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河南省 > 洛陽市 |
洛陽(漢語拼音:Luòyáng;英語:Luoyang City),又稱雒陽、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稱伊洛。中國河南省轄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熬犹煜轮小彼赜小熬胖莞沟亍敝Q,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牡丹、龍門石窟和白馬寺等歷史文化遺產聞名,被稱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位于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偯娣e15492平方千米,總人口710萬人(2011年)。轄6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011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稱號,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絲綢之路東起點之一。
洛陽自東周開始,前后有九個朝代以其為都,建都政權數量,建都時間位居前列。洛陽地處中原,境內山川縱橫,西依秦嶺,過函谷關是陜西的關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說。洛陽最早建成于夏朝(二里頭遺址),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洛陽目前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一字排開的夏都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舉世罕見。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余萬件。洛陽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儒學的奠基地、道學的產生地、佛學的首傳地、玄學的形成地、理學的淵源地,各類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祖根文源。洛陽還是全球華人的文化之根、祖脈所系,全球1億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國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先后有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F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2家、3A級景區16家?!氨狈角u湖”黃河小浪底風景旅游區、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山、“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山岳經典?十里畫屏”老君山、“北國水鄉”重渡溝,以及龍峪灣、天池山、西泰山、神靈寨等風景名勝,兼具南北風光之神韻。市區及周邊分布著周山、龍門山、小浪底、上清宮等四大森林公園和隋唐城遺址公園。洛陽牡丹始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形成9大色系、10種花型、1200多個品種。洛陽市被命名為“中國牡丹花都”。
洛陽地處豫西盆地,地勢南北高,東西低。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4℃,年均降水量703.9毫米。洛陽自古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隴海、焦枝等兩大鐵路干線,鄭西高鐵、連霍、二廣、鄭少洛、鄭盧、洛欒、西南環城等高速公路與207、310、311、312等國道交織成網。洛陽機場是國內凈空條件最好的二級機場,辟有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昌等15個城市的直達航線,開通了香港、日本的包機。洛陽能源資源富集,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76種,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三位。洛陽是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總裝機容量占河南省的五分之一;管道天然氣已延伸至縣域和產業聚集區。水資源總量達28億立方米,是北方地區少有的富水城市。洛陽新區規劃面積518平方公里,核心區基礎路網、配套設施、產業發展等功能基本完備。
- 市花:牡丹
- 郵編:471000 代碼:410300 區號:0379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3月,洛陽市轄7個市轄區,7個縣,洛陽市人民政府駐洛龍區開元大道228號
- 市轄區:
- 縣:
歷史
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臺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后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后累計200余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于成周”,“定鼎于郟鄏”,曾遷殷頑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后歷經500余年之久。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后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黃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330余年。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次年,置河南道行臺??;三年,廢行臺,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于金墉城別置總監。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陜、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唐代,中國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廟,并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
