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江蘇省 |
江蘇省(漢語拼音:jiāng sū shěng;英語:Jiangsu Province),簡稱“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省會南京。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東臨黃海,與上海、浙江、安徽、山東接壤。地跨長江、淮河南北。 總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 全省轄13個地級市。 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8505.4萬人。
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省分為江蘇和安徽,江蘇始建省,省名取江寧府與蘇州府名第一字為“江蘇”。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吳文化。東吳以來,歷東晉、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蘇地區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繁榮,明中后期、清中期,分別達到巔峰。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與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構成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江蘇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特產眾多,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皳P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背V菔狍饕蚱錃v史悠久,做工精細,用料講究,古時作為入宮貢品。宿遷“黃狗豬頭肉”,相傳是乾隆皇帝所賜的名字。還有泰州“三麻”、南京板鴨、連云港的玻璃工藝制品、蘇州的碧螺春茶等地方特產。
江蘇是山水園林、名勝古跡和旅游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區,旅游資源極為豐富,龍盤虎踞的南京,有“天堂”之稱的蘇州,“淮左名都”的揚州及鎮江、淮安、徐州、常熟分別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使江蘇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文化古跡有南京的“石頭城”,明孝陵、中山陵,徐州的漢代兵馬俑、劉邦“大風歌碑”,常州的“東南第一叢林”天寧禪寺,蘇州的虎丘塔、寒山寺等堪稱代表,更有與長城齊名的古運河。江蘇丘阜散布,水網密布,素稱“水鄉澤國”,多有名山秀水,如鐘山、云臺山、惠山、金山、太湖、玄武湖等,為構筑園林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故名園薈萃,形成諸多風景園林名城,蘇州、揚州、鎮江等皆以此名聞世界。
江蘇歷史上名人輩出。政治家、軍事家有孫武、伍子胥、劉邦、項羽、韓信等,科學家有祖沖之、沈括、徐光啟、徐霞客等,文學家有劉勰、李煜(南唐后主)、范仲淹、秦觀、范成大、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吳敬梓、馮夢龍、劉鶚等,藝術家、書畫家有顧愷之、張旭、米芾、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和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還有思想家顧炎武等?!?a href="/index.php?title=%E6%B0%B4%E6%B5%92%E4%BC%A0" title="水滸傳">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均出自江蘇籍作者之手或與江蘇有關。張謇、榮宗敬、榮德生、劉國鈞等著名實業家,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重要創始人。近代和當代著名的科學家有華羅庚、周培源、茅以升、錢偉長等,文化名人有柳亞子、朱自清、葉圣陶等,著名書畫家有徐悲鴻、劉海粟、傅抱石、錢松嵒、林散之等,著名表演藝術家有梅蘭芳、周信芳、趙丹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張太雷、惲代英、瞿秋白等都是江蘇籍人。
行政區劃、人口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2月,江蘇省共轄13個地級市,95個縣(市、區),其中19個縣、21個縣級市、55個市轄區,718個鄉鎮(其中鄉19個、鎮699個),519個街道。昆山市、泰興市、沭陽縣為省直管試點市(縣)。
人口
截至2021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8505.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8.1萬人,增長0.3%。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316.2萬人,女性人口4189.2萬人;0-14歲人口1249.4萬人,15-64歲人口5806.4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1449.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3.9%,比上年末提高0.5個百分點。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11月1日零時,江蘇全省常住人口為78659903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43828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77094人,增長5.75%,年平均增長率為0.56%。
江蘇省主體民族為漢族,占比99.5%。有少數民族人口70多萬,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其中常住人口384926人,占江蘇省總人口的0.5%。其中超過萬人的有10個(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水族);100人以下的有15個少數民族。三是回民占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較大,占34%。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37%。
歷史
