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山西省 > 太原市
山西太原:雙塔寺
山西太原:晉祠

  太原市漢語拼音:Tài Yuán Shì;英文:Taiyuan City),中國山西省轄市,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簡稱,別稱并州。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偯娣e69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1.87萬人(2015年末)。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地處山西高原中部,晉中盆地北端,汾河中上游地帶。東、西、北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地勢北高南低。主要山脈為呂梁山、系舟山。主要河流有汾河、屯蘭河、大川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錳、銅、鋁、鉛、石膏、硫黃、石灰石、耐火粘土、明礬、白云石等。其中含煤面積為1282平方千米,儲量約在250億噸以上,已探明的儲量達185億噸;鐵礦儲量為3.61億噸;鋁礦儲量為565.1萬噸;耐火粘土儲量為1643.8萬噸;石膏儲量為3290.9萬噸;石灰巖儲量為1.08億噸。名勝古跡有晉祠、純陽宮、崇善寺、永祚寺、多福寺、龍山道教石窟、大王廟,晉陽古城遺址、古交遺址,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太原戰國為趙國國都。秦置太原郡,為郡治。西漢初為韓國都城,后為代國都城。東漢置并州。三國魏為太原國都城,晉因之。后魏為太原郡治兼置并州。北齊、后周因之。隋初為并州治,后為太原郡治。唐初為并州治,曾先后置“北都”、“北京”,后改并州為太原府,為府治。五代時,后唐置西京、北都,后漢都城。宋為太原府治。金因之。元為冀寧路治所。明為太原府治。清因之。

  • 郵編:030082 代碼:140100 區號:0351

行政區劃

  全市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有52個街道、21個鎮、31個鄉。市政府駐杏花嶺區新建路

城市布局

  汾河將整個太原市區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市區街道整齊,南北為路、東西為街。城北主要為以太鋼為主的老工業區和老城生活居住區、城南主要為商業區、新城區、小店城區和開發區,城西為老工業區、新城區、晉源城區。城市發展重心逐漸南移,并與榆次開始同城化進程。

歷史

  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于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公室勢力漸弱,智、韓、魏、趙、范、中行氏六卿專權。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趙鞅向邯鄲大夫趙午索取衛國貢獻的五百戶人口,準備遷入晉陽(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營一帶)。

  趙午慮及與衛國的關系,遲疑延宕,為趙鞅所殺。趙午之子趙稷聯合范氏、中行氏圍攻趙鞅。史載:“秋,趙鞅入于晉陽以叛?!睍x陽雖為晉國城邑,實則已為趙氏占據,成為日后立國根本。

  公元前403年,晉大夫趙籍自立為侯,即趙烈侯,初都晉陽,后遷至邯鄲。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趙取狼孟(今陽曲黃寨東)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區一直為趙國疆土。

  秦莊襄王二年(趙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將蒙驁攻打趙國,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入于秦。次年,于晉陽置太原郡,為太原設郡之始。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晉陽叛秦,蒙驁再次率兵平定,復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設在晉陽。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除周王朝分封諸侯國的制度,改設郡縣,以郡統縣。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太原郡為其中之一,轄三十七縣,治所晉陽。

西漢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項羽分封諸侯國,徙魏王豹于河東,為西魏王。分原趙國地為二,以張耳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縣);以趙歇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縣境內)。舊志載,此時太原地屬趙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漢,旋復降楚。漢將韓信滅魏豹,平定魏地,仍設河東、太原、上黨三郡。太原地屬漢。

  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漢改周封諸侯、秦設郡縣的制度,推行郡國并行、以郡國統縣的建置。六年,以太原郡二十一縣和雁門郡轄縣改置韓國,徙韓王信(韓襄王之孫)為韓王,都晉陽,以防備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韓王信上書,以晉陽距邊境較遠,移國都于馬邑(今朔州市)。不久,韓王信叛漢,降于匈奴,引匈奴冒頓單于共擊太原,曾到達晉陽城附近。

  十一年(前196年),漢將軍柴武斬韓王信于參合(今陽高東),平定代地。漢以韓國地改置代國,封皇子劉恒為代王,都晉陽。

  文帝劉恒二年(前178年),分代國為代、太原二國,立皇子劉參為太原王,都晉陽,太原國轄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徙代王劉武為淮陽王,合代、太原二國為代國,以劉參為代王,都城仍設在晉陽。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廢除代國,復置太原郡,轄二十一縣,治所晉陽。