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后梁、后唐、后晉均曾都洛陽,后漢、后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以上計夏、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朝以洛為都,洛陽成為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葉安祿山都曾在洛陽立國。
宋以洛陽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設“國子監”于洛陽,名臣遺老和文人學士多會于此,趙普、呂蒙正、富弼、文彥博、歐陽修都曾居住洛陽。理學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陽著書講學。司馬光在洛陽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金代定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縣入洛陽縣。時因洛陽舊城毀棄,便在隋唐城東北角另筑新城,周圍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僅是隋唐洛陽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陽不復為京,降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轄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澠池、宜陽、永寧、嵩縣等10縣,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陽仍為河南府治。
民國元年(1912年),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民國9年(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民國12年(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適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21年(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適洛辦公?!?a href="/index.php?title=%E4%B8%83%E4%B8%83%E4%BA%8B%E5%8F%98" title="七七事變">七七事變”后,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日前哨,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民國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陽縣城區為市,與洛陽縣并置。次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次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并入洛陽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宜陽等縣。1956年,相繼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
1958年,洛陽市改為縣級市,屬洛陽專區。1964年,洛陽市改省轄市,轄澗西、洛北、瀍河回族區、郊區。1971年,孟津縣劃歸洛陽市。1975年,設立洛陽市西工區,以洛北區的部分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76年,孟津縣劃歸洛陽地區。
1982年,洛陽市洛北區更名為老城區;設立吉利區,以孟縣吉利公社和濟源縣坡頭公社的馬洞、金鵝、濟澗、南陳、東寨、送莊、郭莊7個大隊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83年,洛陽地區的偃師、孟津、新安3縣劃歸洛陽市。1986年,撤銷洛陽地區,將欒川、嵩縣、汝陽、宜陽、洛寧、伊川六縣劃歸洛陽市,轄9縣6區。1993年,撤銷偃師縣,設立偃師市(縣級)。
1996年,洛陽市面積15208平方千米,人口600萬人,市政府駐西工區,轄西工、澗西、老城、吉利、瀍河回族、郊區6區及孟津、新安、宜陽、嵩、欒川、汝陽、洛寧、伊川8縣,代管偃師1個縣級市。
2000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00]45號)同意河南省調整洛陽市市轄區行政區劃:一、洛陽市郊區更名為洛龍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西工區凱旋東路遷至關林鎮。二、對洛陽市市轄區行政區域作如下調整:將原郊區的工農鄉、孫旗屯鄉劃歸澗西區管轄;將原郊區的紅山鄉和洛北鄉的東下池村、西下池村、瞿家屯村、東澗溝村、五冢女村、金谷園村、西小屯村、西工村劃歸西工區管轄;將原郊區的邙山鎮和洛北鄉的新生村、工農村、燒溝村、岳村劃歸老城區管轄;將原郊區的瀍河回族鄉劃歸瀍河回族區管轄;將西工區的安樂街道劃歸洛龍區管轄。調整后,洛龍區轄李樓鄉、古城鄉、石人鄉(實際并未正式成立)、辛店鎮、安樂鎮、龍門鎮、關林鎮、白馬寺鎮和安樂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洛陽市常住總人口6227665人;其中:老城區141571人、西工區333461人、瀍河回族區167069人、澗西區455611人、吉利區70593人、洛龍區323375人、孟津縣418065人、新安縣481740人、欒川縣312838人、嵩縣527768人、汝陽縣397833人、宜陽縣650356人、洛寧縣422972人、伊川縣708387人、偃師市816026人。
2005年末,洛陽市轄6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34個街道、61個鎮、82個鄉。
2006年1月,將宜陽縣豐李鎮的西霍屯、邢屯、梁屯、王屯、油坊頭、畢溝、侯城、小營等10個村劃歸洛陽市洛龍區古城鄉管轄。2007年5月,將西工區紅山鄉的王灣村劃歸澗西區工農鄉管轄。2008年5月21日,《洛陽市政府關于伊川縣郭寨東草店西草店3建制村劃歸洛龍區管轄的通知》(洛政[2008]64號):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于伊川縣郭寨東草店西草店3建制村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的批復》(豫民行批[2008]5號),經省政府批準,將伊川縣城關鎮郭寨村,彭婆鎮東草店村、西草店村劃歸洛龍區龍門鎮管轄。