江蘇正式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西周時分屬魯、宋、楚、吳等國。春秋戰國時分屬吳、宋、楚、越、齊等國。秦代屬九江、會稽、彰、泗水及東海等郡的一部分。漢代分屬揚州、徐州刺史部。隋開皇年間設蘇州、揚州、徐州。大業年間改為吳、毗陵、丹陽、江都、下邱、彭城、東海諸郡。唐初分屬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時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和京東西路。南宋時,淮北屬金。元代分屬江浙、河南二行中書省。明代江蘇與安徽同屬應天府,直隸南京。清初屬于江南省??滴趿辏?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太平天國先后設江南省、天浦省、蘇福省。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為特別市。解放后,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區,南京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蘇省,省會南京。
上古時期
在上古時代,江蘇南部遠離華夏古文明的中心陜西、河南,山西等,有著異于華夏古文明的文化。黃淮、江淮一帶地區是古代民族淮夷的家鄉。蘇錫常地區屬跨湖橋-馬家浜-松澤-良渚-馬橋文化。(參見:跨湖橋文化、馬家浜文化、松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寧鎮地區屬湖熟文化。
中國傳說歷史中的華夏始祖,五帝之一帝堯。傳說出生于三阿之南(今江蘇高郵縣西北或天長市高郵湖區附近)。
周朝時,江蘇與中原地區的接觸增多,在江蘇南部興起了吳國 (定都姑蘇,今蘇州),是春秋五霸之一。后吳國為越國所滅。越滅吳后一度遷都瑯玡,后因瑯玡被齊國攻破,遷都姑蘇(今蘇州市)。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末期,吳國在國王壽夢時成為強國,在前484年擊敗位于今天山東的北方強國齊國,稱霸中原。前473年,吳國被位于今天浙江北部的越國所滅,前333年,越國又被西面的強國楚國所滅,最終秦國在前221年消滅所有對手,形成統一的中國。
秦朝,西楚與漢朝時期
秦漢之際,項羽曾以此西楚為國號,號稱西楚霸王為當時中國國家元首但未正式稱帝。 西楚以今天江蘇淮安楚州為中心,范圍大概是今蘇北與皖北;而最大城市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以東到海被稱為東楚;楚國歷史上的中心,江陵到壽春被稱為南楚。楚漢之爭后項羽失敗自刎,漢朝建立。
漢初在江浙一帶設立同姓諸侯國荊國,后“上患吳會稽之輕憚”(漢高祖劉邦害怕吳地、會稽的人不服從他的皇權),于是派遣劉濞為吳王,統治(或者說鎮壓)今江蘇淮河以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區。(實際上劉濞統治會稽郡、丹陽郡、廣陵郡的大部分地區)然而劉濞狼子野心,后來他發動七國之亂,其叛亂失敗后逃往位于今浙江省溫臺地區的東甌國,然而東甌懼于漢朝壓力殺了劉濞,劉濞的兒子又逃往位于今福建省的閩越國(東越國),并且鼓動閩越王進攻曾殺害他父親的東甌。后東甌為閩越所滅,漢朝幫助東甌移民遷于江淮之間的廬江郡(今屬安徽)。
漢朝的江蘇絕大部分屬于2個州: 長江以北屬徐州刺史部,長江以南屬揚州刺史部。今江蘇北部設有楚國4縣(都城在今徐州)、泗水國2縣(都城在今泗陽附近)、廣陵國4縣(治所在今揚州附近)、臨淮郡18縣(治所在今泗洪附近)、東???3縣(治所在今山東郯城)、瑯邪郡(治所在今山東諸城)贛榆縣。揚州(非今日之揚州市)包括江蘇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和福建,在今江蘇南部設有會稽郡7縣(治所在今蘇州)和丹陽郡5縣(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六朝時期
三國時期,江蘇南部屬吳國 (222年-280年)。中部及北部屬曹魏。317年,西晉遭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漢族 貴族逃亡到江南,在建康(今南京)先后建立起東晉和隨后的4個朝代 (南朝,420年-589年)。江北地區則成為南北進行拉鋸戰的場所,時而屬于南方,時而又屬于北方。
隋唐時期
589年隋朝滅陳,重新統一南北,并完成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隋代起初對南朝遺民采取高壓政策,包括蘇南地區在內的南方許多地區出現了蕭條景象,后來經過南方地主的斗爭,隋朝終于采取了比較溫和的南方政策,使得蘇南及其他原陳朝統治的長江以南地區出現了復蘇的景象。但六朝舊都建康在戰爭中受破壞過于嚴重,整個唐代不見起色,加上晚唐建康處于淮南、浙西、宣歙三大藩鎮交界之處,很容易受到戰爭的破壞,直到南唐立國江寧,南京城才開始恢復六朝盛事。
在隋末大亂中,軍閥沈法興先破壞了揚州城,然后攻入江南,對江南經濟造成不小的破壞。其勢力最遠曾到達杭州。
唐朝(618-907年) 是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唐代皇室糧食供應需要依靠江南,唐王朝規定每年二月江南運糧船集中于揚州,于是揚州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商業城市。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屬江南東道,長江以北、淮河以南部分屬淮南道,淮河以北屬河南道。 晚唐中國出現嚴重的藩鎮割據問題,江蘇也長期出現了淮南節度使(駐地揚州)和浙西觀察使(駐地鎮江)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五代、楊吳、南唐和吳越
五代、楊吳、南唐和吳越都是晚唐藩鎮割據的產物。其時今江蘇省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屬五代,今蘇州地區屬吳越,其余地區屬楊吳和南唐。892年,淮西(今屬安徽)人楊行密在揚州建立吳國,937年徐州人李昪代楊吳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寧。吳越的建立者錢镠因鎮壓黃巢流寇有功,受到唐朝統治者的嘉獎,因而成為浙東軍閥。976年,宋朝大軍攻入江寧,同時吳越軍隊攻入常州,淮河以南最后一個阻礙宋朝統一的政權——南唐滅亡。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 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市場經濟得到發展,蘇州和江寧等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成為富裕的代名詞。
北宋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置兩浙路(上海和浙江省杭嘉湖地區同屬這一路),今南京地區屬江南東路,長江以北大部分屬淮南東路。 今天徐州地區屬于南京應天府所在的京東西路。
1127年,女真人的金征服了華北,流經江蘇北部的淮河,成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邊界線。京東西路被撤銷,淮南東路,江南東路,兩浙西路仍然存在,在邊界有了微調。
元朝
13世紀,蒙古人控制了中國。元朝初期,江蘇屬江淮行??;后化江而治理,長江以南與浙江,福建,皖南同屬江浙行省,長江以北與皖北,湖北,河南同屬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趕走了占據中原的蒙古人,起初定都南京。今天整個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在后來的江蘇省境內共設有7個府,其中位于江南的有5個:應天府(南京)、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和鎮江府;位于江北的只有2個:揚州府和淮安府。
