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江西省景德鎮市特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05年4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景德鎮瓷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杰出代表之一。
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瓷器品種繁多,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景德鎮陶瓷制造始于漢代,此時的陶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邇俗粗用”,并不遠銷。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五代時,景德鎮為中國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因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瓷窯很多,而且分布很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陶瓷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它代表著中國。所以素有“瓷之國”的稱呼,中國的英文名“China”也是瓷器的叫法,所以在外國人看來中國和陶瓷是兩個等同的名詞。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曾有過好幾個名稱:新平鎮、昌南鎮、陶陽鎮。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而當時的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
2014年12月,景德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2018年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創新獎授獎儀式暨首屆遺產地DIBO論壇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舉行,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被授予該國際獎項。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景德鎮瓷器自古以來,名揚天下。在琳瑯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凈的青花瓷,明凈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總和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分類
景德鎮陶瓷分類 共九類: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顏色釉瓷、琺瑯彩瓷、變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第一類: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青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鈷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第二類: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礎上,受琺瑯彩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始見于康熙晚期,后歷朝流行不衰。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于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干凈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后,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致,乾隆年間達到很商的藝術水平?!爸樯桨擞选绷粝潞芏喾鄄十嫷拇善髡淦?,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應用于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新中國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長足的發展,許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瑯滿目。藝術瓷廠生產“福壽牌”粉彩瓷獲國家金獎。粉彩瓷的裝飾形式多種多樣。有摘枝式、圖案式、開光式、通景式、單面彩式、雙面彩式等。每種形式都是結合造型特點來確定的。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夸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粉彩的繪制,一般要經過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畫線,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從打圖到拍圖,是一個用墨線起稿,進行創作構思,如繪瓷決定裝飾內容與形象構圖的階段。正式繪制時的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著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圖”,這樣就可進行繪瓷。粉彩的描繪,著色技法是比較復雜細致的,一般如畫,彩,填,洗,扒,吹,點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畫筆,填筆,洗筆,彩筆,篤筆,赤金筆,金水筆,瑪瑙筆,扒筆等許多特制筆。
第三類:斗彩瓷
斗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斗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里未見記載。最早使用“斗彩”這一名稱并給予解釋的,見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赌细G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圖案的稱為斗彩。陶瓷史上最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雞缸杯更是精美絕倫,這與成化瓷器修胎極精致細薄和施釉極晶瑩潤白有關。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藝術價值極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國古代陶瓷歷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彩瓷。斗彩這種陶瓷的裝飾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華的裝飾,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琺瑯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繪的裝飾,它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一同裝飾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互爭奇斗艷的藝術表現力。