2009年12月21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豫民行批[2009]46號),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將偃師市諸葛鎮整建制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2010年3月19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豫民行批[2010]8號),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同意將偃師市李村鎮整建制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2011年5月9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豫民行批[2011]35號),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同意將偃師市龐村鎮整建制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2012年8月17日,河南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2]10號)批復: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同意將偃師市佃莊鎮整建制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河南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2]11號)批復: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同意將偃師市寇店鎮整建制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
2013年,將宜陽縣的豐李鎮(16個行政村,157個村民組,3.2萬人,面積30平方千米)劃歸洛陽市洛龍區管轄。2014年7月2日,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4]22號)批復,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洛陽市將宜陽縣豐李鎮及所轄豐李村、贠莊、牛屯村、圪瘩村、薛營村、李王屯村、小作村、殷屯村、牛莊村、前窯村、河口村、東軍屯村、西軍屯村、東坡村、東鳴鶴村、西鳴鶴村16個建制村劃歸洛龍區管轄,黃龍廟村、崔村、石門村、流水溝村、山底村、漫流村、南營村、馬窯村、西莊村9個建制村劃歸宜陽縣錦屏鎮管轄。
2014年,孟津縣會盟鎮、麻屯鎮,新安縣磁澗鎮,欒川縣潭頭鎮、三川鎮、陶灣鎮,嵩縣城關鎮、田湖鎮、車村鎮,汝陽縣小店鎮,宜陽縣三鄉鎮,洛寧縣河底鎮,伊川縣鳴皋鎮,偃師市顧縣鎮共14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地理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氣候
洛陽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光照充足,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4.86℃, 熱量分布因受地貌影響,各地差異較大。黃河、洛河、伊河等河谷地帶及其附近的丘陵和緩坡山地,年平均氣溫12.1 - 14.5°С,其中西南部山區為低值區,年平均氣溫12.1 - 16.°C,伊川、宜陽為高值區,年平均氣溫14.5°C,其余各縣在13.8度以上。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30 - 1100毫米,山地為多雨區,河谷及其附近的丘陵區為少雨區。降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洛陽地區年日照2083 - 2246小時,日照率47 - 53%。一年中以5 - 8月最多,月日照一般都在200小時以上。洛陽的這種氣候非常適合牡丹花的生長,這也是洛陽牡丹名滿天下的原因之一。游洛陽的最佳季節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干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斗艷的奇麗景象。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方面,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華山松、冷杉、樺、油樺等林木。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余種,主要有獐、貂、水獺、大鯢及多種珍貴鳥類。天然藥物480余種,有黨參、黃芩、防風、天麻等珍貴藥材;礦產資源方面,洛陽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于開采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水利資源方面,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水利樞紐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和河南省濟源市交界處的黃河干流主河道上。
文化
作為黃河文明的搖籃、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古代東方城市的坐標、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洛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有量舉世無雙?!昂映鰣D,洛出書,圣人則之”。被譽為“萬典之祖”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
洛陽是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中國70%的宗族大姓的起源地,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首端之處,也是文明的輻射之源。這里是東方哲學的濫殤之地。道學肇始于此。老子寫下的五千言的《道德經》,至今仍對世界起著重大影響。儒學弘大于此。孔子入周問禮于老子、學樂于萇弘,成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佛學首傳于此。玄學形成于此。魏晉時期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陽創立的玄學,促進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理學創始于此。宋代程灝、程頤在洛陽開創的理學,成為此后長達800年的國家統治思想。