1421年,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此后南北兩京和兩直隸并立200多年,江蘇南部蘇州等地,由于繁榮的紡織工業繼續成為全中國的經濟中心,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小市鎮星羅棋布,地價之高、賦稅之重名列全國之首。同時這一帶的文化水準也是全國最高的,產生的狀元人數在全國科舉考試中長期穩占一個很大的比重(清代的數字是全省占40%,蘇州府占20% ),對全國的文化性格和審美趣味帶來深遠的影響。揚州和淮安2座府城因為是京杭大運河上漕運(南方糧食運往京城)和食鹽貿易的控制點,因而名列中國長江以北少數幾個最繁榮的城市之中。
清朝
1645年,清朝軍隊攻占揚州和南京,俘虜南明弘光皇帝,隨即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1666年,由于江南省規模過大,分設江蘇省和安徽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清軍在揚州、江陰和嘉定等地遭到激烈的抵抗,發生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劇。
在清代,江蘇巡撫駐扎在蘇州,安徽巡撫駐扎在安慶,在南京則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兩省的鄉試,則始終共用同一個江南貢院(在南京)。1780年以前,管理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長期寄駐在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遷往安慶以后,在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管理江寧(南京)、揚州、淮安、徐州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隸州。江蘇學政駐扎在江陰。另外在淮安府城駐扎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區)則駐扎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扎在揚州,負責管理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兩淮鹽場,規定的銷區包括長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ǚQ為“揚子四岸”)、河南省南部、江蘇省江寧府以及長江以北各府;不過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的鹽則來自浙江余姚、岱山,上海松江等地,鹽商的店牌也由駐地杭州的巡撫鹽漕部院兩浙江南鹽運使司頒發[2]。
清代江蘇省在沿海地區增設了3個直隸州:太倉直隸州、通州直隸州(南通)和海州直隸州,并將徐州由直隸州升為徐州府。由于人口大量增加,江蘇南部許多縣都一分為二,造成許多2個縣共用1個縣城的情況(民國以后消失),蘇州城內甚至同時有3個縣的縣衙:吳縣、長洲縣和元和縣,為全國唯一的特例。
1840年代,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1843年,江蘇東南部原來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上海根據《南京條約》被辟為通商口岸,以后又設立了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到20世紀初已經擁有數百萬人口,在1927年,終于正式脫離江蘇成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分別設立了英租界和日租界,其規模較小,其中鎮江租界曾經一度較為繁盛,拉動城市向西擴展。
晚清時期,江蘇南部還曾受到太平天國叛亂(1851年 – 1864年,發源于遙遠的廣西,擾亂大半個南中國的基督教異端教派,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的強烈影響達十余年之久,持續多年的激烈戰斗使得江蘇省損失極其慘重,主要城市如南京、清江浦(今淮安市),以及蘇州、揚州的繁華街道,都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民國時期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起義,于3天后成立滬軍都督府;十五日(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在蘇州宣布獨立,并于當日建立江蘇都督府。十月十二日(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江蘇都督府遷往南京。在此之前,松江、無錫、鎮江、嘉定、南通、揚州、徐州、江寧等地相繼建立軍政分府及都督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在此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月9日,江蘇都督府遷回蘇州。此后廢鎮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軍政長,為江蘇都督府的軍政分府。滬軍都督府改置為民政等廳。臨時政府北遷之后,江蘇都督府再次遷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蘇民政長,為全省民政長官。12月,軍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
不久,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成果,于2月15日,被參議院選為臨時大總統,隨后孫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參議院決定將政府遷往北京,是年3月,臨時政府北遷之后,袁世凱就此篡奪了中華民國最高權力,開始他的黑暗統治。袁在4月軍事會議,制定全國裁軍計劃,要求第一步把全國軍隊裁減一半。袁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處留守,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黃興替他遣散軍隊,而黃竟以為建設時期已到,通過民主方式即可約束袁氏,因而大刀闊斧地在同盟會勢力所及的江南地區積極裁軍,如南京附近的革命軍隊,僅兩個月時間就三去其二,只編成3個師。因而在袁世凱準備以武力消滅革命黨人之時,革命黨人就已處于極度不利的境況之中。
反袁起義