根據目前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的結果,斗彩瓷器最早出現在明宣德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斗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第四類:顏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后,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后的火焰 性質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后外觀特征分類,可分為單色釉、復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傳統顏色釉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歷史上,許多時代都有顏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鈞紅,明代的霽紅,清代的郎窯紅、烏金釉、茶葉末等。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顏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 ,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云飛瀑的獨特魅力。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龍泉天青等;紅紫色的如:祭紅、郎窯紅、均紅、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紅、火炎紅等。黃色的如:鈦黃、象牙黃、蟮魚黃、粉黃等。綠色的如:翠綠、孔雀綠、金星綠、哥綠等;黑色的如:烏金、鐵銹花、無光黑。其他還有結晶釉、窯變花釉、茶葉末、鈦花釉、裂紋釉、唐三彩、龍泉釉、 蠟光釉、金砂釉、變色釉、 "三樣開泰"、霽藍釉等。 另外還有低溫顏色釉如:西洋紅、胭脂紅、孩兒面、粉紅、辣椒紅;鸚哥綠、蘋果綠、淺綠、魚子綠、瓜皮綠、爐均翠苦綠、澆綠;正黃、澆黃、淡黃、魚子古銅、黑地澆紫等。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 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后,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說“自然界有什么顏色,就可以燒制出什么顏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的顏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當然,有許多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
一般來講,我們將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并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于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范圍之內。
第五類: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后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于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m瑯彩盛于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后,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m瑯彩瓷創燒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后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征??滴醭m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于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m瑯彩瓷器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瑯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m瑯彩瓷器在胎質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贊譽?,m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致。制作琺瑯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后就銷聲匿跡了??滴醯默m瑯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并于題詩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m瑯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瑯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里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第六類:變色釉瓷
變色釉瓷,亦稱“異光變彩釉”。釉色隨光源不同而變化。以高級細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及鈰、鐠、鐿等混合稀土氧化物為著色元素,經一定工藝處理,制成釉漿,施于坯體表面,在適當的燒成溫度下,產生物理與化學變化,生成一種新的固溶體。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改變顏色,如在太陽光下呈淡紫色,在日光燈下顯天青色,在水銀燈下是深綠色,在高壓鈉燈下呈橙紅色等。
第七類: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為別于清代粉彩,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爐”(在800-900 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于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夸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鳳、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畫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夸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第八類: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種。舊稱洋彩,出現于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因當時采用進口彩料,畫面具西洋風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顏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建國后,幾經改進,使新彩裝飾技法得以豐富和發展,并與現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為廣泛采用的裝飾形式。景德鎮現時流行的新彩中除頗有中國寫意畫風格的扁筆新彩外,還有鮮艷明快的刷花、噴彩,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貼花等。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裝飾格調已形成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噴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蝕金彩和各色電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豐富,裝飾多樣,毛坯造型秀麗,花紋生動,格調新穎。1984年宇宙瓷廠生產的“高領牌”45頭新彩西餐具獲國家銀質獎。
