的戶口在400—500萬戶之間。全國人口分布格局因此發生重大變化。初唐時華北占全國人口75%,華南25%的格局到唐亡時,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南北各50%。華南各地吸引的各地北方移民,而河北清河郡人口竟從安史之亂前的80萬銳減到10萬。晚唐時的藩鎮割據以及黃巢之亂,人口南遷避難更加嚴重。安史之亂一直到唐末是為中國人口史的第二波大幅南遷潮。從此華南在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全面超越華北。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除了吳和吳越兩國統治者是南方人,南漢是早期移民后裔外,其他六國統治者都是唐末北方移民。
歷史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隋之后的朝代。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曾出現過短暫的武周政權。唐代的疆域東至安東,西迄安西,北起單于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長安(今陜西西安),以洛陽(今河南洛陽東)為東都,通稱二京。
李淵開國
李淵的母親是北周明帝皇后的妹妹、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故在歷朝受得重用。李淵的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進入關中,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北周孝閔帝受禪后,虎已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李淵十歲不到已經襲唐國公爵。大業年間,由于隋煬帝政治改革的措施過早實施和三征高句麗失敗造成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民變在各地興起不止。李淵深受煬帝信任而得到重用,大業十二年(616年)被派為太原留守。李淵見天下大亂,隋的滅亡不可扭轉,便生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于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造反,十一月攻入隋京大興,擁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淵迫使恭帝禪位,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興,改名為長安。封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嫡三子李元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李淵建立唐朝后,以關中為基地逐步統一了全國。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薛舉、薛仁杲,同年幽州羅藝降唐。619年,唐使安興貴、安修仁生擒占據河西走廊的李軌。620年,李世民擊敗攻入山西的劉武周、宋金剛。621年,李世民東征河南王世充,王世充與河北竇建德結盟抗唐。622年,李世民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余部在劉黑闥帶領下兩次起兵反唐,李世民與李建成先后征討,李建成623年俘斬劉黑闥,河北平定。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陽反唐,624年被唐軍俘殺,江淮、江南平定。621年,唐大將李靖圍攻江陵,蕭銑降唐。翌年,嶺南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唐據贛地。
李世民軍事才能突出,率軍贏得多次關鍵勝利。掃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生起沖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逼其父立自己為太子。不久,李淵宣布遜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前期的政治
隋代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各地,隋煬帝命太原留守李淵鎮壓今山西省境內的農民起義。李淵看到隋朝即將敗亡 ,于大業十三年(617)五月正式宣布起事 。七月,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渡黃河,于十一月間攻入長安,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長安。
統一全國 唐建立后,唐高祖派李世民于武德元年(618)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同年冬,幽州羅藝降唐。武德二年,唐平定了河西走廊。武德三年,李世民收復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這時,黃河流域形成竇建德的夏政權、王世充的鄭政權與唐政權鼎足而立的形勢。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鄭、夏結成聯盟抗唐。次年,竇建德被李世民所俘,王世充被迫出降。李建成于武德六年平定了河北地區。在江淮方面,李世民東征時,占有丹陽的杜伏威受唐朝冊封為吳王。武德六年,杜氏的江淮余部再度起事反唐。七年江南平。武德四年,唐大將李靖圍江陵,南朝梁代后裔所建的蕭政權被消滅。五年,唐在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置八州。同年,唐據有虔州(今江西贛州)。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即位為唐太宗。唐太宗即位不久,于貞觀二年(628)發大軍征討夏州 (今內蒙古白城子) ,夏州歸唐所有,至此全國統一。
政治制度 唐因隋舊,中央仍實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當時還設政事堂,為三省宰相共議軍國大事的場所。后來,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逐漸確定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央的監察機構是御史臺。中央的司法機構有:最高的審判機構大理寺、司法行政機構刑部、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司法審判活動的御史臺。地方行政為州縣二級。州設刺史;有時稱郡,則設郡守??h設縣令。刺史(郡守)、縣令掌本級地方政府的政令。在沿邊及內地緊要之處,州(郡)之上還設有都督府 ,都督掌管該州民政和軍事。唐太宗于貞觀元年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個監察區(即道),玄宗時增為15道。唐王朝一再修訂《唐律》?!短坡伞肥莻魇赖闹袊糯钤?、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它對亞洲很多國家產生過顯著的影響。府兵制是唐前期的基本兵制。唐代學校分京師學和州縣學。京師學包括以下6種學校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以國子學和太學最為重要。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學的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的經典。各少數民族及亞洲各國君長亦遣子弟入國學,于是儒學大盛,為古昔所未有。除官家的學校外,當時還有私人聚徒講學。唐代繼續發展與完善新興的科舉取士制度,科舉制在削弱門閥士族的等級特權、擴大唐政權的社會基礎、提高官員文化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前期政局的發展
