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清嘉慶年間,邑人雷金寧及其子孫三代,在城內文廟街設有興盛雷牛肉店,長達百余年。到光緒末年,又有任大才與其子任仰文在城內西大街設立自立成牛肉鋪,所制牛肉可與興盛雷牛肉相媲美,均為正宗產品。2003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平遙牛肉”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平遙縣南政、寧固等村和介休縣的郝家堡,以郝家堡質量好,產量最高,由于郝家堡鄰近平遙,所產牛肉歷史上大部分由南政、寧固等地集散,故統稱“平遙牛肉”。平遙牛肉不加任何色素,但色澤紅潤,茬口鮮紅,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組織緊密,里外軟硬均勻,食之綿軟可口,咸淡適中,香味醇厚,回味悠長。久食之,可抉胃健脾,增進食欲。據傳,明代中期,平遙牛肉就聞名于世了,距今憶有三百多年產銷歷史。到了清末,慈禧太后途經平 遙,享用平遙牛肉后,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將其定為皇宮貢品。民國時期,許多達官顯貴把它作為宴客的必備佳肴。本世紀30年代,平遙牛肉運銷北京、天津、西安等外省市,當時每逢秋冬之季,各地行商紛去集平遙,販運牛肉,平遙牛肉遂悲聲北國。1956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食品名產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遠銷朝鮮、蒙古、新加坡、泰 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1993年10月,平遙牛肉企業被國家貿易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牛肉品牌企業均獲得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平遙牛肉,傳統制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靠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采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腌、鹵、燉、燜制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分別比一般牛肉高127%、59%、32%,維生素均比一般牛肉高。
工藝特色
平遙牛肉加工的手工技藝全面繼承了“老字號”的傳統。在加工工具上僅憑“五個一”,即一塊肉、一撮鹽、一只缸、一口鍋,不加色素,其色紅潤,不用作料,綿香可口。在加工工序上,從一頭牛的篩選到出肉,概括為五個字,即相、屠、腌、鹵、修五大工藝流程。
相必?。航∨楸尽嗫慈馀?,篩選嚴格?!胺遣?、非殘、非犢之健牛,方選為本?!蹦繙y肉牛無病、無傷殘,年齡不低于四歲,體貌呈長方形或圓桶形,體軀深厚,胸前端、尾根部兩側突出豐滿。手壓牛脊部、腰部、肋部、肘部有厚實感,體重不低于300千克方可入選。
屠必靜:刀穩筋連——肉牛宰殺時,講求凈、靜、穩。好的屠宰師,往往眼明手快,手起刀落,殺牛剔骨、切割牛肉塊前后僅需15分鐘。宰后剔肉時,技師十分注意保持包骨皮與牛組織神經、肌肉連接不斷裂。
腌必足:窖藏腌足——肉牛宰殺后,整體肉按部位切割。每頭牛,冬季切割16塊,春、夏、秋宜小,切割20塊。肉塊切割好后,就是撒鹽腌制了,與傳統工藝不同的是,把過去傳統的手工刀縫中撒鹽、肉案上揉搓工藝,改進為細小針孔自動注射鹽水和機械滾揉及全封閉無菌控制。
鹵必精:老湯煮肉——在平遙牛肉傳統加工工藝中,鹵肉工藝尤為縝密。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把火煮改為夾層鍋自動控制蒸氣煮肉,不加鍋蓋,好讓異味和水分蒸發出去。用急火沸煮2小時,慢火燉煮8小時,最后滅火燜燉2小時,使鍋中的煮肉慢慢熟化。
修必正:去糟取精——平遙牛肉的傳統加工工藝中,晉商的誠信守義貫穿始終,自古熟肉都要經過嚴格的分類整修才能出售。通過整修,去糟粕、留精華、整成形。根據部位、優劣劃定價格。
產地環境
平遙縣地處山西省晉中盆地,縣境東南部群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為廣袤的平川。占地比例分別為44.2%、14.4%、41.4%。最高點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處境內汾河下游兩岸,海拔735米。東南山區森林茂密,草坡遍布,宜林宜牧。平遙水草豐茂、氣候溫和,自然條件為平遙牛提供了很好的生長條件。牧草中間夾雜著苜蓿、馬蓮、艾蒿、五靈子、葦蘆、葛紫花、地丁、小茴香、地骨皮等藥食兼用的植物,賦予了平遙牛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質,使其具有了補腎益心、扶胃健脾的功效,并以色鮮、味美、肉嫩、香濃的優良品質為人們所稱道。
歷史人文
西漢“先腌后煮”技藝的發現