第九類:雕塑瓷
雕塑瓷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制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簡稱瓷雕。它的制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煉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為圓雕、堆雕、鏤雕、浮雕、雕鑲、雕刻等種類。每類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從陳列美術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過雕塑使之具有誘人的藝術魅力。 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據史書記載,隋代就有獅、象大獸進獻皇宮。兩宋時期吸收陶、陶馬、石刻、泥塑等雕塑藝術提高技藝。明代出現許多精雕細刻的瓷佛像,頗負盛名。清代的鏤空轉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產品。新中國成立后,瓷雕更飛快發展,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臺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雕塑瓷廠生產的“散花牌”瓷雕產品獲全國優秀新產品獎?!坝^音”、“關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滸”一〇八將”等都是廣受歡迎的名品。
產地環境
景德鎮屬丘陵地帶,坐落于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市區內平均海拔32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與安徽休寧接壤的省界地帶,海拔1618米。
景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主要礦產有瓷石、高嶺土、煤礦、鎢礦、砂金、銅礦、螢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別是瓷石、高嶺土和煤炭蘊藏最具特色。景德鎮的高嶺土在國際陶瓷界都具有影響。高嶺土是陶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鎮產的高嶺土品質非常好,用它生產出來的景德鎮瓷器,曾經代表著中國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質,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國際上通用的高嶺土學名——Kaolin來源于景德鎮北部山區鵝湖鎮高嶺村邊的高嶺山。
歷史人文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新廠;老廠;樊家井;三閭廟;高新區等)。
千余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尤其以“白瓷”最為有名。白瓷的瓷質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制瓷歷史
景德鎮瓷器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制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疤帐彻?,不受藝傭,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系中。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并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嫻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致的特點分不開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元代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后,又成功創燒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的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明代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后涌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并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歷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凈的霽青,嬌艷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于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余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明、清以后,珠山御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涌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里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斗彩創燒于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后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歷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并不多見。
清代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采用金紅著色,并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制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考古發現:景德鎮陶瓷或始于中唐
