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 “大明”一般指明朝。關于劉宋同名年號,請見“大明 (劉宋)”。關于大義寧同名年號,請見“大明 (大義寧)”。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并長期統治的君主制皇朝,歷經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于應天府(今南京),號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南京建都稱帝。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疆域最廣時,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烏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東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諸島。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退至中國南方,史稱南明。
明朝初年比較強盛,經過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勵圖強并逐步恢復國力,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到達頂峰,是為永樂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于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雖于明武宗、明世宗開始逐漸中衰,面臨社會矛盾與外患,仍有隆慶新政與萬歷中興中興氣象。但萬歷至崇禎年間連年災荒與戰事,各地爆發民變,至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占順天府,崇禎帝自殺,隨后滿清軍隊擊敗大順軍并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國祚276年。但后繼南明與明鄭政權仍延續了數十年,直到1683年清軍占領臺灣,明廷宗室才被清軍完全滅絕。
>>> 中國歷史紀年表
疆域、人口
塞北地區 明朝前期,多次對北元和隨后的韃靼和瓦剌作戰,并在與漠南一帶設置四十余個衛所防衛。15世紀30年代后,由于天氣轉寒,農耕不濟,靖難之役時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因此期間邊境略有南移。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明軍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中葉以后,隨著蒙古的再次崛起,邊境再次南移。并修建長城(當時名為邊墻)以防御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御。長城也成為明中后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界線。
東北地區 明太祖朱元璋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并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當地土著部落,明廷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甚至庫頁島。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設置奴兒干都司,下轄130多個衛所,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廢棄,共持續25年。但原設于此處的各衛所及遼東都司仍然存在,以對當地實行羈縻統治。明英宗正統年間后,韃靼兀良哈與建州女真部南遷,并不斷侵犯遼東都司。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遼東邊墻。16世紀末開始,建州女真酋長努爾哈赤開始興起,統一女真部,明廷設置的衛所逐漸消亡。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后金。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后,后金軍隊破遼東邊墻,占領遼東都司大部土地。
西北地區 明太祖洪武年間,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并設置一系列衛所。15世紀30年代之后,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后復,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紀后半期后,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軍退守嘉峪關。
西南地區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將西南地區完全劃入疆域。并設置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轄之,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老撾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后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邊國家所并。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線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余縣。后因當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棄,安南恢復黎氏王朝。
澎湖與澳門 明朝前期,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1553年葡萄牙獲得在澳門停泊船只權,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7年)取得居留權。到明亡,澳門已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不過仍為明廷領土。
行政區劃
明朝大致上繼承元朝行政區劃,其一級地方行政區分置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與都指揮使司(都司)的都布按三司制度,分別掌管行政、司法與軍事等三種治權,防止地方權力集中。布政司通稱省,底下依序有道、府與縣。道是明朝特別設置介于省和府、縣之間的行政單位,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府原為元朝的路,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廿萬石以上為上府。廿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軍事區劃有衛、所兩制。明英宗和景泰帝在位時設有中央派出管理行政的巡撫與管理軍事的總督,地位在布政司與都司之上。為了限制巡撫與總督的權力,又設有都御史制衡之。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縣,493衛,359所。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 主管地方行政,地位等同元朝的行中書省。明初設有十三個布政司與京師(非城市,地位等同布政司,轄現今江蘇與安徽兩?。?。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廢中書省,京師及布政司直屬于六部之下。明成祖時期,于1407年到1428年間設置交阯布政司。于1413年設貴州布政司。1421年遷都北京后稱為京師(北直隸),原京師改稱南京(南直隸),形成“兩京十三省”的行政區劃。
都指揮使司(都司) 主管地方軍事,明太祖采用衛所制,于1370年于各省設置一都衛,1375年才設置都司管理。都司原隸屬大都督府,于胡惟庸案后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衛所。明朝一共設置十六個都司、五個行都司與兩個留守司。屬羈縻性質的都司中,最有名的有統轄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的奴兒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區設置有烏斯藏、朵甘二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這些具羈縻性質的行政區劃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巡撫與總督 巡撫主理民政,原本是明宣宗時期派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此為名義督撫地方行政,到明代宗時正式形成一級行政區??偠接诿饔⒆跁r設置,分短期與長期兩種,管轄數個布政司的軍務。而巡撫與布政司的轄屬關系不一,有的巡撫轄有有一個到兩個布政司,如正統年間的山西河南巡撫。有的是一個布政司上面有數個巡撫,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有的巡撫管轄布政司與布政司之間的交界處,如南贛韶汀巡撫就跨越江西、廣東、福建三個布政司。
人口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病和瘟疫,并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造成期間人口大量死亡。大明建立并統一全國后,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生產在元末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長江以北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估計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約有1.50億人口。
明世宗嘉靖末年,美洲高產作物傳入后開始在明代人口最為稠密的江浙和嶺南地區普及和推廣,尤其是經過萬歷中興過后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根據當代學者研究估計達到前所未有的140,000,000人。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清世祖順治七年(1650年)年,由于戰亂與瘟疫造成中原地區死亡加大,特別是由于北方鼠疫的爆發、八旗入關掠殺及為防范漢人而進行有計劃的遷移,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只有人口總數一半不到,特別是經歷鼠疫大爆發的北方,人口降到不足20%。
戶籍制度
明代沿襲了元代,將人戶分為民戶、軍戶、匠戶三等。手工業者為匠籍。匠籍、軍籍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不得應試,并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輪班匠的勞動是無償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輪班匠一律征銀,以銀代役,政府則以銀雇工。人身束縛大為削弱。到清代軍籍實行八旗制度,并廢除了實行四百年的匠籍制度。
