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嵐紅蕓豆
岢嵐紅蕓豆,山西省岢嵐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3年7月12日,《質檢總局關于批準對岢嵐柏籽羊肉、岢嵐紅蕓豆、強恕堂酒、昌邑大對蝦、伏里土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2013年第89號)批準)
紅蕓豆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鮮豆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從營養成分看,蛋白質含量高于雞肉,鈣含量是雞肉的7倍多,鐵為4倍,B族維生素也高于雞肉。
1992年,岢嵐縣引進種植紅蕓豆;2002年,岢嵐縣在全縣大面積推廣蕓豆;2011年,岢嵐縣把紅蕓豆列為“一村一品”建設項目。
產品特點
岢嵐紅蕓豆品質特殊,籽粒大且飽滿,色澤鮮艷,加工后不退色,皺皮率低,破損率低,無堊白粒,蒸煮時有清香味,口感脆嫩有彈性,清香適口,冷后不回生,營養價值高。岢嵐紅蕓豆做為糧豆配合開發新營養主食品種的原料,色、香、味俱全,且其“食藥兩用”這一獨特的品性深受消費者的親睞,適應城市“優質、營養、保健、方便”的食物消費發展趨勢。
紅蕓豆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鮮豆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從營養成分看,蛋白質含量高于雞肉,鈣含量是雞肉的7倍多,鐵為4倍,B族維生素也高于雞肉。
產地環境
岢嵐紅蕓豆產自山西省岢嵐縣,岢嵐縣地處晉西北高寒山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溫差和晝夜溫差較大,冬季寒冷干旱,夏季高溫濕潤,降雨集中在夏季末,岢嵐縣年平均氣溫6.2℃,平均無霜期120天左右,日照時數平均為2752小時,主導風向為西風和西北風,是典型的小雜糧之鄉,利于紅蕓豆干物質的積累。
岢嵐縣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岢嵐縣海拔高度相對高程為1774米,平均海拔為1443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部山地以岢嵐山主峰荷葉坪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最低在嵐漪河出境處的溫泉鄉雷家坪村,海拔1040米,縣城海拔1700米。岢嵐縣地面覆蓋的土壤類型為栗褐土,耕作層厚度大于等于25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等于2.5%,pH值7.0至8.5,有利于紅蕓豆的蛋白質、脂肪的積累。
岢嵐縣河流很多,大凡山澗、溝壑,都有大小不等的河道、小溪及泉流。由于受地形的影響,河流具有明顯的夏雨型山地特征。夏秋雨季流量最大,冬春流量小,有的變成干涸。岢嵐縣地表水、地下水水質良好,可供生活和農田灌溉。岢嵐縣境內,沒有工礦企業,無污染,屬無公害高寒山區,生產的岢嵐紅蕓豆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且土壤含鋅、鐵成分大。岢嵐縣地廣人稀,傳統的耕作方式——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成為岢嵐縣農民的主要耕作形式,農民使用農藥、化肥量少,保留了岢嵐紅蕓豆天然的香純和優良的品質。
地理標志
產地范圍
岢嵐紅蕓豆產地范圍為山西省岢嵐縣現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志使用
岢嵐紅蕓豆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大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準后予以公告。岢嵐紅蕓豆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適宜產地范圍內種植的紅蕓豆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栗褐土,耕作層厚度≥25cm,土壤有機質含量≥2.5%,pH值范圍7.0至8.5。
三、栽培管理
1.選種:選籽粒飽滿,色澤鮮艷的種子。
2.種子處理:每667㎡(畝)所用的種子應用0.25kg根瘤菌肥或50g鉬肥拌種。
3.施肥: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kg。
4.播種:在5月中旬至下旬播種,畝播種量4kg至5kg。
5.田間管理: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間苗,拔除中心病株。定苗后中耕除草,中耕深度4cm至6cm。生長中期淺鋤松土和培土。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采收
收獲期為9月上旬至9月下旬70%以上果莢黃,籽粒變硬呈固有色澤采收。
五、加工
篩選→去雜→色選→檢驗→包裝。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豆粒紫紅鮮亮,無堊白粒,籽粒腎形,蒸煮時有清香味,口感脆嫩有彈性,清香適口。
2.理化指標:蛋白質≥23%,脂肪≤1.3%。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產品榮譽
2010年1月,岢嵐縣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華紅蕓豆之鄉”;
2012年10月,岢嵐縣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的“國家出口紅蕓豆質量安全示范區”證書和牌匾殊榮;
2013年07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岢嵐紅蕓豆”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