民國二年(1913年)初,由同盟會聯合其它團體組成的國民黨在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取得了壓倒多數的席位,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著手組織內閣時,于3月25日在上?;疖囌居龃躺硗?。孫中山由日返滬,商討對策,堅決主張對袁世凱進行討伐,但黨內意見極不統一,黃興等人以為軍事上不足與袁世凱抗衡,因而主張法律解決,黨內只有李烈鈞等少數人支持孫中山的意見,4月和5月,國民黨曾在上海兩次召開秘密會議,但未能統一意見,做出決策。而此時袁世凱則于4月26日與五國銀行團簽定2500萬英鎊的借款協定事之后,立即準備對國民黨進行討伐。北洋軍兵分二路,東路由第2軍軍長馮國璋率第4、5兩師及張勛、雷振春、倪嗣沖等部由津浦路與河南向南京、安徽進迫,另派海軍由鄭汝成率領在上海登陸,搶占上海制造局。在部署基本就緒之后,于6月撤免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等都督職。孫中山見戰爭迫在眉睫,不顧黨內反對意見,毅然決定發動討袁戰爭。在7月12日李烈鈞發布討袁檄文及通電后,原不贊成武力討袁的黃興,因遭到黨內激進派的責難,自告奮勇赴南京,與李烈鈞互為回應,于15日宣布討袁,被推為南京討袁軍總司令。隨后,安徽、湖南、廣東、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獨立。袁世凱于7月23日宣布通緝孫中山。
江蘇方面,江蘇討袁軍冷遹的第3師駐守徐州,與北洋軍張勛等部在利國驛一帶激戰,互有進退,后因北洋軍兵力增加,而討袁軍中則有部隊被北洋軍策反,致使戰線崩潰,7月24日放棄徐州。原計劃前線各軍在臨淮關設防再守,但后因江西及徐州戰事失利,軍心渙散,各師相繼自行撤退,馮國璋即率北洋第2軍很快渡江,黃興于萬不得已中一走了之。駐守南京的革命軍在沒有領導和統一指揮下,進行了天堡城保衛戰,人自為戰,血戰20余天,至9月11日,終因兵力懸殊,南京失守。上海方面,陳其美于7月22日率蔣中正、劉福彪等部進攻北洋軍盤踞的上海制造局,但久攻未下,被迫撤退。居正、鈕永鍵防守的吳淞炮臺,在北洋海軍的攻擊之下,堅持到8月13日終于失守。其他各省,或敗或降,江南基本上落入袁氏之手。大批革命黨人慘遭殺害,孫中山、黃興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云南護國軍起義反袁,隨著北洋軍全線崩潰及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使袁遭到沉重打擊。民國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
江浙戰爭
袁世凱死后,全國陷入軍閥割據狀態,江蘇此時為直系軍閥馮國璋的勢力范圍。這一時期,江蘇的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無錫、南通和常州的紡織工業得到較大發展。民國元年(1912年)到十四年(1925年)之間,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陸續通車,徐州作為鐵路樞紐,再度成為一個重要城市。
直系軍閥獨攬北京政權以后,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各種反直勢力深感壓力,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孫中山、張作霖、段祺瑞正式組成反直同盟,雙方又在尋找新的戰機。浙江督軍盧永祥和淞滬護軍使何豐林原為皖系,而江蘇督軍齊燮元為直系將領,直系千方百計想將上海和浙江劃入自己勢力范圍,因而此一戰勢不可免。9月,齊燮元借口盧永祥收容了直系軍閥孫傳芳擊敗的福建皖系臧致平、楊化昭部隊,向盧發動進攻,戰端即開。直系為打敗盧永祥,動員了蘇、皖、閩、贛、鄂、6個省的直軍共5個師5個旅,共4萬多人,由齊任總司令,分路向上海、長興等地發動進攻。盧永祥則將其所屬部隊及從福建退入浙江的皖軍組成淞滬聯軍與之對抗。9月3日,兩軍在黃渡相遇,戰爭爆發。上海為兩軍爭奪焦點,因而雙方均將主力集中于淞滬周圍,反復激戰于黃渡、安亭、瀏河、南翔、羅店、青浦、嘉定之間。后孫傳芳率部由閩入浙,防守仙霞嶺的盧軍一部倒戈,浙江戰場激變,盧永祥被迫放棄浙江。9月25日孫傳芳進入杭州。之后,齊燮元指揮各路直軍全力進攻淞滬,掃清上海周邊,直抵龍華。10月3日、盧永祥通電下野,14日齊燮元軍隊進占上海,江浙戰爭結束。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在浙江的直系軍閥孫傳芳自任浙、閩、皖、贛、蘇五省聯軍總司令,分兵進攻奉系軍閥。奉軍為縮短戰線保存實力,將部隊從上海、南京一帶撤至徐州,從此東南五省成為孫傳芳的勢力范圍。
北伐戰爭
民國十五年(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在兩湖擊敗吳佩孚取得勝利之時,準備在江西開辟新的戰場,實現消滅孫傳芳的戰略目標。8月下旬,孫傳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從蘇、浙、皖抽調兵力,組成援贛軍,任命盧香亭為總司令,率兵進入江西,孫傳芳隨后趕赴江西親自督戰。11月上旬北伐軍進入南昌,孫傳芳潛逃南京。孫傳芳在江西戰場投入的10萬兵力,絕大部分被北伐軍殲滅,動搖了孫在東南五省的統治。
在北伐軍取得重大勝利之時,奉系軍閥張作霖決定出兵援助孫傳芳及吳佩孚。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7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即先攻取浙江、淞滬,消滅孫傳芳主力,然后合攻南京。北伐軍編為3路,東路由何應欽任總指揮,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以第一軍為主,轄6個縱隊,分2路由贛東和閩北進攻浙江,奪取杭州、上海。2月下旬,北伐軍在浙江戰場取得勝利之后,立即進軍蘇、皖,攻取滬、寧,以東路軍的第1、2、3縱隊沿滬杭線進攻上海,第4、5、6縱隊及中路軍的第二軍進攻蘇、錫、常一帶,兩路協同圍殲浙滬之敵,而后與江右軍會攻南京。此時孫傳芳將余部2萬余人全都布署在上海周圍的松江、青浦、蘇州一線,準備決戰到底。直魯軍也派萬余人分赴上海、松江、南京、鎮江等地助戰。3月13日,兩軍在蜀山、張諸、溧陽一帶展開激戰,14日北伐軍攻克張諸、蜀山、宜興,占領溧陽,至20日,各縱隊分別占領滬寧線上黃村、奔牛、呂城、常州、丹陽等地,切斷上海與南京的聯系。北伐軍此時重新布署,東路軍由白崇禧率領第1、2、3縱隊進攻上海,第4、5、6縱隊配合,主力進攻松江之敵。北伐軍與直魯軍激戰兩晝夜,于3月21日奪取松江,上海門戶已開。何應欽即命各部向上海進攻,第一師攻占龍華,第二十六師至梅家街,第二十一師進占蘇州,海軍進攻吳淞,上海已為北伐軍四面合圍。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國民黨鈕永建和共產黨周恩來等領導下,發動第三次武裝起義,占領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區,并建立起一支2700人的工人糾察隊。3月22日,白崇禧率部進入上海。
3月20日,中路軍的程潛命包圍南京的各部隊向南京周邊各據點發起猛攻,經過3日激戰,陸續攻克陶鎮、秣陵關、龍都鎮、江寧鎮,直逼南京近郊。何應欽所率東路軍也到達鎮江。3月23日,程潛下令總攻南京,當天即突入南京城,孫軍與直魯軍倉惶潰逃,北伐軍俘虜4000余名,繳槍300余枝,炮百門,奪取南京。
蔣介石控制東南五省及寧、滬等地后,即與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攜手,準備發動清黨行動,消滅共產黨,建立其自己的獨裁統治。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對共產黨人和工人群眾進行大屠殺。事后,親共的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在4月15日于武漢召開的國民黨中央第二屆常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嚴厲聲討蔣介石并決定開除其黨籍,免去其本兼各職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對立,是為“寧漢分裂”。