唐太宗作為杰出的政治家和開明皇帝,勵精圖治,天下升平,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高宗。唐高宗統治時期,皇后武則天逐步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從顯慶開始,唐高宗因體弱多病 ,政柄漸操武后之手 。弘道元年(683)高宗死后,武則天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中宗。不久,又廢中宗,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廢睿宗稱帝 ,改國號周。武周政權持續了15年之久。武則天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她廣建佛寺,浪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所以在其統治期間,一方面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另一方面均田制已開始趨向弛壞,農民逃亡逐漸普遍。武則天在奪權的過程中曾任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一時冤案累累。神龍元年(705),宰相張柬之、崔玄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重建了李氏王朝。中宗復位以后,大權旁落在皇后韋氏、女兒安樂公主及武后余黨武三思等人手中。中宗于景龍四年(710)去世,韋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子隆基遂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此后睿宗妹太平公主因擁立之功而大權在握,與李隆基發生了權力之爭。睿宗于延和元年(712)讓位于太子隆基 ,是為唐玄宗。次年,太平公主被賜死,黨羽或殺或逐,混亂政局至此結束(見韋后之亂)。同年唐玄宗改元開元。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吏治趨向清明。大力興修水利,興建屯田。在東、西二京置集賢院,集中學者整理典籍。故開元年間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稱開元之治。這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后,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
前期社會經濟
高祖、太宗、武則天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代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呈蒸蒸日上之勢。唐初,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無主田,統治者把相當一部分官田用作賜田、公廨田、驛田、屯田,其余大部分則用以實行均田制。均田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能起一定的進步作用。
農業 唐代統治者比較重視興修水利和管理灌溉設施。隨著水利事業的發展,灌溉技術也有所提高,農民不僅用傳統的轆轤和桔槔汲水,而且制成水車、筒車。唐代前期已經把過去使用的直轅犁改造成曲轅犁。耕作技術的進步與灌溉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農業的發展使土地得到了空前的開發。
手工業 主要是絲、麻織物,遍于全國各地,最重要的產區首推河南道。唐代絲織品色彩絢麗、圖案新穎,而且吸收了一些波斯風格和手法,印染技術也有所提高。陶瓷制造技術也有顯著進步,新產品白瓷開始制造于北方的邢窯(在今河北邢臺)。唐代還出現了三彩陶俑,即所謂唐三彩,反映施釉技術有了新的提高。金屬鑄造技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代已能用灰吹法提取純度很高的白銀,銅器制造以揚州所產的方丈鏡、江心鏡最為馳名。
商業 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比魏晉南北朝時顯得繁榮。唐初,開始鑄造輕重適中的開元通寶錢,以后廣為流布。隨著商業的繁盛,出現了一些藏鏹巨萬、邸店遍海內的大商人,他們多從事遠地轉運,獲取巨額利潤。由于域外通商的發達,胡商遍布各大都會、名城。唐代交通的發達,為商品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出于行政、軍事的需要,驛傳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路通往全國大多數地區。水路上宏舸巨艦,千舟萬艘 ,交貿往還,十分繁忙。城市的繁榮與商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關系。長安和洛陽是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品經濟比較繁盛的城市。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市內四方珍奇,皆所積聚。唐代重要的城市還有地處長江與運河交匯處的揚州及號稱錦城的成都。廣州則為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城市。
貞觀之治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東突厥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短普Z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以求突厥退軍。并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勵精圖治,并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系。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并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630年,李靖等率唐軍滅東突厥。
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使得唐朝國運蒸蒸日上,唐太宗也成為一代有為之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對外方面,太宗時期將原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入版圖,唐朝西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穩定了唐蕃兩國的關系。
在職官制度上,則承繼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發展并完善了隋朝所開創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為后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世勣和秦叔寶等武將。此外,唐太宗派官員四處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然后把各官員的功過寫在屏風上,以便褒貶。
貞觀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顿Y治通鑒》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廿九人。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新羅帝王的治國教科書,亦為后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永徽之治與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太宗廢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從尼寺取太宗的才人武氏入宮,之后又立武氏為皇后。自顯慶元年(656年)以后,高宗因健康原因,將許多政事都交給武后處理,武后成為唐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與高宗并稱“二圣”。在武后輔佐高宗的時期,唐軍于顯慶四年(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達到極盛;與新羅聯合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并打敗日本援軍,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朝在半島北部設立安東都護府,恢復自漢朝末年失去的領土。高宗死后,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李敬業的反叛后,武太后天授元年(690年)廢睿宗帝號,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皇嗣。武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武氏死后的謚號中有“則天”二字,所以近代學者多稱她為“武則天”。
在武則天掌權中國的半個世紀里,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推行發展了農業生產;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并且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打擊北魏以來的世家勢力;對外戰爭鞏固并拓展了國家的疆域;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但武則天任用酷吏,在后世經常受到傳統史學家的批評。武則天又設北門學士,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則天對佛教大力推崇,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