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入周問禮,奠定了洛陽“禮樂之源”、“禮儀之邦”的人文道德根基,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拔簳x風度”千古流傳,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文人的高尚品格。這里建立了中國古代一批批重要的政治制度。從夏朝而始的“公田之稅”,歷經數次變革沿用數千年,成為中國歷朝歷代的主要稅收形式。起源于此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中國上千年封建社會選人用人的基本制度模式。這里著成了一部部彪炳千古、光耀史冊的典籍文獻。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第一部農業科技專著《齊民要術》、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古代天文學史最杰出的著作《靈憲》在此著成。這里薈萃了一篇篇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詩詞歌賦?!?a href="/index.php?title=%E8%AF%97%E7%BB%8F" title="詩經">詩經》的開篇之作《周南?關睢》,左思的《三都賦》、曹植的《洛神賦》、賈誼的《過秦論》、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文采飛揚,流傳千古。元稹、李賀、張說、劉禹錫等誕生于此,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駐足于此,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洛陽太學是中國古代最早、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中央大學。張衡在洛陽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測量儀器――地動儀。中國第一張完備的星象圖――《靈憲圖》在洛陽誕生。
名稱
相傳軒轅黃帝時,因洛陽北部有郟鄏山(今邙山)而得名郟鄏(jiá rǔ),后來有“周成王定鼎于郟鄏”之說。夏代時,洛陽居住著一個名為斟鄩的部落,太康將其趕走定都于此,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商代成湯時,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尸鄉溝一帶。西周時期,周公營造洛邑,成王遷都于此,《和尊銘文》“惟王初,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自茲義民”,因此,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這些名稱都體現出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都城,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周道始城”之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周景王去世后,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周敬王避居翟泉,并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筑“成周城”遷居。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時曹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西晉后,洛陽成為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趙政權的南都。隋朝時期,洛陽為東京,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并遷都洛陽。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居洛陽,封其為東都,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又改稱東京。五代時,后梁稱其為西都,后唐稱雒京,后晉至北宋稱西京,金代稱中京。明朝為避光宗朱常洛的名諱,改“洛”為“雒”。
文學
洛陽作為王都大邑,自然成為歷代騷人墨客彰顯才華的必趨之地;這里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是河洛文學發展的沃土。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揮翰著文,留下了不可勝計的絢麗華章。河洛文學,以漢、魏、唐、宋為標志,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經歷了無比的輝煌。
先秦時期,《詩經·周南》中的大多數作品產生于河洛地區,其中《關雎》幾千年來一直向世人傾訴著河洛人的綿綿情思。大作家賈誼是洛陽才子,他既有被譽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大氣磅礡,情采飛揚;又有被視為代表漢代騷體賦創作最高成就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情感激越,頗富哲理。班彪影響在先,班固傾力撰寫,班昭補編在后,“三班洛陽著《漢書》”成為千古佳話;班固寫《兩都賦》首揚東都,張衡“精思傅會”作《二京賦》成為“長篇之極軌”。王充正文風,批判虛偽浮靡;蔡邕擅文章,行文清麗典雅;趙壹作《刺世嫉邪賦》,詩人怒發沖冠;蔡文姬寫《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飽蘸血淚。
建安時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文學,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強的作家聚其周圍,呈“眾星拱月”之勢。雖然他們的多數作品并不是作于洛陽,但是,他們本人與洛陽有不解之緣,他們創作的與洛陽關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數。如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都是在傷悼洛陽的被毀;孔融成名于洛陽;被譽為“建安之杰”的曹植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應氏》和《贈白馬王彪》兩篇名作的產生均與洛陽有關,他創作的《洛神賦》令人銷魂。正始以后,“竹林七賢”和“金谷二十四友”齊聚洛陽,他們各具風采,爭奇斗艷,使洛陽成了文學藝術薈萃之都,為河洛大地留下了無數瑰麗華章。左思閉門宜春里,構思十年,杰作《三都賦》使“洛陽紙貴”;潘岳揮筆敘哀情,風韻清麗,瀟灑洛陽城令“擲果盈車”。從“樂不思蜀”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學再添千古流傳的典故傳說;從陸機的《洛陽記》到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更以文學的手筆使古洛陽的輝煌永載史冊。
