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房玄齡 像 清殿藏本

  房玄齡漢語拼音:Fang Xuanling;英語:Fang Xuanling;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唐代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房彥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有“房謀杜斷”之稱?!?a href="/index.php?title=%E6%96%B0%E5%94%90%E4%B9%A6" title="新唐書">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蛞允卤蛔?,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貞觀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648年8月18日),房玄齡病逝,謚文昭。

  唐高宗永徽三年,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

簡介

  房玄齡(579-648年),名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唐初著名政治家。太宗貞觀年間十八學士之一,任宰相,為唐初“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作出過重要貢獻。

  玄齡自幼聰敏好學,博覽經史,善寫文章,年18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他不僅博學多才,且自幼便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覺,早在隋王朝尚在興旺時期,就預見到隋滅亡的命運。

  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軍,這時正任隋隰城(今山西汾陽)尉的房玄齡,毅然脫離隋王朝,“杖策謁于軍門”,(《舊唐書》本傳,下引同),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一見到他,就像見到老相識一樣,立即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并以他為謀主?!靶g亦自以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币恍囊灰廨o佐李世民。每次戰役勝利以后,將領們都爭搶珍玩寶物,唯獨房玄齡只考慮怎樣為秦府收攬文武人才。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就是因為房玄齡的盡力保護,而留在李世民幕中,最后成為股肱之臣的。此外,他還注意搜集各地民情和亡隋的圖籍文書,以備將來治國之用,這些都表現出房玄齡過人的謀略與遠見。

  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房玄齡被任命為秦王府記室(掌管文書的官),封臨淄侯。隨著國家的逐漸安定,最高統治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激烈起來,主要表現為皇位之爭。身為李淵次子的李世民因戰功顯赫,加號“天策上將”,位于一切王公之上,這使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產生了極大的疑忌,認為李世民會威脅他的地位,便與齊王李元吉(世民四弟)聯合,企圖置李世民于死地。這樣太子與秦王的直接沖突便不可避免了。

  房玄齡在這場斗爭中充當了重要謀士的角色。當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關系激化后,房玄齡立即找到李世民的妻兄長孫無忌商量此事,建議李世民“遵周公之事,外寧華夏,內安宗社”,意即讓李世民效法周公鋤掉管、蔡來除掉李建成及其同黨,這樣才可外安華夏,內保唐王室的統治。這個想法與長孫無忌乃至李世民本人都一拍即合。房、長孫和杜如晦等成為推動李世民發動宮廷政變的重要人物。

  太子李建成意識到房玄齡、杜如晦等是李世民的主要謀士,便在李淵面前竭力誹謗房、杜二人,將二人逐出秦府,企圖孤立李世民。至此,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命長孫無忌與秦府名將尉遲敬德密召房玄齡、杜如晦回秦府,共商計策。626年6月4日,李世民率領秦府兵將在玄武門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后不久,李淵便自動退位,讓位給李世民,改元貞觀,是為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房玄齡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行宰相之職。此后近20年,房玄齡一直連任相職。20年間,兢兢業業,不敢絲毫懈怠,他與另一個宰相杜如晦同心協力,共掌朝政。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善于決斷,兩人互相配合,同為良相,時人有“房謀杜斷”之贊。

  高祖武德年間,政府機構與官員的設置基本上是沿襲隋制,官僚隊伍十分龐大,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不高,并且還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命房玄齡并省官員。并省的結果,中央文武官員由2千多人減為643人,做到“任官惟賢”、“量才授職”。此外,房玄齡還善于發揮別人的長處,“聞人有善,若已有之”。他用人不拘一格,從不求全責備,且不以出身貴賤為限,這一用人政策在當時是比較可取的,史稱“貞觀之盛,群材蟻附”,這自然與當時掌管用人大權的房玄齡任人唯賢有關。

  高祖年間的法律,也是沿襲隋律。隋律在定罪量刑方面,盡管比前代有所緩和,但仍然很重。特別是隋煬帝統治時期,生殺任情,濫施刑罰。因此,唐太宗和房玄齡等都認為法律應該從寬。根據從寬的精神,房玄齡等定《唐律》500條,立刑名20等。與隋律比較,減去大辟(死刑)92條,減流刑為徒刑者71條,其余刪繁就簡,改重為輕者也很多。