開元、天寶時期的變革和改革
開元 、天寶之際,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土地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于是漸漸被破壞。這是中國土地制度史上的大變革,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在均田制走向破壞的過程中,民戶紛紛逃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勞動人民人身地位的變化,納錢代役的情況逐漸發展和普遍。到開元初年,終于正式出現了納錢代役的課稅,稱作資課,并且成為一項與正稅并列的稅收。均田制的破壞引起了舊兵制的崩潰,舊兵制的崩潰又反轉過來加速了農民的破產和逃亡,唐代統治者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陷于兵源枯竭,只得將征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自從打敗西突厥以后,疆界基本上固定下來了,防御線大大延長,需要有經常性的軍事設置,因而就形成了軍區。軍區的固定長官即節度使。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這是造成割據勢力的重要原因。開元二十二年(734)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拜相后,排擯賢良,以諂佞進身的人與日俱增。繼起的權臣楊國忠,也是一個恣弄威權的奸佞。從玄宗朝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特蒙恩寵,權勢炙手可熱??傊?,到唐玄宗統治的末年,唐代鼎盛局面已經顯露出嚴重的危機,終于在天寶十四載(755)發生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志得意滿,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罷免良相張九齡,改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六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天寶十載(751年),由高仙芝所率領的唐軍在中亞的怛羅斯戰役中為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所挫敗,唐朝經營西域的進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唐朝便整頓了在中亞的布局,準備趁阿拉伯帝國內亂時,再次發兵。但是唐朝內部也有隱憂。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于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和征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
李林甫為杜絕邊將入相之途,以胡人為節度使。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因與楊國忠不和,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松懈、重軍多部署在邊境之機以討楊國忠為借口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十二月十三日,東都洛陽淪陷。次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長安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嚇得從長安出逃到成都,次日途經馬嵬驛時,禁軍把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殺死,又要求玄宗絞殺楊貴妃,才繼續西行。太子李亨起初在靈武募兵,后來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為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圣武。至德二載(757年),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但是同時,史思明與安慶緒之間關系也開始冷淡。同年九月,長安光復,十月,洛陽光復。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圣燕王,之后他又殺死安慶緒,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之后叛軍又再次攻克洛陽。但是由于他性格殘忍好殺,其部下又在上元二年(761年)立其子史朝義為帝。之后,叛軍內部分崩離析,一蹶不振。寶應元年(762年),唐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向河北流竄。寶應二年(763年)正月,他就在石頭城(今唐山東北)附近的森林里自縊。安史之亂經過八年時間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區經過這場戰爭后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社會生產嚴重倒退,藩鎮割據的原因也與此有關。唐朝從此也失去繼續經略中亞地區的實力、埋下了日后吐蕃、回紇侵犯京都長安的危機。安史之亂乃成為唐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統一集權走向分裂割據的轉折點。以此為標志,唐朝的歷史分為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
劉晏的財政改革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困難之中。唐代宗時,劉晏整頓漕運,降低運費,減少沿河力役的征發,大力疏浚運河道。劉晏在肅宗上元元年(760)任鹽鐵使后,改革鹽法,在產地統購食鹽,然后加價賣給特許的鹽商,任其自運自銷,鼓勵商人以絹代錢糴鹽,在離鹽鄉很遠的地方,儲備食鹽,稱作常平鹽。劉晏在各地設糧倉,實行豐則貴糴、歉則賤糶的辦法,以穩定物價,增加財政收入。這就是常平法。劉晏的改革使唐王朝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
兩稅法的實行
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 )宣布實行兩稅法。廢除以前的租庸調和一切苛雜 ,各項并入兩稅。新的稅項是戶稅和地稅。戶稅據戶等以錢定稅,地稅按畝征收。戶稅與地稅都一年兩征,因此新稅制稱作兩稅法。這次稅制改革是中國財政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大事,對此后歷代的賦稅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雖然平定,藩鎮割據的形勢卻從此形成。安史之亂過程中及平定戰亂后,唐軍將幾乎都授以節度使之名,內地也先后建立軍區,藩鎮制度因此進一步推廣。唐代后期,中央同藩鎮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唐德宗力圖平藩,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的叛亂。德宗一度逃往奉天(今陜西乾縣),后又奔梁州(今陜西漢中),史稱奉天之難。這次戰爭持續了5年之久,朱泚和李希烈等雖先后敗死,唐朝卻與其余藩鎮妥協,條件是藩帥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有些節度使父死子繼、兄終弟立成為慣例,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刻化。唐憲宗即位之始就大力對強藩巨鎮進行斗爭,企圖恢復中央集權。先后討平西川節度使劉挌、夏綏節度留后楊惠琳、鎮海節度使李锜;迫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歸命,在成德鎮自立的王承宗也輸貢賦、請官吏 。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發動叛亂。元和十二年,憲宗命李愬攻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后又平定了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會昌三年(843),武宗發兵進討澤潞節度使劉稹。戰事進行了一年多,朝廷平定了澤潞。武宗以后,中央再也無力與藩鎮進行較量,藩鎮內部驕兵逐帥日見頻繁,抵消了不少力量,雙方在相當長的時期中未再發生重大的戰爭。
宦官專權
