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藥
李百藥(漢語拼音:Li Baiyao;565-648年),唐朝史學家,唐朝詩人。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父李德林,北齊時參預修國史,完成紀、傳27卷。隋開皇初,奉詔續撰,增為38卷。唐貞觀元年(627),李百藥拜中書舍人,又受詔撰《齊書》。根據其父的舊稿,雜采他書,擴充改寫為50卷,貞觀十年成書。
七歲能屬文。隋時,襲父德林爵,為太子通事舍人兼學士。煬帝銜之,奪爵還鄉里。唐太宗重其名,拜中書舍人,授太子右庶子。卒,謚曰康。百藥藻思沉郁,尤長五言。雖樵童牧子,亦皆吟諷。及懸車告老,穿池筑山,文酒譚詠,以盡平生之志。詩一卷?!?a href="/index.php?title=%E5%85%A8%E5%94%90%E8%AF%97" title="全唐詩">全唐詩》收錄其詩作29首。
生平
李百藥由于幼年時體弱多病,祖母趙氏就為他取名“百藥”,寓祛病防疾之意。父李德林,字公輔,學問淵博,名重于時,在北齊、北周、隋都做過高官,負責起草詔令和重要文件。
百藥幼時很聰慧好學,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他家作客,談詩論文??腿俗x陳時著名學者徐陵文章,對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百藥在旁應聲答道:“《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云‘鄅國在瑯邪開陽?!保ā杜f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客人聽后大為驚嘆。
百藥二十歲左右,正值隋朝初年,被授東宮通事舍人,步入仕途。不久,升遷為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陪伴太子的學者。年少有才的百藥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誹謗,為避禍,他隨即稱病辭官。開皇十九年(599),因父親去世,襲爵安平公。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很看重百藥,于是奏請授百藥為禮部員外郎,太子楊勇又將百藥召為東宮學士。從此,百藥發揮自己的才學,奉詔參與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作奏議文表。然而正當百藥積極施展才能抱負之時,卻突然被卷入最高統治層的爭斗中,成了受害者。原來,隋文帝第二子晉王楊廣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對其兄楊勇的太子之位早存覬覦之心,乘出鎮揚州(今屬江蘇)之機,四處招攬人才,培植個人勢力。他召百藥為幕僚,但百藥稱病推辭,楊廣由此對他懷恨在心。仁壽四年(604)隋文帝死,已謀得太子之位的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百藥被貶出京城,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后來罷州置郡,百藥的司馬一職也被免去,于是回歸鄉里。大業五年(609),百藥出任魯郡(治所在今山東曲阜)步兵校尉,大業九年(613),戍守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后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郡丞。這時,隋末農民大起義正如火如荼地興起,百藥去建安途經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時,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于江都,隋皇朝統治機構一片混亂。百藥沒有到建安就職,參加了反隋的農民起義,先后任職于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軍中。杜伏威占有江南一帶,北方李唐勢力浩大。李淵派使者招撫杜伏威,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遂前往京城,命部將輔公祏與百藥留守。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猶豫后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百藥,幸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極力保護,百藥得免于死。隨后輔公祏起兵反唐,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淵,百藥與輔公祏同反,李淵大怒。平定輔公祏后,李淵就要治百藥之罪,恰好這時發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百藥的密信,證明百藥與輔并非同黨。李淵這才怒氣稍平,但仍以反唐罪名將百藥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藥始終未獲唐高祖的任用。
唐太宗即位后,他很看重百藥的才名。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并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百藥又奉詔撰北齊史,貞觀十年(636)正月《北齊書》上進,得到嘉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舊唐書》卷七二《李百藥傳》)。
