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李淵(漢語拼音:lǐ yuān),(566-635年),唐高祖,唐朝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
隋煬帝即位后,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以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并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后,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并于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后,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制,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復雜的斗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勛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借故殺了劉文靜。秦王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地位的重大威脅。于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并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宮。
目錄
生平簡介
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禪讓,李淵任千牛備身,因與皇室的姻親關系,歷任刺史、太守等職,大業九年,遷衛尉少卿。隋煬帝楊廣征高句麗,李淵負責督運。楊玄感之亂,隋世祖楊廣詔李淵為弘化留守,知關右諸軍事??梢娎顪Y與隋朝宗室關系密切,參與了朝廷的眾多大事,他也趁此機會招納人才,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李淵懼而以酗酒、受賄等行為“自污”。
隋世祖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任太原留守,從此擁有了爭奪天下最大的資本。在太原,李淵基本降服了多支反隋的農民軍,并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弒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打著平定叛亂,迎回隋君的旗號正式開始起兵,并且得到了李氏宗族、姻親的響應。他一邊招降叛軍、流寇,一邊派親族迅速進兵,并且借助突厥始畢可汗的500騎兵,進攻隋大興城,并很快(617年12月)取得成功,并于次年改名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傀儡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受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不久進位相國,加九錫。618年6月18日李淵篡隋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后,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原隋朝領土上的地方政權,在他的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和平陽昭公主的征討下,他用了七年時間,先后消滅薛仁杲、薛舉、李軌、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杜伏威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最后一個梁師都是在貞觀二年(628年)被平定的,此時他早已經將皇帝位讓給兒子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維持了北部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
在官制上李淵于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頒布均田制;對絹稅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世祖楊廣的許多苛政,頒布了武德律。李淵對唐朝的措施,為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李淵沒有能盡早處理好皇太子李建成與各嫡子的明爭暗斗問題,而是一再縱容,同時李世民擁護者眾多,導致了他的法定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演變為李世民率先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此后李淵被迫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為太上皇。
李淵死后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出身貴族
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楊堅是他的姨夫。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人常將隋唐并稱,也有道理,盡管有些牽強,理由不太正統。
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的祖父李虎,是后魏的隴西郡公,官最高到太尉,死后追封唐國公,這就是后來李淵所建大唐年號的來歷。李淵的父親繼承了唐國公的封號,在北周時任柱國大將軍。在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出生于長安,僅七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稱號。因為有了較高的出身,加上他本人的豁達與寬厚,才干出眾,因此威望很高。他的妻子竇氏也是隋朝貴族出身,作為一名難得的賢內助,竇氏對李淵的作用不可忽視。
賢內助竇氏
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陜西興平)人,父親竇毅在北周是上柱國,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所以竇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了。她從小就很聰明,深受武帝喜愛,把她留在宮中。武帝當時的皇后是突厥女,是不得已而成的婚,很不滿意。竇氏卻勸說舅舅隱忍,保持與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脅,全力對付南陳和北齊。
在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時,竇氏恨恨地說:“我恨自己不是男子,無法為舅舅家掃除禍患?!眹樀酶赣H趕緊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說!這是滅門之罪!”
