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江西省 > 宜春市

宜春市漢語拼音:Yí Chūn Shì;英文:Yichun City),古稱袁州,中國江西省轄地級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 東境與南昌市接界,東南與撫州市為鄰,南陲與吉安市新余市毗連,西南與萍鄉市接壤,西北與湖南省長沙市岳陽市交界,北域與九江市相鄰。 面積1.87萬平方千米??側丝?73萬人(2013年末)。 截至2022年10月,轄1個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截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497.11萬人。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設縣,西漢元光六年(前129)立宜春侯國,漢元鼎五年(前112)復縣。王莽稱帝時更名修曉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復名郡,中平七年(190)析境東置漢平縣。寶鼎二年(267)析境西置萍鄉縣,析境東置新喻縣。晉太康元年(280)更名為宜陽,隋開皇十一年(591)復名宜春,宋雍熙元年(984)析置分宜縣。1979年10月8日析置宜春市,1985年4月將宜春縣并入宜春市。

地處贛西北山區向贛撫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最高點靖安九嶺尖海拔1794.3米,最低點豐城藥湖海拔18米。境內山地占總面積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河流基本屬鄱陽湖水系,主要是贛江、贛江支流與修水支流。屬亞熱帶濕潤氣候。 礦產資源主要有鉭、鈮、鎢、銅、煤、高嶺土、石英石等,其中有中國首屈一指的特大型鈮銀礦床。 野生動物主要有虎、豹、豺狼、野豬、野山牛、穿山甲等。 土特產品有松花皮蛋、脫胎漆器、蛇酒、夏布、花炮等。 名勝古跡、紀念地有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閣(閤)皂山國家森林公園、秋收起義紀念館、洪州窯遺址、大觀樓等。宜春市交通便利,有鐵路6條,高速公路10條,境內縣縣通高速,宜春明月山機場通航18個城市。

宜春素有“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譽。 留存歷史文化遺址4503處,樟樹吳城文化遺址打破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典出宜春。唐代韓愈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明代《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現代物理學家吳有訓、兩屆奧運會冠軍楊文軍均是宜春的代表。

宜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全國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全國健康養生基地。是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2009央視中秋晚會以及每年一度月亮文化節舉辦地,享有“月亮之都”、“亞洲鋰都”之稱,先后獲中國宜居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

  • 郵編:336000 代碼:360900 區號:0795

行政區劃

全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政府駐袁州區

歷史

  今宜春市境域,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在今宜春市境內有兩座新城,一為宜春,一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設時的宜春縣管轄今袁河流域城區,包括今袁州區、新余市、萍鄉市一部和樟樹市一部,屬豫章郡。初設時的建成縣管轄今錦江流域地區,包括今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及樟樹市一部。

  三國孫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置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區歸安成管轄。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豫章、安成兩郡。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以宜春之名與宣穆皇太后張春華(司馬炎祖母,司馬懿之妻)同名,為避諱,改宜春為宜陽。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巴山郡,轄豐城一帶。梁末,又設豫寧郡,轄奉新、靖安、銅鼓一帶。是時,市域分屬豫章、安成、巴山、豫寧四郡。

  隋初廢郡置州。開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今袁州區及樟樹市西部為袁州所轄,樟樹市東部為吉州所轄,豐城市為撫州所轄,其余諸縣及樟樹市以北均為洪州所轄)。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隱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設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喻三縣,治宜春縣。大業初年改州為郡。洪州復為豫章郡,吉州復為廬陵郡,袁州改為宜春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置靖州(轄今高安、宜豐、上高、萬載及樟樹一部分),治高安縣(因建成縣名與太子李建成同名,避諱而改名;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

  武德七年,以米嶺產米改靖州為米州,繼而又以羊山產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廢筠州。直到五代吳時,今宜春市境域基本上分屬洪、袁、吉三州。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割高安、新淦兩縣之地田置清江縣,以蕭灘(今臨江鎮)為縣治。保大十年(952年)復置筠州。后周顯德元年(954年)洪州改為南昌府(北宋初復名洪州)。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