  房玄齡身在唐太宗左右,對唐太宗的錯誤敢于當面提出意見,做到知無不言,盡心竭力。自太宗貞觀十六年(642年)開始,到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對高麗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已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負擔,但他仍打算再次出征。這時重病纏身的房玄齡,書寫諫表,上呈太宗。他對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安靜,各得其所。唯東討高麗,將要成為國家大患。吾知而不言,會銜恨入土,死不瞑目的”。此表寫的十分誠摯懇切,使太宗十分感動,嘆息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

  房玄齡對“貞觀之治”還有一項較大貢獻就是主持了對經籍圖書的搜集整理,主持了《晉書》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編寫。還主持了唐朝國史的編纂。

  房玄齡忠心耿耿,受到當時君臣上下的一致推重。唐太宗對他的評價是:“才兼藻翰,思入機神,當官勵節,奉上忘身”。與魏征同時號為諫臣的王珪,曾在唐太宗面前將自己與房玄齡比較,認為“孜孜為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這是對房玄齡做為政治家生涯的恰當評價。房玄齡墓今存,在今陜西禮泉縣。

才識機敏 助李興唐

  房玄齡曾祖房翼,后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房熊,字子繹,釋褐州主簿。父房彥謙,好學,通涉《五經》,富有辯才,是魏、齊間的山東著名學者。在他出仕幾任地方官時,對老百姓厚加慰撫,施行善政,以致被當地人民“號為慈父”。房彥謙對隋煬帝的必將覆亡,早有預感,他曾對他的朋友說:“主上性多忌克,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體。天下雖安,方憂危亂”(《隋書?房彥謙傳》)。

  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家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他年幼時即識見不凡,隋煬帝大業年間,隋王朝還正在興旺時期,表面上天下寧晏,大家都以為國祚方永,房玄齡卻悄悄對父親說:“隋帝本無功德,但誑惑黔黎,不為后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諸后籓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逼涓复鬄轶@異。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深為器重,向裴矩說:“仆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凌霄耳?!狈啃g對于長輩恪守孝道,其父長期臥病,“綿歷十旬(一百天)”,他盡心服侍藥膳,沒有脫過衣服睡覺。父親去世,他五天不進飲食。后調任隰縣縣尉。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率軍三萬,兵發關中,勢如破竹,深得民心,《舊唐書?太宗紀》稱,李世民到渭北的沿途,“三輔(指長安附近)吏民及諸豪猾詣(到)軍門自效者,日以數千,扶老攜幼,滿于麾下”。政治上敏感的房玄齡,眼見隋朝大勢已去,下決心去渭北投李世民,“杖策謁于軍門”。當時李世民徇兵渭北,主要指涇陽(今陜西涇陽)、云陽(今陜西三原西)、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一帶,這一地區距隰城約有七、八百里之遙,房玄齡徒步追謁李世民,可見其誠心。恰好著名文學家溫彥博亦在李世民部下,他早聞房玄齡才名,便大力舉薦。李世民廣求賢才,收納天下英俊,與房玄齡一見如故,當即拜其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主管軍事機要文書的起草和參謀),屢從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同年十一月,唐軍攻占隋都長安。第二年五月,李淵滅隋稱帝,國號唐,改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六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拜房玄齡為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他起草文書,井井有條,才氣橫溢,史稱他:“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焙箅S李世民轉戰南北,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就是因為房玄齡的盡力保舉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后終成為股肱之臣?!杜f唐書?杜如晦傳》記載,原來杜如晦為李世民的兵曹參軍(訓練士兵的軍事參謀),后來要被調出,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崩钍烂衤牶笫终饎?,感激地對房玄齡說:“爾不言,幾失此人矣!”立即把杜如晦調到身邊作為心腹人員。房玄齡有意結交許多有才能的謀臣猛將,“潛相申結,各致死力”,為李世民收羅了一批文武之材,壯大了秦王李世民的勢力。在跟隨李世民削平群雄的戰爭中,他還注意搜集各地民情、亡隋的圖籍文書?!杜f唐書?太宗紀》曰:李世民攻下王世充、段達等盤踞的洛陽,房玄齡當即想到要把隋王朝留下的圖籍保存起來,以備將來治國之用。李世民贊曰:“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我今有玄齡,猶禹也?!?