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平市文物部門對位于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位置的南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至12月8日,考古工作者揭示龍窯遺跡2座及其他窯業遺跡,總計揭露面積1013.5平方米,出土多達數十噸的窯具和瓷片標本。
資料表明,此前景德鎮最早的窯業遺存是晚唐五代時期生產青瓷和白瓷的窯業遺存。此次考古表明,南窯始燒于中唐,興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這就是說,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業遺存,不僅填補了樂平市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把景德鎮陶瓷的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而且豐富了景德鎮地區陶瓷內涵,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業和青釉瓷器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次考古的重大發現是揭露清理了唐代龍窯遺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江告訴記者,南窯窯山北部散布大量窯具和瓷器殘片,東西最寬200米、南北最長153米,地表可見13條明顯隆起的脊狀堆積,在兩條隆起的脊狀堆積之間的低洼處分布一處龍窯遺跡,總計有12座龍窯。全面揭露的一座長達78.8米的龍窯遺跡,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也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尤為獨特的是,疊壓在該龍窯下面的另外一座龍窯,在窯床中段使用了方形減火坑的技術手法,這是以往遺跡中所沒有的。
專家稱,考古研究還證明南窯是江西地區一處重要的獨具風格、特色鮮明的唐代青瓷窯場,具有長沙窯風格,兼具洪州窯、越窯和河南魯山窯的特點。產品的燒造采用南方地區流行的龍窯,多數用明火燒造,少量高檔產品采用匣缽工藝,制瓷技術高超,燒造水平一流,生產的瓷器質量精致,造型典雅,藝術性高,燒制技法和裝飾藝術富有特色,有的技術走在同時期窯場的前列。
皇帝瓷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有很多用品都是專門為皇帝生產的,瓷器也不例外。而在景德鎮專門為皇帝生產瓷器的幾百年間,有成千上萬名窯工在官窯中勞作了一生,而"景德鎮" 這個名字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已經和皇帝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景德"就是宋代一個皇帝的年號,雖然那時候宋代的官窯還沒設在這里,但這里所生產的青白瓷已有"冰肌玉骨"的聲譽,深得宋真宗的喜愛,于是在景德年間,宋真宗下令將這里所生產的瓷器進貢給朝廷,景德鎮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在景德鎮關于御窯,關于皇帝的瓷器有很多傳說,但流傳最廣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萬歷年間,景德鎮御器廠奉皇帝的旨意要燒造一批青花大龍缸,由于燒制的難度很大,所以久燒不成。一個叫童賓的窯工在萬般無奈之下縱身跳入窯內,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幾天后開窯一看,大龍缸居然燒造成功了。后來,朝廷就在御器廠的東側修建了"佑陶靈祠"為童賓立祠,并敕封童賓為"風火仙師",從此"風火仙師"就成為景德鎮窯工們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
當明朝政府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器廠的時候,就派來了督陶官。此后的幾百年間,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鎮,專門負責監督御用瓷器的生產。在景德鎮的歷任督陶官中,清代的唐英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有濃重一筆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鎮時對陶瓷是一竅不通,于是他就利用九個月的時間,拒絕了所有官場上的應酬,深入到壞房窯廠,和陶工們一起生活,一起勞作,一起參加繪畫等等,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種工藝,由一個外行轉變成內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預宮內制瓷事務。他不僅對宮內瓷器的用途、形狀、紋樣等屢屢過問,親自審定畫樣,甚至對于瓷器的燒制過程也極感興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編纂了《陶冶圖》,書稿圖文并茂,詳盡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譽為"集廠窯之大成",唐英歷經了雍正和乾隆兩朝,在景德鎮前前后后待了20多年,由他領導的御器廠被稱為"唐窯",這個時期也是景德鎮為皇帝生產瓷器的最后一個輝煌的年代。
蔣介石與景德鎮瓷器
蔣介石第一次接觸景德鎮,是因為一個叫熊式輝的人。熊式輝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曾任國民政府江西省主席。1936年冬天,他在廬山參加國民黨軍官培訓班,發現蔣介石在講課時總是拿著一個玻璃杯喝水。熊式輝覺著,自己作為國民政府江西省主席,著名的瓷都景德鎮就在自己管轄范圍之內,應該為上司做些什么。他立即趕赴景德鎮,要求景德鎮官員組織人員專門為蔣介石和宋美齡制作瓷器。很快,在能工巧匠的悉心制作下,精美的“蔣式專用瓷”——四個“金鐘杯”出爐,精美之極。它們倒過來跟金鐘一樣,周邊全是金箔,上面是萬花圖,中間用礬紅寫著一個“蔣”字。由于杯子上的蔣字很顯眼,所有到美廬做客的人都不好意思用這幾個杯子喝茶。所以,這四個“金鐘杯”是名符其實的蔣介石專用。
與四個杯子一并送到美廬的,還有專門為宋美齡特制的一套咖啡具,制作精美。另外,景德鎮的藝人們還制作了一對雙千件的青花山水大花瓶,作為美廬的擺設,也被送上了廬山。
據曹新民介紹,這四個蔣介石專用杯,其中三個現在仍保存在美廬。另一個,據說是蔣介石在美廬避暑時,前方傳來國民黨與解放軍作戰失敗的消息,蔣介石一怒之下摔掉了。那對雙千件青花山水大花瓶現在還在南昌文物商店的倉庫里。
抗戰勝利紀念瓷
1946年7月,抗日戰爭勝利一周年紀念前夕,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廬山美廬避暑。談起局勢問題時,他們突然想到,抗戰勝利一周年應該舉國歡慶,可以通過一些活動維護和加強同英、美等盟國的友好關系。二人不謀而合,決定制作“紀念瓷”。瓷器不僅便于收藏,還能代表中華民族的藝術水平,又是中國的國粹。
時任國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的王陵基奉命操辦此事,他找到了江西乙種陶瓷工藝學校的校長汪潘。汪潘字筱禪,樂平縣人,畢業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大學,抗戰期間曾主持校辦的萍鄉瓷廠,是精通陶瓷工藝的專家。汪潘一襲長袍來到廬山,蔣介石和宋美齡接見了他。就餐時,汪潘談及景德鎮瓷器在歷朝歷代的風格。蔣介石饒有興致地說:“景德鎮的瓷器質地好,彩繪好,顏色釉都很有特色,過去為皇帝燒制的御瓷現在都作為珍寶在世界各國博物院收藏,為中國人爭取了榮譽?!?
宋美齡插話:“委員長很賞識景德鎮的瓷器,尤其喜歡顏色釉瓷,連他用的杯子都是景德鎮的?!蓖襞艘豢?,果然如此。
蔣介石隨即提出要汪潘負責設計制作一批抗戰勝利紀念瓷,汪潘當場表示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