  宋開寶八年(975年),萬載縣由筠州劃入袁州。淳化三年(992年)于清江縣置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治所在今樟樹市臨江鎮,劃袁州新喻縣入臨江軍,其轄境相當于今樟樹市、新干縣、峽江縣與新余市渝水區。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洪州、筠州和臨江軍。紹興十三年(1143年)改筠州為高安郡,紹興十八年(1148年)復為筠州。隆興元年(1163年)改洪州為隆興府。寶慶元年(1225年)改筠州為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是時,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軍和隆興府。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隆興府、臨江軍、瑞州為隆興路、臨江路、瑞州路,隸屬江西行省。于袁州設總管府,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西行省與泉州行省合并為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復為江西行省。同年,升袁州總管府為袁州路,隸屬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隆興路為龍興路。是時,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龍興四路,均隸屬江西行省。

  明代,宜春、萬載屬袁州府,清江屬臨江府,高安、上高、宜豐屬瑞州府,豐城、奉新、靖安、銅鼓屬南昌府(南昌、瑞州兩府轄于南瑞道,袁州、臨江兩府轄于湖西道)。清初,沿明舊制??滴鹾?,瑞州、袁州、臨江三府隸瑞袁臨道(道尹駐高安)。今宜春市境域分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四府。民國初年,載撤府一級行政機構,各縣直屬于省。1913年10月全省劃為贛東、贛西、贛南、贛北四道。贛西道治所設于宜春縣,轄贛西21縣。

  1914年6月,贛西道改名廬陵道,宜春、清江、萬載、上高、宜豐、高安屬廬陵道,奉新、靖安、銅鼓屬潯陽道,豐城屬豫章道。1916年治所由宜春遷吉安。1926年廢道,各縣又直屬于省。1932年2月,分全省為13個行政區,豐城、高安、清江屬第一區,奉新、靖安、銅鼓為第二區,宜春、萬載、宜豐、上高屬第八區。1935年4月,改為8個行政區,奉新、靖安、銅鼓屬第一區,宜春、萬載、上高、宜豐、高安、清江、豐城屬第二區。1939年冬,改為11個行政區,銅鼓屬第一區(治所在銅鼓),宜春、萬載、上高、宜豐、高安、清江屬第二區(治所在萍鄉),奉新、靖安屬第十區(治所在奉新上富),豐城屬第十一區(治所在豐城)。1942年8月,改為9個行政區,豐城、高安、清江屬第一區(治所在豐城),宜春、萬載、上高、宜豐、銅鼓屬第二區(治所在宜春),奉新、靖安屬第九區(治所在武寧)。

  1949年設南昌專區,專署駐南昌市,轄南昌(駐蓮塘)、新建(駐生米)、進賢(駐民和鎮)、豐城、新淦、清江(駐樟樹鎮)、高安(駐筠陽鎮)、奉新(駐馮川鎮)、靖安(駐雙溪鎮)、安義(駐龍津鎮)等10縣。同時設袁州專區(7月10日組建于南昌,7月20日駐宜春縣城),專署駐宜春縣,轄萍鄉市及宜春(駐袁州)、萬載(駐康樂鎮)、銅鼓(駐永寧鎮)、宜豐(駐新昌鎮)、上高(駐敖陽鎮)、新喻(駐和平鎮)、分宜(駐鈐陽鎮)、萍鄉等8縣。1950年撤銷萍鄉市,并入萍鄉縣。

