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杜甫(712~770年),唐朝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出生于河南鞏縣。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是西晉名臣杜預的后裔,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對后世影響深遠?!?a href="/index.php?title=%E5%85%A8%E5%94%90%E8%AF%97" title="全唐詩">全唐詩》編其詩十九卷。

  杜甫一生坎坷。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天寶十一年,杜甫向朝廷獻賦三篇,得到一個管理兵器的小官吏?!?a href="/index.php?title=%E5%AE%89%E5%8F%B2%E4%B9%8B%E4%B9%B1" title="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后,他被叛軍俘獲困居長安。肅宗移居鳳翔后,杜甫從長安偷越戰區奔赴鳳翔,謁見肅宗,被授左拾遺。后因朝廷大臣派系斗爭株連于杜甫,他被貶為華州(治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兩年間的生活經歷,使他寫出了《哀王孫》、《悲陳陶》、《春望》、《哀江頭》、《北征》等名篇。乾元二年(759),杜甫離華州往河南舊居探親,途中又寫出了《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六首千古名詩。乾元二年秋,杜甫棄官流亡,在成都居住四五年,又漂泊到夔州(在今奉節縣東白帝城)。大歷三年(768),杜甫出川到達湖北,后流亡于湖南長沙、岳陽、衡陽一帶。大歷五年(770)冬,貧病交加使這位偉大詩人逝世于湘江上的舟船中,年僅59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親眼看到了社會政治現實的腐敗,看到了遠征兵士和親人的眼淚,體會到了人民深受的疾苦,使他寫出了千古流傳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赴奉先詠懷》等,吶喊了人民的痛苦,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敗生活,反映了唐朝走向衰敗的社會現實。

《中華經典誦讀·學生必背與誦讀古詩詞》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出生于河南鞏縣。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審言之孫。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合稱“李杜”。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a href="/index.php?title=%E5%85%A8%E5%94%90%E8%AF%97" title="全唐詩">全唐詩》編其詩十九卷。(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二)

生平簡介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對他日后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開元十九年(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臨猗)。二十歲時,杜甫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游。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于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會見了詩人高適,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

  天寶四載(745年),他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范野人。兩人還互贈了詩篇。杜贈李的詩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崩钯浂诺脑娬f:“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面。

  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婆e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陜西省蒲城縣)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接H。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皾M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