父親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閑之輩,在選佳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只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竇毅歡喜不已,便讓女兒嫁給了李淵。
竇氏的聰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煬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李淵回了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賀喜道:“這是吉兆啊,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令人稱奇的是竇氏的書法竟和李淵的很相似,一般人都難以辨認。但竇氏更多的還是在政治方面對李淵的幫助。李淵原來有不少駿馬,竇氏就勸他獻給愛馬的隋煬帝:“皇上喜歡鷹和馬,您是知道的,現在應該把駿馬獻給皇上,不該自己留著,招人閑言誣陷?!崩顪Y開始還舍不得他的駿馬,后來真的被隋煬帝責問。竇氏在四十五歲時去世,李淵這才細細琢磨亡妻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經常給隋煬帝送駿馬鷹犬,隋煬帝果然異常高興,很快升李淵為將軍。
隋朝地方長官
李淵原來做過刺史,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后來任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征伐高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這時,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后來失敗。在這期間,李淵奉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廣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煬帝的猜疑。在615年調任山西、河東,到達龍門時,遇上了母端兒農民起義,李淵領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余人,實力大增。第二年,他升為右驍衛將軍,任太原道安撫大使,從此落腳太原,經營后來的起家之地。
鎮守太原之初,李淵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謀略。隋煬帝從樓煩巡游到雁門時,被突厥兵包圍,因為李淵的太原兵才得以解圍。隋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不足五千。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突厥兵,向突厥炫耀武力,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攻擊,結果打敗突厥,從此之后,突厥不敢再輕易南下了。
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成為一地最高長官。這里糧草充足,兵員廣闊,李淵在此扎下根來,開始積蓄力量。
穩固太原
李淵為了鞏固太原這塊根據地,北面和突厥交好,消除隱患,南面主要是鎮壓了歷山飛起義軍。
歷山飛是農民起義軍領袖魏刀兒的外號,共有十萬多人,李淵和副留守王威領兵五六千與之決戰于河西郡(今山西汾陽)的雀鼠谷。王威見對方兵多,便有些畏懼,李淵卻勸他不必擔心,說以智取勝一戰必勝。
等歷山飛的軍隊列陣十余里長,向李淵他們進攻時,李淵將部隊分成兩陣,第一是大陣,主要是老弱兵,讓他們多樹旗幟,后面跟隨許多輜重。第二陣是小陣,以數百名精銳騎兵分列左右隊。開始將士都不解其意,王威只好率大陣前進。歷山飛以為李淵就在大陣之中,便率主力進攻,看到輜重后又爭相搶奪。趁此混亂之機,李淵率騎兵突然襲擊,一舉沖垮敵陣,打敗歷山飛的軍隊。
李淵之所以如此用兵,是看到了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不能正面決戰,他抓住了對方紀律差的致命弱點,用了騎兵快速襲擊打亂敵陣,然后趁機掩殺的作戰方針,大獲全勝。
擊敗歷山飛起義軍后,李淵通過收編其殘余,進一部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智勇起義兵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全國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義軍。后來逐漸形成三支主力,即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
在617年,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人、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因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怕被發現,便以貪污之名殺死了王仁恭,起兵建立定陽國,自稱天子。
李淵就以討伐劉武周為名,開始招兵。因為這時還是以隋朝官員的名義行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里便招到近萬人。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們都是隋煬帝的親信,對李淵頗有戒心。李淵則拉攏、利用他們身邊的親信掌握其動向。等李淵要正式起兵時便設計鋤掉了身邊的兩個隱患。
