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景德鎮燒制陶瓷至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由于戰爭頻繁,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至北宋南遷,政治、經濟中心隨之南移,制瓷技藝始向景德鎮集中。元朝時期,中央政府曾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這是歷史上首個地方瓷業管理機構,從此,景德鎮瓷業翻開了中國制瓷史上輝煌的一頁。在此后的7個世紀中,景德鎮名瓷迭出,并以四大傳統名瓷著稱于世。


青花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礦物顏料,在素白瓷坯上描繪紋飾,然后通體施透明釉,經1280—1300℃高溫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與潔白如玉的底色相映成趣。

  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杰出代表,于元代發展成熟。由于青花瓷色釉素雅、輸出范圍廣、存世數量大而成為景德鎮傳統瓷之首。

  元朝在景德鎮設立“御土窯”,專燒貢瓷,曾推出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兩種精品瓷器。明洪武年間,朝廷正式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青花瓷成為景德鎮瓷業生產的主流,并大量輸出國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在制瓷和青花繪制工藝上獲得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不論是御窯還是民窯生產的青花瓷,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景德鎮成立了十大瓷廠,逐漸成為日用瓷生產重鎮。其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套件多次獲獎,并行銷60多個國家。時至今日,在景德鎮仿古瓷的生產中,青花瓷仍然是份額最大的品種。

粉彩瓷

  粉彩是景德鎮創制的新品種,其發展素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說。因清康熙帝喜愛西方琺瑯畫,御窯廠藝人遂用琺瑯彩的色料繪制五彩瓷的局部紋樣,形成粉彩的初期形式。雍正年間,粉彩瓷始用玻璃白作底色,并用渲染法繪制花紋,標志著粉彩的形成。乾隆時期,粉彩瓷的制作達到頂峰。

  粉彩最大的特點是彩繪的技法。繪制時用筆將顏色依深淺濃淡洗開,使彩繪的色階逐漸增加,色澤粉潤柔和,立體感強。清末民初,“珠山八友”將粉彩裝飾與中國畫表現方法相結合,使粉彩的藝術風格更加個性化。

  新中國成立以后,景德鎮藝術瓷廠、新光瓷廠等仍以生產粉彩瓷為主,一些品牌的產品暢銷100多個國家。

玲瓏瓷

  玲瓏瓷是鏤花瓷的一種,其制作方法是在細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狀的透花洞,稱作“玲瓏眼”,然后經多次施釉,填平通花洞,再入窯燒制而成。玲瓏瓷鏤空處精巧、透亮,釉色猶如玻璃。

  玲瓏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景德鎮湖田窯的宋代遺物中,可以見到鏤空的器物殘片。明永樂年間,景德鎮開始正式生產玲瓏瓷。由于工序繁雜、雕刻難度大,成品率低,玲瓏瓷成為當時皇室專用瓷。王志敏曾在《學瓷瑣記》中說:“玲瓏青釉瓷始于北朝末至隋初,唐、宋、元未見,至明初永樂年間有景德鎮玲瓏瓷燒造,此后復見于清代乾隆年間?!逼鋵嵲诿髂┑穆c萬歷間玲瓏瓷已經開始流行,清代中期,玲瓏瓷發展到鼎盛時期。

  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開始在玲瓏瓷上搭配青花紋樣,晶瑩素美、細膩精巧,稱為“青花玲瓏”。碧綠透明的玲瓏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襯托,釉面光潔,料色青翠,玲瓏剔透,展示著我國古代制瓷業很高的技術成就和藝術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景德鎮玲瓏瓷多作日用瓷。玲瓏瓷品種除了各式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外,還開發了各式花瓶、燈具等,這些都是景德鎮特有的產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玲瓏瓷得到進一步發展,玲瓏眼的形狀由傳統的米粒狀演化為月牙狀、菱角狀等多種花樣;同時,玲瓏與粉彩以及新彩等工藝進行結合,展現了新時期的玲瓏瓷特色。

色釉瓷

  色釉瓷是瓷胎外罩一層顏色釉燒制而成。顏色釉是在釉料里添加金屬氧化物,經過特定的溫度和窯爐氣氛,呈現不同的顏色。色釉成色效果主要與釉料組成、粒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等密切關系。比如鐵元素的成色為青色,銅元素為紅色,鈷元素為藍色。成品釉面晶瑩,純凈雅淡,富有裝飾效果。有些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十分不易,例如祭紅釉,其紅色非常難得,屬“千窯一寶”。

  中國是使用顏色釉料裝飾陶瓷最早的國家之一,隋唐時期就有南方越窯的青瓷和北方的“唐三彩”。入宋后,各地名窯輩出,色釉的品種增多,以景德鎮影青瓷最具特色。元代瓷胎原料的改進,為高溫顏色釉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燒制的各種高低溫顏色釉繼承了前代特征,又集宋代官、哥、汝、定、鈞、龍泉等名窯之大成,達到鼎盛。據清代唐英《陶成紀事》載,乾隆時期御窯廠燒制的顏色釉有35種之多。

  20世紀90年代以后,液化氣窯的普及,使景德鎮色釉瓷的燒制再次得到發展。如今,色釉與其他釉上工藝的結合,被廣泛地用于陳設、日用、建筑等方面。

參考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