唐代,李白與杜甫詩壇的雙子星座珠聯璧合,杜甫在他20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陽,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質;最后一次告別洛陽,他沿途寫下了“三吏”、“三別”,達到其詩歌創作的顛峰。后來的白居易幽居履道里,他在洛陽居住長達18年之久,洛陽大地上幾乎處處都有他的足跡,他的詩中也處處可見對洛陽的描寫。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詩中,謳歌洛陽的多達800余首,為河洛文學留下了眾多璀璨奪目的佳句。韓愈教學東都,廣聚賢才,提攜后進,將洛陽稱為自己的故鄉;杜牧科考東都,才華橫溢,文思泉涌,成就功名從洛陽開始。詩圣詩鬼李賀作為唐詩百花中的一朵奇葩,為詩歌創作嘔盡心血,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對其有重要影響。另外,像古文運動的先驅者獨孤及、詩豪劉禹錫、中唐大才子元稹、詩人盧仝等人都為河洛文學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宋之際,西京洛陽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許多開國元勛功成身退之所,如歐陽修、司馬光,以及四朝元老呂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彥博等。這些才華卓著的人們,以詩會友,在洛陽寫下了眾多詩詞名篇,對北宋前期文學的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
戲曲
戲曲作為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和武術等多種文化成分構成的綜合藝術,可追溯到漢唐時期的樂舞百戲,而古都洛陽正是這一時期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之—。據史書記載,中國的樂舞表演藝術從萌芽到成型,幾乎都和洛陽有關。洛陽的樂舞活動當自夏朝以前的祭祀活動開始。五帝之一的帝嚳定都西亳,他的樂歌《六英》就提到了歌與樂舞的配合,并有“絲竹”的伴奏。西周到東周,洛陽更是當時樂舞活動最集中的地方,隆重而華美的“周禮”就是由許多樂舞組成。
洛陽市的地方劇種除有豫劇和河南曲劇外,還曾有越調、河北梆子、京劇、二夾弦、懷梆、羅戲、蒲劇等,除豫劇、河南曲劇、越調、京劇外,其他小劇種早已沒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洛陽戲曲舞臺上演出的劇目多以生、凈為主角。 三十年代,因坤角(女演員)登上舞臺,以旦角為主角的劇目逐漸多了起來。當時在洛陽較為知名的豫劇藝人有馬雙枝、馬金風、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湯蘭香等,他們大部分的演出沒有文學腳本,全是藝人口頭流傳。洛陽曲劇自1926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的劇目,大多從其他劇種移植而來。
洛陽牡丹
牡丹歷來被譽為“花中之王”,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詩云“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牡丹遷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干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曾有詩描述花開時節的洛陽城,劉禹錫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ㄩ_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痹诮裉?,洛陽把牡丹的栽培作為發展旅游經濟的資源之一,市內和郊區有幾個大型的牡丹栽培基地,它們兼有旅游、研究的作用,每個基地都有從火車站直達的公交車。從1983年起,在每年四月上中旬舉辦洛陽牡丹花會,洛陽牡丹花會是中國四大名會之一。自2011年起,河南省洛陽牡丹花會正式升格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河南省文化廳和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
牡丹名園
- 王城公園 因建于古代東周王城的遺址上,故名王城公園,是洛陽觀賞牡丹最重要的場所。始建于1956年,栽植牡丹將近2萬株,有320個牡丹品種,建有牡丹閣、牡丹仙子花壇群等觀賞佳景。每年4月15日至25日牡丹花會期間游人如織。
- 西苑公園 位于洛陽市澗西區南昌路和九都路的交接處,原名植物園,因建于隋朝西苑遺址上,故更名西苑公園。該園建于1958年,種植牡丹近200個品種,共6000余株。
- 洛浦公園 位于洛河兩岸,是河南省最大的開放式城市帶狀公園,東西綿延長達16公里,總面積近1200萬平方米。由上陽宮、同樂園,華林園,洛神浦和濱河游園五大園區組成。
- 牡丹公園 是以牡丹著稱的公園。位于澗西區西苑中路中段。建于1956年,牡丹為該園的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壇10個,種植牡丹3960株,200多個品種。
- 中國國家牡丹園 建于1985年,栽植牡丹近400個品種,共20萬株。1992年被中國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牡丹基因庫。因該園地處邙山,花期晚于市區。
- 中國國花園 位于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堪稱洛陽園林之經典。
洛陽飲食
洛陽民間主食五谷,輔以菜蔬,今古一脈。同時洛陽靠近黃河,土地肥沃,特產豐富,古時為帝王之都,因此品種繁多的洛陽飲食中,既有出自古代宮廷的佳肴,也有來自民間的美味。洛陽的周圍四面環山,雨量較少,民間飲食多用湯類,在冬季可以抵御干燥而寒冷的天氣,所以洛陽飲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水席,各式各樣的湯成為洛陽餐桌上最平常的飲食。洛陽飲食文化可以濃縮為一個字:“湯”。