617年(大業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的夜里,李淵命李世民在晉陽(即太原)宮城外埋下伏兵。第二天早晨,李淵和王威、高君雅議事。劉文靜領開陽府(太原十八府之一)的司馬劉政會到庭中,說有密狀給李淵。李淵便讓他交上來,但劉會政卻不交,說要告的是副留守,只有李淵才能看。李淵假裝吃驚地說:“怎么會有這種事?”李淵看后便對大家說:“王威、高君雅要勾結突厥入侵?!庇谑敲舜读怂麄兌?。第二天,恰好有突厥幾萬人圍攻太原,這更使人相信了。李淵趁機將二人殺掉。
除了內患,李淵又智退突厥兵,然后與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脅。
殺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后,李淵便和將士緊密防守,對付突厥。他命裴寂和劉文靜堅守城門,同時又讓大門洞開。城墻上也不樹旗幟。守城士兵不許張望、喧嘩。這使突厥不明底細,不敢入城。李淵又在夜里派兵出城,早晨改道進城,使突厥誤以為是援兵到達。最后突厥只好退兵走了。李淵的軍事智謀由此可見一斑。
突厥兵雖然退去了,但難保不再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淵給突厥寫了書信:“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毙胖袨榱朔€住突厥,李淵委曲求全地用了臣下的語氣,這樣做也是為了給南下用兵掃除后顧之憂。事實證明,李淵的策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617年(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布的檄文里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豺狼充于道路”,因此,李淵要廢掉昏君隋煬帝,尊為太上皇,然后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其實,這僅僅是李淵的一種號召天下的策略而已,等時機一成熟,他便自己稱帝了。
含而不露勝李密
李密,字玄邃,祖先是遼東人,因為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先后在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做官,所以他也住在長安城。父親死后他以父蔭而做了左親侍。但因為遭到隋煬帝的歧視,一氣之下裝病辭官,在家專心讀書。因為酷愛讀書而受到隋朝重臣楊素的器重,進而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成為好友。613年,李密參加了楊玄感的反隋戰爭。楊玄感失敗之后,他也曾被抓,但后來他又逃脫了。在起義軍當中宣傳自己的主張,最后被翟讓收留,加入了瓦崗軍。
李密比翟讓有政治謀略,主張公開以推翻隋朝為最終目標,他的到來,使瓦崗軍有了重大發展。他先是說服附近的小股起義軍加入瓦崗軍,然后又用計打敗張須陀。最后奪取了洛口倉,威鎮中原。張須陀先后和瓦崗軍作戰幾十次,翟讓很怕和他作戰,但李密卻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可以一戰打敗他。李密讓翟讓先和張須陀交戰,然后將他誘到李密布置好的埋伏圈里,終于將張須陀殺死。
翟讓和李密又率領精兵突襲占領了洛口倉,使瓦崗軍名聲大震。翟讓也佩服李密的才干,自覺讓出盟主之位。
這時,李淵剛從太原起兵,李密便寫信給李淵,想和他結盟共圖大計,實際上是想讓李淵尊他為盟主。李淵收到信后,非常高興,他當時正需要有人為他阻擋中原還沒有被消滅的隋朝軍隊,使他免去后顧之憂,集中兵力拿下長安。于是李淵給李密回信,對李密極力吹捧,說自己沒有取代隋朝之意,這就是李淵自己所說的“卑辭推獎以驕其志”的計策,先麻痹李密,讓他阻擋中原的隋軍西進。
李密受到李淵的回信也是非常高興,于是專心于對付東面的隋軍。一東一西,兩個李姓人開始了較量,但李密最后還是稍遜一籌,敗在李淵手下,還丟了性命。
在618年,瓦崗軍和洛陽的隋軍作戰失利,李密想東山再起,卻遭到了部將們的反對,他只好到長安投靠李淵。李淵熱烈歡迎他,當成貴賓對待,常稱李密為弟,還將表妹嫁給他。但后來李密又嫌棄官小,對李淵說想回山東收服部下,幫李淵拿下洛陽。
李淵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要求,暗地里卻派長史張寶德監視,等李密離開長安要出關時李淵卻下令讓他留一半兵在華州(今陜西華縣)。這時,和李密同行的張寶德向李淵告密說李密要叛亂,實際是張寶得怕李密跑掉自己擔不起責任。李淵便命李密一人入朝。李密感到大豁臨頭,便起兵想闖出關去,結果被圍殲。在和李密的斗爭中,李淵充分利用了李密驕傲自大的缺陷,在開始吹捧李密,等長安拿下后,李密投靠他時又設計鋤掉了這個隱患。
西圖長安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后,便以進軍關中拿下長安為最終目標。西進的第一個障礙便是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縣)。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兩僅用了九天便得勝而歸,使得李淵喜出望外。
然后,李淵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的軍事和政權機構:設置大將軍府,自稱大將軍,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裴寂和劉文靜為長史司馬。
第二戰是決戰霍邑(今山西霍縣)。在霍邑的西北有個賈胡堡,是霍邑的門戶,但守衛霍邑的宋老生卻沒有派兵把守,李淵由此斷定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
