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
《宋書》(漢語拼音:Han Shu;英語: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沈約(441-513年)著,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是記述中國南朝劉宋一代60年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含本紀10卷,志30卷,列傳60卷,共100卷。今本個別傳文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參考價值很高?!端螘犯髦局械臄⑹?,經常溯及到魏晉時期,可以彌補《三國志》等書的缺陷?!端螘分镜牟糠稚纤菹惹?,魏、晉尤為詳盡,記載了不少詔誥、奏疏和古代樂曲、歌詞等珍貴資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但其中特設符瑞志,既乖體例,又荒誕不經。又缺食貨、藝文兩志。
與沈約同時或稍后,南齊時有孫嚴著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紀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這些著作都已亡佚,關于劉宋一代的史書,比較完整的,現在就只有沈約的這部宋書。
《宋書》閱讀:>>> 宋書·目錄
簡介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下迄宋順帝升明三年(479年),記載了南朝劉宋政權60年的史事。沈約根據宋的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的《宋書》,進行增刪、訂補工作,將宋末十幾年的史跡加以補充?!端螘繁4媪撕芏嗟氖妨?,包括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參考價值很高。沈約在《宋書》各志中的敘述,經常溯及到魏晉時期,可以彌補《三國志》等書的缺陷?!端螘返闹居邪祟?,包括《律歷志》、《禮志》、《樂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號稱《宋書》八書,份量占全書的一半?!端螘分镜牟糠稚纤菹惹?,魏、晉尤為詳盡,記載了不少詔誥、奏疏和古代樂曲、歌詞等珍貴資料。
后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各志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占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并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吨菘ぶ尽酚浫龂詠淼乩硌馗锊⒓皷|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于史事考證?!堵蓺v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的珍貴資料?!稑分尽酚洈h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并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余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一個突出內容,就是頌楊豪門士族,維護門閥制度。宋書列傳中,有關地主階級中代表人物高門士族的傳,幾乎占了半數。僅就王、謝二族來說,宋書里王氏立傳的達十五六人,謝氏立傳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陳郡謝弘微,傳中寫他如何忙於經營謝氏產業,傳末卻又吹捧他為人“簡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瑯邪王微,傳中只是連篇累牘收載他給友人的信,卻說他“內懷耿介,峻節不可輕干”。這兩個人因為都是高門士族,所以宋書都為他們立了“佳傳”。宋書中對于士族中的人物,總說是“前代名家”,風度“簡貴”,“風格高峻”,“世重清談,士推素論”,等等。
宋書保存了不少歷史資料,尤其是它收載了當時人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可以從中看出那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一些實際情況。如卷八十二周朗傳載周朗上書,講到貲調的為害,嚴重阻礙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卷五十六孔琳之傳、卷六十范泰傳、卷六十六何尚之傳所載關於改鑄錢幣的爭議,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如何在錢幣改鑄中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卷五十四羊玄保傳兄子羊希附傳,收載西陽王子尚上書,提到南朝初期農村兩極化的發展,“富強者兼嶺而佔,貧弱者樵蘇無讬,至漁採之地,亦又如茲”。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載謝靈運的山居賦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莊園的材料。
從宋書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出那時的農民起義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地域很廣,規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陽孫法光領導的起義(少帝紀、褚叔度傳)。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廣漢趙廣領導的起義,人數有十多萬人,起義軍圍困益州治所成都達數月之久(文帝紀、劉粹傳弟道濟附傳)。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數族起義;到元嘉末年,荊、雍、豫三州的少數族人民,起義就更加頻繁,參加的人數有發展到百余萬人以上的(夷蠻傳、張邵傳、沈慶之傳等)。這些記載雖然是極不充分,而且還是經過嚴重歪曲的,但終究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的線索。此外,宋書的謝靈運傳及傳末的史論,談到了魏晉以來文學的發展和演變,以及沈約自己關於詩歌聲律的主張,是研究六朝文學批評史的重要資料。夷蠻傳對於南朝前期我國和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適當的敘述。
在宋書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較可取的,如律歷志收了楊偉的景初歷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歷、祖沖之的大明歷全文,這幾種歷法都是能夠反映當時自然料學水平的著作。樂志保存了許多漢魏樂府詩篇。州郡志對南方地區自三國以來的地理沿革,以及東晉以來的僑置州郡分布情況,講得比較詳細。而且在每個州郡名下,都記載著戶口數。這些戶口數固然不盡準確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當時南方人口分布的一個大概輸廓。
宋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時,竟有漏脫數葉或全卷的。據北宋末年人晃說之所說,“沈約宋書一百卷,嘉祐末詔館閣校讐,始列學官。尚多殘脫駢舛,或雜以李延壽南史?!保ǜ呱郊硎x宋書)據前人的考訂和我們整理過程中所考查到的,宋書卷四少帝紀有闕葉,為后人所補。卷四十六除到彥之傳闕而未補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書補足。卷六十二張敷傳和卷五十九張暢傳,補闕者沒有通檢全書,把南史張邵傳后的張敷、張暢附傳也一起鈔錄進去。這樣就出現了宋書有兩篇張敷傳和兩篇張暢傳的情況。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慤王玄謨傳,原卷也有闕失,由后人採南史等書補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約自序中敘沈亮事,于“聯事惟忝,憂同職同”下,各本都注“闕”字,于敘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闕”字。敘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闕”字。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修撰背景
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開始。當時由著名科學家何承天草立紀傳,編寫了天文志和律歷志。此后,又有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陸續參預編撰。但他們任史職的時間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領著作郎,他參照前人舊稿,編成“國史”,上自東晉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劉裕實際掌權開始,下訖大明時止。隋書經籍志著錄徐爰宋書六十五卷,可見他的書曾和沈約宋書并行,現在太平御覽等類書中,還保存了徐爰宋書的殘篇零段。但徐爰不久為宋朝所斥退,宋朝“國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來。南齊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約修撰宋書。這時沈約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據何承天、徐爰等人的舊作補充修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紀傳七十卷。沈約在當時的奏文中說“所撰諸志,須成續上”,可見宋書的八志三十卷,是后來續成的。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稱鸞鳥為神鳥,是避齊明帝蕭鸞的諱;律歷志改“順”作“從”字,是避梁武帝父親蕭順之的諱;樂志稱鄒衍為鄒羨,是避梁武帝蕭衍的諱??梢娝螘淖詈蠖ǜ?,當在齊蕭鸞稱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
作者
沈約(441~513),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聲律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父沈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家境孤貧。他篤志好學,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后世亦稱“隱侯”。
沈約歷仕宋、齊、梁三朝。齊永明五年(487)時,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他依據宋代何承天、蘇寶生、徐爰等修撰的《宋書》及其他記述宋代歷史的書籍,增補宋末十幾年的事跡,只用一年時間,到六年二月就完成紀、傳70卷,后又續修8志30卷。沈約以文字稱世,有文集9卷。
目錄
本紀
志
列傳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庾悅 王誕 謝景仁 弟述 袁湛 弟豹 褚叔度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張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