  元封五年(前106年),設十三州刺史,以監察郡國。并州刺史監察太原、上黨、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領二十一縣,郡治所設在晉陽。終西漢之世,并州及太原郡轄境、治所均無變化。太原郡所轄二十一縣為晉陽、葰人(今繁峙境內)、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遙西北)、于離(不詳)、茲氏(今汾陽南)、狼孟(今陽曲黃寨東)、鄔(今介休北,一說在平遙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陽(今靜樂西)、京陵(今平遙京陵村,或說在祁縣西)、陽曲(今定襄境內)、大陵(今文水東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縣東)、上艾(今平定南)、慮(今五臺東北)、陽邑(今太谷東)、廣武(今代縣西南)、盂(今陽曲大盂)。

  初始元年(8年),王莽廢漢孺子劉嬰,自立為帝,建國號新,史稱新莽。新莽時期,郡國區劃、建置無常,地名屢易,甚至一年五易地名,百姓苦不堪記憶。先是于始建國四年(12年)依《堯典》分全國為十二州,后又從《禹貢》之說分全國為九州。天鳳元年(14年),又置州牧、部監,分合郡縣,改易官稱。分并州牧置朔部牧,將西漢太原郡領轄的界休改為界美,榆次改為太原亭,于離改為于合,茲氏改為茲同,狼孟改為狼調,平陶改為多穰,京陵改為致城,大陵改為大寧,祁改為示,陽邑改為繁穰,廣武改為信桓。

東漢

  建武元年(25年),劉秀推翻王莽,建國號漢,史稱東漢。

  東漢建武初,整頓建置,廢除新莽時的建置及郡國、縣名稱,恢復西漢舊稱;仍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監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設在晉陽。建武二年,改太原郡為太原國,都晉陽。經西漢末年的戰亂,戶口銳減,官職繁多,建武六年(30年)六月詔令全國并省四百余縣。

  建武十四年(38年)廢太原國,改置太原郡,治所未變。

  東漢太原郡轄晉陽、界休、榆次、中都、于離、茲氏、狼孟、鄔、盂、平陶、京陵、陽曲、大陵、祁、慮、陽邑十六縣。

三國

  東漢末世,外戚、宦官爭權,軍閥割據,戰火又起。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為公孫瓚的勢力范圍;建安三年(198年)又為袁紹占據。袁紹以甥高領并州牧。

  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并州及所轄太原郡地歸于魏。十八年(213年),魏為了擴大勢力范圍,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冀州,太原郡縣屬冀。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興郡,后又分東部地置樂平郡。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復置并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后又廢國復置郡。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及新設置的新興、樂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晉陽。

  三國魏時,太原郡轄晉陽、陽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陽邑、鄔十二縣。

晉、十六國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迫魏元帝曹奐禪位,易魏為晉,史稱西晉。

  西晉時期,沿魏并州建置未改。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為太原國,都晉陽。并州刺史部統太原國、西河國及上黨郡、樂平郡、雁門郡、新興郡六郡國。太康五年(284年),廢太原國,改置為郡。

  西晉之世,太原郡轄晉陽、陽曲、榆次、于離、盂、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十三縣。州刺史部、太原國、太原郡治所皆設于晉陽。

  西晉末年,北方民族崛起,紛紛建立割據政權,互相攻戰,進入了史稱的十六國時期。

  永興元年(304年),匈奴族人劉淵于左國城(今離石東北)建立漢國,后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前趙不斷劫掠并州郡縣,加之并州于光熙元年(306年)發生饑荒,郡縣難以自保,州刺史司馬騰率眾萬人于冀州就食,號“乞活”。永嘉元年(307年),晉以劉琨為并州刺史、領匈奴中郎將。

  前趙嘉平二年(晉永嘉六年,312年),劉聰派子劉粲,乘劉琨領精兵出防雁門烏丸族反叛之機,襲破晉陽,太守高喬以城降。四個月后,劉琨在代公猗盧配合下收復晉陽。經此一戰,晉陽城池殘破,軍民逃散。劉琨留部將箕澹、段繁戍守晉陽,自領兵移駐陽邑(今太谷),招集亡散。

  麟嘉元年(晉建興四年,316年),前趙將軍石勒攻打樂平(今昔陽),劉琨率全部精兵救援,途中被石勒設伏兵擊敗,全軍覆沒,并州震驚。留守晉陽的東晉司空長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為前趙所占據。

  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稱趙王,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史稱后趙,太原地歸后趙。

  后趙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屬并州刺史部轄領,都晉陽。

  后趙永寧元年(350年),冉閔滅后趙,并州為后趙刺史張平所據。為圖自保,張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前秦苻堅,不久降前燕,東晉升平元年(357年)又降晉,皆被授以官職。張平的反復無常,不但未能自保,反而為并州引來連年戰火。

