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
年畫(漢語拼音:niánhuà),歡慶年節時裝飾環境的繪畫。為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因產生于農歷春節的喜慶新年和除兇避邪活動而得名。
年畫最早約萌芽于秦漢之際,時逢除夕便于門戶上畫神荼、郁壘及虎以驅鬼魅不祥之物。至宋,歲末時分則有門神、鐘馗等神像出售,并發展了其題材內容,如美女、娃娃、風俗、戲曲等題材。南宋時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為該類題材現存最早的木版年畫。明代中葉,雕版印刷中彩色套印技術日漸完善,木版年畫的繪制與出售亦發展更快,許多年畫產地出現,以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最為馳名。楊柳青年畫發祥地為天津市西南楊柳青鎮,追求細膩工致的繪畫效果,人物形象俊俏傳神,色彩協調明快;桃花塢年畫產于蘇州城閶門一帶的桃花塢,繪制精麗,線條洗練,善用粉紅、粉綠等色彩,典雅明潔。其他還有河北武強、山東濰縣、山西臨汾、陜西漢中和鳳翔、四川綿竹和梁平、湖南邵陽、廣東佛山、福建漳州等。清末逐漸衰微,但上海、天津的石印及膠版印刷年畫興起,尤以月份牌年畫突出??谷諔馉幤陂g,延安和太行山地區出現新內容的新年畫。1949年后,新年畫繼續發展。年畫的藝術特征獨特,內容喜慶、歡快,色彩對比強烈、鮮艷奪目;格調則充滿浪漫主義、理想主義色彩;題材更是繁復紛雜,富吉慶色彩的風俗、生活、傳統戲曲小說人物故事、仕女、嬰兒、山水、花鳥、新聞軼事、吉祥圖案均可用于年畫。比之其他繪畫種類,年畫更重裝飾性與娛樂性,并根據其地區環境特色,又發展了門畫、歷畫、中堂、四扇屏、窗頂、窗旁、炕圍、福字燈等樣式。手法上常用諧音寓意形式,如松、鶴、桃、靈芝象征長壽,蓮花和魚寓連年有余等。在表現歷史故事及戲曲題材的年畫中,又有單幅畫、組畫、連環畫(或稱屏畫)等樣式。年畫還強調人物形象俊美、標題吉利,以表達追求幸福的愿望。創作上則密切適應群眾需要,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年畫繪制印刷的種類、工序各不相同。早期多屬人工繪制,如山東高密至今仍有撲灰年畫。木版年畫則始于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線,人工設色,明代則以水印套色為主,艷麗、濃烈。有的年畫如天津楊柳青則在套色后給人物的頭臉衣飾等精細部分加以人工印染,使其風格更加精妙細致。石印、膠版則是在印刷術大發展后用于年畫之中的,色彩豐富,變化復雜。其中月份牌年畫更發展了獨特的炭粉揉擦和水彩渲染相結合這一手法,使得效果更為細膩寫實。1949年后,年畫面貌更為紛繁。題材方面,驅邪祈福的迷信成分基本被剔除,以新人物、新社會風貌為內容的年畫涌現出來,成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