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香菇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房縣香菇

房縣香菇,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特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房縣香菇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生產,唐朝廬陵王居房時已作為貢品。

房縣地處秦巴山脈腹地,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區,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空氣濕度適宜,系專家公認的香菇生產“黃金地帶”。房縣所產香菇(木耳)因其栽培歷史悠久,自然條件獨特,產品質量上乘,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一直暢銷五大洲,被譽為“香菇燕耳之鄉”。

房縣香菇主要是以櫟樹、青岡櫟等優良樹種生產,超過了日本和國內其它地方所產。房縣香菇大多采用山泉水、飲用水增濕和無農藥栽培,完全屬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無公害有機食品,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防治感冒,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高血壓,預防肝硬化,能益氣補血,化淤理氣,具有抗腫瘤、抗癌、美容的特殊效果。

房縣香菇的菇形緊湊,形狀有半球型、扁半球型、傘型或扁平型,銅鑼邊,菌柄較短,菌褶金黃?;ü骄w略呈褐色、花紋明顯色白,厚菇、薄菇菌蓋呈褐色或淡褐色。色鮮、肉厚,為菇中上品。

1981年9月,在云南昆明召開的全國食用菌評審會上,房縣香菇獲得第一名。2006年,房縣香菇分別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

2020年7月20日,房縣香菇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房縣香菇的菇形緊湊,形狀有半球型、扁半球型、傘型或扁平型,銅鑼邊,菌柄較短,菌褶金黃?;ü骄w略呈褐色、花紋明顯色白,厚菇、薄菇菌蓋呈褐色或淡褐色。色鮮、肉厚,為菇中上品。

房縣香菇
房縣香菇
房縣香菇(花菇)
房縣香菇(花菇)
房縣香菇(花菇)

營養價值

房縣香菇清香、滑膩,營養豐富,風味獨特。100克干品含粗蛋白≥20克、粗纖維≤8克、灰分≤8克。

產地環境

房縣土壤種類較多,有黃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巖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6個土類,15個亞類,44個土屬,146個土種,201個變種,總面積6628萬畝;全縣土壤中性偏堿;普遍缺氮、嚴重缺磷、大部分缺鉀、有機質含量偏低、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房縣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勢部組成,整個地勢是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中為河谷平壩。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環繞,由兩側分向中部傾斜,略成盆地形勢。

房縣香菇(生長中)
房縣香菇(生長中)

房縣地域遼闊,河溝縱橫,有堵河(發源于神農架林區陰峪河)、南河(發源于神農架林區的溫水河)兩大水系。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為914毫米,年均經流深465毫米,經流總量20.46億米,年降雨產水量46.57億米,過境容水量16.37億米。

房縣是南水北調水源區,境內沒有大型工廠,無“三廢”排放和空氣污染,也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根據環境監測部門監測,房縣境內地表水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Ⅱ類水質標準;水質感觀良好,無色、無臭、無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間,砷≤0.05、鎘≤0.005、鉛≤0.05等有關指標符合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飲用水質準則。

房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均溫10-15℃,晝夜溫差明顯;年均空氣相對濕度75%;年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無霜期223天;全縣各地年降水量的差別不大,總的特點是南部地勢高的地方降水多;北部地勢低的地方降水略少。年均雨量750-1160毫米,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季節分布是:3-5月平均為235.9毫米占26%;6-8月平均為406.2毫米占44%;9-11月平均為226.8毫米占25%;12-2月平均為45.1毫米占5%;該縣雨日在100-140天之間,年平均雨日117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漸增多。

房縣香菇(花菇)
房縣香菇(花菇)
房縣香菇(花菇)
房縣香菇(花菇)

歷史人文

從唐朝至今,房縣人民一直有生產、食用香菇的習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農桑輯要》上就有記載,在唐朝蘇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縣香菇的人工栽培方法。

史書記載,唐中宗李顯(廬陵王)流放于房縣回京后,欽點“房縣香菇”作貢品,從而使“房縣香菇”成為房縣“流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該縣栽培利用的歷史淵源可究。

房縣縣委、政府十分重視香菇生產,一直把香菇作為房縣的主導產業,先后出臺了《房縣食用菌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政策,使香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栽培模式不斷優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銷售渠道不斷拓寬,香菇生產已成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山區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1986年,國家商業部把房縣列為全國香菇重點生產縣。