南京十年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定南京為首都。民國十七年(1928年)東北易幟后,中華民國在名義上完成了統一。并在10年之內,同時進行了一些現代化建設,包括修建了早期的公路網。國民黨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后,進行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南京和上海脫離江蘇省成為獨立的院轄市,江蘇的省會則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遷往鎮江。
抗日戰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全面爆發的抗日戰爭中斷了中華民國的黃金時代。在國民黨軍消極抵抗及日軍的狂轟濫炸下,使得滬寧鐵路沿線的鎮江、無錫、蘇州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2月13日,南京陷落,3個月之久遭受日軍殘酷的南京大屠殺。滬寧鐵路沿線的鎮江、無錫、蘇州等城市的商業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鎮江陷落以后,國民黨江蘇省會遷往蘇北。南京成為中國東部淪陷區汪精衛政權的偽都。汪精衛政權在蘇州設偽江蘇省政府,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曾以徐州為中心設立了偽淮海省??箲鹌陂g,共產黨的新四軍則在江蘇北部的農村地區立足,在鹽城設立軍部,創建了蘇南、皖南、皖中和豫東等抗日根據地,部隊發展到2.5萬人,為敵后抗日游擊戰奠定了基礎。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戰爭結束時,部隊發展到40萬人。新四軍收復了清江浦(淮陰),作為蘇皖邊區政府的首府。
內戰時期
戰后,國民黨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國民黨軍調集重兵向蘇中和蘇北的新四軍駐地發動進攻。解放軍在粟裕的指揮下,對國民黨軍發起蘇中戰役。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后,國民政府為了避免徐州部隊重蹈東北部隊全軍被殲的覆轍,決定將主力收縮到津浦路的徐州至蚌埠段兩側,采取攻勢防御,以阻止解放軍南下。必要時將放棄徐州,憑借淮河進行抗擊,以確保南京、上海的安全。同年底,在徐州附近一帶進行的淮海戰役,解放軍殲滅了國民黨軍近60萬大軍,并攻占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春鹨鄣膭倮?,使國民政府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主要兵力喪失殆盡。蔣介石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被迫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權。到了同年4月,國民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議上簽字,國、共雙方和談宣告破裂。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迅速渡過長江,占領江陰要塞,并攻陷南京,國民政府南遷至廣州。同月23日,人民解放軍進入鎮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都北京。建國初江蘇省曾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1953年合并恢復江蘇省,省會南京。與安徽省的省界有小幅的調整: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徐州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但這又使得歷史上長期隸屬于揚州的天長縣成為伸入江蘇境內的一個鍥子。
1990年代開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得到重視,江蘇南部與上海聯系緊密的兩個城市蘇州和無錫發展迅速,國內生產總值均超過省會南京,名列全國十強。而南京經濟總量大約在全國15名上下。
蘇南形成了常錫一帶的民營重工業,蘇州地區的民營紡織業和民營水產養殖業,與上海、浙江一起形成了江浙滬民營產業中心,這是一個同廣東珠三角地區并列的中國兩大民營經濟中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蘇南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是近30年來蘇南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地理
江蘇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省際陸地邊界線3383公里,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06%,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
地形
江蘇地形地勢低平,跨江濱海,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成為江蘇一大地理特點。主要有蘇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蘇北黃淮平原。江蘇海岸線954公里,長江橫穿東西425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條。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還有高寶湖、高郵湖、邵伯胡、駱馬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290多個,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個。平原、水域面積分別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國首位。
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云臺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連云港的市郊云臺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蘇第二高山:宜興市張渚鎮嶺下村黃塔頂,最高峰海拔611.5米,蘇南山區第一高峰。位于徐州市區東北40公里賈汪區境內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頂蓮花山,屬淮陰山脈,周圍大小100余山頭,連成一氣,森林、灌叢、灌節叢、衡疏四種植被300多種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綠濤洶涌,被徐州市列為生態自然保護區。
水文