晚上,汪潘接受了《中央日報》等媒體記者采訪。第二天,江西《民國日報》等主要報紙刊登了電訊通稿,全文如下:中央社牯嶺二十四日電:景德鎮之舊御窯,將改為國營瓷窯,此乃蔣主席接見陶業學校校長汪潘時所作指示。主席對景德鎮瓷業現狀備極關懷,謂國家欣逢勝利,應有名瓷饋贈盟邦,以志慶典。此次名瓷須仿乾隆時代作品風格,瓷質力求細薄,色調務求高雅。蔣主席面諭汪校長從速與贛省府洽辦,積極進行。
汪潘回到景德鎮后立即召集陶瓷名家商議,經多次醞釀和反復斟酌,提出了包括器型、圖案、紋樣的設計圖樣,報送王陵基轉呈南京,最后由蔣介石親定了六個品種:1.仿古蝠耳斛桶瓶;2.仿古雙耳盾式瓶;3.圓型掛盤;4.仿琺瑯彩桃碗;5.粉彩金地萬花中餐具;6.洋彩新式西餐具。
接到指令后,汪潘組織彭友賢、張志湯、吳仁敬、趙金生、余昌駿等人,夜以繼日趕制紀念瓷。這批瓷器大部分系粉彩工筆裝飾,并用赤金描繪或點綴。制作費用全由江西省府支出,盡管黃金用量較多,王陵基仍照單撥付,不敢耽誤。
三個月后,“抗戰勝利紀念瓷”一批378件套順利交付。蔣介石夫婦驚嘆不已,認為這批紀念瓷古樸典雅,富麗堂皇,尤其是粉彩工筆頗有“于肆傲之中而行其縝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代表東方民族深邃的文明。
很快,這批瓷器以“景德鎮御窯”的標款,以“中華民國”或蔣介石夫婦的名義,分別贈送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適時美國特使馬歇爾正在南京,對“抗戰勝利紀念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宋美齡提議,也送了一件仿古粉彩蝠耳鹿頭尊給他,令他欣喜異常,視為珍寶。
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范圍以江西省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關于界定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范圍的函》(景府文[2004]41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為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昌江區、樂平市、浮梁縣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青花瓷、玲瓏瓷、高溫顏色釉瓷、粉彩瓷、新彩瓷。
(二)制作工藝
1.原料:選用保護范圍內所產的原料:高嶺土、瓷石、釉果、釉灰。高嶺土含鐵量在0.7至1%,瓷石含鐵量0.4至0.7%。要求原料精選,漂洗干凈。
2.原料加工:用傳統工藝原料經破碎、研磨、過篩、除鐵、陳腐制成坯泥、釉料。
3.成型:根據不同產品器型,分別選用可塑法、澆注法、手工技藝法成型。
4.施釉:根據產品不同器型,分別選用湯釉、浸釉、沾釉、噴釉、涂釉的施釉方法。釉層厚薄得當,均無缺損。
5.燒成:高溫一次氧化――還原焰燒成。
(三)外觀特色及理化指標
1.外觀特征。
白里泛青、色澤渾厚、瓷質細膩、釉色瑩潤、清雅透亮。加上各類藝術裝飾后,呈現各類瓷器的特色。
青花瓷:色調青翠欲滴、經久不褪;紋樣清新明麗、幽靜雅致;釉面晶瑩柔潤、白里泛青。
玲瓏瓷:瓷里顯現透亮釉紋圖案,精巧細致,玲瓏剔透、碧綠透亮。
高溫顏色釉瓷:釉面如鏡,五彩繽紛,猶如朝霞、彩虹,美不勝收。
粉彩瓷:畫底有層玻璃白,畫浮玻璃上,色彩豐富,“脂粉”柔和,紋樣凸起,立體感強。
新彩瓷:彩料直接附著瓷面,料薄而鮮艷明快,畫面明亮逼真、生動自然、不脫落褪色。
2.理化指標。
瓷體吸水率不大于0.5%。
熱穩定性:(指餐飲器皿)從160℃至20℃熱交換一次不裂。
鉛、鎘溶出量:鉛溶出量不大于1.0毫克/升,鎘溶出不大于0.2毫克/升。顯微結構游離石英含量8至22%,莫來石含量20至30%,玻璃相含量為50至60%。
專用標志
在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后,方可使用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
景德鎮瓷器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16人)
趙慨 何稠 陶玉 霍仲初 周丹泉 崔國懋 昊十九 童賓 吳麂 藏應選 郎廷極 唐英 年希堯 朱琰 寂園叟 陳國治
趙慨,字叔朋,生于西晉。東晉時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當過官。趙慨為人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后為奸臣所害,降職貶官,遂隱居于景德鎮。來鎮后,他運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窯制瓷技藝對景德鎮陶瓷的胎釉配制、制壞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展景德鎮陶瓷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人們尊敬他,愛戴他,稱他為"制瓷是師主"。趙慨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于明洪熙時,在鎮內建起了一座"師主廟",世代奉祀。
何稠,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藝家。何稠為研制琉璃瓦,曾專程前來景德鎮進行試燒。經過反復試驗,終于使燒成溫度大為提高,成功地造出了琉璃瓦。隨著燒成溫度的提高,使景德鎮陶瓷生產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陶玉,景德鎮鐘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陶玉在鎮郊設窯造瓷,所造瓷器"土埴白壤,體稍薄、色素潤"。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將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于朝,被稱為假玉器。陶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陶窯
霍仲初,景德鎮東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時,霍仲初自辦一窯,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進御",使新平瓷器一舉名天下?;羰纤k的窯廠,被稱為"霍窯"。
周丹泉,字時道,蘇州人,明隆慶、萬歷間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亂真;所制陶印、文式、避邪、龜象、瓦鈕、連環,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周窯"。
崔國懋,明隆慶、萬歷間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器,制作精細。崔氏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崔公窯"。
昊十九,又名昊為,景德鎮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萬歷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聰明過人,工詩善畫,所制瓷器,精美絕倫。他制作的流露盞,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蟬翼,晶瑩透亮;制作的瓷壺,造型優美,風格典雅。明萬歷間,御史樊玉衡曾贈給昊十九一首詩,詩云:"宣窯薄甚永窯厚,天馳名昊十九;更有山詩清動人,匡廬山下重回首。"這首詩高度贊揚了昊十九的制瓷才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龍方盂,口有銘文,文曰:"鈞爾陶兮爾質,龍函潤珠旭東壁,萬歷昊為制"。