  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彼靡恍┥罴毠潄肀憩F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岳陽,泊舟岳陽樓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登岳陽樓》。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杜工部詩話選》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閑肆,出于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贝耸执鶡o一字虛設,雨細著水面為漚,魚常上浮而氵念,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唯微風乃受以為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至“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則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細柳織金梭”體矣。七言難于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后,嘗恨無復繼者。 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 〔摘自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鄙胶釉?,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舱运嗡抉R溫公《續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 摘自宋陳師道《后山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瑯鐺?!被腥蝗缂赫Z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注: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鄙w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于此,可以為工也。 〔以上摘自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古之作者,初無意于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贝祟愂且?。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 〔以上摘自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贊,茍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倍隙旁娫疲骸罢鏆怏@戶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碧谥怯掠⑻?,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剛腸?!贝苏Z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后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 齊梁間樂府詞云:“護昔加窮褲,防閑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崩隙抛鼷惾诵性疲骸百n名大國虢與秦?!逼渥湓唬骸吧魑鸾柏┫噜??!彪絿貒晤A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 摘自宋許□(“凱”右邊換“頁”)《彥周詩話》〕 予讀杜詩云:“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功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嘆其含蓄如此;及云:“虎氣必騰上,龍身寧久藏”“蛟龍得云雨,雕鶚在秋天”,則又駭其奮迅也?!安萆蠲允芯?,地僻〖女賴〗衣裳”“經心石鏡月,到面雪山風”,愛其清曠如此;及云:“退朝花底散,規院都邊迷”“君隨丞相后,我住日華東”,則又怪其華艷也?!熬每偷脽o淚,故妻難及晨”“曩空苦羞澀,留得一錢看”,嗟其窮愁如此;及云:“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笑時花近靨,舞罷錦纏頭”,則又疑其侈麗也。至讀“識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則又見其發揚而蹈厲矣?!拔迨ヂ擙埿?,千官列雁行”“圣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則又得其雄深而雅健矣?!霸S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雖乏諫爭姿,恐君有遺失”,則又知其許國而愛君也?!皩κ巢荒懿?,我心殊未諧”“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則知其傷時而憂民也?!拔绰勏闹芩?,中自誅褒妲”“堂堂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斯則隱惡揚善而春秋之義耳?!把卜乾幩h,跡是雕墻后”“天下守太白,佇立更搔首”,斯則憂深思遠而詩人之旨耳。至于“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臺”“風帆倚翠蓋,暮把東皇衣”,乃神仙之致耶!“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欲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乃佛乘之義耶!嗚呼!有能窺其一二,便可名家,況深造而具體者乎!此予所以稚齒服膺,華頂未至也。 陳無已先生語余曰:“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象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庇嘣唬骸叭绾蔚仁??”曰:“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敘述功德,反復外意,事核而理長;閬中歌,辭致峭麗,語脈新奇,句清而體好,茲非立格之妙乎?江漢詩,言乾坤之大,腐儒無所寄其聲;縛雞行,言雞蟲得失,不如兩忘而寓于道,茲非命意之深乎?贈蔡希魯詩云:“身輕一鳥過”,力在一“過”字;徐步詩云:“蕊粉上蜂須”,功在一“上”字,茲非用之精乎?學者,體其格,高其意,煉其字,則自然有合矣,何必規規然仿象之乎?” 〔以上摘自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 老杜寄身于兵戈騷屑之中,感時對物,則悲傷系之,如“感時花濺淚”是也,故作詩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飲詩云:“步屣隨春風,村村自花柳”,遣懷詩云:“愁云看霜露,寒城菊自花”,憶弟詩云:“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日暮詩云:“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國”,騰王亭子詩云:“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言人情對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無情之物也。 近時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上分下鹿〗,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社所作,慮失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是亦一偏之見爾。老杜江陵詩云:“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詩云:“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豎子至云:“〖木且〗梨且綴碧,梅杏半傳黃”,如此之類,可謂對偶太切矣,又何俗乎?如“雞蕊紅相對,他時錦不如。磨滅余篇翰,平生一釣舟”之類,雖對不求太切,而未嘗失格律也。學詩者當審此。 陳去非嘗為余言:唐人皆苦思作詩,所謂“吟安一個字,扌然斷數莖須”“句句夜深得,心從天外歸”“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發生”之類是也,故造語皆工,得句皆奇。但韻格不,故不能參少陵逸步。后之學詩者,倘或能取唐人語,而掇入少陵繩墨步驟中,此連胸之術也。 詩人贊美同志詩篇之善,多比珠璣碧玉錦繡花草之類。至杜子美則肯作此陳腐語邪?寄岑參詩云:“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夜聽許十一誦詩云:“精微穿溟氵幸,飛動摧霹靂”,贈廬琚詩曰:“藻翰惟牽率,湖山合動搖”,贈鄭諫議詩云:“豪毛無遺憾,波瀾獨老成”,贈高適詩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李白詩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皆驚人語也。視余子,其神芝之與腐菌哉? 杜子美云:“為人性僻求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無非驚人之語矣。讀其集者,當知此言不妄。 〔以上摘自宋葛立力《韻語陽秋》〕

【《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注: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注: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注: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于彭原(注:應為鳳翔),拜右拾遺(注: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注: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注: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注: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注:此在嚴再鎮后,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注: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注:去蜀后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注: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注: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注: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注: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注:此說出于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注: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于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注: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鄙w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后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注:公獻賦在天寶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至沉郁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注:三川縣屬[鹿阝]州)。肅宗立,自[鹿阝]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钡勰私?。甫謝,且稱:“[王官]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比坏圩允遣簧跏′?。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阝],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注: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阝]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注: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棄官去??颓刂?,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注:此二句當在“往依焉”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注:此說出《云溪友義》,不可信。以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間(注:游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歷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注: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澆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亻全]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馀。殘膏勝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于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闭\可信云。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士曹時作)】