江蘇跨江濱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素有“水鄉江蘇”之稱。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系相當發達,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條,陸域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長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布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
長江是流經江蘇最大的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境內長度425公里,將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江蘇省境內,長江的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匯入長江。
在歷史上,淮河曾經流過江蘇省北部,注入黃海,也是中國傳統的南北分界線。不過,自1194年以后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雖然黃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經無法經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澤湖、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春庸实溃ㄒ彩屈S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側不遠處開鑿了蘇北灌溉總渠。
氣候
江蘇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江蘇省各地平均氣溫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
全省春季升溫西部快于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江蘇全省耕地面積7032萬畝,占全國的3.85%,人均占有耕地0.91畝。沿海灘涂1031萬畝,占全國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全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000多個品種,江蘇蠶桑聞名全國,名茶有“碧螺春”等。
水資源
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氣候過渡帶,濱江臨海,河湖眾多,水系復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點,給江蘇帶來豐富的水資源優勢。江蘇省多年平均徑流深259.8毫米,地表水資源量264.9億立方米,總水資源量320.2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江蘇省地跨華北地臺和揚子地臺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建材類、膏鹽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探明資源儲量的有67種,其中鈮鉭礦、含鉀砂頁巖、泥灰巖、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
生物資源
江蘇省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沿海地區還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長江口、大沙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836萬畝。有淡水魚類140余種,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
經濟
江蘇自古以來為中國較富庶的地區。春秋后期,富強的吳國曾經稱霸中原;三國時,東吳在孫氏父子的經營下,江蘇地區大大縮小了與中原地區的差距;唐代安史之亂以后,逐步趕超中原地區。明清時,江蘇經濟文化達到巔峰,位居中國最前列。諺語所謂“蘇湖熟,天下足”。江蘇是中國近代輕紡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F今其工業門類齊全,支柱包括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紡織、食品、輕工、建材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為紡織和食品工業。江蘇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之一,著名的“魚米之鄉”。
近現代以來,上海自江蘇析出,隨著上海的崛起,江蘇地位有所下降。1989年以來江蘇經濟總量被廣東超越。但總體上,江蘇經濟一直保持穩步向前的勢頭。
交通
航空
目前,江蘇省已建成多個機場,國內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國際航線主要飛往東南亞。
- 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 國內機場:常州奔牛機場、淮安漣水機場、鹽城南洋機場、徐州觀音機場、連云港白塔埠機場、南通興東機場、揚州泰州機場
鐵路
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干線經過江蘇省。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的南部,隴海鐵路也呈東西向經過江蘇的最北部的徐州和連云港,徐州則為兩大干線交匯的樞紐。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5分鐘就有列車通過。
江蘇雖然是中國經濟發達的省份之一,不過鐵路交通則長期相對滯后,除了上述清末民初建成的2大干線之外,省內大片地區,尤其是江北大部分地區遠離鐵路線,阻礙了經濟的發展。2000年以后,新長鐵路、寧啟鐵路陸續通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上述狀況。這兩條鐵路都是單線非電氣化鐵路,寧啟鐵路現正在進行復線電氣化改造。不過,江蘇省的跨江鐵路橋只有2座且都在南京,即196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和2009年合攏的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雖然一些貨運列車可通過新長鐵路于靖江——江陰處輪渡過江,但其他列車均需繞道南京過江。
公路
截止2011年底,江蘇省公路總里程為1522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為4122公里,居全國第5位,高速公路密度高居全國各省區首位[27]。G30(連霍高速公路)、G40(滬陜高速公路)、G42(滬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G15(沈海高速公路)、G2(京滬高速公路)、G25(長深高速公路)縱穿南北;G36(寧洛高速公路)連接南京和洛陽兩城市;G50(滬渝高速公路)自上海經蘇州入浙江;G3(京臺高速公路)自山東經徐州入安徽;此外還有多條國道和省級高速公路。