童賓,字定新,景德鎮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明代燒瓷技師。童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鎮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一日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成功了。瓷工們為紀念這位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并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廟"。
吳麂,字粟園,安徽省歙縣人,清初繪瓷名家。吳氏善繪山水,同時善仿越窯的秘色器。他所辦的窯廠,被稱為"吳窯",與當年官窯中的唐窯、郎窯、年窯齊名。
藏應選,清朝廷派駐景鎮鎮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應選等人駐景德鎮御窯廠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窯廠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尢以鮮紅、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最佳。藏氏督造時,其窯稱為"藏窯"。
郎廷極,字柴垣,清康熙間的江西巡撫兼景德鎮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職督陶7年)。郎氏對陶瓷史研究頗深且酷愛古器。郎氏督陶時,其窯稱為"郎窯"。清人劉廷璣稱郎窯乃"柴垣中丞公開府江西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又稱郎窯所造的描金五爪雙龍酒杯、脫胎碗等器"誠可謂巧奪天工矣"。當年郎窯所創的一種紅釉瓷器,極為名貴,被稱為"郎窯紅"。此外,郎窯還創燒出一種頗為珍貴的素三彩。
唐英,字俊公,別號俊公氏、雋公、叔子、蝸寄、蝸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榷陶使者等。關東沈陽人,生于1682年,卒于1756年,清代朝廷派駐景德鎮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駐景德鎮協理陶務,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結束陶務離鎮。他在景德鎮協理陶務的15年中,為發展陶瓷生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據記載,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鎮,便來到瓷工當中,與工人們吃住在一起。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領。在此基礎上,于雍正八年(1730年)繪制《陶成圖》。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紀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圖說》,并制圖20幅,對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進行了科學總結。唐英的這些著作,對指導、促進景德鎮的瓷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鎮督陶期間,唐英還親自動手制作陶瓷,傳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黑彩篆書壽字筆筒"、"行書筆筒"、"冬青釉隸書瓷板"、"粉彩三果盤"等,現分別珍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為了紀念這位曾為發展景德鎮瓷業生產作出過杰出貢獻的督陶官,1987年有關部門在市郊盤龍山興建了一座莊嚴、古樸的"唐英紀念室",室內陳列了唐英的畫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堯,清雍正間的淮安板閘關督理兼景德鎮御窯廠窯務。在他兼管窯務的10年中,其窯稱為"年窯"。當年,"年窯"所造瓷器"極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圓器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瓏諸巧樣,仿古創新"。這段時間,發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為最佳,其胎骨極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內的白釉也隱隱透出粉紅色,極是好看。清人查儉堂在《年窯墨注歌》中稱道:"國朝陶器美無匹,邇來年窯稱第一。"
朱琰,字桐川,別號笠寧,海鹽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進士,曾任江西巡撫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職時,對制瓷歷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陶瓷史--《陶說》。全書分說今、說古、說器上、說器中、說器下六卷。該書對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朱琰除著有《陶說》外,還著有《金華詩錄》、《明人詩鈔》、《詞林合璧》等等。
寂園叟,清代人。著有《陶雅》一書,該書對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質、釉色、裝飾以及陶瓷銷售情況均作了記述,特別是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所產器物的記述更為詳細。這部書對研究中國制瓷歷史,特別是研究清代制瓷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國治,安徽省祁門縣人,清道光、咸豐間的雕瓷名匠。陳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龍、馬,并在畫面上施以各種色釉,燒成后極是好看?!墩f瓷》一書云,清道光至光緒期間,"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
清末淺絳派藝人(3人)
程門 金品卿 王少維
程門,又名增培,字松生,一號雪笠、笠道人,安徽黟縣五都田段村人,生卒年不詳。張鳴坷《寒松閣談藝錄》卷四記程氏曾為鳴珂畫紙絹山水冊頁,"后雪笠辭世,其功冊有人出重價購去"云云。鑒于鳴珂《談藝錄》完成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故知程門卒年應在1908年以前。關于程門的文獻,除前揭《談藝錄》外,尚有民國12年版《黟縣四志》和刊于1933年的鄧之誠《骨董瑣記》以及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江思清于1959年編著的《景德鎮陶瓷史稿》等書?!毒暗骆偺沾墒犯濉吩疲撼涕T,又名增培,字松生,一號雪笠,五都田段人。幼聰慧,工書善畫,作行書隨意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畫尤精妙絕倫,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蟲、魚、鳥、獸謙擅其長,其得力于唐、宋、元、明及國初諸大名家者甚深,故所謂直到古人。咸豐、同治時名噪大江南北,賞鑒家得其片幅零縑什襲藏之,杜工部所謂"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傳世無疑。子名言,字次笠者,工山水,瀟灑出塵;名盈字小松者,工仕女,風神映麗。各秉庭訓,得其一藝之長,均在江西景德鎮以畫瓷資生。所畫瓷品迄今猶名貴也。后桂林人程士芬、碧山人汪棣效怯之,亦有聲。