李淵害怕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成持久戰對自己不利。李世民卻認為可以挑戰引他出來決戰。于是李淵讓兩個兒子領幾十名騎兵近城觀察,自己將部隊分成十幾隊,從城東南到西南,擺出一副安營攻城的架勢。宋老生果然中計,以為李淵要攻城,便領兵三萬出戰。李淵領兵假裝后退,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領兵搶占了東門和南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戰中李淵又散布宋老生已經戰死的謠言,動搖了隋軍的軍心。隋軍大敗,全軍覆沒。宋老生也在被守軍用繩子往城墻上提時,被李淵的軍頭盧軍諤跳起殺死。李淵順利占領了霍邑。
此后,李淵又攻打河東,沒有攻下。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直接入關中的建議,分兵攻長安。等圍攻長安成功建立唐朝之后,又繼續圍困,到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正月才最終占領河東。
占長安、建大唐
在招降長安失敗后,李淵下令攻城,占領之后又下令禁止擄掠百姓,受到百姓們夾道歡迎。在617年(隋大業十三年)的十一月,李淵擁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所以后來李淵便以“武德”為自己在位時的年號),李世民為秦王。這實際是在為以后稱帝搞一個過渡。
到618年(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勒死了隋煬帝。然后立秦王楊浩為帝,自己做大丞相。隨后領兵十萬北上,但被李密打敗,宇文化及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東),毒死楊浩,自己稱帝,建立鄭國,第二年,過了皇帝癮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竇建德殺死。
隋煬帝一死,李淵便甩開了隋恭帝,在618年(武德元年)逼楊侑禪位,稱帝建立唐朝,改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
晚年
在唐高祖統治后期,像許多帝王一樣也開始廣納妃嬪,安于后宮享樂。
在對待后宮嬪妃的問題上,李淵沒有處理好,在有的妃子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系時,沒能及早制止,反而聽信讒言,致使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發生流血事件。
在統治早期,李淵也犯過聽讒言殺大臣的錯誤。對他起家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裴寂和劉文靜之間有些矛盾,但李淵不是設法調和。裴寂認為自己功勞在大將劉文靜之上,但官職卻比劉文靜低,于是和劉文靜產生了矛盾,在劉文靜酒后發牢騷之后,他便趁機向李淵誣陷劉文靜要反叛唐朝。李淵不辯是非,便將劉文靜殺了。
雖然李淵并沒有像后來的朱元璋那樣大量殺功臣,但即使殺一個也會使其他人有兔死狗烹之慮,對政治生活不可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隨著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李淵的思想開始松懈下來,安于享樂,不再對政治事務像以前那么關心了,這直接導致了皇儲問題的產生。
他作為父親,想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但又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反復,沒有明確的主意,使得兄弟相爭不已。在劉武周大舉南下,攻陷太原威脅長安的時候,李淵親自為兒子李世民送行,還許諾得勝回來后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回來之后,他又反悔,聽信后妃們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直接導致了兄弟之間的不和,成了激烈爭奪太子的導火線,可以說,玄武門之變李淵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后,李世民讓大將尉遲敬德入宮向李淵通報情況。這時的李淵正和裴寂等人在南海池中泛舟,見尉遲敬德一身鎧甲地站到岸邊,非常驚慌。尉遲敬德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反,秦王已經將他們處死,為防不測,派我來護駕。李淵吃驚得說不出話來,最后只得下詔命令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下聽從李世民的調遣。
六月一日,李淵頒布詔書正式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李淵只好將皇位讓出來,自己去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這種稱號起源于秦始皇,他做“皇帝”之后,尊自己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
后來,有人解釋說,“太上”就是再沒有比他高的了,“皇”(如三皇)本來就在德方面高于“帝”(如五帝),秦始皇想要尊崇其父親,于是用了“太上皇”這個稱呼。
唐太宗李世民對于用兵變這種下策取得皇位畢竟是心里不舒服,對父親一直沒有立自己為太子總是有點耿耿于懷,這種心情在以后對待父親方面有所表現。
剛即位時,李世民便批評父親原來封親屬王位太多,說這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用這件事說李世民對父親不好或許有些勉強,因為李世民做的并沒有錯。但是,在自己去避暑卻讓父親留在長安這件事上李世民做的就有點過分了。