軌道交通
目前,江蘇的南京和蘇州2個城市擁有獨立的軌道交通系統。
南京是中國第三個獨立擁有地鐵的省會城市。南京地鐵至2010年8月有2條線路、57座車站,運營里程約85公里。2005年,南京地鐵1號線開通,2010年5月28日開通了2號線和1號線南延線。
蘇州是中國首個獨立開工建設地鐵的地級市,也是首個獨立擁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地級市。蘇州軌道交通至2012年4月有1條線路、24座車站,運營里程25.739公里。1號線于2012年4月28日正式運營。
港口
江蘇是港口大省,國家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全國53個主要港口名錄中,江蘇有7個;在沿海25個主要港口中,江蘇有5個。2011年,全省港口建設投資完成128.8億元,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生產用泊位7239個(萬噸級以上390個),貨物通過能力13.8億噸,集裝箱能力1172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8億噸,集裝箱1418萬標箱,連云港、南京、鎮江、蘇州、南通、江陰、泰州等7港吞吐量超億噸。港口貨物通過能力、萬噸級以上泊位數、貨物吞吐量、億噸大港數等多項指標全國第一。
- 連云港港 江蘇沿海開發的龍頭,國家25個沿海主要港口、12個區域性中心港口和江蘇重點打造的集裝箱干線港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59個(萬噸級以上40個),貨物通過能力6300萬噸,集裝箱能力341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66億噸,集裝箱485萬標箱。
- 南京港 國家25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278個(萬噸級以上54個),貨物通過能力19101萬噸,集裝箱能力58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73億噸,集裝箱184萬標箱。
- 南通港 國家25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88個(萬噸級以上47個),貨物通過能力10340萬噸,集裝箱能力43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73億噸,集裝箱54萬標箱。
- 鎮江港 國家25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177個(萬噸級以上35個),貨物通過能力8035萬噸,集裝箱能力56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18億噸,集裝箱36萬標箱。
- 徐州港 國家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308個,貨物通過能力6002萬噸。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6662萬噸,集裝箱1.9萬標箱。
- 無錫內河港 國家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567個,貨物通過能力4169萬噸,集裝箱能力5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8076萬噸,集裝箱1.7萬標箱。
- 太倉港 江蘇重點打造的集裝箱干線港之一。截至2011年底,共有生產用泊位50個(萬噸級以上29個),貨物通過能力6666萬噸,集裝箱能力445萬標箱。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億噸,集裝箱305.8萬標箱。
文化
江蘇自古以來是中國的文化重心之地,并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江淮地區到唐漢以后的江南地區的轉移。
雖然江蘇吳語區只占全省面積的30%左右,但是吳文化卻是江蘇賴以立省的文化。不過江蘇在文化上亦有“吳韻漢風”之說,江南蘇錫常地區屬于吳文化圈,而徐州、宿遷等地區則屬中原文化和北方方言地帶,兩者之間的南京、揚州、淮安為主的城市為吳韻漢風兩相浸潤的、具有過渡特征的江淮地區。
古文化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脊虐l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桿欄式”房屋建筑遺存,昆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吳越文化
江蘇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漢族文化、吳越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數十萬年前淮陰、徐州、南京一帶就已經是人類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現了原始村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3000多年前,江蘇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公元3-6世紀,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紀以后,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有所謂“天下大計,仰于東南”的說法,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公元14-17世紀中葉以后,蘇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祥地。19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面粉、采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南通、蘇州、常州、徐州等地陸續興起。此后,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國一直名列前茅。
江蘇在地域文化上有“吳韻漢風”之說,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江淮地區到唐宋以后的江南地區的轉移。
- 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高淳,鎮江丹陽,泰州靖江,南通啟東,南通海門地區屬于吳文化圈
- 南京市區,鎮江屬金陵文化圈
- 揚州, 泰州,南通,淮安,鹽城屬江淮文化
- 宿遷南部,連云港市區以及南部為海泗文化地區,該地區位于淮河以北,風俗屬中原文化向江淮文化的過渡緩沖地帶
- 徐州,宿遷市區,連云港市北部二縣則屬北方中原文化地區
方言
江蘇省主要的方言分別是:
- 淮語 分布于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揚州、淮安、鹽城、鎮江(除丹陽)、泰州(除靖江)、南通(除啟東、海門)、連云港(除贛榆)、宿遷(除市區)等江蘇省大部分地區.