  唐王朝建立以后,皇位之爭激烈起來。房玄齡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助李世民誅殺了太子建成。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不久,唐高祖李淵主動退位,讓位給李世民。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貞觀元年(627),房玄齡為中書令,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滿,說:“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碧铺谡f:“義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雖率得兵來,未嘗身履行陣。山東未定,受委專征,建德南侵,全軍陷沒。及劉黑闥翻動,叔父望風而破。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誠無所愛,必不可緣私,濫與功臣同賞耳?!狈啃g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所以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貞觀元年,唐太宗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革隋朝舊制。房玄齡領受旨意,精簡機構,舉薦賢能,把唐朝中央各官府的文武官員從兩千人減為六百四十三人;并在全國合并州縣,以山河形勢,把全國劃分為十道,派遣得力官員分巡各道,執掌政務,并定期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查,賞罰十分嚴明。元朝注釋《貞觀政要》一書的學者戈直,在評論“貞觀之治”時,稱道“貞觀之善政,當以省官為首”。而省官之實施,功在房玄齡,因為他傾力實踐了省官這一關系到唐王朝“長治久安”的第一要政,使唐朝很快出現了“中國既安,四夷即服”的局面。

知人善任 賢才是舉

  房玄齡善于發揮別人的長處,“聞人有善,若己有之”。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杜如晦的長處是善于決斷,史稱“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房玄齡常常和唐太宗預先作出謀劃,等待杜如晦作出決斷,用房玄齡的話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結果杜如晦來到時,往往都能和房玄齡的主張契合。所以史家贊云:“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彼此相輔相成。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素有“房謀杜斷”之譽。唐太宗重視選拔人才,他認為宰相的首要職責是求訪賢才,“致治之術,在于得賢”,他曾對房玄齡和杜如晦說:“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狈啃g知人善任,常常向太宗推薦新發現的人才,委以重任。唐太宗的太子晉王李治(即后來的唐高宗)宮中,有一位官居太子右衛率(負責太子宮的保衛工作)的李大亮,為官清廉,生活儉樸,竭心奉公,“每當宿值,必通宵假寐?!狈啃g稱李大亮“有王陵、周勃之才,可以當大位?!碧铺诎萑卫畲罅翞樽笮l大將軍、兼領太子右衛軍,又兼工部尚書,身居三職,甚為器重。房玄齡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用,“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比如張亮,“素寒賤,以農為業”,但“倜儻有大節”,有智謀,而膽氣不足,無將帥才,經房玄齡薦舉,避短用長,官至刑部尚書,參與朝政。

  房玄齡深知致政之術在于得賢,因此用人寧缺毋濫。有一時期,管理財政的度支部缺少合適的人選,房玄齡“寧虛其位,而不以與人”。這種“寧受吝權之譏,而不忍冒昧以與下”的精神,可謂用心良苦。房玄齡忠心輔佐唐太宗,需要他過問的事情很多,從《貞觀政要》的若干條記載看,他不僅要過問吏治,經常審查司法的得失,還要知悉武庫甲仗的多少,以及宮室營造等細務。其所謂“事無巨細,咸當留意”。小有不察,都覺得是自己的過失。

定律修史 澤被后世

  為了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唐王朝的統治,唐太宗即位后,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與學士、法官一起,重新商議修定法律。鑒于隋“煬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滅亡”的教訓,唐太宗主張寬簡刑政,審慎法令。房玄齡等根據唐太宗的旨意修訂成的唐代法律,即《貞觀律》,有四個部分,即律、令、格、式?!奥梢哉潭ㄗ铩?,就是刑事法典。其中“定律五百條,分為十二卷?!保ā杜f唐書?刑法志》)與前代相比,房玄齡等制定的《貞觀律》在量刑定罪上大為減輕。房玄齡在唐太宗左右,雖不像魏征那樣成為剛直不阿的諍臣,但覺得有不當處,也經常向唐太宗當面提出意見。例如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問周圍的大臣:“自古草創之主,至于子孫,多亂何也?”房玄齡在一旁答道:“那是因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識人間情偽和理國安危的緣故?!币源藖砭涮铺诓灰^于寵愛子孫。貞觀十六年(642),高麗發生內亂,唐太宗想出兵干預,房玄齡勸阻說;“臣觀古之列國,無不強凌弱,眾暴寡。今陛下撫養蒼生,將士勇銳,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謂止戈為武者也?!彼忠詺v史為鑒,勸諫唐太宗:“昔漢武帝屢伐匈奴,隋主三征遼左,人貧國敗,實此之由,惟陛下詳察?!保ā敦懹^政要?征伐》)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又打算再次東征。這時房玄齡已經重病纏身,仍然不顧重病,書寫諫表,上呈太宗。他對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安靜,各得其所,惟東討高麗,將要成為國家大患。吾知而不言,會銜恨入土,死不瞑目的?!贝吮韺懙檬终\摯懇切,使唐太宗十分感動,嘆息道:“此人危瞲篤至此,尚能憂我國家?!?