李世民即位后第三年,李淵遷出了太極宮,讓給李世民正式聽政。但李世民把父親送到宮城西邊不太好的大安宮,有些不孝了,所以才有監察御史馬周的上書勸諫,認為大安宮和太上皇的地位不相稱。但李世民并沒有改正。在632年(貞觀六年),李世民要到九成宮(進陜西麟游)去消暑。監察御史馬周又勸阻他,說太上皇年歲大了,需要李世民經常照料,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去避暑,卻不帶父親一起去,有違“溫清之禮”,就是兒子對父親應該冬天溫暖夏天清涼,以盡孝道。
李世民沒有聽,顧自去了九成宮,把父親李淵丟在大安宮。
死后葬獻陵
在635年(貞觀九年),李淵病逝,享年七十歲。大臣們議請上謚號太武皇帝,廟號為高祖。高祖臨死時讓死后薄葬,但李世民要求厚葬,或許是彌補一點過失,也可能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孝道。
最后按照大臣商議的結果,不按照漢長陵九丈高的先例,而是仿效光武帝劉秀的原陵,造六丈高。這就是獻陵。
在636年(貞觀十年)的六月,李世民的文德皇后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層觀,用來了望昭陵。還常帶著魏征等人一起觀望。魏征不高興,便故意說看不見。李世民又指給他看,他卻說:“臣以為陛下讓我看獻陵呢,原來是昭陵,臣早就看見了?!蔽赫鞯脑捑d里藏針,實際是不滿意李世民只知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親。
唐太宗李世民對于父親的態度值得批評,他也害怕后人對他大加指責,所以后來才要看《起居注》,干涉修史工作,想盡量減輕后人對自己不利的評價。這是被后來人稱頌最多的唐太宗的最大的一個缺陷。
政權建設
在政權建設方面,唐高祖李淵也為唐太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和納諫方面李淵也給兒子作出了榜樣,不過,這方面歷史上講的最多的還是唐太宗。
在總結隋朝用人方面,唐高祖說:“隋末無道,上下互相蒙蔽,皇上驕橫,臣下諂媚奸佞之徒不斷,皇上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錯誤,臣子不為國盡忠,最終使國家危難,自己也死在佞臣之手。朕撥亂反正,志在安邦定國,平定亂世要用武將,守成治國要靠文臣,使他們各盡其才,國家才能安枕無憂?!?
唐高祖還有著名的《罷貢異物詔》,禁止進獻珍奇之物。他說這樣會玩物喪志,隋末因為奢侈浪費,喜好奇珍異寶,致使臣下紛紛進獻,結果鬧得民怨沸騰,國亡身死。
唐高祖在政治制度、賦役制度、軍事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文化方面都給唐太宗開創了新局面,貞觀之治的取得不應該忽視李淵的重要作用。
官僚體制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
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臺,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h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h以下是鄉、里?,F在的“鄰里”一詞便與此有關。
賦役制度
唐朝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傭調制。
均田制:丁男和十八歲以上中男(滿十六歲男子)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六十歲以上)、篤疾、廢疾的人授口分天四十畝,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畝。對于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降的五頃。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八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
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狹鄉(即人多地少)往寬鄉(人少地多)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實施均田制之后,又實行了租傭調制:
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布三尺七寸五),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十五天則免調,加三十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三十天。
唐朝的租傭調制比隋朝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選官制度
唐朝將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完善了很多。參加考試的一是國子監所屬學校的學生,叫“生徒”,一是各地的私學中通過州縣保舉的學生,叫“鄉貢”,就是地方向國家推薦、“進貢”人才。
科舉分為兩種,一是常舉,二是制舉。常舉每年定期舉行,制舉則由皇帝臨時進行,親自主持,考試科目也臨時確定,時間和錄取人數不定,沒有常舉那么受重視。
常舉的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進士和明經最受歡迎,因為這是做官的重要途徑。進士一科主要考詩詞和歌賦,還有時務策,這科很難考,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有的白了頭發還在考。到了宋朝,特設了“恩科”,專門錄取一些這種矢志不渝的老考生。
唐朝和宋朝不一樣,唐朝科舉錄取后不立即“釋褐”(即脫掉百姓的粗布衣服換絲質官服做官任職),所以,有“白衣卿士”之說,即前途無量的剛中舉的讀書人。
法律制度