金品卿,名誥,或稱品卿居士、寒峰山人,安徽黟縣人,活躍在同治、光緒之間,并供職于景德鎮御窯廠。金品卿擅長淺絳山水和花鳥,山水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人沈石田,花鳥宗華 一派,筆致瀟灑,設色清麗。人物僅見一小茶盅,書伏生傳經圖,頗具黃慎筆意。工行草,有董其昌之遺風。
王少維(活躍于1862-1908年),活躍在同治、光緒之際,曾供職于御窯廠,擅淺絳人物、山水、亦擅寫真,并以畫猴稱著。關于金、王供職同治、光緒廠問題:1989年9月,筆者在鎮調查同治御廠總辦李瀛州(李為浮梁界田人,又名正鳳)的有關資料時,瀛洲后人李奇見告:"王少維與金品卿曾在同治、光緒御廠供職,王少維善寫真,為李正鳳畫有《課子圖》瓷板。時稱品卿、少維為御廠兩枝筆。李定至今還藏有金、王淺絳彩瓷多件。"同年10月調查光緒后期至宣統御廠總辦王文宜(昌彬)有關資料時,昌彬之孫王隆夫亦向筆者談到"品卿為巨筆"之類的傳聞,正與李奇所述不謀而合。就景德鎮傳存的金、王作品來看,金品卿彩繪的瓷器上多有題款,書法亦瀟灑,顯然受董其昌的影響。一兩顆圖章,像關氏舊藏瓷板山水畫上有數行題字者極少見,就其題款來看,王可能不擅書法。
民國初年的新粉彩藝人(2人)
汪曉棠 潘匋宇
汪曉棠(1885-1924年),汪棣,又名汪棣華,字曉棠,號龍山樵子,江西婺源縣葉村人。少時即在杭州以繪制紙絹團、折扇為生。光緒、宣統之際,因妻投水自盡,避禍景德鎮自學彩瓷。由于有極好的造型能力與較高的書法素養(汪之書法有"二王"影響),當他掌握彩瓷工藝之后,所作瓷畫出手不凡,不數年便使景德鎮紅店藝徒不能望其項背,以致名人王大凡等都不得不從其學。1922年,喜歡藝事的浮梁縣長徐仲亭、知事何心澄(何亦能畫瓷、堂名 "雅趣"。景德鎮陶瓷考古所藏有其作品)倡建"瓷業美術研究社",曉棠當選為副社長。汪擅長粉彩人物,尤長仕女,造型精美,姿態輕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設色淡雅而又精細,論者以為是瓷壇之改七鄉,但享年不長,1924年病逝,年僅39歲。
潘匋宇(約1887-1926年),字鼎鈞,齋名古歡,號澹湖外史,江西鄱陽人。1911年后任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教師(校址在鄱陽),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均出其門下。潘氏世居鄱陽,執教之余,常于假期客景德鎮彩瓷,擅畫粉彩小件,無論人物山水花卉均精,筆法極為秀麗。1923年,軍閥曹錕曾出重金聘潘彩繪文具。關于潘氏情況,民國《鄱陽縣志.人物志》有較翔實的記載:潘匋宇,名鼎均,士茅子,署款以字行,而其名轉晦。工蟲魚花卉,直足逼南田之室,而奇秋岳之席也。家貧,旅珠山,以飾瓷為業。能以高不盈寸之水注,口極撮,探筆入內,繪金魚藻荇之屬。瓷胎本卵幕,注水其中,無數游魚,各有其姿態,躍躍欲活,逼視之以為真,技之神者有如是哉!所出作品,曾參加美國芝加哥、費城博覽會,均能為祖國載得榮譽以歸。飾器多小品,畫細致、須戴顯微鏡方能著筆。昂貴、人爭取之而不可行。平、津、滬瓷商,有先付定金,約至一二年后再來取件者。其業日繁,其神益瘁,年未40而卒。
珠山八友(10人)
王琦 王大凡 何許人 徐仲南 鄧碧珊 田鶴仙 程意亭 汪野亭 畢伯濤 劉雨岑
王琦(1884-1937年),號碧珍,別號陶迷道人,齋名陶陶齋,江西新建縣人。17歲時來鎮,以捏面人為生,從學畫瓷板像,并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彩繪瓷器,由于有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畫曾受各界歡迎。1916年浮梁縣知事程安曾題"神乎技矣"之匾額縣掛于王琦畫室,其聲名遂大噪。1916年后曾與王大凡前往上海,得見名家原作,眼界大開,對清乾隆間楊州八怪之一的黃慎人物畫尤為膺服,遂改變作風,在瓷器上專作寫意人物和較長的草書題記,自此便很少為人再畫肖像了。1922年瓷業美術社成立,王與汪曉棠一道被選為副社長(據吳靄生墓志,社長為吳,畢淵明著文謂王為社長,恐有誤),1928年又發起藝人組成"月圓會",是為珠山八友之一。王琦的肖像畫筆者未能得見,其人物畫則有較多的傳世品。王氏早期以沒骨法畫佛像,后又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彩繪工筆粉彩,其時作品僅畫圖章,多不書款。中年改畫寫意人物,用筆揮灑奔放,很有黃慎風格,但其頭部多襯以明暗,顯然受到西洋畫法的影響。故景德鎮藝人稱王琦派的瓷上人物為"西法頭子"。王是八友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藝人。
王大凡(1888-1961),珠山八友之一,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安徽黟縣人。少年時來鎮學習給古彩人物,后專攻粉彩。早年拜汪曉棠為師,其粉彩仕女受汪氏影響較大。晚歲得海上畫家馬濤《畫中詩》冊,人物構圖與造型遂受馬氏影響。由于所受影響與王琦不同,故與王琦風格大異。王琦畫風豪放,大凡則拘謹,由于大凡高壽,對景德鎮粉彩人物畫影響至巨。又,從1939年開始,王大凡彩畫人物時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將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綠之類燒成。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鎮至今稱王氏填彩法為"落地彩"。其子曉帆能繼承其業,侄王錫良為當代名家。
何許人(1882-1940),珠山八友之一,字德達,又名處,乳名花子(乞丐也,取其賤而命長)。從王琦建議改花子為華滋。又用陶潛《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名,更名何許人,安徽南陵人。少時至鎮學繪青花,后改學粉彩。曾在民國初年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彩仿古瓷,得見故宮所藏歷代名瓷名畫,技法遂大進。何氏善微書,能于徑寸印泥盒上書《出師表》《赤壁賦》。后專攻粉彩雪景,用筆瀟灑,所作"寒江獨釣",意境寂寥空闊,又作"梁園飛雪",雪擁丹閣,雍容華貴。何氏中年以后常往來于景德鎮和九江之間,并于九江開店彩瓷自畫自銷。傳世作品不多。
徐仲南(1872-1952年),徐陔,珠山八友之一,字仲南,號竹里老人,齋名棲碧山館,江西南昌人。少時入南昌瓷店當學徒彩瓷,1918年受江西省瓷業公司之聘來鎮管理瓷業美術,并結識王琦等人。擅長繪山水,傳世品以松竹為多。
鄧碧珊(1874-1930年),珠山八友之一,字辟寰,號鐵肩子,江西余干縣人,為清末秀才。擅長粉彩魚藻,其技法頗受日本繪畫影響。鄧由于有文化,又在書法方面有一定修養,來鎮之后頗受繪瓷藝人尊敬。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其人物畫雖名重當時,但因幼年失學,也曾執弟子禮向鄧學習書法。據說鄧在鎮最早用九宮格畫瓷像,王琦早期瓷像亦由鄧傳授。鄧由于包攬訟事,民憤較大,1930年方志敏軍入鎮后即被鎮壓。
田鶴仙(1894-1952年),珠山八友之一,原名田世青,后改為田青,字鶴仙,號荒園老梅,齋名古石,浙江紹興人。少時寄居江西撫州岳父家,民國初年曾任職于景德鎮稅務局,后任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再改行學繪瓷器。先畫山水,后專攻梅花,傳世作品梅花為多。
程意亭(1895-1948年),程甫,珠山八友之一,名意亭,字體孚,別號翥山樵子,齋名佩古,江西樂平縣人。1911年入鄱陽江西窯業學堂圖畫科,從張曉耕畫山水花鳥,后至上海,拜海上浙派畫家程瑤笙(璋)為師,畫花鳥,技法遂大進。畢業后在九江普芳居瓷店繪瓷,1920年來鎮開業,1940年前后為浮梁陶瓷職業學校教員??箲鹌陂g返回樂平靠賣畫度日,享年僅51歲。程病逝后,人們在其臥室內發現了大量的白瓷板與宣紙畫稿。程氏一生勤奮,遺留作品仍很豐富。
