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著作)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孟子》(清刊本)書影

→ 《孟子》閱讀: 《孟子》目錄

  《孟子》漢語拼音:mèng zǐ;英語:Mencius),儒家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約成書于戰國中期,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為“四書”之一?!睹献印啡珪F存7篇,體裁與《論語》大致相似。每篇分上下,以開頭文字作篇名?!?a href="/index.php?title=%E6%B1%89%E4%B9%A6" title="漢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除7篇外,尚有外書4篇。東漢經學家趙岐認為外書似非《孟子》真本,為后世依托而為。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周游列國,上說下教,但其政治學說始終未能得到實施,于是回到鄒地與弟子萬章等人整理《詩經》、《尚書》,闡發孔子思想,編為《孟子》。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敝^《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庇衷唬骸坝谑峭硕摷?,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贝艘嘀髅献幼宰?。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钡贾T《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另有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本)。

  《孟子》在漢初一度列入傳記博士,在《漢書·藝文志》列于諸子略。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中均列于子部,地位在經書之下。韓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統”的真正繼承者,認為“道統”因孟子之死而不得其傳,《孟子》的地位才開始提高。北宋時,《孟子》上升為經,被列于“九經”。南宋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并稱“四書”,編為《四書章句集注》?!睹献印返慕浀涞匚徊耪嬲_立。元、明、清三代定“四書”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孟子》成為學者必讀之書?,F存《孟子》最早的注本為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其他重要的版本有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

  《孟子》一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參與;趙歧、朱熹、焦循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韓愈、蘇轍、晁公武等人認為是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追記,但目前學術界較采用司馬遷等人的說法。

  《孟子》一書為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主要論證方法為駁論。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地位

  《孟子》一書的地位一開始并沒有很高,《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叫作“傳記博士”。 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代與清代時,四書被列為官方取士的教科書,《孟子》也成了讀書人必讀之書。

源于《孟子》的成語

  《孟子》中的語言,包括用以幫助說理的比喻、寓言等,多為后人引用,并逐漸化為成語。

  不遠千里 《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 《梁惠王上》
  緣木求魚 《梁惠王上》
  妻離子散 《梁惠王下》
  匹夫之勇 《梁惠王下》
  揠苗助長 《公孫丑上》
  事半功倍 《公孫丑上》
  出類拔萃 《公孫丑上》
  與人為善 《公孫丑上》
  彼一時,此一時 或作(此一時,彼一時) 《公孫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孫丑下》
  專心致志 《告子上》
  一暴十寒 《告子上》
  舍生取義 《告子上》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