  1952年將新淦縣劃歸吉安專區;原袁州專區所屬宜春、萬載(駐康樂鎮)、銅鼓(駐永寧鎮)、宜豐(駐新昌鎮)、上高(駐敖陽鎮)、新喻(駐和平鎮)、分宜(駐鈐陽鎮)、萍鄉等8縣劃入南昌專區。轄17縣。1957年新喻縣改稱新余縣。1958年12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專署由南昌市遷駐宜春縣。將南昌、新建2縣劃歸南昌市領導;進賢縣(駐民和鎮)劃歸撫州專區。宜春專區轄宜春、萍鄉、萬載、銅鼓、宜豐、靖安、奉新、安義、高安、豐城、上高、清江、分宜、新余等14縣。

  1960年新余縣升為地級新余市,由省直轄;萍鄉縣改市;撫州專區進賢縣來屬。1961年南昌市南昌、新建2縣來屬。1963年新余市復置新余縣,隸屬宜春專區。1968年進賢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萍鄉市升級為地級市由省直轄,宜春專區更名宜春地區。1971年南昌、新建2縣劃歸南昌市。1979年析宜春縣城區置縣級宜春市。1983年撤銷新余縣復置地級新余市,劃分宜縣屬之,由省直轄;安義縣劃歸南昌市。1985年并宜春縣入宜春市。1988年改豐城縣為豐城市,改清江縣為樟樹市。1993年改高安縣為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區共轄四市六縣。

  2000年5月22日,國務院(國函〔2000〕50號)批準同意撤銷宜春地區和縣級宜春市,設立地級宜春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袁州區。以原縣級宜春市的行政區域為袁州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中山中路。宜春市轄原宜春地區的上高縣、宜豐縣、奉新縣、萬載縣、靖安縣、銅鼓縣和新設立的袁州區,原宜春地區的縣級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由省直轄(由宜春市代管)。

  2003年末,宜春市總人口52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4.6萬人。2004年末,總人口53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8.9萬人。

  2005年末,宜春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23個街道、97個鎮、59個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宜春市常住總人口5419591人,其中,袁州區1045952人,奉新縣312956人,萬載縣476856人,上高縣326697人,宜豐縣274046人,靖安縣144800人,銅鼓縣135139人,豐城市1336392人,樟樹市555120人,高安市811633人。

  2015年末,宜春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24個街道、115個鎮、44個鄉,441個居委會、2208個村委會。

地理

宜春市地圖(政區版)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處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東境與南昌市接界,東南與撫州市為鄰,南陲與吉安市及新余市毗連,西南與萍鄉市接壤,西北與湖南省的長沙市及岳陽市交界,北與九江市相鄰。境內東西長約222.75千米,南北寬約174千米??偯娣e187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春市地處贛西北山區向贛撫平原過渡地帶,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海拔最高點1794.3米,在靖安九嶺尖;最低點海拔18米,在豐城藥湖。境內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山地占總面積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市東南部屬贛撫中游河谷階地與丘陵區。境內河流、丘陵相錯,地勢波狀起伏,坡度比較平緩。其余均屬贛西北中低山與丘陵區。市內嶺谷相間排列。北部九嶺山脈地勢峻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以南則是多呈波狀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間,有潦河、錦江、袁水等河流貫穿其中,河流兩側發育著寬窄不一的多級河谷階地。西北山區蘊藏著豐富的森林、水力資源,河谷地帶則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為盛。

宜春市山脈斜迤于境內北域的九嶺山脈,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東北延至九江廬山,西南插入湖南境內。該山脈系修水、錦江分水嶺。東段是宜春與九江市的天然界線。其主峰九嶺尖(海拔1794.3米),為宜春市境內最高峰。其余主要山峰有:奉新五梅山(海拔1516.7米)、宜豐麻姑尖(海拔1480米)、萬載仙姑(海拔1404.4米)、銅鼓羊場尖(海拔1541米)等。

宜春市西南境有武功山聳峙。呈東西走向,入新余市后逐漸消失。該山侵蝕強烈,山高谷深瀑飛泉流,林壑幽美,為瀘水與袁水之分水嶺,亦是宜春與吉安市之界山。

宜春市的九嶺山、武功山之間,有一列自西向東連綿起伏的山嶺,為袁水、錦江之分水嶺。標高一般在海拔300-500米之間。其主要山峰有袁州區境內的豐頂山沙泥坪(海拔959米),上高縣境內的蒙山白云峰(海拔1004米)。該山嶺東段為宜春與新余市的天然界線。

