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識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民族意識( ethnic consciousness; national consciousness),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和民族利益的自覺感知。是民族存在的自我反映。
包括兩方面要素:
①社會成員對本民族歸屬的自覺,即民族認同。
②在認同的基礎上對本民族整體利益的感知。
民族認同是民族意識的第一要素,但僅有民族認同,沒有涉及本民族生存、發展、聲譽、安危、榮辱等整體利益的感知,是不完全的民族意識。民族意識是民族認同和民族整體利益自我感知的統一。
民族意識產生于民族之間的交往,各民族只有在交往過程中才能產生我族與他族的意識,確立自身的民族認同;有交往才能感知我族與他族利益上的區別,進而產生維護和爭取本民族利益的觀念和行動。民族認同可以是自發的感知過程,但民族利益的感悟則需要啟發和灌輸。因此,民族意識總是首先產生于各民族的知識分子和上層等最有覺悟的階層,然后由這些階層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將其擴散到民族的一般民眾之中。
民族意識是一種具有強大內聚力和感召力的群體意識,在世界近代歷史上常常與各種社會運動結合在一起。如民主主義革命與民族主義運動的聯系,其中民族意識的動員就成為發動民眾驅除外敵,爭取人民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最常見的手段;而各國在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實現自身政治獨立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總是利用民族意識來促進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繁榮。
民族意識不論對民族自身的進步還是對社會發展都會產生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它能夠極大地激發社會成員的自覺精神和參與意識,把對民族的忠誠轉化為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它會因維護民族自我利益而在民族觀上表現出褊狹和排他的特點,甚至演化為極端民族主義或為極端民族主義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