從唐玄宗晚年重用高力士開始,宦官逐漸參政。代宗即位于非常時期,宦官李輔國有擁立之功,因此深受重用。代宗時程元振、魚朝恩先后專制禁軍,權勢很大 。四王二帝之亂的過程中,德宗由長安外逃,僅宦官及親王左右從駕逃難。因此,德宗還京師后把神策軍交給宦官統領。神策軍是中央唯一的一支有較強戰斗力的軍隊,所以宦官掌握這支軍隊后實際上掌握了京師的全部軍力,如虎添翼,不可一世。代宗時,始用宦官于內廷知樞密,參與機要。憲宗時正式設樞密使,由宦官擔任?;鹿偌瘓F的猖獗和專擅,引起了皇帝和朝臣的不滿。所以唐中葉以后,不僅宦官和朝臣間的南衙北司之爭經常發生,有的皇帝還和朝臣一起企圖翦除這一勢力。第一次重大事件是王叔文集團的革新,斗爭矛頭直指宦官集團,引起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及部分節度使的強烈反對。最后,俱文珍發動政變,幽禁順宗,擁立太子李純,大肆打擊和貶降革新派人物。第二次反宦官的重大斗爭是甘露之變。結果,朝官慘敗,宦官全勝。
牛李黨爭
牛李兩黨的政治主張截然不同,主要表現在:李黨力主摧抑藩鎮割據勢力,恢復中央集權;牛黨反對用兵藩鎮,主張姑息妥協。牛黨竭力擁護進士科取士;李黨企圖改革選舉制度。李黨主張精簡國家機構;牛黨持相反態度。李德裕支持唐武宗廢佛之舉,宣宗即位后牛黨執政,恢復了會昌廢佛時被廢毀的寺院。從憲宗朝開始,牛李兩黨交替執政,執政時各自貶謫對方。會昌六年(846)唐武宗去世,宣宗即位,李黨從此失勢,以后,朝廷上形成了牛黨當權的形勢,黨爭至此結束。
后期社會經濟
唐代后期藩鎮戰爭連綿不斷 ,社會經濟始終未能重現開元年間的全盛景象。各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很不平衡。北方戰爭頻繁,社會生產時興時衰;南方兵燹較少,加之北方人口部分避難南徙,增加了那里的勞力,因而經濟成就遠比北方顯著。在水利建設方面,南方興修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水稻種植在南方進一步發展,已經采用插秧移植的技術。隨著稻麥復種制的開始推廣,畝產量有明顯的提高。植茶的發展對南方經濟的上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唐代后期茶葉不但販運于全國各地,而且也是輸往少數族地區和國外的主要商品。唐代后期南方種桑養蠶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是絲織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造紙業在唐代后期有長足的進展 ,著名的產地也多在南方 ,如杭州 、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越州、信州(今江西上饒)。唐代后期,商業的繁榮首先反映在城市經濟的發展方面,最明顯的表現是坊市隔限的制度開始有所突破。揚州是南北交通樞紐,聚集著大量的客商,不少節度使也在該城列置邸肆,從事商業活動。成都是西南一帶的重要商業城市,與揚州處于相等的地位 ,時稱揚一益二。唐代后期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匯兌。
唐末農民起義
唐代后期正值土地制度發生劇變的階段,土地兼并空前嚴重。強藩巨鎮遍布各地,藩鎮戰爭連年不絕,不但在戰火中生靈涂炭,廬舍為墟,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由于大量養兵而增加了人民的負擔。裘甫起義和龐勛起義
東南一帶早在安史之亂行將結束之際,就爆發過浙東袁晁起義和宣歙方清、陳莊起義。唐代后期,中央的財政主要依靠搜刮東南各道,當地農民遭受的苦難特別深重 。于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終于爆發了裘甫領導的浙東農民起義,唐懿宗咸通元年(860)被唐軍鎮壓。為了加強南方邊備,統治者曾調徐州士卒駐守桂州(今廣西桂林)。至咸通九年,戍卒因不滿超期戍邊,遂擁立龐勛為都將,擅自回到徐州城,欲脅迫朝廷任命龐勛為節度使。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先發制人,派兵出戰,正式開啟戰端。在作戰過程中,農民紛紛加入龐勛軍隊,兵變于是發展成為起義。這時,龐勛自謂無敵于天下,而且對統治者存有幻想,往往坐失良機。咸通十年,起義被鎮壓。
黃巢、王仙芝領導的農民戰爭
咸通十四年(873),黃河中游天災嚴重,農民賣妻鬻子,無以為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王仙芝與尚讓等首先在長垣發動起義。黃巢亦于同年起義,響應王仙芝。兩支義軍匯合在一起壯大了聲勢。五年,王仙芝戰死,尚讓率余眾北上與黃巢會合,從此,黃巢就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廣明元年(881),黃巢在長安含元殿即位,國號大齊。后因大齊的同州(今陜西大荔)守將朱溫叛變,唐又乞援于沙陀族李克用,李親率1.7萬人自雁門(今山西代縣)南下支援唐軍。黃巢遂于四月放棄長安東撤。最后,義軍連遭挫敗,中和四年(884)黃巢犧牲。歷時9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
唐的滅亡
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又新興起一批節度使,其中黃河流域勢力最大的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汴宋節度使朱全忠(朱溫降唐后被賜名全忠)和鳳翔節度使李茂貞3人。文德元年(888)唐僖宗去世,昭宗即位,藩鎮更加猖獗。李茂貞與朱全忠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后來雙方發生戰爭,唐昭宗被宦官和李茂貞劫持至鳳翔。朱全忠遂兵圍鳳翔。李茂貞不能支,終于讓步講和。天復三年(903)朱全忠擁昭宗還京,盡誅宦官,持續100多年的宦官勢力至此被徹底翦除。次年,朱全忠逼唐昭宗遷都洛陽,強令朝廷百官隨駕東行,動身后派人盡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后來,朱全忠使人殺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李柷不久即位,是為哀帝。天祐二年(905)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又把被貶朝官全部殺死于白馬驛,投尸于河,這次事件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禪位于己,改國號梁(史稱后梁),是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開平,都于開封。唐滅亡。
政治制度
唐朝沿用隋朝制訂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臺、五監、九寺。三省即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此外中央還有殿中省和秘書省,只是這兩省職能不大。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長官本為尚書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書令,后以左、右仆射為首。中書省是皇帝頒布大政文書的機構,長官為中書令,副手為中書侍郎,下有中書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等諫官。門下省則是審核大政文書之機構。由于尚書權力太大,因此后來設立左右仆射(射讀作yè)代行大權。左右仆射就是宰相。后來,此二職要加同中書門下的頭銜才是宰相。但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設。于是,給其他管理加上參預朝政、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就為宰相。宰相平時在政事堂討論朝政,政事堂會議成為協助皇帝統治的最高決策機構。
六部分管各種具體行政事務,下各設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為前行,戶、刑二部為中行,禮、工二部為后行。其中吏部主管全國文官升遷,下設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民眾、財賦,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禮部掌管祭祀,下設禮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負責武人選舉、地圖、車馬、兵械等事務,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都四司。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工部負責山澤、紙筆、屯田、工匠等事務,下設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國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臺就是御史臺,其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參與大獄的審訊。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副長官是御史中丞。五監為國子監(掌文教);少府監(掌皇家工業生產);將作監(掌國家工程);軍器監(兵器制造);都水監(掌水利建設)。九寺有太常寺(掌禮儀祭祀);光祿寺(掌皇室食物);衛尉寺(掌兵器和儀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譜);太仆寺(掌皇帝車馬);大理寺(掌刑法);鴻臚寺(掌邦交典禮);司農寺(掌國家倉儲);太府寺(掌國家財政)。此外,唐朝還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榮譽職務。此外,唐朝在其前期還設立過如節度使、觀察使、樞密使等臨時職務,后來則成為定職。