  前燕光壽二年(358年),燕王慕容遣司徒慕容評討伐張平,并州各郡縣紛紛投降。張平率三千兵眾棄晉陽逃往平陽(今臨汾),復請降燕。太原地區為前燕據有。

  建熙十年(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東晉派大司馬桓溫伐燕。前燕主慕容,以割地為條件,求前秦苻堅援救。及桓溫被擊退,違約。苻堅大怒,次年遣將軍王猛、楊安率步騎六萬,兵分兩路伐燕。九月,挖地道攻克晉陽,太原地又落入前秦之手。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堅亡。并州刺史王騰迎苻堅庶長子苻丕入晉陽,于太安元年(385年)即皇帝位,以晉陽為都。次年,苻丕率兵與西燕慕容永戰于襄陵(今襄汾境內),兵敗被殺,太原地區又為西燕所據。

  后燕建興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龍驤將軍張崇攻晉陽,西燕守將棄城而逃,太原地復為后燕所得。

  自公元304年,止于公元394年,短短九十年間,太原地區先后為西晉、前趙、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占據。兵禍連年,境土屢分,國號幾易,治所時遷,建置不能悉詳。

北魏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率兵四十萬南出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縣境內),大舉征伐后燕。九月占領陽曲,據西山居高臨下威脅晉陽。后燕并州牧、遼西王李農大懼,棄城夜遁。太原地歸屬于北魏。

  北魏仍置并州,領太原、上黨、武鄉、樂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北魏先后對太原郡所領縣進行了大規模的合并裁省,僅余十縣。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靈皇后奉三歲的元釗即帝位于洛陽。四月,太原王爾朱榮拘靈后及幼主元釗沉于黃河,殺公卿百官一千三百余人。九月,爾朱榮入朝被誅,其從子爾朱兆自汾州入據晉陽,于建明九年(530年)奉并州刺史、太原太守、長廣王元曄為帝,仍都洛陽。晉陽落入爾朱氏之手。

  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北魏晉州刺史高歡率兵北討爾朱兆。爾朱兆大掠晉陽,退守秀容(今忻州西北)。高歡于晉陽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次年正月又追擊爾朱兆于赤嶺,兆自縊死。太原地復歸北魏。

  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并由洛陽遷都鄴城,以鄴為上都,以晉陽為下都。

北齊、北周

  武定八年(550年),高歡次子齊王高洋廢元善,建立齊國,史稱北齊。

  北齊于晉陽置并州尚書省,為別都,與鄴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龍山,轄七縣:龍山、晉陽、受陽、東受陽、中都、平遙、陽邑。

  公元557年,魏(史稱西魏)大將軍、周公宇文覺廢魏恭帝,自立為王,建國號周,史稱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舉伐齊,十二月到達并州晉陽。北齊齊王留從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鄴城。高延宗于晉陽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晉陽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晉陽設置并州總管府,又設并州宮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馬府、司寇府、司空府),視晉陽為都城。十二月,又廢并州宮及六府。并州總管府領太原、樂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晉陽,領龍山、晉陽、東受陽、中都、陽邑五縣。平遙、受陽二縣撤銷。

  北周政權統治并州不足五年,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被隋楊堅取代。

  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設并州總管府于晉陽,以晉王楊廣為并州總管。二年,廢總管府,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以楊廣為尚書令。九年,又改置總管府。

  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廢總管府。三年,廢州設郡。太原郡治所晉陽,領十五縣:晉陽、太原、交城、汾陽、文水、祁縣、壽陽、榆次、太谷、樂平、和順、遼山、平城、石艾、盂縣。

  隋季陵遲,寇盜充斥,大業十三年(617年),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撫慰大使、太原留守、領晉陽宮監。李氏遂起兵晉陽,一舉而滅隋。

  唐初建置,廢置分合頻繁。武德元年(618年),廢太原郡,復設并州總管府,治所晉陽,轄縣沿隋太原郡十六縣。旋又分隋陽直縣地先后置撫城縣、烏河縣(今陽曲凌井店),復析晉陽縣地置清源縣,劃榆社縣屬韓州。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鷹揚校尉劉武周據馬邑作亂,并州總管李元吉懼,逃奔長安,太原地區一度被劉武周占據。三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劉武周,并州復定。隨之廢并州總管府,改置并州。析陽直縣地置汾陽(今太原北部陽曲鎮);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以太谷、祁二縣置太州;以文水屬汾州;以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并州轄縣縮減為九。