在隋朝末年,隋煬帝隨意破壞法制,致使用法混亂。李淵占領長安之后,便和劉邦一樣,和百姓約法十二條,除了殺人、劫盜、叛逆處死之外,其余一切苛刻法律全部廢除。稱帝建立唐朝之后又廢除了隋煬帝徒有虛名的《大業律》,讓裴寂等人在隋文帝《開皇律》的基礎上修訂新律法,開始時制定的是《五十三條新格》(格是皇帝詔書敕令的篩選匯編,一種重要的法律形式),后來則是在《五十三條新格》的基礎上制定的較完備的《武德律》,這是流傳下來的《唐律》(唐高宗時制定)修訂所依賴的基礎。
軍事制度
即府兵制,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到唐朝沿用。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
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
府兵制建立在了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斗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
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御敵。在服役期間,可以免掉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
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斗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么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斗力卻很弱,敗仗經常出現。
軍事思想
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后圖天下
李淵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洞筇苿摌I起居注》說他“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李靖和劉文靜也早就察覺他有“四方之志”(《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卷五十七《劉文靜傳》),他自己也認為,他們家是“繼膺符命”者。當隋煬帝要將其執送江都時,他曾單獨對李世民說:“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末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律之師?!?《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他將自己比作周文王,要李世民等像周武王會盟諸侯伐殷一樣推翻隋朝,奪取全國政權。他認為,劉武周等稱帝是“陳涉狐嗚,為沛公驅除”(《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又將自己比作劉邦。為準備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潛結英俊”、“密招豪友”;以防御突服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價購買突膠的馬匹。為隱蔽企圖,他“縱酒納賂以自晦”(《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等。這些都說明,他早有起兵之意,并極富政治和軍事才能。晉陽起兵的決策也是他最后決定并付諸實施的。在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時機成熟之后,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將反對起兵的副留守虎貿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斬首,從而正式起兵反隋。從醞釀到起兵,體現了李淵周密計劃、積極準備、韜光養晦、乘機起事的思想。
李淵起兵的戰略是:因勢惜力,發展自己,先取關中,號令天下,進而統一全國。所謂“因勢”,就是因天下大亂之勢;“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勢力為己所用。當時突躍的力量相當強大,“中國人歸之者甚眾”;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起義軍。另外割據朔方(治今陜西靖邊白城子)的梁師都,馬邑(今山西朔州)的劉武周,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武威(今屬甘肅)的李軌等,均對李淵構成直接威脅,比較之下,李淵的勢力還比較孤弱,他要興兵起事,必須取得某些外部勢力的支援。為了將成為后顧之憂的突厥轉化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辭厚禮以結交之,甚至許諾:“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戰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給突厥可汗的信不署“書”,而署“啟”,大有“心大能作小”之意。使始畢可汗轉而積極主張李淵取隋而代之。他派劉文靜去突照時說:“胡騎入中國,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又胡馬行牧,不費當粟,聊欲借之以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資治通鑒》卷一八四《隋紀八》,恭帝義寧元年六月)可知派劉文靜去的任務名為借兵,實是聯絡突厥,防止其與劉武周聯合南侵。