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 另有中國古代官職: 尚書

《尚書》(清乾隆武英殿仿宋相臺岳珂刻本)

  《尚書》英語:Book of History),又稱《書》、《書經》,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渡袝贩譃椤队輹?、《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列入十三經之中?,F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渡袝穼χ袊糯鷼v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尚書”一詞的本義是指中國上古皇家檔案文件的匯編?!吧小币鉃椤埃ò丫碇?、包著的、摞著的東西)攤開、展平”;“書”即文字、文字記錄、文檔;“尚書”即“解密的王家文檔”、“(向社會)公開的皇室卷宗”。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F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渡袝返恼鎮?、聚散,極其復雜曲折。2009年清華簡中發現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書》。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妒酚?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于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后,《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于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墻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后獻于皇家。因未列于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棫以后,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清代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清華簡《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暗洹笔侵匾穼嵒驅n}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這些都屬于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后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墨子·貴義》說周公每天要讀一百篇《書》,可知周初這類歷史文獻還不少,但到春秋戰國時期所存已不多。從當時引用的情況來看,《左傳》有五十多處,所引篇名為十八篇;《墨子》達二十二篇,綜計當時各家所引,除泛稱《書》者外,所見篇名合計逾四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為現存《尚書》中所無;而傳到漢代的二十八篇中,先秦未見引者也有十四篇。當時還出現《夏書》、《商書》、《周書》等名稱,可能已按王朝作了匯編。不過還沒有“虞書”一詞,《左傳》文公十八年出現過一次,顧炎武日知錄》已辨其非。又無“尚書”一詞,《墨子·明鬼下》曾出現一次,王念孫《讀書雜志》已校訂為“尚者”之誤?!渡袝窌麨闈h代今文家所定。

  儒家的課程原有“詩、書、禮、樂”四項,禮、樂為講堂外經常排練的實習課,講堂上的課本只有《詩》、《書》,所以《商君書》和秦始皇的詔令中所嚴禁的也是這兩種。到孟子、荀子時加上《春秋》,到《禮記·經解》中又加上《易》?!?a href="/index.php?title=%E5%BA%84%E5%AD%90" title="莊子">莊子》中后出的《天下篇》亦舉此六種,《天運篇》并有“六經”之名。由于古時無法將樂調寫成樂譜傳下來,所以到漢代就只有《詩》、《書》、《禮》、《易》、《春秋》五種,合稱為“五經”?!渡袝芬渤闪巳寮倚麚P二帝(、)三王(夏、商、周)圣道的《書經》。

  漢代的這部經書,是由秦博士伏生藏在屋壁里,躲過秦的焚禁(焚書坑儒)和楚漢的戰亂才傳下來的。伏生從殘簡中拼湊出下列二十八篇:《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并用這些篇在齊、魯之間傳授門徒,經過數傳形成西漢的《尚書》學三家,即歐陽高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都立于學官。三家所教的是伏生二十八篇和民間所獻偽《太誓》,共二十九篇(歐陽氏本《盤庚》分三篇成三十一篇)。由于伏生所藏之書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所寫,為區別新出現的“古文”本,遂稱為《今文尚書》,這三家便稱為“今文三家”。漢末把歐陽氏《尚書》刻入《熹平石經》,用以統一文字的分歧。

  相傳西漢中期起,曾幾次出現過先秦留下的寫本,稱為《古文尚書》,先后有魯恭王壞孔子屋壁本、河間獻王本、中秘古文本、張霸“百兩篇”本、杜林漆書本等。劉歆以魯恭王壞孔壁本多“逸書”十六篇,請立于學官,遭到今文家的反對,引起學術史上近兩千年的今古文之爭(經今古文學)。東漢流行的是杜林漆書本,這一古文本沒有“逸書”十六篇而只有同于今文的二十九篇,衛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等人先后作了注。馬鄭本并將《盤庚》、《太誓》各分為三篇,《顧命》分出《康王之誥》,共為三十四篇,用所謂蝌蚪文字寫成,魏正始年間刻入《三體石經》中。