  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并州總管府于晉陽,其年改為上總管府,領轄并、介、受、遼、太、榆、汾七州。五年又改為大總管府。六年割文水縣屬并州;又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屬并州。

  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并廢陽直縣,以其地析置羅陰縣(今陽曲洛陰),改汾陽為陽曲縣,劃文水縣復屬汾州。

  貞觀元年(627年),因州縣民少官多,李世民思革其弊,對州縣大加并省。并州所屬的烏河縣省入盂縣,羅陰縣省入陽曲縣,劃文水縣復屬并州。其年,分全國為十五道,并州屬河東道。八年(634年),廢受州,劃壽陽、盂、樂平、石艾四縣及僑置陽曲縣境內的順州燕然縣屬并州。十四年(640年),又廢燕然縣。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于晉陽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罷北都。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復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稱府,非都城所在地稱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為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北京,同時改石艾縣為廣陽縣。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復罷晉陽京都稱號,次年又復北都之稱。

  開元盛世之時,太原府治所晉陽,領轄晉陽、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壽陽、樂平、廣陽、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盧川縣于今古交爐峪口,開元二年即714年省)、陽曲十三縣,終唐季而未改。

五代十國

  唐末,天下大亂。哀帝天四年(907年),黃巢農民起義軍叛將朱溫滅唐建梁,史稱后梁。從此,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此時,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鎮守太原,仍奉唐天年號不改,并自行置并州太原府。次年,李克用卒,子李存嗣晉王位于晉陽。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稱帝,國號唐,史稱后唐,以太原為西京。十月滅梁,復稱太原為北京。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番漢馬步總管石敬瑭,在契丹幫助下稱帝于晉陽,建國號晉,史稱后晉。割雁門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同年,后晉遷都洛陽,以晉陽為北京,置太原府。

  后晉開運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節度使劉知遠于晉陽稱帝,國號漢,史稱后漢。沿后晉稱晉陽為北京,仍設太原府,治所晉陽。

  后晉廣順元年(951年),后漢樞密使、鄴都留守郭威滅后漢,建國號周,史稱后周。是年,后漢劉知遠弟劉崇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東節度使,據太原稱帝,仍襲漢號,史稱北漢。廢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北漢據守晉陽,先后與北周、北宋抗衡二十八年。北宋曾兩次進攻晉陽,皆無功而退。

北宋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率兵親征北漢。四月,北漢帝劉繼元以晉陽城降宋,北漢遂亡。趙宋深恨晉陽人民負固頑抗,便下令毀晉陽城,降太原府為并州(緊州,即四等州)軍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廢晉陽縣,于汾河東新置平晉縣;撤銷太原縣并入榆次縣;割交城縣隸屬大通監;以廣陽、樂平二縣屬平定軍。經此一番改置省并,并州領轄陽曲、平晉、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壽陽、盂九縣,以及大通、永利二監。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會”,將治所遷至唐明鎮(今太原城區內)。

  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國為十道,太原屬河東道。至道三年(997年),又改分全國為十五路,太原屬河東路。因太原地區北近遼,西隔河近夏,于太原設河東經略使、安撫使。

  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為太原府,元豐元年(1078年)置為次府,大觀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領轄陽曲、太谷、榆次、壽陽、盂、交城(寶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監析出)、文水、祁、清源、平晉(熙寧三年即1070年,曾廢入陽曲;政和五年即1115年復置)十縣,大通、永利二監。

  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舉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入于金。其年攻陷宋都汴梁,擄徽宗、欽宗,遂亡北宋。仍稱太原為府。

  天會六年(1128年),分宋河東路為河東北路、河東南路,各置兵馬都總管。河東北路兵馬都總管治所設于太原。改太原府為并州太原郡河東總管(簡稱太原府)。

  金統治太原期間,曾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清源縣地置徐溝縣;貞祐四年(1216年)廢平晉縣,興定元年(1217年)復置;興定二年升盂縣為州,不久復改置為縣。太原府領轄忻州、平定軍兩個支郡和陽曲、太谷、平晉、清源、徐溝、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壽陽十一縣,同時還領八個軍事鎮,在陽曲境內有陽曲、百井、赤塘關、天門關、凌井驛五鎮;在平晉縣境內有晉寧、晉祠二鎮;在祁縣境內有團柏鎮。

  太祖元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族孛兒只斤鐵木真稱帝,號曰成吉思汗皇帝。十三年(1218年),元將木華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廢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總管府,治所陽曲(在今太原城區)。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國號為元。二十七年(1290年),實行中書省、路、州、縣四級建置。分全國為一個中書省,十一個行中書省,一百八十五路。山西、河北、山東三地二十九路地處腹里,直屬中書省轄領。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發生地震,長達年余。因此,九年頒詔改太原路為冀寧路,仍屬中書省。

