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
《梁書》(漢語拼音:Liang Shu;英語:Liang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記述南朝蕭梁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朝姚思廉著。含本紀6卷,列傳50卷,共56卷。書成于貞觀十年(636年)。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時有舊稿,大業二年(606年)姚察死,囑其子思廉續書,貞觀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并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貞觀十年(636年)書成?!读簳酚卸砭砟┱撡澐Q“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另在列傳中新創《止足列傳》,記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跡。
最早蕭子顯寫有《普通北伐記》五卷,蕭韶寫有《梁太清記》十卷,沈約寫有《武帝本紀》十四卷,周興嗣寫有《梁皇帝實錄》五卷。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昊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
《梁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后人據相關史料補作《梁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梁諸王世表》、《梁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洪齮孫《補梁疆域志》4卷。
《梁書》閱讀:>>> 梁書·目錄
簡介
《梁書》包含帝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主要記述了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成書過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淵根據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議,詔群臣撰寫北魏、北齊、北周、隋、梁、陳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參與撰寫陳史。但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變動和組織工作方面的經驗不足,沒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達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的任務,姚思廉一人獨力承擔梁、陳二史的編撰工作。為什么唐高祖時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時只命修五代史呢?因為唐太宗時史臣們經過認真討論,認為北魏的歷史已經有北齊魏收所撰《魏書》和隋代魏澹所撰《魏書》,它們都很詳備,沒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納了史臣們的意見,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時撰成。姚思廉撰《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六卷,終于實現了他父親的遺志。這一年,他八十歲。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學事業,除了撰成《梁書》和《陳書》而外,他還是唐初第一個撰述本朝國史的人。劉知幾說他在貞觀初年撰紀傳體國史,“粗成三十卷”。成為唐代撰述國史的先聲。當代人稱贊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學是:“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
特點
第一點,是它敘梁朝史事在內容上比較全面。如梁朝五十多年歷史,梁武帝統治了四十多年,《梁書》六卷帝紀中以三卷紀梁武帝,這對全面記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亂是梁朝歷史上一件大事,《梁書·侯景傳》長達一萬八千字,詳細記載了事件的經過?!斗犊b傳》則收入了這位無神論思想家的杰作《神滅論》,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識見?!读簳愤€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海南諸國”的情況,這是它超出以前史書的地方?!读簳奉悅髦羞€新增《止足傳》,有人說這是首創,我以為這可能是受到許亨、許善心父子所撰《梁書·止足傳》的啟發而設立的?!读簳穼Ξ敃r的門閥制度、崇尚佛教等社會特點,也有突出的記載。它的不少傳記里還反映了當時階級斗爭的情況。
第二點,是文字簡練。清代史學家趙翼稱贊《梁書》對歷史的表述“行墨最簡”,文字“爽勁”?!吧泻啞?,是中國史學在文字表述上的優良傳統,劉知幾的《史通》特別強調了這方面的經驗。而姚察文章“精采流贍”,時人稱為“宗匠”;姚思廉則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學士”,這同他們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沒有關系的。
第三點,是它的史論除一般評論人物的功過、長短之外,往往還顧及到對于社會風氣和時代特點的概括。在這方面,姚察的見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歷史的縱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論,是通過齊、梁二朝在對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態度的比較,說明這是一個關系到全局的問題。卷三十七后論指出:魏、晉時,“時俗尚于玄虛,貴為放誕”;降至東晉、南朝,這種不良風氣更加嚴重,甚至有人身為宰臣,“未嘗省牒,風流相尚,其流遂遠”,結果是“望白署空,是稱清貴;格勤匪懈,終滯鄙俗”,“朝徑廢于上,職事隳于下”。像這樣的史論,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影響