汪野亭(1884-1942年),珠山八友之一,名平,號元鑒,又號傳芳居士,江西樂平縣人。1906年就讀于江西省立窯專學堂(校址在鄱陽),先從張曉耕、潘匋宇學繪花鳥,后改學山水。早期作品多受程門淺絳法影響,后用純鈷繪山水,以大綠、水綠或雪白罩填,是為粉彩青綠山水。其構圖多仿自清初四王,筆法健勁色澤絢麗。
畢伯濤(1885-1961年),珠山八友之一,名達,號黃山樵子,祖籍歙縣,寄居鄱陽,為清末秀才。早年曾師鄱陽畫家張云山,從旅居景德鎮專攻粉彩,擅長翎毛花卉。其子畢淵明擅長工筆走獸。
劉雨岑(1904-1969年),珠山八友之一,原名玉成,后改雨岑,爾后又改雨城,齋名覺庵,別名澹湖漁,60歲以后號巧翁。安徽太平人,寄居鄱陽。15歲時就讀于饒州江西省立第二乙種工業學校飾瓷科,為陶瓷名家潘匋宇的弟子。1922年來鎮彩瓷,擅長花鳥,并創水點桃花技法(以往粉彩藝人在瓷上畫花頭,以玻璃白打底,再慢慢用洋紅之類染出濃淡。劉則不用洗染法,僅用含料的水筆點出,使花頭顯得活潑自然),在粉彩藝術上產生極大影響。晚年多見任伯年、新羅山人原作,技法大進,其作品形象生動,設色清新,但傳世物不多。
與八友齊名的青花藝人(1人)
王步(1896-1960年),字仁元,號竹溪道人,晚年又號陶青老人,齋名愿聞吾過之齋,江西省豐城縣長湖竹溪村人,所作青花常有在底款部位書寫"竹溪"或"長湖"者。9歲來鎮學繪青花,青少年時代彩繪極為工細的鳥食罐,以后又入吳靄生合興瓷莊,仿制康熙青花瓷,20年代以后受王琦等人的影響,開始練習中國畫,并以兼工帶寫的筆法繪制青花山水、人物、花鳥,晚年喜繪大筆瓜果、花鳥、蟲魚,并常用釉里紅、淡紫金等高溫顏料作青花斗彩。王氏筆力雄健,其作品常有渾厚蒼老之氣,在青花渲染方面尢多獨創。晚年作大片荷葉,能用青料從濃到淡一次染成,不見細碎筆跡,極類高手潑墨。故鎮中人稱其為" 青花大王。王步作品除青花外,抗戰期間亦曾彩繪粉彩,常見題材有怪佛、叢菊之類。王步子名希懷者,能傳其藝,尤精于釉下五彩,惜其早逝。名恩懷者,擅粉彩花卉與青花花鳥。二人均為當代名家。
與八友同時或稍后的粉彩藝人(7人)
張志湯 方云峰 汪大滄 余翰青 張沛軒 汪小亭 程蕓農
張志湯(1893-1971年),齋名亦陶,江西婺源縣人,1901年入景德鎮余立卿紅店學繪粉彩,后被大官僚袁秋舫聘至南昌彩瓷,因而得見宋、元繪畫的珂羅版印刷品,技藝大進。1935年入浮梁陶瓷職業學校任飾瓷教師,1937-1944年創作極多,以山水瓷板為主。1945年后,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專、景德鎮陶瓷學院。張氏擅長山水,早年多參照宋元畫印刷品彩瓷,筆法工細、構圖謹嚴,40年代受郎世寧繪畫影響,大量繪制駿馬,形象逼真,姿態生動,頗受客商歡迎。晚年在教學之余,偶作粉彩花卉小品,姿態輕盈,設色淡雅,尤為精妙。
方云峰(1897-1957年),號佩霞,別號惜花軒主,江西浮梁人,為當地籍的惟一從事瓷器彩繪的藝人。早年在浙江省立龍泉瓷業工廠任繪瓷技師,后入杭州浙江中華美專中國畫系學習,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業學校、浮梁陶瓷職業學校。擅長粉彩仕女,用筆纖麗,力追海上畫家王小梅。中晚年喜繪貓和牡丹,常見作品有"富貴根苗""耄耋延年"。
汪大滄(1901-1953年),號一粟,別號桃源老農,安徽黟縣人。早年畢業于浮梁乙種工業窯業學校飾瓷科,并于該校任教。曾得名師潘匋宇指點。為提高文化素養,從畢伯濤學習詩詞,后以禿筆畫粉彩山水,用筆簡練沉著,在40年代的景德鎮享有盛名。
余翰青(1902-1987年),號拙翁,江西樂平人,30年代畫瓷著于景德鎮。曾在瓷戒面上繪雙蛙并作微書。50年代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任教,擅粉彩花鳥。
張沛軒(活躍于1920-1949年),江西余干縣人。20年代從鄧碧珊學繪魚藻,為鄧氏入室弟子,其作品酷似乃師。1949年返回余干,下落不明。
汪小亭(1970卒),江西樂平人,汪野亭之長子,擅粉彩山水,筆法細膩,構圖稀疏,其作風與乃父稍異。"文革"期間逝世。
程蕓農(活躍于1940-1950年),江西上饒人。40年代畢業于上海美術??茖W校,至鎮開娑蘿畫室。50年代初期調上饒贛東北日報任美術編輯,亦歿于該處。擅粉彩花鳥并畫馬,技法上受張志湯影響。
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其他名匠(10人)
王炳榮 王廷佑 李裕元 李之衡 鄢儒珍 黎勉亭 胡顏標 游長子 吳靄生 曾龍升
王炳榮,清同治、光緒間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類。
王廷佑,字少維,安徽省涇縣人,清同治、光緒間的繪瓷名家。王氏善淺絳彩繪,作品多以人物、動物為題材。
李裕元,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長雕反瓷。所謂反瓷,就是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人窯焙燒的一種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雖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稱:"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為罕見之寶"?!墩f瓷》一書云,當年所產的這種反瓷"多屬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清末民初的詩人,飾瓷名家。李氏對陶瓷顏色釉裝飾很有研究,當年他配制出的祭紅釉為全鎮祭紅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制作的瓷器胎質純白,紋飾精美。
黎勉亭,江西省新建縣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鋼針、鋼刀、鋼錐在瓷面上刻以各種畫面,稱刻瓷,此種工藝為黎勉亭所創。當年袁世凱為了實現其個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計討好英國上層人士,于民國四年(1915年)將黎勉亭特地請進北亦為英王喬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時間才將瓷像刻成,該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評。
胡顏標,民國時期的繪瓷名家。胡氏能畫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軒畫面,足以亂真。
游長子,福建省人,民國時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長的太白醉酒臥像、形神兼備,曾在陶瓷界轟動一時。
吳靄生,名毓麟,廣東南海人。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民國時期的制瓷名匠。少時在香港經商,1909年來景德鎮創辦合興瓷莊,1912年任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社長。吳氏在景德鎮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頗負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層肥厚、柔潤,當年景德鎮的汪曉棠、潘匋宇、王琦等繪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為吳靄生所制。
曾龍升,字龍生,景德鎮瓷塑名家,江西豐城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4年。他所作的壽星、觀音、羅漢神態和藹,有親切感,衣紋流暢、飄逸。他創作的《鐘馗試劍》,吸取木雕塊面技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