宜春市的九嶺山為褶皺斷塊山,主要由花崗巖和變質巖構成。以南則廣布紅色巖系,雜以石灰巖、花崗巖和變質巖。武功山則又主要由花崗巖、片麻巖構成。九嶺山脈的大溈山、嚴陽山以及武功山,均有冰川活動遺跡。市境內西南部有十分典型的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袁州、萬載一帶又多形成石牙式或石林式的山脊,并有孤峰、殘山、溶斗、溶溝等發育,在地下形成形狀奇特、大小不一的暗河和溶洞。早在宋代,袁州石乳洞、萬載石筍就作為全國風景名勝而被收入《方輿攬勝》。

氣候

宜春市境內處于偏低緯度,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春季雖天氣易變,但回暖較早,春夏之交濕潤多雨,夏秋間晴熱干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四季比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偟膩碚f,宜春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宜春累年平均氣溫17.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8.8℃,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5.3℃,無霜期平均為267.9天。市內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大于年蒸發量,宜春年平均降水量1680.2毫米,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10月至次年2月由于受干冷的西伯利亞高壓或蒙古高壓影響,降水量一般不多,大約只占全年25%左右。雨水節氣前后,開始受暖濕氣流影響,雨量逐漸增多,4至6月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總量50%。宜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37.1小時,平均每天日照時數為4.83小時,年平均太陽幅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05.2千卡,其分布和變化規律與日照時數相同。

水文

宜春市境內的河流基本屬鄱陽湖水系,主要是贛江、贛江支流、錦江、袁水與修水支流。

土壤

宜春市土壤種類、成土母質類型多樣,有10個土類,16個亞類,64個土屬,162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類面積為47萬公頃(包括田?。?,占土地總面積27.42%。10個土類中,面積最大為紅壤,有109.09萬公頃,占宜春總土地面積63.63%。其余土類有:黑色石灰土、黃壤、黃棕壤、潮土、新積土、紅粘土、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

宜春市的紅壤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江西紅壤約占全省面積的55.8%,宜春紅壤面積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

宜春市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豐富級占44.7%,中量級占50.8%,低量級占4.5%;全氮含量豐富級占61.1%,中量級占32.1%,低量級占6.8%;堿解氮含量豐富級占68.5%,中量級占26.5%,低量級占5%。但磷、鉀素嚴重缺乏,速效磷含量豐富級只占24.8%,低量級占18.3%;速效鉀含量豐富級只占7.9%,低量級占27.4%。此外,土壤多呈酸性反應,據統計,微酸和酸性土壤約占宜春耕地面積的77.8%。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22年12月,宜春市總土地面積為18680.42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面積48.22萬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頃,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萬公頃,望天田7.67萬公頃,水澆地0.026萬公頃,旱地6.81萬公頃,菜地1.54萬公頃,園地2.54萬公頃,其中桑園0.09萬公頃,果園1.69萬公頃,茶園0.34萬公頃。其它園地0.42萬公頃,牧草地0.02萬公頃,其中天然草場0.003萬公頃,改良草場0.005萬公頃,人工草場0.012萬公頃。林地103.92萬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84萬公頃。交通用地為0.67萬公頃。水域面積6.3944萬公頃,其中河流水面2.04萬公頃,湖泊水面0.06萬公頃,水庫水面2.28萬公頃,坑塘水面2.7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0.01萬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22年12月,宜春市有金屬礦產24種,非金屬礦產29種。主要有:有色金屬(含貴金屬)、稀有金屬、黑色金屬、瓷土礦產、建筑材料及冶金輔助礦產等,以稀有金屬鉭、鈮,非金屬礦產煤炭、石灰巖、高嶺土和建筑材料礦產為優勢。探明儲量220處礦床中,有大型礦床18處,中型29處,小型173處。