  房玄齡長期連任相職,一直兢兢業業,不敢絲毫懈怠。史書上稱他:“任總百司(總管政府各個部門),虔恭夙夜,盡力竭節,不欲一物失所?!闭捎诜啃g對唐太宗忠心耿耿,當時朝廷上下對他都十分尊重,唐太宗遇有什么大事或難以解決的事都要隨時詢問他。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將任命一名關內道的黜陟使(代表中央去地方檢察不法的官吏),就親自向房玄齡請教。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要任命李緯為民部尚書,也派人去征求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沒有表示肯定意見,“但云李緯好髭須”,唐太宗便因此作罷。

  主持經籍圖書的搜集整理及《晉書》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編寫和唐朝國史的編纂是房玄齡另一項貢獻。貞觀四年(630),為了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太宗決定組織人力??y一的《五經定本》,最后由房玄齡召集諸儒“討論得失”。從貞觀三年(629)便著手對兩晉、北齊、北周和梁、陳、隋六朝史的編纂,房玄齡是齊、周、梁、陳、隋五朝史的總監,是《晉書》的監修。五朝史修成于貞觀十年(636),《晉書》最后完稿于貞觀二十年(646)。其間,房玄齡還擔任了唐國史和實錄的主編和監修。貞觀年間,一共修撰史書八種,在中國官修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占了三分之一,官修史書盛況空前。根據唐太宗的提議,房玄齡還開創了編纂本朝歷史紀錄的新制度。在修本朝史時,房玄齡主張秉公直書,不得曲阿?!敦懹^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記載:

  貞觀十四年(640),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碧谠唬骸半抟馐獠煌湃?。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毙g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

  房玄齡為相,通達政事,善于謀劃,盡心盡責,唯恐失誤。群臣對房玄齡評價亦很高,褚遂良說:“為臣之勤,玄齡為最?!迸c魏征同時號為諫臣的王瞏贊譽他:“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狈啃g治理國政,秉公守正。作風忠謹謙恭,對人寬厚,對己嚴謹。貞觀十六年(642)太宗又晉升房玄齡為司空。司空位列三公,品高位尊。房玄齡上表辭讓。太宗極力挽留:“昔留侯讓位,竇融辭榮,自懼盈滿,知進能退,善鑒止足,前代美之。公亦欲齊蹤往哲,實可嘉尚。然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煩此讓?!笔四?,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于凌煙閣。晉王李治為太子時,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終于一病不起。病勢沉重時,“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足見君臣二人感情之深厚。臥床期間,唐太宗不斷派人探望,臨死前,太宗又親臨與之握手敘別。

籍貫問題

  認為房玄齡是今天淄博人,其根據就在于《唐書》中房玄齡是“齊州臨淄人”的記載。這是一種誤解。隋唐的“齊州”并非漢魏時的齊郡,而是濟南郡所在地。隋朝末期,濟南郡一帶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所以《唐書》說他是“齊州臨淄人”。另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房玄齡的祖先“隨慕容德南遷,因居濟南?!边@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房玄齡確是濟南人,而非淄博人。

著作

  《高祖實錄》二十卷

  《太宗實錄》二十卷

  與高土廉同撰《文思博要》

  房玄齡監修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

  其言論主要見于《貞觀政要》中

子女

  子:

   房遺直

   房遺愛

   房遺則

  女:

   房氏,韓王李元嘉正妃

參考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