  元冀寧路直接領轄十縣、十四州,以及設在太原城內管理在城民事的錄事司。州下又領有九縣,境域遠較前代廣大。直轄十縣為陽曲、文水、平晉、祁、榆次、太谷、清源、壽陽、交城、徐溝。所轄十四州為:汾州、石州、忻州、平定州、臨州、保德州、崞州、管州、代州、臺州、興州、堅州、嵐州、盂州。

  元末,綱紀日紊,民心怨叛,群雄并起,天下騷然。朱元璋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蕩滅群雄,遂即帝位,建國號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將軍徐達等攻取太原,敗擴廓帖木兒,山西全境平定。

  明初,改冀寧路為太原府。洪武二年,沿襲元朝制度設山西等處行中書省。又于洪武三年置太原都衛,八年改為山西都指揮司,管領衛所番漢諸軍。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處行中書省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轄領府、州、縣,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陽曲(今太原市城區)。

  明代前期,太原府轄領六州、二十二縣。其中府直轄十三縣,州轄九縣。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寧州(元石州)及其屬縣歸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實轄五州二十縣,其中府直轄十三縣,州轄七縣。

  府直轄十三縣為陽曲、太原(宋、金、元平晉縣,洪武八年改置)、榆次、太谷、祁、清源、徐溝、交城、文水、壽陽、盂(元盂州、洪武二年改置)、靜樂(元管州,洪武二年改置)、河曲(洪武二年析保德州置)。

  府轄五州及其所領縣為平定州,領樂平;忻州,領定襄;代州,領五臺縣(即元臺州地,洪武二年廢州置縣)、繁峙縣(即元堅州地,洪武二年廢州置縣)、崞縣(即元崞州地,洪武二年置州置縣);岢嵐州(洪武七年析管州地置岢嵐縣,九年升為州),領嵐縣(即元興州,洪武二年改置為縣)、興縣;保德州(不領縣)。

  明末,政治腐敗,稅賦苛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順起義軍攻克太原,三月九日奪取北京,遂亡明朝。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軍圍攻太原,守衛太原城的大順將領陳永福頑強抗擊。十月三日,清軍用大炮擊破太原城西北角城墻,占領太原城。

  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為山西行省,同時保留冀寧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陽曲。沿襲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轄五州二十縣,其中州下轄七縣。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對地方建置進行了較大變動。太原府所屬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為省直隸州。同時,劃河曲、興縣二縣隸屬于保德州;盂縣、壽陽、樂平三縣隸屬于平定州;五臺、繁峙、崞縣隸屬于代州;靜樂、定襄二縣隸屬于忻州。經此一番變動,太原府僅領岢嵐一州和十縣,其中嵐縣為岢嵐州隸縣。八年(1730年),復從保德州劃出興縣隸屬于太原府岢嵐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縣并入徐溝縣。至清末,太原府轄一州十縣,其中府直轄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溝、交城、文水八縣;岢嵐州轄嵐、興二縣。原明代設在太原府的太原右衛,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裁并入太原前衛。雍正三年(1725年),太原左衛、太原前衛同時裁撤。

中華民國

  清宣統三年(1911年),8月19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舉義武昌,各省紛紛響應。9月8日,太原舉義,攻克省會,擊斃清山西巡撫陸鐘琦。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封建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民國二年(1913年),對清代建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廢除了道、府、直隸州、州的建置,改州為縣,地方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觀察使,原太原府所屬岢嵐州改置為縣,并恢復清源縣建置。

  民國三年,5月23日,改中路觀察使為冀寧道,治所陽曲,下轄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縣、交城、文水、徐溝、清源、岢嵐、嵐縣、興縣、汾陽、孝義、介休、平遙、臨縣、中陽、石樓、離石、平定、壽陽、盂縣、昔陽、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順、壺關、黎城、晉城、榆社、和順、武鄉、沁縣、沁源、高平、陽城、沁水、陵川、遼縣四十三縣。

  民國五年,廢除清源縣并入徐溝縣,六年復置清源縣,七年析離石縣地置方山縣,冀寧道轄縣增為四十四縣。

  民國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會設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圍東至耙兒溝,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營盤范圍內的市政建設。十二年,又將市政公所管轄區劃分為四個區。一區署設在紅市牌樓,二區署設在前所街,三區署設在西羊市,四區署設在西緝虎營。市政公所及其所屬各區,未列為地方行政建置。