宜春市境內有色、貴金屬礦產主要有:銅、鉛、鋅、鋰、鈷、鋁、汞、銻、銫、鈹、銣、銀、金、鈮、鉭、鎢等;黑色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錳等;燃料礦產主要有煤、泥炭、油頁巖等;其他非金屬礦產主要有巖鹽、高嶺土、石灰巖、硫鐵礦、鉀長石、大理石、花崗石、硅灰石、粉石英等。其中,宜春四一四礦藏有鋰、鉭、鈮、銣、銫等多種貴重金屬,是世界上最大的鋰云母礦,其開采量占世界70%以上。鉭資源儲量16119噸,占全國的19.06%,占世界的12.43%。巖鹽儲量103.71億噸,占全省的89.8%。石灰巖12億多噸,高嶺土儲量1994萬噸,硅灰石儲量1168萬噸,粉石英612萬噸,鉀長石76萬噸,鐵礦儲量約1029萬噸,其中七寶山褐鐵礦為江西六大礦山之一,保有量661萬噸以上,品位42.92%。鈷礦儲量1.2萬噸,鋁土礦儲量為41萬噸。鉛鋅礦儲量8.2萬噸,金礦儲量1.5噸,銅礦儲量28萬噸,鎢礦儲量9萬噸,其它礦產還有汞、銻等。

能源資源

宜春市內能源資源有水能、光能、風能和能源礦等。

宜春市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0.02萬千瓦,占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的10.40%??晒╅_發量為38.07萬千瓦,其中袁河3萬千瓦,錦江11.65萬千瓦,贛江流域2.39萬千瓦,南北潦河15.17萬千瓦,修河東西支5.86萬千瓦,折合年可開發電量17.38億千瓦小時。

宜春市光能年均日照時數為1737.1小時,其特點,北部多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區。地處北部的靖安縣年均日照時數為1872.4小時,南部袁州區為1734.9小時。瀕臨贛撫平原的豐城市年平均日照時數居宜春最長,為1935.7小時,地處西北山區的銅鼓縣年平均日照時數最短,為1496.8小時。光資源在年內分布極不平衡,7至8月為太陽輻射最高值期,主要作物生長期4至10月,占太陽輻射總量的71%。宜春屬短日照地區,晝夜變化較小,年內太陽輻射總量不低,有利于長短日照作物生長太陽能的開發利用。

宜春市風能一年內以靜風天數最多,年平均風速僅2米/秒,宜春大風日數為4天/年,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東部縣市(如豐城、高安)。 宜春市能源礦,原煤儲量6.09億噸,占全省儲量的45.34%,列全省第一。宜春有煤炭生產礦井182處,分布在市內7個縣市區,34個鄉鎮,主要分布在浙贛鐵路兩側和錦江流域。地質部門認為,萍鄉~袁州~萬載~銅鼓一線,上高泗溪一帶,找隱伏煤田仍有潛在遠景。高安、豐城仍有潛力。市內煤炭資源不僅儲量豐富,而且品種齊全。宜春境內預測煤炭資源量達6.86億噸,占全省預測煤炭資源量的49.89%。

水資源

宜春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達182.51億立方米。宜春三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7.34億立方米。

宜春市地表水資源地表水資源來自降水,宜春多年平均降水總量311.87億立方米,平均降水量在1670.4毫米左右,2001至2003年天然年徑流分別為:138.10、211.80、178.3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9.24億立方米。

宜春市地下水資源市地下水資源豐富,宜春多年平均地下水(淺層)資源量為49.60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基流模數為26.57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市內地下水包括平原、山丘等類型。古時候宜春就因縣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宜春又是江西省地下熱水及礦水分布較密地區之一。

