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察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姚察(漢語拼音:Yao Cha;英語:Yao Cha;533-606年),南朝歷史學家。字伯審,吳興武康(今德清)人。歷經、、三朝,父姚僧垣精醫術,為梁大醫正。姚察6歲誦書萬余言,12歲能文。侯景之亂時,隨父歸鄉里。年十三為蕭綱所器重。蕭綱登基,授南海王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陳朝,為秘書監,領著作郎、吏部尚書等職。陳亡入隋,于隋朝授秘書丞、晉王侍讀,襲封北絳郡公,授太子內舍人。隋文帝開皇九年又奉詔撰梁史、陳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著有《漢書訓纂》、《文集》、《說林》、《傳國璽》、《西聘道里記》等。

簡介

  選自《陳書?姚察列傳》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也。察幼有至性,事親以孝聞。六歲,誦書萬余言。弱不好弄,博弈雜戲,初不經心。勤苦厲精,以夜繼日。年十二,便能屬文。父上升府僧垣,二宮禮遇優厚,每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游學之資,察并用聚蓄圖書,由是聞見日博。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義,即引于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及筒文嗣位,尤加禮接。

  值梁室喪亂,于金陵隨二親還鄉里。在亂離之間,篤學不廢。永定初,拜始興王府功曹參軍,尋補嘉德殿學士。吏部尚書徐陵時領著作,復引為史佐,及陵讓官致仕等表,并請察制焉,陵見嘆曰:“吾弗逮也?!?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余條,并為剖析,皆有經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察每言論制述,咸為諸人宗重。儲君深加禮異,情越群僚,宮內所須方幅手筆,皆付察立草,恒蒙賞激。

  吏部尚書蔡徵移中書令,后主方擇其人,尚書令江總等咸共薦察,敕答曰:“姚察非唯學藝優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選難才,今得之矣?!蹦松窆P草詔,讀以示察,察辭讓甚切。

  察自居顯要,甚勵清潔,且廩錫以外,一不交通。嘗有私門生不敢厚餉,止送南布一端,花束一匹。察謂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束,此物于吾無用。既欲相款接,幸不煩爾?!贝巳诉d請,猶冀受納,察厲色驅出。

  察性至孝,有人倫鑒識。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終日恬靜,唯以書記為樂,于墳籍無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見;咸重富博。且專志著書,白首不倦,手自抄撰,無時暫輟。徐陵名高一代,每見察制述,尤所推重。嘗謂子儉曰:“姚學士德學無前,汝可師之也?!鄙袝罱偱c察尤篤厚善,每有制作分必先以簡察,然后施用。

史學貢獻

  《梁書》、《陳書》雖然完成于姚思廉之手,但這兩部書的編撰工作卻是從他父親姚察時就開始了。

  姚察先后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他在陳朝時,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詔繼續撰梁、陳二史。據說,姚察“博極墳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葉所分,官職姻聚,興衰高下,舉而論之,無所遺失?!痹陂T閥風氣很盛的南北朝時期,史學家的這種學識和修養無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終于未能完成梁、陳二史,就在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去世了。臨終之前,他告誡兒子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

  《梁書》和《陳書》經過姚氏父子兩代相傳,跨越三個皇朝,先后五次奉詔撰寫,用了五、六十年時間才最后撰成。

  《梁書》包含帝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梁書》特點

  一、記述梁朝史事在內容上比較全面。如梁朝五十多年歷史,梁武帝統治了四十多年,《梁書》六卷帝紀中以三卷紀梁武帝,這對全面記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亂是梁朝歷史上一件大事,《梁書·侯景傳》長達一萬八千字,詳細記載了事件的經過?!斗犊b傳》則收入了這位無神論思想家的杰作《神滅論》,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識見?!读簳愤€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海南諸國”的情況,這是它超出以前史書的地方?!读簳奉悅髦羞€新增《止足傳》,有人說這是首創,我以為這可能是受到許亨、許善心父子所撰《梁書·止足傳》的啟發而設立的?!读簳穼Ξ敃r的門閥制度、崇尚佛教等社會特點,也有突出的記載。它的不少傳記里還反映了當時階級斗爭的情況。

  二、文字簡練。清代史學家趙翼稱贊《梁書》對歷史的表述“行墨最簡”,文字“爽勁”?!吧泻啞?,是中國史學在文字表述上的優良傳統,劉知幾的《史通》特別強調了這方面的經驗。而姚察文章“精采流贍”,時人稱為“宗匠”;姚思廉則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學士”,這同他們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沒有關系的。

  三、史論除一般評論人物的功過、長短之外,往往還顧及到對于社會風氣和時代特點的概括。在這方面,姚察的見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歷史的縱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論,是通過齊、梁二朝在對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態度的比較,說明這是一個關系到全局的問題。卷三十七后論指出:魏、晉時,“時俗尚于玄虛,貴為放誕”;降至東晉、南朝,這種不良風氣更加嚴重,甚至有人身為宰臣,“未嘗省牒,風流相尚,其流遂遠”,結果是“望白署空,是稱清貴;格勤匪懈,終滯鄙俗”,“朝徑廢于上,職事隳于下”。象這樣的史論,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陳書》特點

  《陳書》包含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沒有表和志。它主要記述了梁、陳之際的政治變化和陳皇朝時期(557—589年)三十余年的史事?!蛾悤酚袃删淼奂o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姚察在陳史撰述方面遺留給姚思廉的舊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 《陳書》,主要是參考了陳朝史官陸瓊、顧野王、傅縡等人有關陳史的撰述。

  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鞏、清朝的趙翼都認為,《陳書》在記述陳朝“其始之所以興”、“其終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陳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陳后主的“躭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艷妻之孽”方面,還是有它的歷史價值的。另外,《陳書·皇后傳》記后主張貴妃干預朝政,“內外宗族,多被引用”;《江總傳》記江總位當權宰,不持政務,只是天天同一些人陪著陳后主在后庭游宴,時人把他們稱為“狎客”。這對于后人了解陳朝末年的政治腐敗,提供了生動的材料?!段膶W·何之元傳》載何之無所撰《梁典》一書的序文,在史學上是一篇有一定價值的文章?!读旱洹芬巡淮?,但今人可以從這篇序文中了解這部書的體裁、體例和內容。序文說,“開此一書,分為六意”,即《追述》、《太平》、《敘亂》、《世祖》、《敬帝》、《后嗣主》。它還引用史學家臧榮緒的話說:“史無裁斷,猶起居注耳?!边@也是史學史上的寶貴的思想遺產之一?!蛾悤吩诳傮w上雖不如《梁書》,但它在編次上卻有超過后者的地方,顯得更加嚴謹、合理。以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