子,賜物四百段。第二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這個時期是百藥一生中最愜意時期,才能得到較充分發揮,官位顯赫,生活安定。他自然對唐太宗盡心竭力,以報知遇之恩。由于以往百藥經歷坎坷,幾經貶官,數次遭人譖害,甚至險些喪生,因而他生活閱歷豐富,積累了較多的政治經驗。從他撰《封建論》和《贊道賦》兩件事中可看出李百藥的政治眼光和對李唐皇朝的忠心耿耿。
《封建論》和《贊道賦》貞觀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辯論,即,是實行封建制還是實行郡縣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蕭瑀答道:“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笔挰r是守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后梁明帝蕭巋之子,年九歲就封新安郡王。因此他極力鼓吹分封制是不奇怪的。他的這一通似是而非的議論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始議封建”。諸大臣各抒己見,展開辯論。魏徵、長孫無忌、于志寧、馬周等都反對實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據、系統深刻闡述這一觀點的,當推李百藥所上長篇奏疏《封建論》。
百藥認為,時代變了,制度也須改變,實行郡縣制是必然趨勢。贊成分封者,是不通古今變化。當今若實行分封,就如同“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等于“鍥船求劍”。這是一種樸素的歷史發展觀點。
接著,百藥具體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封邦建國之后,使受封家族以高貴門第自傲,忘記先人創業的艱難,不愿靠個人才干而進取,莫不一代比一代驕奢殘暴。并且數代之后,王室一旦衰弱,所謂藩國屏障就會變成仇敵,封國各行其是,強國欺凌弱國,爭奪土地人口的戰事不斷。百藥以“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的史事來說明,分封制造成了連綿不斷的攻伐征戰。另一方面,百藥大力推崇郡縣制的優越性: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內外百官都由朝廷決定??梢詮氖咳耸裰刑岚稳瞬?,可以像水鏡那樣清晰地考察他們。以資格及辛勞程度確定其官職階品,以政績優劣確定廢黜或遷升??偠灾?,爵位不世傳,啟用賢人之路就廣;百姓無定主,與朝廷的離心力就不大?!斗饨ㄕ摗繁憩F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進步傾向,充分肯定了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是歷史的進步。百藥卓越的政治見解,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太宗竟從其議”。唐中葉,柳宗元有一篇著名的《封建論》,可以看作是百藥《封建論》的繼承和發展。
還有一件事反映出李百藥對唐皇朝的忠心耿耿。貞觀四年(630),唐太宗授百藥太子右庶子,令其輔教太子承乾。起初太子對學習經籍頗有興趣,但后來耽于享樂,嬉戲過度。于是百藥便作《贊道賦》一文以規勸太子。唐太宗見到此賦后非常贊賞,派使者對百藥說:我在太子處見到你所獻的賦,以歷來儲君成敗事告誡太子,很是精辟切實。我選你輔佐太子,非常稱職(《舊唐書》卷六三《蕭瑀傳》)。
李百藥以才學和操行聞名于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他為人沉靜寡言,樂于引進青年,提攜后進,又不喜聚斂財富,所得俸祿,多散分親友。百藥不但在史學上有突出成就,而且文學上也造詣頗深,尤其擅長五言詩,通俗易懂,“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可見影響之廣。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讓也進入晚年的百藥以此題另作一篇。文成,唐太宗極為贊嘆:“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貞觀末,百藥因年老執意辭官,回到故里。貞觀二十二年(648)去世,年八十四。有文集30卷。
李百藥撰成《北齊書》,這是他在史學上的重大貢獻?!侗饼R書》50卷,大致記載了東魏、北齊(534-577)的歷史。由于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因此從歷史敘述的系統完整性來看,《北齊書》記載由敘高歡事跡開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北齊書》保存了多方面珍貴史料:
一是有關農民起義。北魏末年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各族人民大起義,東魏、北齊時期,農民起義也接連不斷。李百藥盡管主觀上不能意識到農民起義的。
為了表現高氏統治集團鎮壓農民起義的發跡過程和社會激烈動蕩的現實,還是對農民起義作了一些記載,這在同時所修的幾部正史中是較突出的。李延壽《北史》中有關東魏、北齊內容,基本上取材于《北齊書》,但刪去了不少農民起義史料。在《尉長命附子興傳》、《任祥傳》、《斛律羌舉傳》、《叱列平傳》、《慕容紹宗傳》、《薛修義傳》、《封隆之傳》、《高季式傳》,共刪掉《北齊書》中同傳所載九次農民起義。另外,《北齊書》的《高市貴傳》、《李元忠附李愍傳》中所載五次農民起義,因《北史》未給高市貴和李愍立傳,因而也失載?!侗饼R書》記載的這些農民起義,有些規模是很大的,如《封隆之傳》載,天平初“陽平民路紹遵聚眾反,自號行臺,破定州博陵郡,虜太守高永樂,南侵冀州”。