對李密,他則“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關,據蒲津而屯水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勢,吾然后為秦人之漁夫矣”(《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于是他寫信稱李密為“當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圖箓,以寧兆庶”,講到自己,則稱“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極盡謙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從而心甘情愿地為李淵充當“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李淵得以乘虛入關,奪取長安。入長安后,他推戴代王楊侑為帝,倡言“廢昏立明”,扛著擁隋的旗號,欲行挾天子令諸侯之故事,達代隋之目的,將“弒逆”的罪名留給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應天順人”的新主形象。這些,均體現他因勢借力、以屈求伸、發展壯大自己、成就大業的思想,較當時群雄過早地爭相稱帝高出一籌。
李淵在取得長安后,不但占據了地理上的優勢,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獨厚,他出身關隴集團貴族,在關中有很大影響,入長安后,可以取得當地人士的廣泛支持;同時,占據京城,挾持隋帝,號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勢,為統一天下建立了最為理想的根據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
奪取長安是李淵統一全國戰略的第一步;殲滅群雄、消除割據則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和好突厥,經略西北,鞏固根本;第二階段是消滅關東、江南等群雄,統一全國?;痉铰允歉鱾€擊滅,先北后南。
李淵入據長安后,曾“以書諭諸郡縣,于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氏、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資治通監》卷一八五《唐紀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撫手段達到了不戰而勝、拓土徠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舉父子之前,他用認親和封官的手段相撫了李軌,從而對薛舉形成戰略牽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軌內部,得以不戰而降其地。在平蕭銑后,他命李靖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招撫嶺南96州等,都體現了軍政并用以制勝的策略思想。
當時關東李密與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殺得難解難分。因此,李淵對他們仍采取坐觀虎斗、以敵制敵的策略,專力對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個殲滅、先急后緩的戰略,派李世民先消滅對長安威脅較大的薛仁杲;在劉武周南犯時,又“悉發關中兵”,派李世民擊滅之。在解除了這些后顧之憂后,才派李世民東出攻打王世充,奪占洛陽。為平定蕭銑,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做水戰準備,因準備充分,用人得當,指揮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劉黑闥和輔公祏,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很明顯,李淵在戰略上運籌周密,決策正確,用得其人,是取得這些作戰勝利、從而統一全國的首要條件。
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后戰
李淵在作戰指導上善于正確料敵,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如大業十二年(616年),李淵以不足5000人迎擊占優勢的突厥南侵之兵。他分析說:“突厥所長,惟侍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恒其陣,以矢為爪牙,以甲育為長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逐水草為居室,以羊馬為軍糧,勝止求財,敗無慚色,無苔夜巡晝之勞,無構壘饋糧之費……今若同其所為,習其所好,被知無利,自然不來……若不決戰,難以圖存?!笨梢娝麑ν回是闆r了解甚深。李淵采取這一對策后,突厥兵果然不敢來戰?!叭绱嗽偃?,眾心乃安,咸思奮擊”,李淵乘機“縱兵擊而大破之”(《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他用“空城計”敗突服兵,亦是建立在正確料敵基礎上作出的決策?;粢刂畱?,根據他對末老生的了解,采取了誘敵出城、斷其退路、前后夾擊的打法,取得了勝利。南下攻長安時,他派王長諧等從梁山渡河,營于河西以待大軍。他對王長諧說:“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來戰,足明其眾不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濟河擊卿等,則我進攻河東,必不能守;若全軍守城,則卿等絕其河梁,前扼其喉,后柑其背,彼不走必為擒矣?!?《資治通鑒》卷一八四《隋紀八》,恭帝義寧元年八月)他根據屈突通“野戰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御”(《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的特點,采取了避攻堅城、野戰殲敵的方略。這些都體現了他正確料敵、因勢定策的作戰指導思想。