歷史
元朝末期,官員貪污,蒙古貴族靡爛,朝政腐敗。為了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并且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泛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治理黃河,征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稱明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興養女為妻。之后,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60年,陳朱雙方在集慶城(今南京)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逃至江州(九江)。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基本被消滅。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蘇州),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成立。之后趁元朝內訌之際乘機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撤出中原,史稱北元。之后于洪武四年消滅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勢力,于1381年消滅據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初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在此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先后死于非命(《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民間傳說為朱元璋賜死)。胡惟庸是當時中書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寵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大肆收取賄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等人。洪武廿三年,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韓國公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被殺??傆嬛赀B者達三萬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郭桓案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諸王之中,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高皇帝駕崩,由于太子朱標早死,所以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即皇帝位,改年號建文,翌年為建文元年。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役,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建文帝(惠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后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后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從永樂三年開始,朱棣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規??涨?,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同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并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并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并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或“永樂之治”。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成祖死后,其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由于年齡已經偏高,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駕崩。但是在其統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并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其死后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國家進一步強大。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由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監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開始干政,為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明朝中期
1435年,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后,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余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后,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貛熤镣聊颈r,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余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死于亂軍之中(一說王振為護衛將軍樊忠所怒殺,又有錘殺與斬殺兩種說法,該說得不到《明史紀事本末》的支持),此即為土木之變。土木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后,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景帝。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后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勝門外土關。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帶著瓦剌軍大敗逃走。明朝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但英宗還在也先手上,于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并于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于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之后,皇室內斗。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并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后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后,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英宗登基后一改過去錯誤,之后流放徐有貞,誅殺石亨等人并下令罷黜自洪武到景泰時期的殘酷殉葬制度。使朝政日有好轉。
英宗死后,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景帝帝號。憲宗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于后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并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鹿偻糁笔艿綉椬诘膶櫺?,張狂跋扈,透過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不久后由于民憤四起,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并土地,危害不淺。
憲宗死后,孝宗朱佑樘即位。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并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東廠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松。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并踐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皇帝駕崩。十五歲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以次年為正德元年。武宗本性貪圖享樂,整天與內臣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丘聚、高鳳、羅祥等八位過去的東宮宦官相互勾結,是為“八虎”。劉瑾的專權擴權(增加西廠內行廠)也引發了朝中大臣以及其它“七虎”的不滿。最終劉瑾被捕后處以凌遲之刑。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開始信用佞臣江彬、錢寧,權力自東廠轉移至江彬主政之錦衣衛。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變亂頻生,先后發生寧夏安化王朱寘鐇謀反、山東劉六劉七民變、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但先后皆遭到鎮壓。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剛即位的嘉靖皇帝下令將江彬抄家處死。