  敘曰: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后詩人繼作,歷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無聞焉。騷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興。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本,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固無取焉。陵遲至于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唐興,官舉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濃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之柩,襄[礻付]事于偃師。途次于荊,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余為志。辭不能絕,余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云。 系曰:昔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于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部員外郎。審言生閑,閑生甫;閑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屬。京師亂,步謁行在,拜左拾遺。歲馀,以直言失官,出為華州司功,尋遷京兆功曹。劍南節度嚴武狀為工部員外郎,參謀軍事。旋又棄去,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楊氏女,父曰司農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嗣業貧無以給喪,收拾乞丐,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 銘曰:維元和之癸巳粵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陽之山前。嗚呼!千載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墳。

【浦起龍撰讀杜提綱】

  杜集不應稱草堂。草堂特流寓之一,該不得此老一生。 讀杜逐字句尋思了,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 讀杜須耐拙句、率句、狠句、質實句、生硬句、粗糙句。 天寶間詩,大抵喜功名、憤遇蹇、憂亂萌三項居多。 玄、肅之際多微辭。讀者要屏去逆料意見、腹誹意見、追咎意見。老杜愛君,事前則出以憂危,遇事則出以規諷,事后則出以哀傷。這里磋一針,厚薄天淵。 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蕩,東都一日不寧。曉此,后半部詩了了。本傳舊譜并說是關輔饑,沒交涉。 蜀中詩只“劍外官人冷”一句蓋卻。設不遇嚴武,蚤已東下。夔州詩口口只想出峽,荊州、湖南詩口口只想北還。 說杜者云每飯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說,篇法都壞。試思一首詩本是貼身話,無端在中腰夾插國事,或結尾拖帶朝局,沒頭沒腦,成甚結構?杜老即不然。譬如《恨別》詩,“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是望其掃除禍本,為還鄉作計?!冻鰨{》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五云高太甲,六月曠摶扶”,是言國亂尚武,恥與甲卒同列,因而且向東南。以此推之,慨世還是慨身。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系心君國,不忘欲反,冀君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數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秦州之始為寇亂,不為關輔饑,原委為然。 代宗朝詩,有與國史不似者。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憂之;史不言朝廷輕儒,詩中每每見之??梢娛芳抑惠d得一時事跡,詩家直顯出一時氣運。詩之妙,正在史筆不到處。若拈了死句,苦求證佐,再無不錯。 杜詩合把做古書讀。小年子弟揀取百篇,令熟復,性情自然誠愨,氣志自然敦厚,胸襟自然闊綽,精神自然鼓舞。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

文學成就

詩歌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他以“沉郁頓挫”四字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其中“三吏”為,“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比娫诼暵删涫缴?,又極精密、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可以說就是在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為律詩。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鄙纤木溆昧魉畬?,把春雨神韻一氣寫下,無聲無息不期然而來,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社會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學習杜甫最興盛的時代,出現了以杜甫為宗的江西詩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等人也有明顯的學杜傾向,也像杜甫一樣用律詩反映當時的抗清斗爭,慷慨激昂。

  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朝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文學特點

語言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俺劣簟币辉~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后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意象

  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于“沉郁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崩缍鸥σ灿锌穹挪涣b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盀槿诵云У⒓丫?,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書法

  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后世紀念

杜甫墓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全家經今湖北入湖南,溯湘江而上,經沅湘以登衡山。大歷五年去郴州探親,因耒水暴漲遇阻,寓居耒邑,耒陽聶令禮為上賓。是年,杜甫因貧病交加,死于耒陽至衡陽湘江舟中。聶令治葬筑墓,背北向南,墓周砌石欄,正面有南宋石刻“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年)環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檀香木雕像,東、西廊房十數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

  杜甫遺愿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在詩人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F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

杜公祠

  堂凡有數處,自成都﹑耒陽、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今陜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為“杜甫紀念館”。

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鄭州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圣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種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筑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紀念館,陳列歷代杜詩版本和研究杜詩的論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別”詩意畫等。

杜甫江閣

  杜甫江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湘江中路二段,屬于園林仿古建筑,為紀念唐朝詩人杜甫所建。與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閣不足一千米。江閣園林區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主閣共分四層,高18米。2002年長沙市政府決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個建筑全面建成并通過專家驗收,隨后向市民進行試開放。

杜甫草堂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為杜甫所建草堂,后經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余首。

參見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