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
姚思廉(漢語拼音:Yao Silian;英語:Yao Silian;557-637年),唐朝初期史學家。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后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大業二年(606)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
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貞觀三年(629年),姚思廉受詔撰《梁書》《陳書》,貞觀十年(636年)完成二書的編撰,共歷時七年之久?!读簳罚?0卷)《陳書》(30卷),為二十四史之一。貞觀十一年,姚思廉卒。
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陳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齊、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參預撰寫論贊,所以卷六敬帝紀后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贊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a href="/index.php?title=%E5%AE%8B%E4%B9%A6" title="宋書">宋書》未立文學傳?!?a href="/index.php?title=%E5%8D%97%E9%BD%90%E4%B9%A6" title="南齊書">南齊書》和《陳書》各有文學傳1卷 ,而《梁書》文學傳2卷,共收25人,反映梁代文學的興盛。
簡介
姚思廉所處的時代,正值中國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統一之際,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陳時,為衡陽王府法曹參軍,轉會稽王主簿。入隋后,補漢王府行參軍,掌記室,尋除河間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學,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貞觀九年(635年)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在仕途上還較順利。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乘農民大起義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長安。這時鎮守長安的是隋煬帝孫子代王楊侑,姚思廉正任職于隋朝,為代王侍讀。李淵率兵占領長安后,代王府僚屬都驚駭走散,唯獨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離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聲呵斥道:“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得無禮于王?!闭餂_的眾兵將聞聽此言十分驚愕,見思廉獨自一人伴隨代王而面無懼色,心中也覺欽佩,于是紛紛停立在大堂臺階之下。李淵聞知,于是準許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順陽閣后,思廉才哭泣著拜辭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稱他為“忠烈之士”。李淵、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賞識和重用姚思廉。李淵稱帝后,即授思廉為秦王文學。秦王李世民開文學府,招攬一些有文武韜略、兼通文史的博學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褚亮、陸德明、孔穎達、許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親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學士”之一。
武德年間,李世民曾率軍赴魯南征討徐圓朗,戰爭間隙,他與人議論起隋朝事,談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護代王之舉,感慨嘆道:“姚思廉面對利刃而顯示大節,即使古人也很罕見?!碑敃r思廉遠在洛陽,于是李世民專派使者帶帛三百段賞賜思廉,并附信說:“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边@是很不尋常的優禮之舉。李世民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畫“秦府十八學士圖”,并命文學褚亮各為贊語,對思廉的評價是“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從史學才能和政治節操兩方面對思廉作出褒獎?!靶溟T事變”之后,李世民當上太子,思廉也隨即升遷為太子洗馬。
姚思廉對于政事“直言無隱”,督促太宗勤于國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舊人,許可他隨時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充分發表自己對政事的見解,“展盡無所諱”。有一年夏天,唐太宗準備往九成宮避暑,思廉勸諫說:“離宮游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毖赞o懇切尖銳。唐太宗只好下諭解釋說:“朕有氣疾,熱便頓劇,固非情好游賞也?!睘楠勝p姚思廉的直諫,賜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為哀悼,為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謚號“康”,特準許葬于昭陵。
撰《梁書》《陳書》