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死后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世宗肅皇帝在位期間,罷黜各地鎮守太監。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同時,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即不視朝。嘉靖廿一年(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宮女之變,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余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自此之后,世宗移駕西苑,不入宮內。同時,權臣嚴嵩借此竊權,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其子嚴世藩協助其父作惡。朝臣雖然不斷有人彈劾嚴嵩結黨營私,但均已失敗告終。世宗后期,嚴嵩年事已高,朝臣徐階開始取代嚴嵩之位。嘉靖四十一年,徐階策動言官彈劾首輔大臣嚴嵩。嚴嵩辭去官職回鄉。嘉靖四十四年,嚴世蕃以通倭罪被判斬刑、嚴嵩被削為民,兩年后病死。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崩于乾清宮,廟號世宗肅皇帝。唯一存活的皇子朱載垕即位,是為穆宗,年號隆慶。穆宗本人無能,但他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階、張居正、海瑞等,內政形勢總體較佳。也為萬歷初年的中興奠定基礎。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面韃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大同總兵重金收買俺答,結果俺答直接進攻京師。韃靼軍隊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后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大敗,此為庚戌之變。在南部海疆,倭寇橫行,后委任兵部尚書胡宗憲署理浙江巡撫兼浙直總督全力剿倭,倭患漸除。
明穆宗即位后,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明朝后期
隆慶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歷。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攝政。重臣高拱由于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
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耕種田地有三百六十六萬零七千七頃。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也只上升到四百廿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歷九年(1581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后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
萬歷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愿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后在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于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內,餓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張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歷十五年(1587年)后,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歷十七年(1589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后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歷十六年(1588年)后,早朝也經??床坏缴褡?。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歷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于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神宗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在邊境上坐視女真強大。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神宗委頓于上,百官黨爭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鄙褡谠谖黄陂g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
在對外軍事方面,以萬歷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歷四十六年(1617年),后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后(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后金從此轉為戰略防御。
萬歷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兩次發內帑共計一百六十萬兩,賞賜在遼東前線明軍并重用名將熊廷弼對抗后金的崛起,緩解薩爾滸之役后前線的困境。光宗也相繼重用東林黨人使朝政轉危為安,但光宗在十多年不得其父寵愛下登位,心理高興有余一口氣收下鄭貴妃向他進獻8位美女。由于縱欲過度不久病倒,太監崔文升進以瀉藥,連瀉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熹宗由于幼年喪母,對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褪吓c宦官魏忠賢狼狽為奸,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在其權勢最盛時,其養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廟。全國遍布他的生祠,并號為九千歲后又稱九千九百歲。更有閹黨的國子監生提出魏忠賢配孔子,魏忠賢父配啟圣公。魏忠賢并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天啟五年(1625年),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于閹黨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
天啟六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接替熹宗的是其五弟信王朱由檢,是為思宗,年號崇禎。他即位后,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后,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于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后朝中又黨爭不斷,思宗對朝政又開始失望。并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崇禎三年,思宗因袁崇煥不作為與個人能力低下造成時局不堪,誅殺袁崇煥,此后遼東局勢日益惡化。不久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公開向明朝叫板,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明軍大敗,次年,洪承疇投降。至此,除寧遠外,遼東地區全數陷入滿清的統治下。崇禎四年(1631年),王嘉胤遇害,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順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已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外城,宦官開城門迎李自成,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帥領五萬關寧鐵騎回救北京不及。次日凌晨,明思宗在明都北京煤山自縊,次年明思宗堂兄弟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登基延續明廷半壁江山,是為[[[弘光帝]]。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縱容部將在京城內不惜重刑相逼大肆搜刮遂失民心,又沒有及時應對駐守山海關明將吳三桂,結果走投無路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崇禎十七年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之后,大順軍接連內訌,戰斗力大損,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為安撫漢人籠絡民心,多爾袞下令禮葬明思宗,臣民服喪三日。崇禎十七年十月,順治帝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的都城。
南明和鄭氏王朝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南方皇族勢力尚存,并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權,歷史上統稱為南明(1644年~1662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明思宗的堂兄弟朱由嵩被推為監國。十二天后,朱由嵩即皇帝位,以次年為弘光元年。由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瞻前顧后,延誤時機,導致弘光政權基本操控在原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手上。南京小朝廷內部由閹黨余孽專權,朝臣間內斗不斷,弘光帝昏庸懦弱,怠于政事,沉湎在酒色之中。此時清軍一路南下,駐扎在淮北地區的藩將劉澤清、劉良佐降清,兵力最強的高杰被暗中已經降清的許定國誘殺,南京北邊防務空虛。清軍趁勢南下,鋒線直指揚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殺。清軍隨后在揚州進行整十日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不久之后,清軍渡江,南京不戰而降,不久弘光在逃亡的路上被清兵逮捕押解到北京斬首,不少明廷宗室也押解北京處死。
大明弘光朝廷覆滅后,在魯王朱以海宣布監國于紹興之時,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登皇帝位于福州。魯王朱以海在浙江抗清多次要求隆武朝廷援救,但隆武朝廷要求魯王朱以海承認其正統帝位,否則不予出兵支援。大明隆武二年二月(1646年),清軍開始征福建與浙江。六月,魯王朱以海兵敗,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被俘后絕食而死,十一月,鄭芝龍降清,隆武朝廷亡。鄭芝龍兒子鄭成功起兵反清后,鄭芝龍被清廷囚禁。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芝龍及其子孫家眷11人被清廷斬殺于北京菜市口。
朱聿鍵死后,其弟南明紹武帝在廣州受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擁立登基稱帝,但與肇慶的永歷帝朝廷互相內訌,甚至大打出手。