另外,李淵善于聽取大家的意見,集眾人之智為智,合眾人之長為長,從而作出正確決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傳來突厥聯合劉武周進犯太原的消息,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然后擇善而從,決定繼續南下。大軍受阻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眾將或言先克河東,然后西進;或言避開河東,直取長安。李淵吸取了兩種意見的合理部分,留部分軍隊圍河東,自引軍西趨長安,亦是得策。汾陽人薛大鼎、河東縣戶曹任瑰提出早日渡河以取關中的建議,李淵都虛心聽取。傾聽各種意見并擇善而從,做到多謀善斷,先勝后戰,正是優秀的軍事統帥所必備的素質。
因勢定制、嚴明賞罰、用人所長
李淵重視軍隊制度建設,其基本做法是因勢定制,有沿有革。起事初期,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他建立大將軍府,下設左、中、右三軍,由三個兒子分別統領,形成了有力的統一指揮體制;為擴充兵源,實行募兵政策。武德二年(619年),他提出,為提高軍隊戰斗力,必須“各因部校,序其統屬”(《唐大詔令集》卷一○七《備御》),恢復府兵制,分關中為12道,置12軍。三年,12軍各立軍號,分道治軍,耕戰結合。建立12衛和東宮6率,完善了中央軍事體制和府兵的編制,沿用了隋朝的一些做法,又有所發展。在治軍上,為適應興兵起事的需要,他注重廣施恩惠,不惜重賞;同時又強調嚴肅軍紀,禁止侵暴百姓。積極爭取起義軍的支持,收編其隊伍,以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對歸順者封以高官,如對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對抗逆者,在將其打敗后,一般只誅敵首,對其余人采取赦“詿誤者”和善待俘虜的政策。強調賞罰公平,不分貴賤?;粢刂畱鸷笳摴π匈p,有人主張應募之奴不能與良人同,李淵堅持按功行賞,因而較大地調動了軍隊作戰的積極性。在用將上,注重用其所長,如對李世民、李靖、李建成、李世勣等人的使用,都體現了這一思想,使他們在唐初幾次重大作戰中都較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王夫之認為:“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志于未蘇,故能折箠以御裊尤,而系國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讀通鑒論》卷十一《唐高祖》)這一看法是比較中肯的。李淵作為開創唐朝大業的統帥,提出并實行了許多高明的戰略,其軍事思想理應受到重視。
家庭
- 后妃
- 皇后:
- 竇皇后
- 妃嬪:
- 萬貴妃
- 尹德妃
- 宇文昭儀
- 莫嬪
- 孫嬪
- 崔嬪
- 楊嬪
- 小楊嬪
- 張婕妤
- 薛婕妤 薛道衡女,后封河東郡夫人,出家為尼。
- 郭婕妤
- 劉婕妤
- 張美人
- 楊美人
- 王才人
- 魯才人
- 張寶林
- 柳寶林
- 張氏
- 皇后:
- 子女
- 子:(斜體字為死后封贈)
- 隴西郡公→唐王世子→皇太子→除籍→息隱王→隱太子李建成(母竇皇后)
- 敦煌郡公→秦國公→趙國公→秦王→皇太子→太宗李世民(母竇皇后)
- 衛懷王李玄霸(母竇皇后)
- 姑臧郡公→齊王→除籍→海陵郡王→巢刺王李元吉(母竇皇后)
- 楚哀王李智云(母萬貴妃)
- 趙王→荊王李元景(母莫嬪)
- 魯王→漢王李元昌(母孫嬪)
-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 周王李元方(母張氏)
- 鄭王→徐康王李元禮(母郭婕妤)
- 宋王→徐王→韓王李元嘉(母宇文昭儀)
- 荊王→彭思王李元則(母王才人)
- 藤王→鄭惠王李元懿(母張寶林)
- 蜀王→吳王→霍王李元軌(母張美人)
- 豳王→虢莊王李鳳(母楊美人)
- 漢王→陳王→道孝王李元慶(母劉婕妤)
- 鄶王→鄧康王李元裕(母崔嬪)
- 譙王→舒王李元名(母小楊嬪)
- 魏王→燕王→魯王李靈夔(母宇文昭儀)
- 許王→江安王李元祥(母楊嬪)
- 密貞王李元曉(母魯才人)
- 滕王李元嬰(母柳寶林)
- 女:李淵共有19位女兒
-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 襄陽公主(下嫁竇誕)
- 平陽公主(謚號“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竇皇后,下嫁柴紹)
- 高密公主(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
- 長廣公主(先封為桂陽公主,下嫁趙慈景,又嫁楊師道)
- 萬春公主|長沙公主(先封為萬春公主,下嫁豆盧懷讓)
- 房陵公主(先封為永嘉公主,下嫁竇奉節,又嫁賀蘭僧伽)
- 九江公主(下嫁執失思力)
- 廬陵公主(下嫁喬師望)
- 南昌公主(下嫁蘇勖)
- 安平公主(下嫁楊思敬)
- 淮南公主(李澄霞,下嫁封道言)
-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
-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爾)
-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
-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師)
-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
- 安定公主(先封為千金公主,下嫁溫挺,又嫁鄭敬玄)
- 常樂公主(下嫁趙瑰)
- 子:(斜體字為死后封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