  西晉永嘉之亂,文籍喪失,今、古文也散亡。東晉初年,梅賾獻上一部用“隸古定”字體(即用隸書筆法按古文字體寫定)寫的,其經文下有“孔安國傳(即注)”的《古文尚書》十三卷。該書把伏生二十八篇析成三十三篇,另從當時所見古籍中搜集文句編造成二十五篇,以湊成劉向、鄭玄所說“古文五十八篇”之數。由于經文完整和注解詳明,該書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因為有王朝的提倡,漸得《書經》的正統地位而流傳下來。唐孔穎達據以撰《尚書正義》二十卷,南宋時與“孔傳”合刊為《尚書注疏》(“孔傳”為注,《正義》為疏)。明、清時刻在《十三經注疏》中。唐天寶間又命衛包用楷書改寫成“今字本”,其中有改錯之處。開成間這種今字本被刻在“唐石經”中,為以后一切版刻本之祖。

  宋代朱熹的學生蔡沈總結宋人對《尚書》的解說,撰成《書集傳》六卷,每篇注明今文、古文,與《尚書注疏》分別代表《尚書》學史上的兩個不同時代。元代以后,該書成了科舉的法定讀本,明代起被刻在《五經大全》等本中。

  從唐代開始,有人對東晉《尚書》置疑,宋代吳棫提出辨析后,遞經元吳澄、明梅、清閻若璩惠棟等人的嚴密考證,最后判定其二十五篇是“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偽孔傳”,這一本子是“偽孔本”。但偽孔本中保存的今文二十八篇,是商周文獻的孑遺。清代中葉至今的兩百年間,不少學者對偽孔本進行了深入鉆研,清代王鳴盛的《尚書后案》、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王先謙的《尚書孔傳參證》,以及民國時期吳闿生的《尚書大義》和楊筠如的《尚書核詁》,都是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主要內容

  《尚書》記載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陳夢家《尚書通論》第一章先秦引書篇統計《論語》、《孟子》、《左傳》、《國語》、《墨子》、《禮記》、《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等九本先秦經典引用尚書一百六十八處。

  《尚書》以古奧難讀著稱,其中“誥”體文獻特別生澀難懂,韓愈稱:“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彼抉R遷寫《史記》時,把《尚書》的原文翻譯了一遍,如《尚書·堯典》中有“欽若昊天”的話,《史記·卷001·五帝本紀》便寫為“敬順昊天”。揚雄亦言:“昔之說《書》者序以百,……《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虞書》記載中國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断臅返摹队碡暋酚涊d了禹治水以后全國的地理面貌,歷代研究者極多,《甘誓》一篇已出現于戰國時期《墨子》的著作中?!吨軙酚涊d周朝的建國初年的重要文獻,尤其是周公本人的記載最多。

  孟子曾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歷史源流

  尚書一詞最早見于《墨子》:“故尚書夏書其次商周之書”?!渡袝肥巧瞎攀返囊馑?,“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稘h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尚書》就是收集左史所記的言論或命令(也有人將左、右二字顛倒起來,即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實際上,《尚書》不僅記言,也有史實。

  《緯書》記載古代尚書凡3240篇,至孔子刪定為120篇,遂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渡袝酚址殖晒盼摹渡袝放c今文《尚書》,西漢末造,開始有所謂今古文之爭,古文學派日盛,官派的今文學派主流地位備受挑戰。今古文之爭一直延續到清朝末造。

今文尚書

  尚書本是上古檔案資料的匯編,孔穎達說:“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馬融說: “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按《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孔子將其整理編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書》。秦始皇焚書時,秦朝博士伏生(伏勝)將《尚書》藏于壁中,后兵禍大起,伏生流亡,重新安定下來時,發現所藏“亡數十篇”僅剩下了29篇(緯書說28篇)。后朝廷派遣晁錯去聽伏生(當時已九十多歲)講授,以當時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隸書來紀錄,記錄下來的本子就稱為“今文尚書”。

  伏生將他對尚書的解釋傳授給歐陽生(歐陽和伯)與張生,張生將之傳授至歐陽高、夏侯勝(大夏侯)、夏侯建(小夏侯),為今文尚書授受之三家。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立歐陽氏為學官;漢宣帝石渠議奏之后,三家皆立為學官。另外,有河間女子獻《太誓》(《泰誓》)一篇,被并入伏生所傳之29篇中,或說其中包括書序一篇,故亦有數伏生所出壁中尚書為28篇之說。