隋代成立的科舉制度在初唐時期還不完善,朝中的政治仍然被關隴集團所壟斷。到了武則天執政后,他大力起用通過科舉進入政府的平民官僚,貴族政治的局面至此開始瓦解。唐朝中期以后,世族官僚已經幾乎不復存在,但是科舉士人卻進行牛李黨爭,這場黨爭持續長達四十年,嚴重敗壞朝政。
唐朝中后期也與漢朝后期和明朝后期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宦官時代。唐朝早期,宦官并沒有什么權力,自唐玄宗時代高力士得寵以來,宦官的地位步步高升,開始直接參與政治。后來伴隨者宦官對兵權的掌握,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的手中。這以“甘露之變”表現得最為突出。而在朱全忠誅滅了全部宦官之后,唐朝也很快滅亡。顯示宦官已與皇帝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唐朝的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國家對各項制度所做出的具體規定(如《戶令》);式是各項行政法規(如《水部式》);格則是對律令式做出的補充修改?!短坡伞肥歉鶕宄堕_皇律》修正而來。自唐高祖時代開始制訂,在唐太宗時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間又對唐律進行了全面解釋,與《唐律》合稱為《永徽律疏》。后世則稱呼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名則有五種。
土地與賦稅制度
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唐朝廷頒布均田令和租庸調。均田令規定政府依戶籍授田。人口三歲或以下為黃,四歲或以上為小,十六歲或以上為中,廿一歲或以上為丁,六十歲或以上為老。丁男和十八歲以上的中男授田一頃,老男和殘障人授田四十畝。寡妻妾授田卅畝。和尚道士每人授田卅畝,尼姑女冠則有廿畝。貴族和官吏則另有規定。土地的買賣則有嚴格限制。無庸質疑,均田制對唐初生產的恢復有大意義。
租庸調法是與均田制配套實行的賦役制度。租庸調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納粟二石,稱為租。根據各地的不同生產,每年交納絹二丈,錦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為調。每丁每年要服徭役廿日,閏月加兩日。如果不想服徭役,每天折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稱為庸。如果政府額外加役,十五日,免調;卅日,租調全免。額外加役最多不可超過卅日。
武周末年均田制開始崩潰,大莊園制經濟日益發展。安史之亂后,莊園制的形成導致土地兼并嚴重,越來越多的自耕農成為地主的佃戶。這種情況導致稅收人口緊缺。據統計,肅宗上元元年國家控制的人口僅一千六百九十九萬零三百八十六。,其中納稅人口只有兩百三十七萬零七百九十九。唐朝的財政陷入崩潰。為解決財政困難,劉晏開始實行賦稅制度改革,取得很好的成效。德宗建中元年,唐朝的財政制度由租庸調法改為兩稅法。兩稅法沿襲過去地稅和戶稅的形式,按田畝的多少收地稅,按戶等的高低抽戶稅。這樣,官僚、貴族、地主和商人都要納稅,減輕了平民的負擔,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兩稅法也有一些弊病,諸如錢重物輕等。唐朝后期,為解決財政拮據的局面,實行鹽鐵專賣制度。政府設立鹽鐵使管理各地的專賣情況。結果導致物價飛騰,民怨四起,民間販賣私鹽者不在少數。而鹽鐵專賣制度也是黃巢民變的直接原因之一。
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后,統治階級迅速出臺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與此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于復蘇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但隨著貞觀后期,尤其是高宗、武后及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于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于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仲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
唐政府不斷出臺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并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于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軍事
唐朝一統中國之后,太宗、高宗、武后先后對外用兵,擊敗北方的東突厥與西突厥,在西北攻滅高昌、收其地為州縣,重新控制西域,在東北滅高句麗和百濟,并在白村江戰役擊敗日本援軍。到玄宗時,唐朝對外擴張達到頂峰,勢力甚至遠達中亞與新興的黑衣大食(即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相遇。但唐朝經安史之亂后一蹶不振,不僅無力保持前期擴張的成果,還要依靠吐蕃、回紇的軍事實力以對抗藩鎮的割據勢力。雖然唐朝朝廷獲得過對淮西、劍南等地藩鎮的軍事勝利,但是無法阻止地方割據的大勢。唐朝廷就此衰落下去。京城長安甚至一度被吐蕃攻陷,西南的南詔也曾聯合吐蕃占領過成都。
唐朝早期繼承隋朝制度實行府兵制。府兵制的基本單位是折沖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兩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軍府長官為折沖都尉,副職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稱衛士或侍官。軍府隸屬于十二衛和六率。軍府最多時有六百三十四個,其中三成以上駐扎在關中,保衛長安。府兵制是以均田制為基礎的農兵合一制度。兵士廿一歲入軍,六十歲免役。衛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閑時由軍府訓練。其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長安宿衛,叫做番上。戰時則應征作戰。服役期間免除自己的租調;但口糧和兵器都要自己負責。
府兵制實際上是士兵和農民的結合,減輕了國家的負擔。戰事結束后,士兵回府,將領回朝,降低了將領擁兵自重的危險。府兵制的主要缺點在于動員速度慢,用兵時間過長會影響農業,而且免除士兵的稅賦對朝廷收入也是一個損失。因此,太宗、高宗及武后時已經采取過臨時征募士兵的辦法作為對府兵制的補充。到玄宗時,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漸被破壞,府兵大多逃散。玄宗天寶年間正式以征兵制和募兵制替代已經廢壞的府兵制。為了滿足他“領有四夷”的虛榮心,募得的士兵長期駐扎在邊鎮以進行對外戰爭,稱為“健兒”。這些職業士兵與土地沒有聯系,他們只渴望從邊境戰爭中獲得收益。邊鎮將領通過利益關系和部族關系(很多將領和士兵都來自依附的異族)大大加強了對士兵的控制,埋下了日后禍亂的種子。
安史之亂后,唐朝廷在軍事上開始失勢: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回紇、吐蕃、南詔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紇兵來平定安史之亂,763年吐蕃軍曾經占領長安達十五日,南詔軍一度攻打成都并占領安南直至十國的南漢才收回。唐朝防備南詔之士兵不滿又導致了龐勛之變。后來的黃巢的流寇叛亂導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爭戰,直至唐朝滅亡后仍未平息。
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勃律、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相遇。雖然唐朝在西元751年怛羅斯戰役戰敗,經略中亞的進展遇挫,但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導致華北地區經濟蕭條,使正重整武力的唐朝大軍從此無暇顧及中亞,軍隊必須退回長安一帶平定內亂,終于造成唐朝在往后的一百五十年間吐蕃和回紇勢力興起并占領原屬唐朝的西半部領土。