《梁書》在思想上值得稱道之處不多。但它在對歷史變化的看法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姚氏父子都是歷經數朝的史學家,梁、陳以至隋、唐之際歷史的盛衰興替、風云變化,促使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書中闡述出的人事對于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當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書中對于政權興起的解釋,雖然使用了一些天意、歷數等。陳腐的詞匯,但把落腳點還是放在了人事與人謀上。對蕭衍建立梁政權和梁朝早期的治績,書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d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保ā读簳肪?《武帝紀》)在此,人們看到的是杰出人物的歷史活動,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間治亂。
對于輔佐新朝的文臣武將,書中也注重稱道他們個人的才華謀略?!读簳窂娬{英雄創造歷史,同科學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書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宣傳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書中存在的問題?!读簳分械摹短幨總鳌?,全不同于《后漢書》的《逸民傳》,傳中所記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學的時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
作者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后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大業二年(606)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
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年),奉詔撰梁、陳二史。他參考諸家著述,貞觀十年撰成《梁書》。書中有26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的卷末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這一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齊、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參預撰寫論贊,所以卷六敬帝紀后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贊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端螘肺戳⑽膶W傳 ?!赌淆R書》和《陳書》各有文學傳1卷 ,而《梁書》文學傳2卷,共收25人,反映梁代文學的興盛。
目錄
本紀
本紀第一 - 武帝上
本紀第二 - 武帝中
本紀第三 - 武帝下
本紀第四 - 簡文帝
本紀第五 - 元帝
本紀第六 - 敬帝
列傳
列傳第一 - 皇后 - 太祖張皇后?高祖郗皇后?太宗王皇后?高祖丁貴嬪?高祖阮修容?世祖徐妃
列傳第二 -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懷太子
列傳第三 - 王茂?曹景宗?柳慶遠
列傳第四 - 蕭穎達?夏侯詳?蔡道恭?楊公則?鄧元起
列傳第五 - 張弘策?鄭紹叔?呂僧珍
列傳第六 - 柳惔?席闡文?韋睿
列傳第七 - 范云?沈約?沈旋
列傳第八 - 江淹?任昉
列傳第九 - 謝朏
列傳第十 - 王亮?張稷?王瑩
列傳第十一 - 王珍國?馬仙琕?張齊
列傳第十二 - 張惠紹?馮道根?康絢?昌義之
列傳第十三 - 宗夬?劉坦?樂藹
列傳第十四 - 劉季連?陳伯之
列傳第十五 - 王瞻?王志?王峻?王暕?王泰?王份?張充?柳惲?蔡撙?江蒨
列傳第十六 - 太祖五王 - 臨川王宏?安成王秀?南平王偉?鄱陽王恢?始興王憺
列傳第十七 - 長沙嗣王業?永陽嗣王伯游?衡陽嗣王元簡?桂陽嗣王象
列傳第十八 - 蕭景
列傳第十九 - 周舍?徐勉
列傳第二十 - 范岫?傅昭?蕭琛?陸杲
列傳第二十一 - 陸倕?到洽?明山賓?殷鈞?陸襄
列傳第二十二 - 斐邃?夏侯亶?韋放
列傳第二十三 - 高祖三王 - 南康王績?廬陵威王續?邵陵攜王綸
列傳第二十四 - 裴子野?顧協?徐摛?鮑泉
列傳第二十五 - 袁昂
列傳第二十六 - 陳慶之?蘭欽
列傳第二十七 - 王僧孺?張率?劉孝綽?王筠
列傳第二十八 - 張緬
列傳第二十九 - 蕭子恪
列傳第三十 - 孔休源?江革
列傳第三十一 - 謝舉?何敬容
列傳第三十二 - 朱異?賀琛
列傳第三十三 - 元法僧?元樹?元愿達?王神念?羊侃?羊鴉仁
列傳第三十四 - 司馬褧?到溉?劉顯?劉之遴?許懋
列傳第三十五 - 王規?王承?褚翔?蕭介?褚球?劉孺?劉潛?殷蕓?蕭幾
列傳第三十六 - 臧盾?傅岐
列傳第三十七 - 韋粲?江子一?張嵊?沈浚?柳敬禮
列傳第三十八 - 太宗十一王?世祖二子 -
列傳第三十九 - 王僧弁
列傳第四十 - 胡僧祐?徐文盛?杜崱?陰子春
列傳第四十一 - 孝行 -
列傳第四十二 - 儒林 -
列傳第四十三 - 文學上 - 到沆?丘遲?劉苞?袁峻?庾于陵?劉昭?何遜?鐘嶸?周興嗣
列傳第四十四 - 文學下 -
列傳第四十五 - 處士 - 何點?阮孝緒?陶弘景?諸葛璩?沈顗?劉慧斐?范元琰?劉訏?劉歊?庾詵?張孝秀?庾承先
列傳第四十六 - 止足 - 顧憲之?陶季直?蕭視素
列傳第四十七 - 良吏 -
列傳第四十八 - 諸夷 - 林邑國?扶南國?盤盤國?丹丹國?干陁利國?狼牙修國?婆利國?中天竺國?師子國?高句驪?百濟?新羅?倭?文身國?大漢國?扶桑國?河南王國?高昌國?滑國?周古柯國?呵跋檀國?胡蜜丹國?白題國?龜茲?于闐?渴盤陀國?末國?波斯國?宕昌國?鄧至國?武興國?芮芮國
列傳第四十九 - 豫章王綜?武陵王紀?臨賀王正德?河東王譽
列傳第五十 - 侯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