  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實業部所編《中國實業志·山西卷》記載: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確定市的建置,隸屬山西省政府直轄。十九年廢除冀寧道,各縣歸省直轄。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轄五個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軍隊侵占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8月30日,民國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軍侵占太原時期劃定的市區范圍,東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節,北至新城。市轄五個行政區。

  三十六年,4月,市轄內八區、外八區共十六個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解放晉中各縣,兵臨太原城下。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與晉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駐榆次縣,隸屬于華北人民政府領導。太原市政府轄三個專區十九個縣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個區。一專署駐盂縣,轄盂縣、忻縣、陽曲、平定、壽陽、五臺、定襄七縣;二專署駐汾陽,轄汾陽、孝義、文水、交城、清源、徐溝、晉源七個縣;三專署駐榆次,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五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太原。當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遷入太原市區,駐精營東邊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為太原市人民政府。27日,將市轄內八區、外八區十六個區合并為八個區,同時將“區公所”名稱更為區人民政府。太原市轄八區、三專區十九縣。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轄的三個專區十九個縣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轄。

  1949年太原市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山西省轄市。1951年原屬汾陽專區的晉源縣撤銷,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屬忻縣專區的陽曲縣和原屬榆次專區的清徐、交城2縣撤銷,并入太原市。1960年復設陽曲(駐黃寨鎮)、清徐(駐清源城)2縣,由太原市領導。1972年將呂梁地區所屬婁煩縣劃歸太原市領導,轄3縣。

  1997年5月8日,國務院(國函[1997]33號)批復同意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設立太原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1)小店區轄原南城區的塢城、北營、雙塔3個街道,原南郊區的親賢、黃陵、小店、西溫莊、劉家堡、北格6個鄉鎮及原南郊區小店鎮昌盛西街。(2)迎澤區轄原南城區的迎澤、橋東、文廟、柳巷、老軍營、廟前6個街道,原南郊區的孟家井、郝莊(不含狄村)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棉花巷。(3)杏花嶺區:轄原北城區的澗河、三橋、鼓樓、壩陵橋、大東關、職工新村、敦化坊、巨輪9個街道,原南郊區的楊家峪鄉及原北郊區的中澗河、小返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4)尖草坪區轄原北城區的尖草坪、光社、上蘭、南塞、迎新街、古城6個街道,原北郊區的新城、向陽、上蘭、柏板、西墕、柴村、馬頭水、陽曲8個鄉鎮及原北郊區東社鄉的小東流、大東流、西流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柴村鎮迎賓北路。(5)萬柏林區轄原河西區的萬柏林、和平、千峰、興華、下元、杜兒坪、南寒、白家莊、大虎溝、開城里、官地11個街道,原北郊區的西銘、化客頭、王封、小井峪、東社(不含小東流、大東流、西流3個村)5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西礦街。(6)晉源區轄原河西區的義井、羅城2個街道,原南郊區的晉源、姚村、金勝4個鄉鎮。區人民政府駐晉源鎮。

  1998年底,全市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2.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3.3萬人,農業人口99.5萬人。轄6個城區、1個縣級市、3個縣,43個街道、83個鄉鎮,1258個居委會、1288個村委會,1805個自然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太原市常住總人口3344392人,其中,小店區491250人,迎澤區470917人,杏花嶺區520702人,尖草坪區338417人,萬柏林區556931人,晉源區180165人,清徐縣328787人,陽曲縣142109人,婁煩縣109412人,古交市205702人。

  2001年,鄉鎮街道調整后,全市轄51個街道、54個鄉鎮。2003年,全市總人口339.8萬人,常住人口327.4萬人。2004年末,全市轄51個街道、21個鎮、33個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太原市常住總人口4201592人,其中,小店區804537人,迎澤區592007人,杏花嶺區643584人,尖草坪區415705人,萬柏林區749255人,晉源區221431人,清徐縣343861人,陽曲縣120228人,婁煩縣105841人,古交市205143人。

  2015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431.87萬人。共有53個街道、21個鎮、31個鄉(合計105個),530個居委會、998個村委會(合計1528個)。

地理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平均海拔約8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作屏障,坐落在兩山間的河谷平原上。

  從自然環境來說,太原具有特殊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1.太原地處山西黃土高原的中心,周圍雄關險隘環繞,歷來是易守難攻,可進可退的軍事要地。2.太原在歷史上長期處于華夏文明和中國政治力量的核心半徑之內。它長期與中國政治中心互為表里,互為依托,共安危同存亡。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華夏政治格局。3.太原長期處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過渡地帶。兩種文明導致兩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上演了一幕幕民族沖突與融合的悲喜劇。這兩種文明的互動,不同程度影響著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權的興替與治亂。