隆武帝遇害后,桂王朱由榔稱帝于廣東肇慶,改元永歷。迫于形勢壓力,桂王政權與張獻忠、李自成的殘部聯合抗清,一度收復湖南全境。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后反正,一時之間南方數省重歸南明控制。這掀起了南明的第一次抗清大潮。
永歷三年后,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歷四年,清軍攻克廣州與桂林。期間,尚可喜等清軍攻下由李成棟部守衛的廣州后,屠殺軍民甚眾,有人認為達數十萬之多,史稱廣州屠城。永歷帝被迫退守南寧。
永歷五年,大西軍余部孫可望等人迎永歷帝入貴州安隆所,并派劉文秀進攻四川,收復四川大部。李定國進攻廣西,攻克桂林,逼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還直搗衡陽,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并乘勢進軍廣東收復了兩廣失地。鄭成功也先后在東南沿海發動攻勢并乘勢渡長江包圍南京,并一度導致清廷震動。這掀起了南明的第二次抗清大潮。
但是,孫可望的日益驕橫跋扈引發永歷帝和李定國的嚴重不滿,李定國奉迎永歷帝駐蹕昆明。順治十四年,孫可望發動內斗,大規模進攻李定國,失敗后投降清朝。永歷十三年,清軍三路入滇,永歷帝逃往緬甸。永歷十五年,吳三桂逼迫緬甸國王交出永歷帝。永歷十六年,永歷帝在昆明被吳三桂用弓弦縊死,同年,李定國聞訊后發病死于緬甸勐臘,但是緬甸果敢地區尚留明朝殘余軍隊,尚未被清軍肅清。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后,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鄭成功則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取得過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泉州大捷、護國嶺大捷。永歷九年清軍重兵南下,鄭成功退守廈門金門兩地。永歷十一年,鄭成功被封為延平郡王。同時,鄭成功帶領水軍向舟山群島進發。
1659年,鄭成功進入長江,攻占下瓜洲、鎮江、江浦等地,包圍南京,清廷震動。之后鄭軍中清軍緩兵之計遭擊敗,被迫回到閩南大本營。1660年7月清軍大舉圍攻廈門的鄭成功,至次年春敗退,鄭軍取得廈門大捷。1661年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率部攻占臺灣。次年(1662年)鄭成功逝世。鄭經從廈門來到臺灣接手經營,并繼續沿用永歷年號。1663年,鄭經放棄金廈兩島。三藩之亂時鄭經乘機率兵反攻大陸,攻占福建漳州等府縣,一度聲勢浩大,但不久敗退臺灣。
1681年,清康熙帝平三藩后開始著手攻打臺灣。此時,鄭氏政權早已虛弱不堪,且爆發內訌。鄭經去世后,1683年,康熙帝命施瑯為水師提督進攻臺灣。清軍攻克澎湖列島,鄭克塽見大勢已去便剃發投降,明廷殘余勢力徹底滅亡。
此后,中國境內仍存在反清復明活動,如朱一貴、吳福生等所發動的起事。
政治
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于是廢去宰相一職,子孫不得復立。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明朝皇帝大權獨攬,在世界政治史上明朝的政治體系也屬于罕見的專制政體,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后期由于監察權被廢止,國體失衡很快衰敗。由于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其后的清朝也大多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為了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還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又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后來取消),合稱“廠衛”,由宦官統領,自此明朝宦官之權勢無以復加。
主要機構
六部 明朝在中央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取消中書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其中以禮部(主管教育,負責領導儒家學術,以及祭祀,外交等)和吏部(主管文官升遷)最為重要,戶部(主管財政,土地和人口)人員最多。兵部(國防部),刑部(警察總部,有對較大刑事案件的審判權)與工部(主管公共建設)地位較低。
監察機構 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還沿襲元的監察制度,設立御史臺,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廢御史臺。兩年之后,朱元璋設立新的監察機構—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設立監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國各省,稱為十二道監察御史。每道有監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圍大體為一省。但監察御史都駐在京師,有事帶印出巡,事畢回京繳印。到明末,監察御史分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六科 明朝開始只設了給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設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該制度基本是繼承了唐朝的門下省制度。六科官職品級雖低,然職權很高。他們可以不贊成皇帝的意旨。而該制度也發揮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個寺的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太仆寺管理馬匹;光祿寺負責壽宴;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
內閣 在廢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親理政務,一度深感疲憊,于是設立四輔制度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廢。之后朱元璋請來幾位翰林學士幫忙輔佐,這些翰林學士的官職被命為“XX大學士”。這也就是所謂的內閣機構。
特務機構
明朝實行嚴密的特務政治。主要的特務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武宗時期還一度設有內行廠。
錦衣衛 設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聽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進行不公開的審訊。在東廠設立后,錦衣衛權力受到削弱。
東廠 成立于永樂十八年,是明成祖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而成立。地點位于京師東安門北。東廠的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并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匯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于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于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后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東廠在設立之初,就由宦官擔任提督,后來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
西廠 設立于憲宗時期,首領為汪直。1482年后被廢。其后又被武宗短暫恢復。
內廠 設置于武宗時期,首領為宦官劉瑾,劉瑾伏誅后,內廠與西廠同時被廢,僅留東廠。
其它機構
三公 包括太師、太傅、太保。這些官職都是虛銜,一般授予功勞相當大的大臣以示榮耀。其中太保和太傅名義上是太子的老師,而太師則是皇帝名義上的老師,但實際上輔導太子的機構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設兩坊、一局、一廳。此外還有太醫院,專門負責皇室人員的健康和醫療。太醫院附屬有生藥庫和惠民藥局。翰林院作為政府的官方學術最高機構,地位相當重要,甚至在政府中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翰林院首長是翰林大學士,此職位者經常會同時兼任內閣大臣。
諸司 指不屬于各部院的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負責傳遞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負責到地方上頒詔諭及赴外國作使臣。
外三監 包括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欽天監負責觀測星象。國子監是當時的最高官方教育機構,有祭酒一人,司業一人,監丞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學正十人,學錄七人,典簿一人,典籍一人,典饌兩人。上林苑監負責掌管皇帝的御花園,畜牧場與菜圃。
內十二監 為宦官衙門。事實上只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監。包括司禮監、內宮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以司禮監最為重要,監內的提督太監主管宮內一切宦官禮儀刑名。而秉筆太監在宦官極端專權時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鐘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面,司苑),合為內官廿四衙門。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軍事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于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于五軍都督府,亦隸屬于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后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戚家軍,李如松的私人部隊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軍。
經濟
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及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后,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
農業