二是有關生產科技。李百藥比一般封建文人及士大夫有見識之處,表現在他不輕視生產技術和發明創造。他在《北齊書》中立《方伎列傳》,記載了當時著名科技人物的事跡。
數學家信都芳,河間(今屬河北)人,少年時就擅長算術,在州里很有名聲。他專心致志研究問題時,往往廢寢忘食,走路時也看不見坑坎。撰《器準》一書,將歷來的渾天儀、地動儀、欹器、漏刻等科學儀器作了具體記述,并且附有圖。他還私撰歷書,名為《靈憲歷》,一年中分大月、小月,天象記載很符合實際。
《方伎列傳》還記載了醫學家馬嗣明的事跡。馬嗣明熟悉醫家經典,如《甲乙》、《素問》、《明堂》、《本草》,并且能融會貫通。他為人治病,能在一年前預知病人生死。他很擅長治癰腫,燒石取屑,然后加醋調勻,涂患處,“無不愈”。他針灸也敢于創新,取穴往往與《明堂》不同。
記述較詳的還有一位冶煉專家綦毋懷文。他善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百藥還指出其方法流傳后世,“今襄國冶家所鑄宿柔鋌,乃其遺法”。
三是有關哲學史、史學史、文學史。百藥較詳細記載了杜弼與邢劭“共論名理”的一場辯論。邢劭認為,人死之后,不會復生,也沒有靈魂存在,“神之在人,猶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杜弼則認為靈魂和人體可以分離,既不是一同產生的,也不能一同消滅,“神之于形,亦猶君之有國。國實君之所統,君非國之所生。不與同生,孰云俱滅?”此次辯論是兩人在扈從東山途中進行的,以后他們又以書信形式繼續辯論,“前后往復再三”①,可見思想斗爭之激烈。李百藥雖然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看待這場辯論,但畢竟記載保存了邢劭唯物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
《魏收傳》內容詳贍、文筆精采,是一篇很出色的人物傳。此傳簡述魏收袒籍、少時經歷、在魏時修史事跡及出使梁朝事,著重記述北齊建立后魏收如何撰魏史,并追述在魏收之前關于魏史的撰述情況,如著作名稱、卷數、撰人,加以簡要說明。對于魏收修史過程中用人多非史才、納賄受金及《魏書》成后“眾口喧然”的激烈反應,都記載生動具體。對于魏收的評價,既贊其“碩學大才”,又指出其“既緣史筆,多憾于人”。這些記載對于后人了解此期史學史是很有幫助的。
李百藥的歷史觀是較復雜的?!斗饨ㄕ摗芬晃闹兴从吵龅臍v史觀,有進步的一面,如認為歷史是發展運動的,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必然趨勢,統治政策應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但也有落后的一面,即較突出的天命論思想。如“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箓”,“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
綜觀《北齊書》全書中的敘事及論贊,百藥對史事得失成敗的看法是天命、人事并重。關于北齊亡國之原因,百藥指出,文宣帝高洋“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代未有,饗國不永,實由斯疾”(《北齊書》卷六史論)。武成帝高湛“愛狎庸豎,委以朝權,帷薄之間,淫侈過度,滅亡之兆,其在斯乎?”(《北齊書》卷八史論)后主高緯“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兇族”,“賣獄鬻官,溪壑難滿。重以名將貽禍,忠臣顯戮,始見浸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因機,遂混區夏,悲夫!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這些分析都切中要害。但百藥又認為天命也在起作用。卷八《幼主紀》之末,一連舉四個例子說明天意,一是“武成夢大蝟攻破鄴城”,“識者以后主(高緯)名聲與蝟相協,亡齊征也”。二是“婦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于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為之,被于四遠,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側當走西也”。三是“又為刀子者刃皆狹細,名曰盡勢”。四是“游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蓋高氏運祚之末也”。用這四個例子來說明齊亡征兆,顯然是極牽強荒唐的。但百藥卻由此得出結論,“然則亂亡之數蓋有兆云”。由于百藥把天命和人事混在一起,主次輕重不甚分明,因而監修魏徵在《北齊書》帝紀后又寫一總論,強調“天道深遠,或未易談,吉兇由人,抑可揚榷”?!耙钟致勚夯侍鞜o親,唯德是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薄褒R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應當看到,百藥較濃厚的天命論思想還受到其父李德林和王劭的影響。李德林仕隋時,曾為隋文帝勸降江南梁士彥及元諧,作《天命論》,宣揚“帝王神器,歷數有歸。生其德者天,應其時者命,確乎不變,非人力所能為也”(《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傳》)。王劭仕隋,屢屢上書言符命,取悅于隋文帝。甚至撰寫專門著作,“采民間歌謠,引圖書讖緯,依約符命,捃摭佛經,撰為《皇隋靈感志》,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隋書》卷六九《王劭傳》)。李百藥修史主要參據了李德林和王劭所著齊史,從《北齊書》來看,李、王的天命觀對他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