  從經濟地理角度來看,太原也不失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經濟地區之一,物產豐富,經濟實力在中國古代非常突出。1.太原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太原盆地位于黃河中游的汾河谷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汾河、晉水從中流過,灌溉便利,非常適宜農業生產。2.太原地處農牧交替區,畜牧業也很發達。太原盆地東、西、北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區,古代植被繁茂,水草豐沛,是理想的牧場。3.太原盆地自然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古代手工業的基地。早在春秋之時,太原的冶銅業就很發達。使董安于建晉陽城“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背蔀榭赡?。太原的冶鐵業自古有名,唐代杜甫詩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就是對太原冶鐵業精湛工藝的真實描述。此外,玉器、骨器、車馬器等制造業也很發達。太原這種農牧結合、漁措并舉,手工業商業相兼的經濟地理環境,為其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地震

  太原市由東、北、西部山區和中南部盆地組成,城市大部分建成區所在的盆地區,是一個地震活躍的地區。從公元712年至1996年,境內共發生4.75級以上的地震23次。

  1978年,國家地震局確定太原市盆地部分的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把太原市列為全國38個重點抗震城市之一;山區部分的基本烈度為7度,西部小片地區為6度。

  在地震區劃上,太原市位于華北地震區山西地震帶的中部,其地震活動與大華北地震活動區,特別是與山西地震帶有密切聯系,受著大區域活動的控制。太原市的地震危險,主要來自山西地震帶本身。

  太原在歷史上是一個地震頻發、震災比較嚴重的地區。據統計,從北魏至清代,見諸史籍的并州、太原府、冀寧路地震有80余次。其中北魏9次,東魏2次,北齊1次,唐2次,北宋10次,元11次,明37次,清10次。

  太原市依據現代地震觀測臺網的儀器記錄和地震現場調查資料確定的現代地震,始于1970年。1970年~1996年間,記錄到2級及其以上的地震852次,其中3級及其以上地震9次。

  太原市境內主要有4條活動斷裂。其一,田莊斷裂,全長18公里,走向大致為北東東—北東,這條斷裂是交城斷裂在太原境內延伸的部分。歷史上,其附近曾發生過多次中強地震,是太原市最主要控震活動斷裂;其二,南堰—吳村斷裂,全長42公里,走向北北東,兩盤間斷距800米左右。南堰一帶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5級地震;其三,城關斷裂,全長約38公里,兩盤間斷距270米左右,元至正二年(1342年),其附近發生過一次5.5級地震。該斷裂北段丈子頭一帶是近些年3級左右地震多發段;其四,新城—親賢斷裂,為北北西向隱伏斷裂,縱貫太原城區,全長51公里,落差約500米。

自然資源

  太原礦藏堪稱豐富,主要有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和煤、硫磺、石膏、釩、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屬礦。太原處在煤海中部,地質上稱太原的煤藏為太原系煤,儲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僅儲量豐富,而且煤種齊全,焦煤、肥煤、瘦煤、貧煤、氣煤、無煙煤應有盡有。鐵礦儲量較為豐富,分布亦較廣,主要類型為沉積變質型、接觸交代(矽卡巖)型、沉積型,錳鐵礦儲量較少。非金屬礦中石膏礦是太原第三礦產,石膏以其質地優良馳名中國。

  太原植物區系含有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地衣、藻類和菌類,具有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起源古老、單種屬植物較多等特點。太原地區野生動物資源,有鳥綱16目、37科、17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7種、中日保護候鳥80種、山西省重點保護鳥類8種;哺乳綱6目、17科、4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獸類一種、國家二級保護獸類5種、山西省重點保護獸類3種;爬行綱動物3目、4科、8種;兩棲綱1目、2科、5種;魚綱2目、4科、21種;甲殼綱動物1目、2科、2種;昆蟲綱13目、70科、177種;蛛形綱2目、3科、10種。

經濟

  太原經濟的特點是重型結構,重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5%左右,為全國同類城市少有。太原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有冶金、煤炭及煉焦、電力、石油、化學、機械、建材、森林、紡織、縫紉、皮革、食品、文教藝術用品、造紙等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冶金、機械、化工為四大支柱行業。土質肥沃,灌溉面積廣,既有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的平川,又有宜林宜牧的丘陵和山區。加之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太原市集中了為數眾多的部屬和省屬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加上市屬和大中企業的科研單位,形成了一支實力較強的科研隊伍。太原是石太、南北同蒲、京原、太焦、太古嵐等6條鐵路干線的中樞;太運、太洛、太茅、太汾、同太、石太等8條公路干線的交點。民航班機直達北京、沈陽、上海、西安、成都、廣州、蘭州、南京、延安、大連、青島、呼和浩特、深圳、廈門、桂林等大中城市,是華北重要的交通樞紐。1993年,太原市國內生產總值為148.38億元。