植物資源

宜春市是江西省重點林區之一,宜春森林覆蓋率為52.8%,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50%的有銅鼓、靖安、宜豐、奉新、萬載、袁州6個縣市區,銅鼓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6.3%。宜春活木蓄積量為3503.75萬立方米,占全省總蓄積量的10.7%。其中杉木與馬尾松蓄積量,分別占宜春活立木總蓄積量的39.6%和37.3%。宜春有竹林面積200.7萬畝。竹儲量3.52億株。占全省竹材總儲量的24.9%。由于宜春地理環境優良,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全國植物區系的15個地理成分中,宜春有14個。

據資源調查統計,宜春市有高等植物近3000種,占江西省的60%,其中木本植物有101科381屬1178種;在木本植物中,有喬木樹種584種、灌木424種、木質藤本85種;此外尚有已知的大型真菌植物156種,以及苔蘚、地衣等眾多的低等植物。森林植被分布主要的建群種為松科、杉科、殼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木蘭科以及杜英科等喬木樹種和禾本科的竹亞科。在已知的木本植物中,鄉土樹種有97科321屬914種,占江西木本植物總科80.8%,總屬數的83.8%,總種數的50.6%。宜春有已知珍稀瀕危植物183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名錄的有56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植物有3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植物有53種;列入省重點保護植物(第一批)名錄的有38種。有些樹種如全緣紅花油茶、長果山桐子、厚皮毛竹、落葉華木蓮為宜春特有。

宜春市又是古樹之鄉,宜春有古樹涉及30科56屬76種,共9126株,其中:一級古樹846株,二級古樹2119株,三級古樹6161株,古樹群473群(3691株)。胸圍最大的屬樟樹(在上高縣南港鎮員山村),胸圍達1413厘米。最小是赤楠(千年矮)胸圍180厘米,分布數量最多最廣的樹種也是樟樹,宜豐縣就有100萬株以上。

宜春藥用植物木本藥用植物有160余種,主要有銀杏、木通、厚樸、紅茴香、肉桂、陰香、杜仲、皂莢、黃柏、木槿、辛夷、元花、五加、常春藤、山茱萸、朱砂根、女貞、絡石、紫珠、枸枯、鉤藤、忍冬、羊蹄甲等。

動物資源

宜春市境內的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有13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共355種及亞種,占全?。?22種)的57.07%,其中獸類有9目22科46屬59種,占全?。?8種)的60.2%;鳥類有19目47科237種,占全?。?91種)的60.61%;兩棲動物10種,占全?。?2種)的23.81%;爬行類有2目6科25屬37種,占全?。?1種)的40.66%;有19種屬江西省新紀錄。市內現有珍稀瀕危動物11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53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有5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有48種,屬省級重點保護有59種。2005年11月,官山自然保護區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確定為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

哺乳類,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云豹、豹、華南虎、藏酋猴、獼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獺、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江豚、獐、水鹿、鬣羚等共14種。一般常見的有野豬、豺、野兔、狐貍、鼬獾、狗獾、猴、豪豬及中華竹鼠等。

鳥類,野生鳥類有243種及亞種。其中列為國家保護的鳥類有白肩雕、白頸長尾雉、黑冠鵑隼、蒼鷹、赤腹鷹、松雀鷹、鵲鷂、仙八色鶇、白鷴、鴛鴦等33種。

兩棲類,動物主要有大鯢(娃娃魚)、虎紋蛙、大蟾蜍(癩蛤?。?、黑斑蛙(青蛙)、中國林蛙、棘胸蛙(石雞)等。

爬行類,動物宜春爬行類動物有37種,主要有銀環蛇、眼鏡蛇、尖吻蝮(五步蛇)、黑眉錦蛇、王錦蛇、灰鼠蛇、烏梢蛇、赤鏈蛇、竹葉青、水蛇、平胸龜、烏龜、中華鱉、壁虎、石龍子、蜥蜴等。

昆蟲類,宜春森林昆蟲種類有15目120科1352種,其中天敵昆蟲有9目14科7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