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黃小米

來自中文百科,文化平臺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于山西省長治市沁縣,由于清朝康熙年間被在朝做官的大學士吳琠首先發現,故又被稱之為“吳閣老” 。2003年08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沁州黃小米”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19年11月15日,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沁州黃小米原名“糙谷”或“爬山糙”,清康熙皇帝御賜“沁州黃”,以皇家貢米而久負盛名,系山西小米的代表,享有“天下米王”和“國米”之尊號。沁州黃小米色澤蠟黃,晶瑩透亮,顆粒圓潤,狀如珍珠,民間諺語謂“金珠子”、“金珠不換沁州黃”。沁州黃小米綿軟可口,清香撲鼻,且營養豐富。中醫學認為,沁州黃小米味甘,性微寒,有清熱、利尿、消腫及滋陰之功效,系晉東南乃至北方廣大地區人們傳統營養食品、滋補佳品。

沁州黃不僅形體金黃 ,味道香甜,而且營養豐富 。它與山東金鄉縣的金米、章丘縣的龍山米,河北蔚縣的桃花米,并稱為我國“四大名米”。沁州黃的品種特殊,在于它擇土性很強,只適宜在山區瘠薄干旱的土地生長,集中在沁縣次村鄉檀山、王朝、石料、鈔溝、東莊等十多個自然村及武鄉縣上司鄉、賈豁鄉等地,約1333公頃的土地上耕種,每公頃產量約1500公斤。把沁州黃在別處引植隔一年就完全退化。而在沁縣次村鄉檀山等地出來的沁州黃顆粒小,成金黃色,味道香甜,被當地人稱之為“金珠子”。在晉東南一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話:“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弊阋员砻髌湔滟F程度。產地范圍:山西省長治市沁縣牛寺鄉、段柳鄉、松樹鄉、次村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漳源鎮、定昌鎮、新店鎮、冊村鎮、郭村鎮、故縣鎮;武鄉縣的涌泉鄉、故城鎮、豐洲鎮;襄垣縣 的 亭鎮、王村鎮;屯留縣的吾元鎮等1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沁州黃小米,色澤蠟黃,晶瑩透亮,顆粒圓潤,狀如珍珠,民間諺語謂“金珠子”、“金珠不換沁州黃”。沁州黃小米綿軟可口,清香撲鼻,營養豐富。

營養價值

小米含有豐富的脂肪,為大米的7.8倍,且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為大米的4.8倍。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為大米的4倍。含鉀高含鈉低,鉀鈉比大米為9:1,而小米為66:1,經常吃些小米,對高血壓患者有益。含鐵量高,為大米的4.8倍;含磷也豐富,為大米的2.3倍,這就是小米能補血、健腦的原因。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產地環境

山西省沁縣位于北緯36°至37°,全境屬黃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區,東依太行山,西屏太岳山,濁漳河數條支流縱橫交錯,是人類早期農業開發區域,谷子培育歷史達到1萬年以上,相傳神農氏曾在這一帶“嘗百草,教耕五谷”。

沁州黃小米生長區域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屬于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冬季較長,春、夏、秋三季相差不多,平均日照時數2475—2887小時,平均氣溫22.6℃,絕對溫差18.9℃。位于山坡中上部的紅黃色褐土最適宜沁州黃谷子生長。沁州黃具有耐瘠薄,抗干旱的特性,適宜在海拔較高、氣候微寒、溫差較大的山嶺地生長,故名“爬山糙”。沁縣一帶丘陵起伏,春夏雨水充沛,秋季溫差大,干爽多風,經過萬余年的自然選育,“沁州黃”在這里安家落戶。

沁州黃小米是一個特殊品種,與一般作物宜種在肥沃土地不同,“沁州黃”只長在沁縣慈村鄉檀山、王朝、石料、鈔溝等十幾個自然村,約1000多公頃的土地上耕種。有人曾把“沁州黃”引種到外地種植,第一年尚有“沁州黃”的特色,第二年就會變種。據化驗分析,沁縣這一帶含有特殊物質的深褐色黏性土壤,耕種時既不能施磷肥,也不能施氮肥,否則就會減產。