西漢時期,平遙的農業耕種本已發達,代王建都后,尤倡耕種。種田多用牛耕,故平遙“賣劍買牛,賣刀買犢”的社會習俗一直流傳下來。魏始光初年夏,夏兵攻打平遙。平遙城東郊的西郭村有個叫韓林的老漢,逃難前忍痛把牛宰殺,把肉放于缸中,為防止腐爛,情急之時用腌菜的辦法將牛肉用鹽水浸上掩藏,匆匆逃往南山。十幾天后亂兵退去,韓老漢返回家中,發現牛肉果然沒有腐臭,趕忙生火支鍋鹵煮。他們發現經鹽水腌泡后的牛肉,比原先直接上火煮熟效果大為不同,不僅色澤鮮紅,味道醇厚,而且先前那種枯柴難嚼的狀況有所改善,變得綿軟可口了。從此,平遙牛肉便進入了先腌后煮的“煮前腌肉”技術改進階段。
唐宋“煮前腌肉”和“老湯煮肉”的技術改進階段
平遙牛肉在“腌”字上的技術改進,主要在魏晉南北朝和唐代中期,“鹵”字上的工藝演變則主要在宋代。從唐末到北宋,平遙牛肉先后積累了“老湯煮肉”、“沸煮溫燉”的鹵肉技術,進入了“急火溫燉”的第二個技術改進階段。到宋代中期,加工技術更趨于完美,已呈馳名外銷之勢。
明清“熄火慢燜”技術改進階段
到了明代中葉,鹵煮工藝中,出現了急火煮、慢火燉、熄火燜的煮、燉、燜三種工藝,牛肉產品品質大大改善,馳名外銷之勢更加強勁,基本確立了“譽滿三晉”的地位。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倉皇出逃西安,途經平遙,駕幸趙舉人家過夜。晚膳時,平遙知縣沈士榮為博慈禧歡心,精心奉上108種當地小吃招待。慈禧不屑一顧,挑揀品嘗了幾口,連連搖頭。當御筷夾到薄如紙厚的平遙牛肉時,慈禧太后一連吃了幾口,連連點頭不止。從此,平遙牛肉成了皇家貢品,名聲大振。隨著社會需求量的猛增,一批批牛肉加工作坊、店鋪在平遙涌現、發展起來。其中規模較大、名氣較高的有“隆盛旺”、“興盛雷”、“自力成”等老字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工作坊的工藝技術逐漸得以交流、互補,促成了平遙牛肉加工工藝的日臻完善。
當代技術的成熟發展
1954年,全國掀起了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對個體企業、民營作坊實行了公私合營。平遙縣人民政府成立了以經營生產平遙牛肉、生豬為主的平遙縣國營食品公司,把38戶牛肉作坊合并成4個肉業合作小組,隸屬于平遙肉業合作總店,統歸縣食品公司領導管理。公司投資建起了加工配套設施,平遙牛肉生產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平遙牛肉原產地域范圍以山西省平遙縣人民政府《關于確定平遙牛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范圍的報告》(平政發〖2002〗85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為平遙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料要求
(一)應選用經檢驗檢疫合格的黃牛宰殺。
(二)鮮牛肉或凍牛肉應符合GB2707要求。
(三)食鹽應符合GB5461要求。
(四)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鈉應符合GB1907要求。
(五)其他輔料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
二、生產工藝
(一)檢疫與屠宰
屠宰廠應滿足GB/T17237規定,屠宰檢疫按NY467規定執行。
(二)腌制
原料牛肉經嚴格挑選后按5千克左右分割成塊,可采用傳統腌制方法,涂上食鹽置于容器中腌制,腌制時間應根據氣溫和季節調整,但一定要腌勻,腌透;也或用鹽水注射機將腌制劑注入肌肉組織內,在0℃至4℃環境中進行滾揉、腌制,以保證腌制質量。
(三)鹵煮
鹵煮時應遵循大火煮、文火燉、小火燜的原則,適時翻動。
(四)高溫滅菌
真空包裝后的肉制品在高溫滅菌鍋內,按照預先制定的滅菌公式進行滅菌,確保產品的微生物指標符合罐頭食品商業無菌要求。
三、產品分類
(一)平遙牛肉按加工工藝分為:高溫滅菌制品、非高溫滅菌制品。
(二)平遙牛肉按口味分為:原味平遙牛肉(配料為牛肉、食鹽、亞硝酸鹽)、五香味平遙牛肉(配料為牛肉、食鹽、香辛料、亞硝酸鹽)、麻辣味平遙牛肉(配料為牛肉、食鹽、辣椒、香辛料、亞硝酸鹽)。
四、感官指標(暫略)
五、理化指標(暫略)
產品榮譽
2003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平遙牛肉”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1956年,平遙牛肉被國家評為“全國名產”。
1991年,平遙牛肉獲“七五”全國星火計劃博覽會銀獎。
1993年,生產平遙牛肉的縣食品公司被國家經貿部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由食品公司組建起的平遙牛肉集團榮登全國首屆“中華老字號品牌價值百強榜”,品牌注冊商標被確認為“中國馳名商標”。
1995年,平遙牛肉榮獲’94太原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和’94成都全國星火科技精品展示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