明朝初期,由于多年的戰爭加上通貨膨脹,且前朝元惠宗為了治水加重徭役,經濟近乎在崩潰的邊緣。明太祖洪武年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與移民墾荒,也實行屯田政策,軍屯面積占全國耕地的近十分之一。此外,商屯也相當盛行,政府以買賣食鹽的專賣證(稱之為鹽引)作為交換,利誘商人將糧食運往邊疆,以確保邊防的糧食需求,然而此方式并非以以物易物方式,而是要求鹽商先交錢再等曬鹽季再給鹽,卻又為了稅收不足而將新產出的鹽另行外賣,延后交鹽給正規鹽商的時間,致使鹽商交了錢卻要三五年甚至十年后才拿得到鹽,卻又因身份管制而無法拋棄鹽商身份另行謀生,因此而家破人亡,私鹽亦大為流行。明太祖也曾派遣國子監下鄉督導水利建設,并以減免稅賦獎勵耕作。這些措施使得過去很多飽受戰亂損毀的地區恢復了生氣,使明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
明代經濟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明朝農業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于前一朝代,番薯、南瓜、蠶豆、土豆、玉米、棉花等美洲高產作物在16世紀中葉時由國外陸續傳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國普遍栽種。此外,較容易栽種的蕃薯和玉米,可以種植于土壤相對較貧瘠的地區,對于糧食需求日增的明清兩代尤其重要。萬歷年間,耕地總面積超過七百萬頃,為明神宗萬歷年間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南宋時流行的俗諺“蘇常熟,天下足”,由于長江下游地區城市居民的快速增加,及長江中游地區的快速開發,到了中晚明時,已經轉變為“湖廣熟,天下足”,意即當時主要的米糧生產區已經轉移到湖廣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帶。晚明以后,湖廣的米開始被長途運送至江浙、閩廣等地區販售,使當地農民開始改種經濟作物。商業性農業的發展及隨之出現的長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
手工業
明代仍然延續了元代的匠籍制,也就是規定全國技術好的手工業工人必須于官營手工業部門服務的制度。明代定以前的匠戶為匠籍,并規定這些入匠籍的手工、工人子孫世代承襲,不得脫籍改行,但不同點在于明代時,他們不需永遠在王朝服役,而只要依規定每隔幾年輪班到京城服役一次即可,稱之為輪班匠。但由于到京城的路途遙遠,輪班匠仍然常常發生逃役的狀況,于是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朝廷便下令輪班匠可繳交銀兩折抵役期,稱為“匠班銀”。而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朝廷進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輪班匠每年納“匠班銀”四錢五分,從而廢除了輪班制。但仍有部分工人留在官營手工業單位服務,匠籍制并未完全廢除。
自明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松江潞安府全盛時有織機1.3萬張,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南京、臨清等城市“周圍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財貨,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南京一地有眾多的陶瓷廠,每年可生產100萬件瓷器。景德鎮成為了世界瓷都。制瓷使用了旋坯車,不但提高生產效率,還使旋出的瓷坯更為精細和規格化。施釉方式以吹釉法代替刷釉法,使施釉更加均勻光澤。并且發展出彩色瓷器。冶鐵技術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由灌鋼冶煉法發展到蘇鋼冶煉法,是一種效率較高的煉鋼方法。
商業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游民,則逮捕之?!鄙踔吝€規定禁止商賈之家穿綢紗。隆慶三年(1569年),大學士高拱上疏《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業的窘困,并奏請隆慶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張居正提出農商榮枯相因,進一步肯定了商業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認為經商有成,在價值上也等同于讀書有得,“亦賈亦儒”“棄儒就賈”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此外,商業用的書也開始出現。商人為了實用目的而編寫此類書籍,內容介紹貿易路徑沿途的交通、習俗及商品行情等。此類書籍現存最早者為《一統路程圖記》。此外,由于商業的發達,各地紛紛開始大量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商品,運銷他處,使得區域分工日益明顯。
隨著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紙幣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銀本位為主。16世紀中葉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中晚明經濟的發展,當時明國占有世界白銀需求量三成左右。明代經濟的另一個特色是城鎮經濟的繁榮,運河沿線由于往來商船不斷,周邊城市如濟寧、淮安、揚州等都非常發達。東南地區由于商品經濟繁榮,成為了全國的經濟集散地。由于商品經濟的繁榮,明代形成了按籍貫區分的商人集團,稱為“商幫”,如徽州商幫、晉陜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蘇州洞庭商幫、江西商幫等。這些商幫以“會館”為聯系場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明嘉靖、萬歷年間,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大量外銷賺取外匯所得;外國的不少東西在中國城市都有賣,如歐洲的西洋鐘、美洲的煙草。當時商業大都會以江南的商業城市最多,有南京、儀征、揚州、瓜洲、蘇州、松江、杭州與嘉興等,華中其他商業城市尚有南昌、淮安、蕪湖與景德鎮等,西南內陸有成都,華北有北京、濟寧與臨清等,而華南則有福州與廣州等。
文化
學術思想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并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了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了“人欲”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于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而隨著西學的傳入,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之際,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入主,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而明代晚期書院的興盛,沖擊了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借機批評時政,例如曾講學于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造成了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文學
文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表現在詩文、小說、戲曲三方面。
詩文 明初開國時,劉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高啟所著古詩更是膾炙人口。永樂北遷后,出現臺閣體。至弘治時,被稱為擬古派的復古運動遂應運而起。擬古派的文學復古運動前后掀起兩次高潮。第一次高潮稱為前七子時期,代表人物是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第二次高潮稱為后七子時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龍、王世貞等人。明中期的文學領域中,從沈周開始,直至正德時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不僅精于詩文,且擅長詩、畫。在嘉靖時極力反對擬古派而又獨來獨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順之、歸有光等人,在四川還有楊慎等。萬歷時,堅決反對擬古派復古運動的公安派、竟陵派又在文壇興起。
小說 明代的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和《金瓶梅》。明代長篇小說比較著名的還有《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三遂平妖傳》、《禪真逸史》等。此外,明代的短篇白話小說三言、二拍更為膾炙人口。
戲曲 在明代,雜劇已日益衰落,來自民間的南戲卻不減昔時之盛,已成為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江南各地的地方戲非常流行。嘉靖時,魏良輔和梁辰魚合作創成昆曲,以后傳入北京 ,也成為北京流行的戲曲 。傳奇方面,經明初文人改編潤色的宋元時的南戲有拜劉荊殺,即明初的四大傳奇。湯顯祖是萬歷時期著名的戲劇作家,代表作《牡丹亭》是明代傳奇藝術的高峰。晚明的作家高濂的《玉簪記》和周朝俊的《紅梅記》都是僅次于《牡丹亭》的寫情的出色作品 。另一戲劇家李玉著有傳奇《一捧雪》和《清忠譜》(即《五人義》)。
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蒙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歷時期,猛烈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竟陵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并且乞靈于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史學
明前期官修史籍多,后期私纂史籍多。明后期著名的史學家有鄭曉、高岱、王世貞、李贄、焦竑、嚴衍、談遷、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他們把史籍分為國史、野史和家乘3類。國史包括實錄、會典和正史等書。正史中的《元史》完整保存至今,對中國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官修的《明實錄》和建文、景泰兩帝的附錄,幾乎囊括了明代的全部歷史。實錄除皇家詔諭外,還引用和記載了大量的大臣奏疏和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方面活動的材料。包括非官書的別史、雜史和筆記等。明后期私人所編歷史極多,不僅可正國史之是非,還可補國史之不足。家乘包括私纂的碑傳、行狀、年譜、家譜等書。但家乘每多腴詞,須與國史和野史相互參照。
文獻學
明代編輯了大量的類書和叢書。其中類書《永樂大典》世界馳名,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檢閱有關明代存儲的圖書資料,官修的以楊士奇等奉敕纂修的《文淵閣書目》和萬歷時焦竑奉敕纂修的《國史經籍志》最著名。
藝術