唐朝的眾多著名將領中,除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將領、郭子儀、李晟及其子李訴、高駢等漢族統帥外,異族將領也占據了重要地位:比較重要的有混血胡安祿山、史思明、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芝、突厥人阿史那社爾、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懷光、突厥突騎施部人哥舒翰、鐵勒部的仆固懷恩、渾瑊和阿跌光進等。
唐朝武將官銜
1 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2 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
3 從二品 鎮軍大將軍
4 正三品上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千牛衛大將軍
5 正三品下 懷化將軍
6 從三品上 云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7 從三品下 歸德將軍
8 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
9 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10 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
11 從四品下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12 正五品上 定遠將軍
13 正五品下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14 從五品上 游騎將軍
15 從五品下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18 從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從六品下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22 從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從七品下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節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26 從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從八品下 御侮副尉、歸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30 從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從九品下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文化
唐代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天文與數學
僧一行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他于開元十二年(724)制成銅黃道游儀。次年,一行又與梁令瓚奉玄宗之命,共同研制成銅鑄的水運渾儀,用以計時。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的制成,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制成的復矩圖,進行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恒星位置變動的天文學家。他同梁令瓚合制的黃通儀,重新測定150余顆恒星的位置。他臨死前編成《大衍歷》的草稿,日后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歷書。該歷在數學上也做出杰出的貢獻。此外,李淳風等注釋《算經十書》及十書中最后一部王孝通所撰《輯古算經》,也都是數學方面的重要成就。
地理學
唐初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是《括地志》,全面敘述了唐初政區的建置沿革,并介紹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風俗、物產及人物故事等。惜已無完帙。唐代另一部重要的地理學著作是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撰成的《元和郡縣圖志》。全書記錄了當時各地的物產、貢物、戶口、州縣沿革和山川險易等情況。該書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總志,對后世方志的編撰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杜佑所著《通典》的《州郡典》,在方志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唐末樊綽所著《蠻書》,為研究古代云南地理及南詔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醫藥學
孫思邈是唐初醫學和藥物學家。他于高宗永徽三年(652)撰成《備急千金要方》。后來,孫思邈又撰成《千金翼方》以輔之。這兩部書在中國藥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尊稱孫思邈為藥王。此外 ,顯慶四年(659)唐頒行的《新修本草》,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的藥典。
印刷術
雕版印書始于何時,其說不一,至遲在中唐、晚唐時已經逐漸興起。成都市望江樓附近的唐墓也出土了龍池坊卞家印賣的《陀羅尼經》,是中國現存的最早印本。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為五代以后大量印書創造了條件。
道教與佛教
中國的道教奉李耳為教主,唐朝皇室亦為李姓,故從唐初起統治者就規定道教地位居于佛教之先。唐代大多數皇帝均崇奉道教,唐玄宗尤為突出,在他執政時道教勢力達到了最高峰。佛教的政治地位雖然不如道教,但就其流傳影響及寺院的經濟實力而言,實際上都超過了道教。在武周時期佛教倍受寵遇,甚至一度凌駕于道教之上。唐代佛教已漸趨中國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宗派。當時最主要的有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禪宗,其中尤以慧能和神秀所倡導的禪宗的中國化程度最高,流行最廣。隨著佛教的大盛,寺院經濟惡性膨脹起來,成為逃避課役的藏身之地。這就必然觸動唐王朝的財政利益。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在道士趙歸真等人的鼓動下,于會昌年間下令打擊佛教。經過這次打擊,佛教與寺院經濟暫時有所削弱(見會昌廢佛)。
哲學思想
唐代主要的思想家有韓愈、李翱、柳宗元和劉禹錫。韓愈主要的哲學論著有《原道》、《原性》等名篇。李翱主要的哲學論著是《復性書》。韓愈和李翱都強調儒家的倫理道德,他們的理論在唐代后期興起,是宋明理學的先聲。柳宗元主要的哲學論著有《天說》、《天對》、《封建論》等名篇。劉禹錫主要的哲學論著有《天論》3篇。
史學
唐太宗即位后專設史館,置史官修撰前代及本朝歷史,例由宰相監修。從此紀傳體的正史大多出自官修,宰相監修成為定制。唐初官修的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周書》、《北齊書》和《隋書》。此外,由李延壽私人修成《南史》和《北史》。唐代史學上最大的成就是劉知幾撰成《史通》和杜佑撰成《通典》?!妒吠ā肥侵袊鴼v史上第一部歷史學理論著作,對后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锻ǖ洹穭摰渲倔w,且系縱貫古今之通史,在中國史學史上創建了新的史書體例,為后代政書的撰述開了先河。
文學
唐代文學在中國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詩歌創作、古文運動、民間文學等方面均有輝煌的成就。古典詩歌在唐代處極盛時期?!度圃姟份嬩浽姼?.89萬余首,不少名篇千古傳誦。初唐詩人承襲南北朝頹靡綺麗的遺風,但在詩歌的藝術形式上,自初唐四杰至沈佺期、宋之問,逐漸完成了聲律化過程,奠定了律詩的形式。初唐最杰出的詩人是陳子昂,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盛唐詩歌體裁眾多,風格各異。最有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和岑參等。中唐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人。晚唐的著名詩人是李商隱和杜牧。初盛唐時開始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叫作詞。詞在中唐時普遍流行起來,成為一種新的創作形式。中唐前后文人填詞者逐漸增多,知名的作家有李白、張志和、劉長卿、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和溫庭筠等人。最杰出的是溫庭筠,藝術成就很高。古文運動是中唐時期興起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學改革浪潮,力圖開創一個文學發展的新局面。古文運動代表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的主要貢獻是為古文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肮盼摹边@一概念即由韓愈提出。柳宗元對古文運動的最大貢獻是在古文創作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在傳奇小說方面,貞元、元和年間出現了大量作品,如陳鴻的《長恨歌傳》、元稹的《會真記》、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及蔣防的《霍小玉傳》等均比較有名。唐代,印度佛教傳經的梵唄和唱導的方法發展為僧講和俗講。后者專以世俗民眾為對象,其話本叫作變文。變文的出現對后世的民間文學中的寶卷 、彈詞、鼓詞、話本及長篇白話小說的產生,都有一定的影響。繪畫和雕塑