  東漢之十四博士包括了歐陽氏、大小夏侯三家,今日可以從熹平石經殘石與復原去推測歐陽氏本的面貌。

古文尚書

  有多種來源,共同的特征是出自兩漢私家所藏壁中書。

  孔安國本:司馬遷在《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提到孔氏家中有“古文尚書”,孔安國(孔子十一世孫)“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任官),逸書得十余篇”。

  孔壁本、魯恭王本、中古文本:《漢書·藝文志》提到“古文尚書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古文尚書?!笨装矅〉眠@本子,與官方已有的今文尚書29篇對照,多出16篇,異文七百多處??装矅蟠驅W生將此本交給了官方,劉向稱之為“中古文”,史記中的孔安國本應該就是指這一本。

  張霸一百零二篇尚書本。東萊張霸將《尚書》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傳》、《尚書序》作為首尾,共計一百零二篇,史稱《一百零二篇尚書》。

  《古文尚書》開始傳習于民間,勢力較小。漢平帝時,劉歆對比了古文和今文區別之后,傾向古文學,建議朝廷把各種古文經書都立于國學,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論戰。東漢時,完整的孔安國本已失,杜林漆書這一古文本出現,其篇數和今文尚書篇數相同皆二十九篇,沒有孔安國藏的多出的十六篇。賈逵、馬融、鄭玄等經學大家為之作注和提倡,學習者逐漸增多,在學術界逐漸取得優勢。

  西晉永嘉之亂時,晉朝所藏圖書遭到嚴重損失。歐陽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書》全部喪失,這使得從伏生流傳下來的《今文尚書》失傳,這樣鄭玄所注的杜林漆書就成為了當時主要的版本。東晉元帝時梅賾獻上一批經文,其中有58篇的自稱傳自于孔安國的古文尚書。唐代學者對此深信不疑,采用其作為官方版本,孔穎達也用其撰成《尚書正義》,并刻入開成石經中,這使得這部書代替了鄭玄注本,最終使得來自孔壁本的古文尚書完全失傳。

偽古文尚書

  從宋朝開始朱熹、吳棫等人對于梅獻古文的真實性開始懷疑,吳棫認為伏生《尚書》詰屈聱牙,而《孔傳尚書》多出的二十五篇《晚書》卻簡單易懂,朱熹也說“孔壁所出《尚書》如《禹謨》……等篇皆平易,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至于易底全不記得?此不可曉”。

  清代閻若璩以三十年光陰寫成《古文尚書疏證》八卷,用“以虛證實,以實證虛”的考證方法,列舉一百二十八條證據,認定梅獻尚書中多出的二十五篇是后世偽作,其余三十三篇真偽雜糅,從此,通行本《尚書》中有二十五篇為偽書的說法,通稱為“偽古文尚書”說,遂成定論。同時代的毛奇齡寫了《古文尚書冤詞》反駁閻若璩的說法,但閻說仍被大多數學者接受,故今日稱這一本子為偽古文尚書,但究竟是不是偽書,如果是偽造,作偽者是誰,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近來中國學者如張巖、劉義峰、離揚,重新檢討閻若璩的證據,認為《古文尚書》并非全部是偽書。

清華簡尚書

  2008年7月,清華大學獲贈兩千余戰國竹簡,是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捐贈給清華,經過專家鑒定,這批“清華簡”屬于戰國中晚期,距今大約2300—2400年左右,應出土于楚國境內。內中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例如《尚書》中的名篇《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就并不相同。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有三分之一的“清華簡”已被初步瀏覽。目前相關單位公布其內容的有二:《保訓》及周武王時期的樂詩?!侗S枴吩瓱o篇題,由專家根據篇文內容而定名,內容記載的是周文王臨終對其子(即周武王)的遺言。樂詩為周武王于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中,飲酒時所賦詩歌,疑為《樂經》原文。

體裁

  尚書正義談到有兩種分類法:

  1.六種說:典(如《堯典》)、謨(如《皋陶謨》)、訓(如《伊訓》)、誥(如《大誥》)、誓(如《牧誓》)、命(如《文侯之命》);來自“可能是孔安國所撰”的古文尚書序。

  2.十種說:典、謨、訓、誥、誓、命、征、貢、歌、范;來自孔穎達監修的《尚書正義》。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