繪畫 明代的繪畫成就巨大,大致偏重于文人畫派,往上承襲了唐、宋、元三代的體系,再經過充分發揮后而自成一家的。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島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其中最興盛的山水畫派可分為氣勢恢弘的浙派、蒼勁活潑的院派與清麗縝密的吳派三種。著名的書畫家如擅長花鳥的徐渭、擅長人物畫的陳洪綬,“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山水畫大師董其昌。明朝繪畫以山水和花鳥為主。人物畫和社會風俗畫相對較弱。由于宗教藝術在明朝的衰落,明朝的雕像改以城隍、孔子、關公、岳飛等為主。
戲劇 在明朝時期,傳統雜劇逐漸衰落,而傳奇劇走向繁榮。在嘉慶后期到萬歷初期出現三部優秀的傳奇作品,即《寶劍記》、《浣紗記》及《鳴鳳記》。明代戲劇的集大成者是湯顯祖。他的代表作是臨川四夢(即《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及《牡丹亭·還魂記》)。南戲在明朝也進入了最繁盛的時期。明朝的文學與戲劇在對“情欲”的描寫上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牡丹亭》一劇中就充滿了許多對少女情懷的正面刻寫。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于臺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于是臺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建筑
明代的建筑工藝創下新成就。南京和北京城池都是偉大的建筑作品。南京城營建于洪武二年,完成于洪武十九年,城墻周長達66里,一般寬10-18米,高12-15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墻。南京城突破了方正的格局,而是按照地理形勢修建?;食俏挥跂|部,市肆和居民區位于南部,西北則是軍營。洪武廿三年起,明政府開始修建南京外廓,周圍120里,開十六門,將雨花臺和鐘山都包入其中。而北京城池則較為方正,體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想。明朝的宮殿建筑也十分宏偉,故宮即為例證。明朝各種歷制建筑也十分嚴謹工整。天壇、太廟、社稷壇、孔廟都是十分巍峨莊嚴的建筑。明代帝陵工程浩大,可謂歷代之最。而在明代被重建的萬里長城(明長城)更是舉世無雙的巨作,保衛了明朝的邊疆,至今依然聳立。
服飾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兵笠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不過明朝滅亡后,服飾也因滿清剃發易服政策而消散,僅在朝鮮文化中被保存下來。
宗教
明朝的興起與元末信奉明教與白蓮教的紅巾軍息息相關,所以明太祖建立明朝后對宗教采取抑制和利用兼并的政策。他主要希望阻斷摩尼教、白蓮教與彌勒宗等宗教組織再度變成反朝廷的起事軍,并且希望利用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秩序。結果,得到“皇糧”全面保障的佛教與道教演變成缺乏精神上的創新追求,亦脫離了廣大信眾,民眾轉而尋求民間宗教作為慰藉。
明朝流行對不同宗教兼容并取傾向,民間宗教性信仰、習俗多樣而活躍?;揪裨谛叛鲎杂芍髁x、保持國家政治世俗性質、維持社會穩定和國家對社會的控制。集中體現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會理念并倚賴士大夫群體的努力。其變動因素和矛盾來源,則在諸教向國家政權機關的滲透、皇室特殊化行為、民間泛神論多元信仰傾向、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綜合主義。在此期間,回族的形成與猶太教的消亡,表現出作為外因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治壓力)與作為內在動力的宗教本土化、世俗化運動,對宗教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明朝中期以后,佛教受皇室宗教活動加強的刺激與儒家的矛盾尖銳起來。這種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強烈反對寺院修建并發表辟佛言論。明朝政府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漢傳佛教政策有同有異。其重要差異之一是,明朝對藏傳佛教政策與對西部邊疆政策緊密相關,而對漢地佛教政策則于周邊關系政策基本無關。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傳佛教為“番教”,認同程度遜于內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長某些“法術”,對其有特殊興趣,并因而導致士大夫針對相關政策的批評。道教起源于本土民間信仰,在明代與儒家士大夫的沖突比較和緩。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響到國家政治,也影響到士大夫與君主的關系。士大夫在反復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時,對道教的批評也日趨尖銳。民間宗教以最貼近下層百姓生活的組織形式和內容,滿足中下層民眾的宗教需求,甚至部分地滿足了他們的政治要求和經濟要求。這是明朝中葉之后,民間宗教如火如荼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明朝政府將民間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無干預,對視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會活動時則嚴厲禁止。
明朝還是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藏傳佛教黃教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時期。伊斯蘭教在社會生活中相對封閉,在明代政策中大體上表現為一個民族政策問題而不是一個宗教問題,基本與國家以及其他社會成分相安無事。明朝中期以后,天主教再度傳入中國,當時士大夫尋求改革,明朝對天主教大致寬容。
教育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钡恼?,明太祖多次強調:“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不先于學校?!辈W校列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而不重視書院,書院因此沉寂近百年之久。也因此,明朝中早期最重要的教育機構也就是國子監。而各府、州、縣政府也皆立學校。府、州、縣學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明處生員數目有定額,大致府學四十人,州學卅人,縣學廿人。明代中后期,地方官員六事皆舉者極少,“學校之政之修也久矣”,因此傳統書院再次承擔起培養科舉人才的重任。明代書院的創辦,以嘉靖年間為最多,據統計,明代書院共有1239所。書院的經費來源,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官方撥置、和私人捐贈。由于政治上的牽連,書院屢遭劫難,歷史上共有四次禁毀書院的記載,但官方越是禁止,民間開辦的書院就越多。
科舉在明朝是正式的選拔官吏制度??婆e考試分為兩級,每三年舉行一次,稱為大比??婆e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考生必須用八股文做答。所謂股,即對偶之意。八股文萌芽于宋朝,形成于明成化以后。由于八股取士的制度,讀書人既不通經史,又不諳實際,嚴重束縛了民眾智慧的進步。
科學與技術
明朝末期,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在他們傳播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傳入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當時中國的科學發展趨于緩慢,落后了歐洲。隨著西學傳入,使得中國的少數士大夫開始認識到西方學問之中有其優于中國之處,但這并未造成中國人對于中西學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變。西學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術方面如天文歷法、測量以及所謂的“西洋奇器”等,對于中國學術本身的影響沖擊亦不大。而當時傳入中國的學問非常多樣,也有一些士大夫著手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方書籍或著書介紹西學,例如徐光啟就曾與利瑪竇合譯了幾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基于雙方文化的歧異及認知方面的不同,也引發了一些沖突,例如南京教案等。
人文學科
明代的文化事業非常發達。在文學方面,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于明朝。寫于萬歷年間的《金瓶梅》則側重于描寫市民階級的生活。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蒙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盤、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在明朝時期,傳統雜劇逐漸衰落,而傳奇劇走向繁榮。明代戲劇的集大成者是湯顯祖。他的代表作是臨川四夢(即《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及《牡丹亭?還魂記》)。南戲在明朝也進入了最繁盛的時期。明朝的文學與戲劇在對“情欲”的描寫上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牡丹亭》一劇中就充滿了許多對少女情懷的正面刻寫。
在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并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了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了“人欲”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于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而隨著西學的傳入,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之際,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入主,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自然科學
伴隨著西學的傳入,中晚明的科學技術出現了新的進步。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這些科學家幾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
中晚明的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各種新式火器大量涌現。西方的佛郎機火炮、紅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國制造和使用。還有一些專門的火器論著出現,如茅元儀所著之《武備志》。
天文、氣象