- 吳語 主要分布在以蘇州、無錫、常州為核心的東南部地區;
- 中原官話 分布于西北部的徐州全市、宿遷市區;
- 膠遼官話 僅存在于東北角的贛榆縣(隸屬連云港市);
戲劇
江蘇的傳統戲劇有昆劇,錫劇,蘇劇,淮劇。
繪畫
明代繪畫的一種地方風格,由沈周、文征明創立,與浙派(院畫風格)相對,作為文人畫的代表,在清代為四王所繼承,成為中國畫的主流,影響深遠。
代表畫家有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等,其中文征明與唐寅、祝枝山、徐禎卿又有吳門四才子之說。
飲食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別,江蘇菜系眾多,各地風味差別很大,最著名的有淮揚菜、蘇幫菜、金陵菜、徐海菜,其中淮揚菜是江蘇菜系的代表。此外江蘇風味獨特的各地小吃亦馳名中外,如蘇州小吃、揚州小吃、南京小吃。
- 淮揚菜 流行于淮安、揚州、鎮江三地,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清淡、營養、美味、美觀深受海內外食客喜愛,至今許多國宴仍以淮揚菜為主角,在刀工、選料、造型、火候上要求格外嚴謹。
- 蘇幫菜 流行于名城蘇州等,以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為特色,是江南傳統主流菜系之一。
教育
普通高校
參見 → 中國普通高校








- 南京大學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蘇州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東南大學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本科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常州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本科
-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河海大學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江南大學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南京林業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江蘇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本科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南通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本科
- 鹽城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鹽城市 本科
- 南京農業大學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南京醫科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徐州醫科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 南京中醫藥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中國藥科大學 教育部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11工程大學)
-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 淮陰師范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本科
- 鹽城師范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鹽城市 本科
- 南京財經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江蘇警官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 常熟理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 淮陰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本科
- 常州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本科
- 揚州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本科
- 三江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工程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南京審計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江蘇理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本科
- 淮海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連云港市 本科
-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南通理工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國家林業局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泰州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 無錫太湖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本科 民辦
- 金陵科技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連云港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民辦
-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民辦
-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民辦
-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本科 民辦
-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本科 民辦
-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本科 民辦
-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張家港市 本科 民辦
-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本科 民辦
-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本科 民辦
-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民辦
- 宿遷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宿遷市 本科 民辦
-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本科
- 西交利物浦大學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中外合作辦學
- 昆山杜克大學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本科 中外合作辦學
-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鹽城市 ???/font>
-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民辦明達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鹽城市 ??? 民辦
-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font>
-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font>
-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連云港市 ???/font>
- 鎮江市高等??茖W校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font>
- 南通職業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font>
- 蘇州職業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沙洲職業工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揚州市職業大學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font>
-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連云港市 ???/font>
-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九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 民辦
- 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 民辦
-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font>
-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font>
-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應天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 民辦
-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鹽城市 ???/font>
- 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font>
-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font>
-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 民辦
-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font>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font>
-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泰州市 ???/font>
-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font>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太湖創意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 民辦
- 炎黃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 民辦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 民辦
-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 民辦
-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 民辦
-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 民辦
-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 民辦
-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font>
-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font>
-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font>
-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font>
- 建東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 民辦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font>
-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宿遷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宿遷市 ???/font>
-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 民辦
-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font>
-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無錫市 ???/font>
- 金山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 民辦
-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鹽城市 ???/font>
-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font>
-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font>
- 蘇州港大思培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 民辦
-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 民辦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 民辦
-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 民辦
-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京市 ???/font>
- 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宿遷市 ??? 民辦
-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蘇州市 ???/font>
-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font>
-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font>
-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font>
-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南通市 ???/font>
- 揚州中瑞酒店職業學院 江蘇省教育廳主管 所在地:揚州市 ??? 民辦
-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淮安市 ???/font>
-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連云港市 ???/font>
-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常州市 ???/font>
- 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鎮江市 ???/font>
-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江蘇省主管 所在地:徐州市 ???/font>
旅游
江蘇風景名勝以“青山襯秀水、名園依古城”馳名中外,自然景觀“山水組合、以水見長”。
江蘇全省共有2處世界遺產、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京杭大運河的江蘇段)、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參見 →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太湖風景名勝區(1)
- 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1)
- 云臺山風景名勝區(2)
- 蜀崗瘦西湖風景名勝區(2)
- 三山風景名勝區(5)
- 注: 括號內的數字為批次
5A級旅游景區
參見 → 國家5A級旅游景區
- 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2007)
- 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2007)
- 蘇州園林(拙政園、虎丘山、留園)(2007)
- 蘇州市周莊古鎮景區(2007)
- 無錫市靈山景區(2010)
- 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景區(2010)
- 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2010)
- 蘇州市同里古鎮景區(2010)
- 常州市環球恐龍城休閑旅游區(2010)
- 江蘇省姜堰市溱湖旅游景區(2012)
- 蘇州市金雞湖景區(2012)
- 南通市濠河景區(2012)
- 鎮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旅游景區(2012)
- 無錫市黿頭渚景區(2012)
- 蘇州市吳中太湖旅游區(2013)
- 常州市天目湖景區(2013)
- 蘇州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區(2013)
- 鎮江市句容茅山景區(2014)
- 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2015)
- 大豐中華麋鹿園景區(2015)
- 江蘇省徐州市云龍湖景區(2016)
- 江蘇省連云港花果山景區(2016)
- 江蘇省常州市中國春秋淹城旅游區(2017)
- 注: 括號內的數字為評定的年份
世界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南京、蘇州、揚州、淮安、南通、鎮江、常熟、徐州、宜興、無錫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高郵、泰州、常州、江陰、興化、高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昆山市周莊鎮
- 昆山市錦溪鎮
- 昆山市千燈鎮
- 吳江市同里鎮
- 蘇州市甪直鎮木瀆鎮
-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
- 無錫市錫山區蕩口鎮
- 太倉市沙溪鎮
- 姜堰市溱潼鎮
- 泰興市黃橋鎮
- 高淳縣淳溪鎮
- 東臺市安豐鎮
- 江都市邵伯鎮
- 海門市余東鎮
- 常熟市沙家浜鎮
- 興化市沙溝鎮
- 江陰市長涇鎮
- 張家港市鳳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