房縣香菇(生長中)

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房縣香菇產于湖北省房縣城關鎮、青峰鎮、大木鎮、門古鎮、軍店鎮、化龍鎮、土城鎮、紅塔鄉、榔口鄉、沙河鄉、萬峪河鄉、橋上鄉、窯淮鄉、上龕鄉、九道鄉、中壩鄉、白鶴鄉、五臺山林業總場、姚坪鄉等19個鄉鎮。房縣地處鄂西北,界于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2′-111°15′、北緯31°34′-32°31′,海拔180-2485.6米。北與鄖縣、丹江口市接壤,南鄰神農架林區,東界???、谷城縣,西連竹山縣。

質量技術要求

生產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房縣香菇基地位于房縣城關鎮、青峰鎮、大木鎮、門古鎮、軍店鎮、化龍鎮、土城鎮、紅塔鄉、榔口鄉、沙河鄉、萬峪河鄉、橋上鄉、窯淮鄉、上龕鄉、九道鄉、中壩鄉、白鶴鄉、五臺山林業總場、姚坪鄉等19個鄉鎮。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栓皮櫟、麻櫟、青岡櫟等殼斗科樹種做原木;選擇適合本地環境條件的非轉基因優良菌種,符合NY5095-2002的標準。

(3)生產過程管理:房縣香菇生產過程必須執行《房縣香菇生產技術規程》(Q/FXXG-005)。為了保證房縣香菇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注重以下環節:

①原木的砍伐。選擇樹齡8-25年,粗度約10-24厘米(直徑),在休眠期砍伐(以農歷二九至四九最宜)。

②消毒。將原木在烈日下爆曬,以紫外線殺死外層的霜霉孢子。

③菇蕾期連續2-3天人為拉大晝夜溫差10℃以上;人為造成55-68%的空氣濕度,采用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的變濕措施,經過3-4天;人為造成40%的遮蔭率,促進花菇形成。

④主要病蟲害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采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可根據害蟲的種類,選用無公害食品許可使用的高效低毒無殘毒農藥,也可用除蟲菊、澤漆、青藤根、雷公藤、石蒜等經濟有效、無殘毒的土農藥。農藥使用必須符合GB4285-1989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4)產品收獲及產后處理的規定:待香菇菌蓋展開七八分,菌蓋的邊緣仍然內卷,菌褶的內菌膜剛破裂時及時采收,香菇采摘要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早上,鮮菇要用竹制器具盛裝,使用專用車輛及時運輸符合綠色食品加工條件的加工廠加工,加工人員要經過房縣香菇生產技術培訓,持證上崗,原料進入烘箱前人工揀除其中的雜質,按照分級標準分級后上篩烘干,烘干時要將鮮菇均勻排放在烤篩上,菌褶朝向熱能輻射的方向以利均勻脫水,烘房開始溫度控制在40℃左右,約烘烤1-4小時,要打開風扇,使排風量、排氣量達到最大,促進菇體水分蒸發,使水分含量降至60-70%。而后再采用慢速升溫,每小時升溫1-2℃,使溫度保持在40-50℃,保持6-10小時。此時排氣量可略小些,以免菇體表面溫度高而濕度低,內外水分擴散不平衡引起菇體表面皺縮、變形,延長干制時間,待菇體變硬,菌褶變為淡黃色,要減少通風量,并使溫度保持在50-55℃,3-4小時,防止溫度變化過大而影響干菇表面光澤和外部形態,最后溫度由55℃上升到60℃,保持時間1-2小時,以排除菇柄與菇蓋連接處殘留水分并殺死蟲卵,同時要關閉風門,使香菇內外溫度一致,含水量降至10-13%之間,一般冬菇干制需要13小時,春菇需要15-17小時。

(5)生產記錄要求:房縣香菇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必須準確、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記載并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房縣香菇執行《無公害食品食用菌》NY5330標準。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分級:房縣香菇按照《房縣香菇分級標準》分為花菇1級、花菇2級、花菇3級、厚菇1級、厚菇2級、厚菇3級、薄菇1級、薄菇2級、薄菇3級共9個等級。

(2)標識:標志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房縣香菇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注型式)。

(3)貯藏、運輸:執行《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NY/T1056-2006)。

房縣香菇
房縣香菇(花菇)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