西元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圖,并與天氣變化聯系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臺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
1442年北京設觀象臺,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觀象臺西南側) 。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
1643年出版《崇禎歷書》。
數學、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于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币簿褪翘岢隽藭r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制造家孫云球制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并著《鏡史》(已佚)。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并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于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于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年,《景岳全書》64卷成書。
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于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農學
1376年,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有疑點,可能不正確)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1582年,藩薯傳入中國。
1596年,屠本畯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地理學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余國。
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記》。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16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淀、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明朝與各少數民族的關系
明統治者十分注意加強與各少數民族的聯系,維護國家的統一。
蒙古族
永樂初年,蒙古分為兀良哈、韃靼、瓦剌三大部。在明朝強盛時,瓦剌和韃靼的統治者都接受過明朝的封號,在經濟上也多次與明朝進行互市。但也不斷發動戰爭。明朝政府為了防止蒙古的侵擾,設有九邊,皆布有重兵。明朝政府又積極在沿邊修筑長城。俺達汗繼位后,蒙漢統治者間很少發動戰爭。萬歷九年又修建了呼和浩特城。此城很快發展成為蒙古地區與內地貿易的商業都市。
藏族
洪武時,明政府在西藏等地設立地方行政機構。明朝還在西藏封立西藏八王。明初,宗喀巴在西藏創立格魯派。宗喀巴弟子曾兩次到達北京受封。萬歷時,達賴三世長期居留在西寧等地,與蒙古俺達汗相友好,與張居正也有書信往來,明朝封其為“大國師”。明朝藏族人民與內地各族人民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永樂五年至十二年,在藏漢各族人民的艱苦勞作下,修通了四川雅州(今雅安)到烏斯藏的驛路。
維吾爾族
明朝政府從太祖時起先后設立赤斤蒙古、哈密、沙州等衛,一度還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等地設都指揮等官。明朝與哈密衛的關系最為密切。永樂二年明政府曾封哈密王為忠順王。景泰時,土魯番勢力強大,攻占哈密城。從此明朝對西域的控制日益松弛,不得不在嘉靖八年放棄哈密。
苗、瑤、彝、壯各族
明朝政府在云貴、兩廣地區設置土司,通過各族的首領統治各族人民。但各地的土司與明朝也有矛盾,經常發動叛亂。明朝政府在平定叛亂后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明朝統治時期,云貴各地經常爆發各族人民的起義。
高山族
萬歷、天啟間,顏思齊、鄭芝龍等在臺灣建立政權,與高山族保持和睦友好關系。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后,鄭芝龍于崇禎元年接受明朝的招撫,并擊敗荷蘭殖民者。
滿族
明朝政府在東北設置都司衛所,直接統轄女真三部和黑龍江流域的各個少數民族。英宗正統時,建州女真部來到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南)地方。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政權,國號金,史稱后金。次年,女真各地都脫離明朝的統治,由后金政權管轄。此后,后金發兵大舉攻明。崇禎年間,后金已占領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從東、西、北3面,對積弱已久的明朝形成包圍。明崇禎九年,即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后金為清。從這時起,清朝已成為一個與明朝相對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對外關系
明代的中國是當時亞洲的強大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亞洲國家都有較深的影響。
明朝與南洋各國的關系
明朝商人把瓷器、絲綢、鐵器和金屬貨幣帶到南洋,收買當地的胡椒、谷米和棉花,發展了中國和南洋的商業關系。中國人不斷向南洋遷移,對南洋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明朝政府在永樂、宣德時曾派遣大批使臣到亞、非各地,表示愿與各國交好。明朝政府又在廣州、泉州 、寧波三地設立市舶司 ,專門管理對外貿易事務。中國航海家鄭和曾前后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見鄭和下西洋)。明朝和南洋各國之間的聯系雖然日漸增多,但這種在朝貢形式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很大的局限性。
東南沿海地區人民的抗倭斗爭
明朝初年,中日兩國的經濟文化聯系曾經有過正常的發展,相互間的貿易十分興盛。但是在這同一時期,日本九州等地的一部分諸侯組織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經常在中國沿海進行掠奪和騷擾,搶劫商船,殺掠沿海居民,侵犯中國的領土,他們乘坐的不是貢舶、商舶而是寇舶,史稱倭寇。他們用武力搶掠,還把被掠獲的中國和日本人民當作奴隸賣給葡萄牙人。由于部分中國東南沿海的富豪地主、大商人與倭寇勾結,狼狽為奸,倭患達到高潮。嘉靖二十六年,明朝以朱紈為浙江巡撫,兼督備倭 。但因其作法侵犯了閩、浙大姓的利益,被削巡撫權。當倭寇入侵時,東南沿海人民紛紛組織武裝,保衛家鄉。時值嚴嵩專權,對內陷害抗倭將領,對外公然通倭,阻礙了抗倭斗爭的發展。嘉靖末年,明朝御倭將領俞大猷、戚繼光、劉顯等人在粵、閩、浙等地屢次擊敗倭寇,老將俞大猷在海上抗擊倭寇達20余年,所領俞家軍名聞當世。戚繼光所率的戚家軍最為英勇。他們基本上蕩平了倭寇之患。
萬歷時的援朝戰爭
在戚繼光肅清倭寇的同時,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積極對外擴張,萬歷二十年(1592),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國王向明朝求援。明軍與朝鮮軍民于次年迫使日軍退據釜山。豐臣秀吉敗后,假意與明朝講和。二十五年二月,和議破裂,日軍再度入侵朝鮮。朝中軍隊連續獲得勝利。二十六年七月,豐臣秀吉死。同年冬,中朝海軍在朝鮮南海與日軍決戰,日軍幾乎全部被殲。豐臣秀吉發動的第二次侵朝戰爭失敗。
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來
葡萄牙于武宗正德六年(1511)侵犯中國東南海域,甚至武裝襲擊廣東沿海地區。嘉靖二年(1523),明朝軍民在廣東新會海面擊敗葡船。此后,明朝政府即嚴禁與葡人貿易。葡萄牙人在廣東被逐后,又與倭寇勾結,強占雙嶼(今浙江象山港外)和浯嶼(今金門)。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中國軍民先后收復雙嶼、浯嶼。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買通明朝海道副使汪柏,獲準在壕境澳(今澳門)居住 ,以作為侵略中國的據點。西班牙人于隆慶五年(1571)侵占呂宋島,開始派艦隊騷擾中國海面,并在呂宋多次屠殺華僑,引起華僑的堅決反抗。萬歷三十年,荷蘭侵入澎湖嶼(今澎湖列島),被擊敗后,又轉而侵占臺灣。崇禎十五年(1642),荷蘭人戰敗西班牙人,臺灣遂被荷蘭獨霸。明末鄭成功驅逐侵略者,收復臺灣。不少天主教傳教士也來到中國。萬歷年間,耶穌會士來到澳門。其中有利瑪竇、龐狄我、熊三拔、龍華民等人。這些人除為殖民主義者服務,傳播宗教外,還帶來了西方的科學知識。
明朝歷代皇帝
太祖-朱元璋 在位31年。朱世珍之子。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統一全國的君主。在位期間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功過難斷,也立下了明朝君主極權及高壓統治的典型。朱元璋一生高潮迭起,民間傳說甚多,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朱允炆 在位4年。父親懿文太子朱標,朱元璋之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侍珜O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乾隆帝追謚恭閔惠皇帝。弘光帝追尊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成祖-朱棣 在位22年。朱元璋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皇位,翌年改元永樂。
仁宗-朱高熾 在位1年。明成祖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后繼位,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個月,于洪熙元年五月病逝,終年47歲。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屎髲埵?。有子十人,女七人。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今北京十三陵)。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鋪平了繁榮道路。