洛陽是歷史名酒杜康酒的發源地。自古而今,酒是洛陽民間禮宴、節宴、日常小聚的伴飲之物。與酒俗一樣,洛陽風味小吃的歷史源遠流長,粗糧細做,細糧巧做,產生了個性鮮明的洛陽傳統風味小吃。
旅游
洛陽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文化遺存燦爛豐厚、自然風光多姿多彩?,F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12家,3A級景區11家。洛陽市先后榮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最具海外影響力的中國城市、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都城遺址 五大都城遺址和韓國故城遺址、金元古城是世界罕見的物質文化遺產聚落。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關林是“武圣”關羽葬首之所,中國惟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遺存。王灣文化遺址、孫旗屯文化遺址、矬李文化遺址、西周鑄銅作坊遺址、隋唐含嘉倉遺址、龍馬負圖寺、白居易故里、玄奘故里、李賀故里、二程故里、邵雍故居、王鐸故居等眾多文物遺址星羅棋布,不勝枚舉。
博物館 洛陽現已建成洛陽博物館、天子駕六博物館、古代藝術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匾額博物館、都城博物館、偃師商城博物館、山陜會館博物館、洛陽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等各類博物館12家。河南壁畫館、契約文書博物館、曹休大將軍墓博物館等特色鮮明的專題博物館都在建設之中。
墓葬碑碣 洛陽邙山遺存有東周以來諸朝皇陵為主的中國最大的古墓葬群。漢光武帝陵布局獨特,千百年來為人稱奇樂道。千唐志齋是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被譽為“石刻唐書”。呂不韋墓、杜甫墓、白居易墓、顏真卿墓、狄仁杰墓、范仲淹墓等歷代名人墓地,千百年來為世人景仰。
自然風光 “中國最美的地方”白云山、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有“北方千島湖”之稱的黃河小浪底風景旅游區、集南北山水景觀之大成的伏牛山生態旅游區、“北國第一洞”雞冠洞,以及龍潭大峽谷、龍峪灣、天池山、木札嶺、西泰山、老君山、重渡溝等眾多山水美景,無不引人入勝。
牡丹 洛陽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種植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已形成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由國家文化部和河南省政府共辦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已連續成功舉辦了30屆,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躋身全國四大節會之列。
城市 洛陽城市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洛河以北,既有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金元古城,又有以中央百貨、新都匯、萬達廣場為代表的商業百貨圈,極具現代化城市氣息;洛河以南,既有以開元湖音樂噴泉、體育中心、歌劇院等現代都市建筑群為代表的城市景觀帶,又有2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肺――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還有伊濱新區的伊濱公園、南兆域遺址,以及環繞城市周邊的周山、龍門山、小浪底、上清宮等四個森林公園和北邙綠色生態屏障,構成了文物古跡、園林景觀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獨特城市景觀。
工業 洛陽是國家“一五”時期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澗西工業遺產街”被列為國家工業歷史文化街區。在洛陽,可以看到生產出中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的生產線,可以了解為“神舟飛船”生產的系列配套軸承,以及應用于手機屏幕、電腦顯示屏的超薄浮法玻璃的生產過程。
節慶、美食、購物 洛陽旅游節慶活動精彩紛呈,春有牡丹文化節、夏有黃河小浪底觀瀑節、秋有河洛文化旅游節、冬有伏牛山滑雪節,風格迥異,各具特色。洛陽美食眾多,洛陽水席是從宮廷保留下來至今最完整、最古老、最具特色、最有風味的名宴之一。洛陽特色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斑斕絢麗的唐三彩、古樸厚重的青銅器、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流傳千古的杜康佳釀,巧奪天工的牡丹石、梅花玉,剪紙、竹編、牡丹餅、牡丹茶、牡丹系列化妝品,以及香菇、木耳、猴頭菌,板栗、百合、獼猴桃等產自洛陽山區的純綠色食品,都是廣大游客饋贈親友的佳品。
此外,還有三條旅游產業帶,以黃河小浪底風景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萬山湖風景區、始祖山景區、黃鹿山景區、西霞院旅游區、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漢光武帝陵等景點組成的黃河旅游產業帶;以神靈寨國家森林公園、洛河漂流、故縣水庫觀光、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組成的洛河流域風光帶;以杜康文化廣場、杜康歷史文化博物館、杜康仙莊、云夢山景區、大虎嶺森林公園、程園、伊尹祠、范仲淹墓、陸渾水庫旅游度假區、天池山森林公園、伊河漂流和二程祠等組成的伊河旅游帶。
參考條目
![]() |
|
直轄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慶市 |
省 | 河北省 | 山西省 | 遼寧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東省 |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廣東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貴州省 | 云南省 | 陜西省 | 甘肅省 | 青海省 | 臺灣省 | |
自治區 | 內蒙古自治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區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特別行政區 |