文化

 太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亙古以來文化昌盛,文人薈萃。東晉有書畫家王癪、小說家郭澄之,唐代有著名詩人王翰、王之渙、白居易,宋代有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王*-、王端、王詵、米芾、米友仁,金代有著名詩人李汾,元代有劇作家喬吉,元末明初有文學巨匠羅貫中。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地上、地下歷史文化遺存,其中地下出土的春秋時期編鐘石磬、唐代舞俑、北齊婁睿墓壁畫;地面遺存的天龍山、龍山石窟造像,晉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宋代鐵人,崇善寺明代彩塑、明代壁畫摹本,明代《寶賢堂集古法帖》以及散布在太原城鄉的古戲臺等,均可說明太原人民歷朝歷代都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音樂、舞蹈、繪畫、書法、雕塑、戲劇等文化藝術。
 太原方言屬山西方言中區太原片。山西方言一向被語言學界看作漢語研究的重要資料,在語音、詞匯、語法上有許多其他北方方言和普通話所不具備的特殊現象。作為山西方言的典型代表,太原方言具有山西方言的一般特征。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與省內外、國內外交流的日趨廣泛和頻繁,太原市城市居民的成分早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而城市居民所使用的語言,也逐漸地弱化了方言特點而日益與普通話趨同。

旅游

  太原旅游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給太原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名山、石窟、寺院、廟宇、湖泊、森林、溫泉、溶洞、峽谷、河流、古建筑、古遺址、名人故居、歷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等旅游資源的豐富以及高品質的文物的集中。

  •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后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圣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 雙塔寺,位于太原市東南郝莊村南山下,本名永祚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雙塔位于寺院東南角,南北對峙,八角十三層,雄偉壯觀。寺院大雄寶殿上建有觀音閣,全以磚砌仿木結構,是中國明代磚砌結構建筑的代表作。雙塔凌霄是原太原八景之一,還作為太原的標志。寺內有極為珍貴的明代牡丹。
  • 永祚寺雙塔(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F存寺內主要建筑,全為磚構。高54.7米。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F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增筑后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筑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后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F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筑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涌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傲沂睘樘麆僦??!?

 

  •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圍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取自“多子多?!敝?。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 童子寺燃燈塔 位于龍山之上,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于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 晉陽湖 位于太原市晉源區西南董茹村一帶。晉陽湖由汾河西干渠引入,水質良好,湖水面積48平方千米,水深平均4米,最深處8米,夏季最高水溫達33℃,冬季為5℃~15℃,常年不結冰,是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稱“中國北湖”?!?

 

  •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南約20千米處,系北齊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年)開鑿的高63米的摩崖石刻大佛,也稱西山大佛。它腳下埋著的寺院,曾是佛教凈土宗早期道場。
  • 崇善寺 原名白馬寺,位于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是一處隋末唐初創建的佛教寺廟,歷史上稱之為“三晉名剎”。寺內的大悲殿,是一處標準的明代建筑,內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觀音、千缽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風格、造型都很別致,而且色彩絢麗,衣紋線條流暢。這三尊塑像,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藝術品。
  • 北朝壁畫 北齊婁睿墓,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西南1千米處。 20世紀80年代初,婁睿墓壁畫的出土,曾在我國考古學界引起過一陣轟動。在墓道、甬道的兩壁和墓室的壁面上均繪有壁畫,出土時大部分保存完好,現存壁畫71幅,面積200?55平方米。整個壁畫組成了一幅人間生活場景與神怪傳說合為一體的壯闊畫面。
  •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位于今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一帶。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千米,分西城、東城、中城、太原府、晉陽宮城、大明宮城、倉城、羅城等。晉陽古城建成于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毀于宋初(979年),歷時1500余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其遺址被列入中國十大遺址保護范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開發保護中。
  • 汾河景區 汾河公園是太原城市建設的民心工程,建成于2000年10月。景區長6000米,寬500米,蓄水260萬立方米,綠地130萬平方米,各種燈飾達7000余盞。

參考條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p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劃
直轄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慶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遼寧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廣東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貴州省 | 云南省 | 陜西省 | 甘肅省 | 青海省 | 臺灣省
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區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