姚思廉的一生,除了政治上有所作為,主要建樹是在史學方面。
隋大業五年(609),姚思廉奉煬帝之命,與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區宇圖志》,這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共250卷。
唐代史家劉知幾在敘述唐修國史情況時指出:“貞觀初,姚思廉始撰紀傳,粗成三十卷”。這是武德、貞觀二朝唯一的一次修成紀傳體國史。由于思廉修這部國史是在貞觀初,因此推知其內容應是“武德朝”史。這部國史的本來面目已無法窺見。唐高宗顯慶元年(656),長孫無忌與令狐德棻綴集武德、貞觀二朝史為80卷,顯然,思廉所撰的國史為其奠定了基礎。
姚思廉費時數十年撰寫的重要史著,當推繼承父業而成的《梁書》、《陳書》。其父姚察不僅以文知名,而且潛心于修梁、陳二史,他在梁、陳、隋朝都任過史職,參與過國史的修撰。并且在陳宣帝時開始修前代史——梁史。陳亡入隋后,開皇九年(589),隋文帝詔授姚察秘書丞,命其撰梁、陳二代史。這樣,在官方的支持下,姚察開始了全面系統的編纂工作。大業二年(606)姚察去世,二史尚未修成。在臨終時他將修撰體例交給兒子,囑他繼續寫完。思廉哭泣著接受了父親的囑托,從此,就開始了續撰工作。經內史侍郎虞世基奏聞隋煬帝,從而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唐初,曾兩次詔修前代史,姚思廉均參予撰修工作。第一次是武德五年(622),唐高祖詔修前代六史,對梁、陳史的分工是: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修梁史,秘書監竇琎、給事中歐陽詢、秦王府文學姚思廉修陳史。但這次修史沒有成功就作罷了。第二次是貞觀三年唐太宗詔修前代五史,思廉受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貞觀十年(636)正月,《梁書》、《陳書》與同時所修《北周書》、《北齊書》、《隋書》一起修成上進。
梁、陳二史是姚氏父子接續而作。魏徵也在貞觀初參與了修撰。那么,姚思廉對梁、陳二史做了多少工作呢?從書中史論的署名上大體可見端倪?!读簳酚腥頍o史論,署“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二十五篇,另有署“史臣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一篇(“史臣”二字當為衍文);署“史臣曰”二十七篇;署“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徵曰”一篇?!蛾悤酚幸痪頍o史論,署“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二篇;署“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徵曰”一篇;署“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徵考覽記書,參詳故老,云”一篇(兼補充史實);署“史臣曰”三十三篇。由以上數字可大體看出,就《梁書》而言,姚察與姚思廉所撰基本相當,而《陳書》,則多為思廉所撰。魏徵是以監修身份加以指導,共寫了三篇論。雖然姚察有開創之功,但思廉對梁、陳二書的貢獻是最大的。從撰述數量上看,思廉明顯多于姚察,而且,思廉在貞觀初奉詔修史,又要根據唐皇朝的政治需要,對姚察所撰部分作必要改動。思廉對梁、陳二書是有續撰、整理、定稿之功的。沒有思廉的竭盡全力,這兩部史書就很難問世。因此梁、陳二書題姚思廉撰,世人從無異議。這兩部書也基本上反映了姚思廉的史學思想和文風特點。
史學思想
著述宗旨:以史為鑒的
唐初統治者極其重視修前代史,甚至唐太宗和一些主要大臣都親自參與修史,這是急需總結歷史經驗為當時政治服務。思廉承旨而撰梁、陳二史,也就突出了以史為鑒的宗旨。姚察先撰的部分已有這個思想,而思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給以繼承和發揚。
《陳書·何之元傳》中記述何之元修史事較詳,并錄其《梁典序》,稱何“屏絕人事,銳精著述,以為梁氏肇自武皇,終于敬帝,其興亡之運,盛衰之跡,足以垂鑒戒,定褒貶”?!按硅b戒”,主要著眼于總結前人的得失成敗經驗;“定褒貶”,主要著眼于對前代人物作出是非功過的評價,力圖“敦勵風俗”。
姚思廉寫人物很注意褒揚或貶斥,以期用著史來影響世風。他為良吏立傳,注意突出各人的特點。如《庾蓽傳》敘其生活儉樸,為官廉潔;《沈瑀傳》敘其執法嚴明;《孫謙傳》敘其體恤民情,重視生產;《何遠傳》敘其抑富扶貧。為“悖逆”之人立傳,均置于全書末尾,以示貶斥。
注重人事的進步史觀
姚思廉多次總結梁代太清之亂和陳代禎明淪覆的歷史經驗,著重強調國家的治亂安危取決于人事情況如何,決定歷史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他認為,歷史是發展的,政權的興亡更替是必然現象,“夫道不恒夷,運無常泰,斯則窮通有數,盛衰相襲”,認為歷史取決于人事。他在《梁書》的第一篇史論中,就鮮明指出,梁之亡國,“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他評述梁武帝從奪取帝位到餓死宮城這幾十年經歷,是始終以人事來說明歷史的。他指出齊末政治昏亂,把蕭衍推上歷史舞臺,頗有時勢造英雄之意,接著又指出蕭衍成功的原因和措施,又總結蕭衍晚年之失。
陳太建九年(577年),陳派將軍吳明徹率軍北伐,被周軍打敗,“眾軍皆潰”,明徹被俘,病死于長安。姚思廉認為,“金陵虛弱,禎明淪覆,蓋由其漸焉”。他把吳明徹呂梁之敗與禎明年間陳亡于隋聯系起來考察,這種原察始終的方法是有一定識見的。陳亡的起因雖然不能僅僅歸結為呂梁之敗,但思廉能夠認識到,陳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陳亡的萌芽顯現較早,屬于人事問題,這就是對天命的否定。思廉還進一步分析呂梁覆師的原因。他指出,陳宣帝初即位時,命將出師,開拓土宇,取得很大成功。但以后則失之于驕傲,“享國十余年,志大意逸,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姚思廉也有個別論述未完全摒棄天的作用,如論述侯景、王偉成篡盜之禍,在《陳書·后主紀》述陳亡原因,都是人事和天命并舉,這說明,由于封建皇朝宣傳方針的制約,思廉不可能在頭腦中完全排除天命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