唐代繪畫藝術在畫法上有獨特的創造,題材比以往廣泛,名畫家輩出。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都是善畫人物的畫家。盛唐的吳道子被稱為畫圣,尤善畫迎風輕舉的衣服,號稱吳帶當風。隋唐以后,出現了山水畫。初唐、盛唐之際的李思訓善畫金碧山水。詩人王維亦擅長山水畫。壁畫也是繪畫藝術的重要成就。甘肅敦煌石窟、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及陜西乾縣的唐章懷太子墓、唐懿德太子墓等處發現的壁畫,都是唐代繪畫藝術中的珍品。雕塑有石雕和泥塑。洞窟、寺院和帝王陵寢有大量的石雕和泥塑,如昭陵的六駿、龍門的盧舍那佛都是杰出的藝術品。唐代雕塑家輩出,最著名的是盛唐時的楊惠之,被稱為塑圣。唐代是敦煌藝術的極盛時期。它最主要的藝術作品是塑像和壁畫。唐代作品有世俗化的特點,佛和菩薩塑像端莊、慈祥、溫和。此外,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甘肅安西西南的榆林窟,也都有一部分唐代洞窟,其中均有塑像和壁畫。
書法
隋末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和褚遂良號稱初唐三大書法家。盛唐的顏真卿的特點是氣勢雄渾,形體敦厚,筆法遒勁。中唐、晚唐之際的柳公權與顏真卿齊名,他吸收了歐、顏兩家之長,自成一體。唐代著名的草書家有孫過庭 、張旭和懷素等。
音樂和舞蹈
隋代曾將中外音樂分類整理,先后置七部樂和九部樂,唐太宗時進一步擴充成十部樂。這些樂舞少數屬于漢族所固有,大部分來源于國內各族及亞洲各國。到唐玄宗時改設立部伎與坐部伎。唐代的舞分健舞與軟舞。婆羅門曲在天寶時改稱霓裳羽衣舞,是中印樂舞融合的最高成就。唐代樂舞分大曲與散樂。大曲是大規模的歌舞,包含著以后戲曲的部分因素,是中國戲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散樂是雜技,統稱為百戲。
教育
科舉制度在唐朝進入了逐漸完備期。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學生稱生徒,人數在兩千以上。地方設立州、縣學,每校有學生十人。學校為科舉考試服務,成績好的學校保送參加科舉考試,主要的講授內容是九經。唐朝的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辦考試,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此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舉的應考舉子有兩個來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鄉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應考舉子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難度較低。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進身之階。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科不過百分之一二。時有諺曰: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而制舉則是臨時考試,是為了網羅非常人才,不常舉行。
唐與周邊各族的關系
唐代周圍的少數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紇、西南的吐蕃、南方的南詔以及東北的契丹和靺鞨。
東突厥
開皇三年(583),突厥被隋朝打敗,遂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的稱西突厥;東部的稱東突厥或藍突厥,且因居唐代之北,亦稱北突厥。唐太宗即位后,于貞觀三年(629)派李靖 、李等分路出擊,次年俘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太宗李世民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管轄突厥降眾。開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初的北方邊患,也有利于突厥此后的發展。這件事在北方各族中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因而唐太宗被各族尊稱為天可汗。東突厥滅后,北方最強大的民族是薛延陀和回紇。唐太宗于貞觀二十年滅薛延陀,以其地置燕然都護府。以后,東突厥降眾復國。所恢復的汗國通稱后突厥。證圣元年(695)武則天遣使封默啜可汗為遷善可汗。后突厥有時亦南擾唐邊。毗伽可汗在位時期對唐又采取睦鄰政策 。天寶三載(744,一作四載) ,后突厥為回紇所滅。
回紇
初稱回紇,后改稱回鶻?;丶v曾協同唐擊滅薛延陀以后盡據其地。后突厥復國后,回紇中的一部分自天寶以后為后突厥所役屬。天寶三載(744)回紇聯合后突厥統治下的其他各部滅后突厥,不久盡有其地。唐玄宗冊封回紇骨咄祿毗伽闕為懷仁可汗。安史之亂時期,回紇一再派兵幫助唐平定叛亂。貞元四年(788),回紇更稱為回鶻。吐蕃占領隴右以后,唐和西域、中亞的交通必須假道回鶻,回鶻人遂得以從東西貿易中得到很大利益。唐代皇帝不斷以宗女和親于周邊各族,但嫁給回鶻的都是皇帝的生女而非一般的宗女,可見唐與回鶻的政治關系特別親密。開成五年(840),回鶻為黠戛斯族所破,被迫進行大遷徙。西遷西州、龜茲即今維吾爾族的祖先;有的西遷甘州,即今裕固族的祖先。唐初,吐谷渾處唐與吐蕃兩大勢力之間,執政的慕容伏允親吐蕃而疏唐。從貞觀八年(634)開始 ,唐一再派兵西征。次年,李靖大敗吐谷渾,伏允為左右所殺,其子慕容順屬親唐勢力,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繼立,遂稱臣內附。
西突厥與西域各族
隋唐之際,中原大亂,西突厥勢力相當強大。這一情況有礙于今新疆一帶的統一,而且不利于絲綢之路的暢通。唐太宗派侯君集率軍出征,于貞觀十四年(640)攻下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與西突厥結成反唐聯盟的高昌氏政權降唐。唐以其地置西昌州,不久改名西州,并置安西都護府,統轄高昌故地。同時置庭州 。以后,唐軍又于貞觀十八年平定了焉耆王龍突騎支之亂,二十二年平定了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之亂,唐遂遷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并于疏勒、焉耆、于闐同時設鎮,合稱安西四鎮。當時西突厥分裂為兩部,陷于內爭,其屬國高昌、焉耆和龜茲又先后被唐所滅。高宗為了解除西突厥對庭州等地的威脅 ,遂于顯慶二年(657)派蘇定方 、蕭嗣業等率軍西征,大破西突厥,西突厥至此宣告滅亡。唐滅西突厥后,國界越蔥嶺,遠達咸海東、南一帶。高宗調露元年(679)王方翼筑碎葉城,以后一度以龜茲、疏勒、于闐與碎葉為安西四鎮。為了控制西突厥廣大地區,武則天又于長安二年(702)分安西都護府天山以北地區為北庭都護府。
吐蕃
貞觀八年(634),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于唐,請求通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揭開了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序幕。唐中宗時又以宗女金城公主和親于吐蕃贊普棄隸蹜贊。吐蕃有時對唐發動掠奪奴隸、財物的戰爭。廣德元年(763)一度攻入長安 。唐代宗被迫逃往陜州。此后,自河隴直至北庭、安西的廣大地區,幾乎全部被吐蕃占領。隴右各族人民曾在漢人張議潮領導下,先后恢復了沙州(今甘肅敦煌西)、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等河西的大部分地區。唐代后期,兩族間雖然不斷發生戰爭,但也一再建立盟約恢復睦鄰關系,如9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棄松德贊當政時就積極推行與唐和盟的政策,雙方在穆宗長慶間結盟時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南詔