沁州黃小米不但煮飯味美甜香,營養價值也高于一般小米,當地百姓稱其為“金珠子”,并且有一句民諺:“金珠子,金珠子,金珠換不來沁州黃?!睋<曳治?,“沁州黃”得益于獨特的氣候、土壤,沁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古諺云:“萬峰環列,氣候早寒”,也就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氣候,特別適宜谷子的生長發育,因此,“沁州黃”也谷香味濃,其所含脂肪、可溶性糖類、粗纖維、蛋白質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麥、大米等。

歷史人文

沁州之東有奇山,八角九頂,名曰檀山。檀山的主峰叫鳳凰臺,相傳是鳳凰棲身之地,當鳳凰飛來,天下群鳥都來朝拜,山間散落的鳥骨俯拾皆是。唐中期,沁州一帶連年大旱,禾苗盡皆枯死,只有鳳凰臺腳下的一座寺廟周圍稀疏長著幾株谷子,秋后寺僧將谷種分散村人,這種特別耐干旱的谷子從此延續。

沁州黃小米是山西沁縣的地方名產,原名“糙谷”或“爬山糙”,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嘉靖年間,沁州黃小米就成了宮廷貢米,系山西小米的代表,享有“天下米王”和“國米”之尊號。

清朝康熙年間,當朝宰相沁州籍人吳琠將家鄉糙谷米帶進宮內,敬奉康熙,康熙食后,神清氣爽,當即賜名“沁州黃”。

沁州黃小米是山西著名特產,與杏花村汾酒齊名。中國書協創始人之一的著名書畫家陸石先生題詩:“太行觀燕舞,汾水聽嚶聲,粱買沁州黃,酒沽杏花村?!?

沁州黃小米是沁縣一項重要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步,經過三十多年不間斷的科研攻關,先后選育沁84012、沁84017、沁黃1號、沁黃2號等四個穩定品種。

為了推進沁州黃小米產業化發展,1989年,沁縣成立了沁州黃小米產業化的龍頭企業,2001年改為股份制,2002年組建集團。

2010年開始,沁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校聯合研制開發了以沁州黃小米為主要原料的谷之愛營養小米粉系列產品,銷售市場已覆蓋全國28個省、區,200多個地級城市,終端銷售店達到10000多個,并出口美國、加拿大。

2014年,沁州黃小米種植基地達到8萬畝,全部實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其中2萬畝達到有機標準,獲得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擁有沁州黃小米生產銷售企業12家。

2016年,沁州黃小米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遍布沁縣13個鄉鎮,面積4000公頃,年產優質沁州黃谷子1.5萬噸,惠及兩萬多農戶,戶均增收4500元。

沁州黃小米
沁州黃小米

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沁州黃小米原產地域范圍以長治市人民政府《關于劃定“沁州黃小米”原產地域范圍的請示》(長政文〖2002〗115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為山西省沁縣的牛寺鄉、段柳鄉、松樹鄉、次村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漳源鎮、定昌鎮、新店鎮、冊村鎮、郭村鎮、故縣鎮;武鄉縣的涌泉鄉、故城鎮、豐洲鎮;襄垣縣的 亭鎮、王村鎮;屯留縣的吾元鎮等1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在東經112°28―112°54,北緯36°26―36°59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一、自然環境

(一)地理環境

地勢高燥、基本平坦,海拔900米—1200米的嶺地。

(二)土壤

土壤土層較厚、土質為紅、黃壤土或紅粘土、紅砂土。

(三)日照

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500小時600小時。

(四)氣溫

季節性變化明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溫度不小于10℃的年活動積溫2900℃—3250℃,全生育期以平均氣溫18.5℃—20℃為宜。

(五)降水

雨量適中,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

(六)大氣

本區域大氣通風良好且符合GB3095規定。

二、原料來源

沁州黃小米原料(谷子)來源于GBT19503—2008地理標志產品沁州黃小米第4章規定的范圍內,其品質應符合GB/T8232及相應收購質量要求。

三、感官要求

沁州黃小米按加工精度和品質分優級和一級兩個等級(暫略)

四、加工質量指標(暫略)

五、蒸煮和營養品質指標(暫略)

產品榮譽

清光緒年間,沁州黃小米參加印度國際博覽會獲得金獎。

民國四年(1915年),沁州黃小米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甲級金獎。

1986年,沁州黃小米在全國賽米會上獲評為“一級優質米”,榮獲全國“最佳小米”稱號,并被大會確定為“衡量全國各種小米優劣的標準”。

1988年,沁州黃小米在全國賽米會上獲評為“一級優質米”,并獲得金獎。

2019年11月15日,沁州黃小米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