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餅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太谷餅
太谷餅

太谷餅,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0年9月3日,《關于批準對太谷餅、富裕老窖酒、浦城桂花、達州橄欖油、松貝(松潘產區)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總局2010年第94號)批準)

太谷餅是山西省傳統名吃,因產于太谷縣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餅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碎,味美鮮香等特點,以其香、酥、綿、軟而聞名全國,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太谷餅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更是讓太谷餅的美名傳遍天下。

太谷餅
太谷餅

產品特點

太谷餅是面制爐烤的實心餅,當地俗稱“干餅”、“燒餅”。餅呈圓形,直徑11.65厘米,厚約六分,邊與心的厚薄均勻,表皮為茶黃色,粘有脫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餅,酥而不硬,軟而不皮,而且儲存時間長,久儲味道不變,既可作茶點,也可旅行食用。因此,太谷餅還是人們相互饋贈的上好禮品。

太谷餅

歷史人文

太谷餅的產生和盛行都與明清太谷商業經濟的發展有直接關系。相傳在明末清初,太谷縣城東南的溝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經常在夜里想吃餅子??蓪蛉藗儚某抢镔I回的各種面餅,她不是嫌油膩難吃,便是嫌干硬難嚼。這可難壞了她家的傭人。消息傳到縣城一家燒餅鋪里,掌柜的為了做成這筆生意,特地讓鋪子里的老師傅設計出了一種甜餅。這種甜餅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雞蛋清做成的爐烤實心餅,直徑約12厘米,中間厚約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黃,上面還粘有脫皮的白芝麻。太谷餅具有酥而不硬、軟而不綿、香甜不膩的特點,而且即使存放一個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會改變。

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將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調成糊狀,用勺子盛在扣爐內,糊狀自然融流成圓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送到闊太太府上后,頗受青睞,于是誕生了享譽后世的太谷餅。后來太谷餅被深居宮廷的慈禧太后發現,將其定為宮廷貢品,更讓太谷餅身價陡增。

另一說在清朝咸豐年間,太谷城東南溝子村,有個姓張的以開餅面鋪為生。他看到太谷縣商賈云集,經濟繁榮,富豪大戶們貪圖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復試驗,制成了一種“甘餅”,受到有錢人的歡迎。這種“甘餅”,用料講究,烤制技術特殊,吃起來香酥甜軟,很快即遠近聞名。

太谷餅
太谷餅

地理標志

產地范圍

太谷餅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山西省太谷縣明星鎮、候城鄉、北汪鄉、水秀鄉、胡村鎮、小白鄉、陽邑鄉、任村鄉、范村鎮等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志使用

太谷餅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山西省太谷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太谷餅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1. 小麥粉:小麥產自保護區內的老沙麥,10月下旬種植,次年6月下旬收獲,生長期210天以上。小麥粉面筋質>25.0%(以濕基計),灰分<0.85%(以干基計),水分≤14.0%。

2. 飴糖:使用保護區種植的小米,采用傳統加工工藝生產。

3. 水:生產用水為此保護區內地下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二)生產加工工藝。

原輔料→調粉→成型→烘烤→冷卻→包裝

(三)加工技術要求。

1. 調粉:將50kg小麥粉、12kg至16kg糖稀、12kg至15kg植物油、16kg至20kg白砂糖、8kg至10kg水等混合,攪拌10至15分鐘,面團內外顏色均勻一致為止。

2. 成型:根據所生產成品規格,將混合后的一定質量面團揉圓,中間部分蘸上芝麻,搟開后芝麻均勻布滿整個餅面為準。

3. 烘烤:烘烤溫度215度,烘烤時間9至10分鐘。

4. 冷卻:烘烤后的產品采用自然冷卻,產品冷卻到溫度36℃,水分含量小于15.2%以下。

(四)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形態:呈扁圓形,餅面芝麻分布均勻,邊緣有細小裂紋

色澤:表面光澤,呈棕紅色,內部呈蛋黃色

組織:內部有小蜂窩狀,氣孔分布均勻

滋味及口感:甜綿香酥,不粘牙,氣味芳香,無異味

2. 理化指標:

脂肪含量(%) ≥12

蛋白含量(%) ≥7.50

總糖(%) ≥18

水分含量(%) ≤14.50

3.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