宣宗-朱瞻基 在位10年。明仁宗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三生于燕王府。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初十立為皇太孫;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即皇帝位。翌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宮,享年37歲。謚“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英宗-朱祁鎮 在位22年。明宣宗長子。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十即位,時年九歲。首次即位時有三楊輔佐(楊士奇、楊榮、楊溥),社會尚算安定。自王振掌權后,政治開始腐敗,塞外瓦剌南犯,在王振的樅擁下英宗親征,用兵不當導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王朝沒落。英宗被俘之后,眾臣為穩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即景帝。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瓦剌釋放后,被景帝囚禁于南宮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趁景帝病重不能臨朝之機復位,隨后大殺群臣,包括抗擊瓦剌的名將于謙。
景帝-朱祁鈺 在位8年。明宣宗次子。英宗首次在位時,被封郕王。正統十四年,英宗親征瓦剌也先,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消息傳來,孝恭章皇后命郕王監國。不久瓦剌以英宗要挾明朝,九月初六,郕王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景帝在位8年(1450年至1457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趁景帝病重不能臨朝之機,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擁立英宗復位。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廢景帝為郕王,遷西宮,不久,郕王薨于西宮,終年三十歲。謚曰戾。英宗毀其所營建的壽陵,以親王禮葬于西山。明憲宗上謚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弘光帝追尊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恭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憲宗-朱見深 在位23年。明英宗長子。正統十四年(1449年),父親在與蒙古瓦剌部的交戰中被俘,時年3歲的他被立為太子,隨后叔父景帝繼位。但叔父羽翼豐滿后,就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將原太子改封為沂王。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父親復位,時年11歲的他恢復太子身份。天順八年(1464年),時年18歲的他繼承了父親的皇位,他不像他父親那樣富有激情,喜歡冒險。他的性格安靜、謹慎、寬和,信任大臣。他性格中最仁厚的一面,表現在他對他的叔父景帝的態度上。成化三年(1467年),一個名叫黎淳的官員請求追查當初廢除他太子之事,憲宗批答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彼?,清朝人修《明史》,說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終成化一朝,除了南方廣西的瑤族叛亂、荊襄鄖陽山區的流民以外,政局基本上比較平穩。所以,明朝人稱成化、弘治為太平盛世。其實,正如歷史學家孟森所言,成化時期朝政極其穢亂。只是因為祖宗積下的財富甚多,還不至于擾民,所以尚能稱作太平。
孝宗-朱祐樘 在位18年。朱見深之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憲宗駕崩后即位,是明朝一位開明皇帝。即位后的孝宗追謚生母淑妃為孝穆皇太后,并將其墳塋遷至茂陵與父皇合葬,另立奉慈殿祭祀。不久,有太監在桂林查找到太后的留跡。原來當年李唐妹被官兵擄押進京時,曾路經城西牯牛山下古茶庵(今東安路)歇宿,在山下的清泉水池梳洗。朱佑樘聞奏,便下旨將古茶庵改名圣母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興明君,采取種種措施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把本已經衰敗的明朝再度復興起來,而且還是中國歷史唯一一個用實際行動實踐男女平等的皇帝,因為母親的悲慘遭遇讓他深感皇帝擁有三宮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從不納宮女,也不封貴妃、美人,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作為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這真的是非同一般。
武宗-朱厚照 在位16年。明孝宗長子。武宗一生,貪杯,好色,尚兵,所行之事看似多荒謬不經,為世人所詬??;同時武宗又處事剛毅果斷,彈指揮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亂,應州大敗小王子,精通佛學,會梵文,還能禮賢下士,親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癡情于藝妓,個性強烈,為人卻又十分平和,渾不似一代帝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卻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武宗。其實,明自英宗以來,國勢漸弱,而武宗朝卻完全稱得上重拾信心和威望的時代,但他恣意妄為的行徑卻又為后人所訾議。幽幽青山綠水間,康陵中靜靜地安息著武宗。對于他奇特的一生,相信后人依舊會不斷地評說下去。
世宗-朱厚熜 在位45年。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為之一新。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禮議之爭。史稱“大禮議”之爭。他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勛戚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高度集中。他還重視內閣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權力。但與此 同時,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一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 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 在用人上 ,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詔獄。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謚“欽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穆宗-朱載坖 在位6年。明世宗第三子。因生母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很少得到父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剛滿16歲的朱載坖就出居裕王邸,開始了獨立生活。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載坖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朝的各種矛盾和危機,特別是嚴嵩專政,朝綱頹廢,官吏腐敗,“南倭北虜”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極后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
神宗-朱翊鈞 在位48年。明穆宗第三子。6歲時被立為太子,穆宗死后即位,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前十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社會經濟發展較好。神宗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后期因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而罷朝。1620年,神宗逝世,傳位太子朱常洛。神宗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明代歷史中以萬歷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48年之久。
光宗-朱常洛 在位1月。明神宗長子。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歷皇帝并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整一個月后的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死后葬于慶陵。
熹宗-朱由?!≡谖?年。明光宗長子。父親在位僅一個月便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的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ㄒ徽f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謚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營建的最后一座皇陵。明熹宗有三男二女,無一長成。終無子,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皇帝,即崇禎帝。
朱由檢 在位17年。明光宗第五子。熹宗朱由校駕崩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即位后,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于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帝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后,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后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260馀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為剿流寇,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虧一簣?!戈J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后往河南聚眾發展。1644年3月,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城。 18日,逼周后自殺,手刃袁妃、長女長平公主、幼女昭仁公主,后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前于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時年35歲,明亡。帝后梓宮葬昌平陵區,名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