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冊封南詔王皮羅閣為云南王。以后雙方保持友好關系,不少南詔最高統治者接受過唐的冊封。從8世紀中葉開始,雙方不斷爆發戰爭,南詔王閣羅鳳遂歸附于吐蕃,受封為贊普鐘。異牟尋當政后,在貞元十年(794)恢復了同唐的和睦關系,唐德宗遂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以后雙方時戰時和,但經濟、文化交流始終沒有間斷。
契丹
唐代初年,契丹族首領大賀摩會歸附于唐。貞觀年間,唐太宗于其地置都督府,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賜姓李。武則天執政以后,雙方爭戰達數十年。至開元初,始復置都督府。此后恢復了和睦關系,雙方聘使不絕,經?;ナ?。
靺鞨
開元元年( 713 )唐玄宗以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所部置忽汗州,以大祚榮為都督,封渤??ね?,從此其轄區 便以渤海為號。十四年,唐又在黑水靺鞨部所在地置黑水州。靺鞨族即滿族的前身,渤海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相當發達。渤海的政治、軍事制度多仿唐制。唐代周邊各族與漢族的交往空前頻繁,各族間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因而中國這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又有長足的前進。
中外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
唐代前期全國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國家之一,因而對其他各國發生了吸引力,亞、非很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商人和學問僧潮涌而來。唐代生產的空前發展也促使國際貿易大為增加,中國人到外國聘問、經商的絡繹不絕。中國地處亞洲中心,不但與各國頻繁交往。而且成為亞、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轉的樞紐。唐代對外交通的發達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陸路交通,經過西域,可達中亞及印度等國。海路交通以廣州為主要港口,可至東南亞各國及波斯灣等地;從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東南沿海登舟、可浮海東通朝鮮、日本諸國。
長安是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而成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各國的使臣、留學生、僧侶、商人云集于此,相互間發生了密切的接觸。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并立時期,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已經相當發達。7世紀下半葉,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以后,與唐的聘使往返更加頻繁。倭國在唐代改稱日本。終唐之世,日本派遣唐使10余次。每次除使臣、水手之外,還有留學生、學問僧、醫師、音聲生、玉生等。中國鑒真和尚于天寶十二載(753)以66歲的高齡成功地抵達日本。鑒真在日本生活達10年之久,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玄奘和義凈是兩個重要人物。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取道今新疆、中亞等地,最后抵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貞觀十九年(645)他返抵長安,攜回佛經657部 。此外,玄奘寫成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7世紀中葉中亞、南亞等國歷史和地理的珍貴資料。義凈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從廣州出發赴天竺學佛學,最后于武周證圣元年(695)回到洛陽,共攜回經 、律、論約400部。隋唐時期中亞有9個以昭武為姓的國家。唐代與這些國家均不斷互通使節,有頻繁的商業交往。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唐與大食國(阿拉伯)開始建立聯系。此后一個半世紀中,大食通使達36次。天寶十載,唐大將高仙芝在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之役為大食所祅敗,在這次戰役中有中國的造紙工匠被俘,造紙術因而傳去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在那里建立了中亞最早的造紙廠。伊斯蘭教在唐初由大食傳入中國。中國與波斯(今伊朗)通過絲綢之路也有密切的交往。波斯的波羅戲是一種馬球運動,也在唐代開始傳入中國。北朝時從波斯傳入的祅教在唐朝進一步廣為傳布,景教和摩尼教則是在唐代開始由波斯傳入中國的。今西安碑林藏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敦煌石窟還發現了《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它們都是中伊文化交往的歷史見證。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時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唐的歷史地位
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之交進入封建社會以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3次鼎盛局面。第一次高潮產生于西漢,第三次高潮產生于明清,第二次高潮就產生于唐代。在第二次鼎盛中,尤其是唐代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唐代后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后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
在政治上先后有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呈現出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都超過了西漢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就當時的世界范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唐代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發生明顯變化的關鍵階段,是由前期向后期發展的轉折時期。唐代后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后千余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不僅是唐代賦稅制度上的改革,而且是從漢代以來課役重丁口、輕田產轉變到此后輕丁口、重田產的分水嶺。宋代的二稅、明代的一條鞭法及清代的攤丁入地,都是楊炎兩稅制的繼續和發展。
中唐時期韓愈和李翱的哲學思想為宋明理學開了先河。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為宋代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礎,寫古文之風一直持續到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前夕。唐代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中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唐代歷時較久,前期統一,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邊各族增強了向心力,于是各民族間的接觸和交往空前發展,民族關系進一步密切。因此,唐代是繼漢代之后,中國多民族國家壯大、發展的第二個歷史階段。唐帝國卓越的國際地位和優異的經濟、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和部分歐、非國家對之產生了欽羨之情,爭相與唐交往,遂使中國成為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心 ,在中西交往中也起著顯著的作用。唐代是繼漢代之后,中國歷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高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